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多领域运用成关注焦点

来源:金羊网 作者:谭铮 发表时间:2019-03-09 08:42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随着社会不断地变革,“人工智能”这个词从陌生到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一词也是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到2018年的“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人工智能”的表述则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事,政协委员们提议将其运用到多领域当中。

人工智能+慈善民生 助力慈善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在今年准备的提案是希望能在慈善民生领域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他认为,一切引导、推进、规范人工智能的规划、政策和治理,应该立足于社会福祉,把有利于改善民生,为民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之所以选择在慈善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刘伟表示,社会上总存在一部分需要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进一步深入慈善民生领域,以科技力量对社会问题进行改善,新技术将更有变革性,对公益事业和具体的被救助者都意义深远。

“例如音书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各种场景下语音与文字的相互转化,以帮助听障人士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Seeing AI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人、物,并且用语音反馈,帮助视力受损人群实现无障碍的生活;佳都科技成立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找失踪人口的平台,通过人脸识别,通过比对找回失散人员……”刘伟说,“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能够激发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带来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

刘伟建议,积极开展技术捐赠和平台支持,将大数据、区块链、云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慈善相结合。同时,建议搭建一个民政部牵头的AI技术平台,提供开放AI技术给各个慈善组织使用。刘伟说:“传统的慈善组织,没有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技术的职能。因此,政府打造整体人工智能开放生态,让民间慈善组织更好、更快速地使用、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进行慈善公益事业。”政府从技术赋能、思维升级、渠道合作等方面加速慈善组织成长与改变,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从形成到应用于慈善的全过程。刘伟称,开放合作的战略,政府、慈善组织、科技企业之间将形成更高效的连接,更好地构建“AI+慈善”新生态,为慈善带去更好的改变。

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 推动建筑业机器换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向前、其应用领域愈发细化。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作为中国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也关注着人工智能在建筑当中的运用。他说:“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速度非常快,如果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替代,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让‘中国建造’更有科技含量。”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杨国强表示,当前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特点,施工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高发,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一代丧失了吸引力,现在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比2007年增长了十多岁。杨国强说:“当前,建筑业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杨国强建议,首先在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对建筑自动化等基础性课题研发的支持,通过工信、科技部门的科技项目,引导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建筑相关应用场景的重视。同时,推动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目前建筑机器人的施工过程、施工设备验收等国家尚未有专门标准,急需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推动制定。他还提到,要开发适合机器人施工的工艺,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技术,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进行全程管理,实现数字化施工,让工地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绿色。

编辑:宝厷
数字报
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多领域运用成关注焦点
金羊网  作者:谭铮  2019-03-09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随着社会不断地变革,“人工智能”这个词从陌生到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一词也是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到2018年的“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人工智能”的表述则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事,政协委员们提议将其运用到多领域当中。

人工智能+慈善民生 助力慈善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在今年准备的提案是希望能在慈善民生领域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他认为,一切引导、推进、规范人工智能的规划、政策和治理,应该立足于社会福祉,把有利于改善民生,为民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之所以选择在慈善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刘伟表示,社会上总存在一部分需要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进一步深入慈善民生领域,以科技力量对社会问题进行改善,新技术将更有变革性,对公益事业和具体的被救助者都意义深远。

“例如音书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各种场景下语音与文字的相互转化,以帮助听障人士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Seeing AI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人、物,并且用语音反馈,帮助视力受损人群实现无障碍的生活;佳都科技成立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找失踪人口的平台,通过人脸识别,通过比对找回失散人员……”刘伟说,“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能够激发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带来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

刘伟建议,积极开展技术捐赠和平台支持,将大数据、区块链、云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慈善相结合。同时,建议搭建一个民政部牵头的AI技术平台,提供开放AI技术给各个慈善组织使用。刘伟说:“传统的慈善组织,没有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技术的职能。因此,政府打造整体人工智能开放生态,让民间慈善组织更好、更快速地使用、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进行慈善公益事业。”政府从技术赋能、思维升级、渠道合作等方面加速慈善组织成长与改变,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从形成到应用于慈善的全过程。刘伟称,开放合作的战略,政府、慈善组织、科技企业之间将形成更高效的连接,更好地构建“AI+慈善”新生态,为慈善带去更好的改变。

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 推动建筑业机器换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向前、其应用领域愈发细化。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作为中国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也关注着人工智能在建筑当中的运用。他说:“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速度非常快,如果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替代,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让‘中国建造’更有科技含量。”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杨国强表示,当前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特点,施工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高发,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一代丧失了吸引力,现在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比2007年增长了十多岁。杨国强说:“当前,建筑业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杨国强建议,首先在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对建筑自动化等基础性课题研发的支持,通过工信、科技部门的科技项目,引导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建筑相关应用场景的重视。同时,推动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目前建筑机器人的施工过程、施工设备验收等国家尚未有专门标准,急需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推动制定。他还提到,要开发适合机器人施工的工艺,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技术,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进行全程管理,实现数字化施工,让工地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绿色。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