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聋童遗失人工耳蜗引全城关注
文/图 金羊网 记者宋昀潇 实习生申智慧
3月19日,广州3岁男童添添在地铁遗失人工耳蜗引全城关注。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每年诞生的新生聋儿约3万余名。需要安设人工耳蜗的儿童多属于重度听力残障,最好的手术时间是1-5岁,而想他们成年后同正常人一样说话工作,则植入年龄需在3岁以前。
“感觉天要塌 我从没想过我孩子会是聋哑人”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整整一层都是焦急等待着的父母与哭喊喧闹的儿童。他们或是等待医生确诊,或是已做完人工耳蜗手术植入的患儿。
比如海海(化名),他在18个月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父母叫他毫无反应,情绪焦躁、脾气不小,还会用头狠狠往墙上撞。不明就里的海海家人赶紧送海海就医,却被医生告知孩子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损,小海海的妈妈说:“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孩子会是一个聋哑人。”
海海的妈妈永远清晰记得那个日子——2016年5月18日,那一天小海海戴上了人工耳蜗外体机,他安静了许久的世界里终于听到了外界的声音,“听到声音之后他就哭了,哭了足有三分钟,我也跟着他一起哭,这证明他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了。”
最让每个聋儿父母欣喜若狂的,是聋儿开口呼唤的第一声。梁大明(化名)的女儿今年4岁,两岁多她开口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只要孩子能开口说话,让我做什么都愿意。”
聋童恢复听力的关键是3岁以前
人工耳蜗植入以后,紧跟着聋童们的,是每日不能缺席的康复训练。
在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记者刚进门便听到清脆的童声。"拔萝卜,拔萝卜,嘿咻嘿咻拔萝卜,""棒棒冰,棒棒糖,棒棒我最棒。"一岁半的雯雯手里拿着一根玩具胡萝卜与老师一边互动一边学习声母b的发音,她的妈妈区女士也跟着她一起唱。雯雯出生之后便被检查出有中重度听力障碍,区女士居住在白云区,她每天都要花2个小时路程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女儿能开口说话,梁大明辞掉了工作每天早上送4岁女儿前往康复中心,“康复训练是8到10点,上完就送孩子去幼儿园。”
目前在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都是0-6岁的儿童,课程分为认知,听力,沟通,语言几方面,主要是希望听力障碍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后可以融入普通人群,缩短和正常小孩儿的差距。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李春雨告诉记者,假设到了3岁还没有发现孩子问题并进行康复训练,则听力的恢复将十分有限。
“社会为什么抗拒他们,他们只是带着耳机而已”
从2018年开始,人工耳蜗的部分费用由医保抵扣,康复训练也无需支付更多费用,然而李春雨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社会对他们的接受度更大,正常幼儿园对听力障碍小朋友的接收有困难。”
“我不知道为什么社会会抗拒他们,他们只是带着个耳机而已。”海海妈妈告诉记者,由于人工耳蜗造价高昂,不少幼儿园会害怕丢失人工耳蜗的责任而拒收海海。
在几经周折找到愿意接收海海的幼儿园后,一份免责协议摆在海海妈妈眼前。协议规定若海海的人工耳蜗在幼儿园丢失或者是损坏与幼儿园无关,责任全部在海海一方,“我了解到身边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想进正常幼儿园,父母都要先签约。”
同样的还有梁大明,“我很害怕你们媒体采访,你们让社会知道人工耳蜗这么贵,幼儿园不敢收,小偷看了想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