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热角村次仁德吉:“把共产党的恩情说出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3-23 16:10

badqc9386_s.jpg


图为次仁德吉(右)和大女儿次仁桑姆准备展示她们编织的藏毯。记者 汪纯 摄

次仁德吉,女,生于1944年3月,现年75岁,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村民。

民主改革前,次仁德吉从差巴变成堆穷,最后又沦落成朗生(即领主家奴),受尽痛苦和折磨。据次仁德吉回忆,其父母原来是阿里地区改则县色果(也音译作“森郭”“森果”)部落的差巴。1948年,因难以承受沉重的差税和高利贷的剥削,带着年仅4岁的次仁德吉和另外两个孩子逃到日土一带,以乞讨、打猎为生。1958年,为了生存,次仁德吉被送往日土宗官家,成为朗生,干着永远干不完的脏活、重活、累活,却连最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保障。

民主改革后,次仁德吉一家翻身得解放,分到了土地、牛羊等生产资料。上世纪60年代中期,次仁德吉当选为村妇女主任,带领30多名妇女开垦田地,发展生产。1976年7月,次仁德吉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育有8个子女,晚年的次仁德吉享受着国家各项政策补助,生活幸福美满。

一条“生态风景廊道”从日土县城延伸到位于边境的热角村。路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如果不是远处湛蓝天空下的雪山相映衬,谁能想到这里是高原边疆。

走在热角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看不到一个闲人。这个半农半牧村里,有的人在坡上放牧,有的人在田里耕地,有的人在家做着手工艺品……每个人都在用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一处院子里,75岁的次仁德吉正在用一台半自动洗衣机洗衣服。

看到记者到来,次仁德吉赶紧招呼正在编织藏毯的女儿次仁桑姆倒酥油茶、拿风干肉。

“现在家家都有水井,国电也开通了,这个小按钮一按水就出来了,吃水用水都方便。”次仁德吉边说边将水泵开关打开,一股清水从管道里涌出,老人熟练地按下洗衣机按钮,然后将记者一行请进了温暖的阳光棚。

“现在这么好的生活,那时候怎么可能想象得到啊!也没心思去想别的,每天只想着怎么吃到一口糌粑,怎么活下来。”伴着酥油茶的香味,老人的思绪回到了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

“现在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吃穿不愁,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要家里掏钱,上大学还有奖励和补助。”次仁德吉向记者介绍她的8个子女,还有她数十个孙子、重孙子们,摊着手说:“这么多的孩子,要是放在民主改革前,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从我记事起,我的童年都是在乞讨和遭人唾骂中度过的。”

次仁德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曾告诉她,全家原本是改则色果部落的差巴,各种沉重的差税,嗷嗷待哺的3个孩子,让家庭不堪重负,只能靠借高利贷度日,但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使家庭陷入了无底的深渊。走投无路之下,父母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们逃到日土一带,靠乞讨和打猎为生。

“大部分草场都是官家和寺庙的,他们是不可能让我们打猎的,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爸爸和哥哥只能晚上偷偷出去打猎,可天太黑了,很难抓到什么。”回忆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次仁德吉老人声音有些低沉,“白天,我就和妈妈一起出去乞讨,如果别人能施舍一点酿青稞酒剩下的酒渣,或者泡过的茶叶渣,今天就算是收获很大了。”

“那时候,我们经常两三天都没有东西吃。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快要饿死了,那种饿肚子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说完,次仁德吉布满皱纹的眼眶湿润了,身子也靠到了藏式床的靠背上,女儿次仁桑姆赶紧扶住老人,见此情景,记者一行也不忍心再采访下去,随即离开了。

在村子里,当记者一行采访边境小康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情况时,次仁德吉老人主动找到了记者。她拉着记者的手,走到一处崭新的二层藏式别墅前,“记者同志,你看,这是我最小的儿子洛桑班觉的房子,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搬进去了。现在有的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旧西藏的苦,甚至不相信竟然有那么黑暗的年代,这也不怪他们,这几十年的变化是过去上千年都不曾有过的。”

“我受的那些苦都过去了,再也不会有了,但是我要把我受过的苦说出来,把共产党的恩情说出来,告诉所有人。只有知道旧西藏的苦,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加珍惜新西藏的甜。”再次走进她家的阳光棚,老人平静了很多,说起了那些原本不愿再提及的往事。“在官家眼里,我们就是会说话的‘牲口’,给我们东西吃只是为了让我们能有一口气继续干活。而且我们吃的东西和牲口吃的确实没啥区别。”

1959年4月,阿里分工委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向日土宗派出军事代表及工作组,接管了日土宗政府,废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杂税,还将原来农奴主占有的东西分发给了大家。次仁德吉清楚地记得,她家分到了3亩多地、20只绵羊、1头牛和1匹马。

“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我们穷人是真的好,每家都分到田地和牛羊不说,部队还会不定期给我们送柴火,送水,有时候还送菜。”次仁德吉感慨地说。

民主改革后,次仁德吉当选为村妇女主任,带领30多位妇女,开垦了50多亩荒地。1976年7月,次仁德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旧社会干活越干越看不到希望,在新社会干活越干越有劲!”次仁德吉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她在家里还会编织一些手工艺品。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她刚编织好的藏毯,走到院中向记者一行展示。阳光下,次仁德吉满面笑容。

编辑:智羊
数字报
翻身农奴热角村次仁德吉:“把共产党的恩情说出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2019-03-23

badqc9386_s.jpg


图为次仁德吉(右)和大女儿次仁桑姆准备展示她们编织的藏毯。记者 汪纯 摄

次仁德吉,女,生于1944年3月,现年75岁,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村民。

民主改革前,次仁德吉从差巴变成堆穷,最后又沦落成朗生(即领主家奴),受尽痛苦和折磨。据次仁德吉回忆,其父母原来是阿里地区改则县色果(也音译作“森郭”“森果”)部落的差巴。1948年,因难以承受沉重的差税和高利贷的剥削,带着年仅4岁的次仁德吉和另外两个孩子逃到日土一带,以乞讨、打猎为生。1958年,为了生存,次仁德吉被送往日土宗官家,成为朗生,干着永远干不完的脏活、重活、累活,却连最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保障。

民主改革后,次仁德吉一家翻身得解放,分到了土地、牛羊等生产资料。上世纪60年代中期,次仁德吉当选为村妇女主任,带领30多名妇女开垦田地,发展生产。1976年7月,次仁德吉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育有8个子女,晚年的次仁德吉享受着国家各项政策补助,生活幸福美满。

一条“生态风景廊道”从日土县城延伸到位于边境的热角村。路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如果不是远处湛蓝天空下的雪山相映衬,谁能想到这里是高原边疆。

走在热角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看不到一个闲人。这个半农半牧村里,有的人在坡上放牧,有的人在田里耕地,有的人在家做着手工艺品……每个人都在用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一处院子里,75岁的次仁德吉正在用一台半自动洗衣机洗衣服。

看到记者到来,次仁德吉赶紧招呼正在编织藏毯的女儿次仁桑姆倒酥油茶、拿风干肉。

“现在家家都有水井,国电也开通了,这个小按钮一按水就出来了,吃水用水都方便。”次仁德吉边说边将水泵开关打开,一股清水从管道里涌出,老人熟练地按下洗衣机按钮,然后将记者一行请进了温暖的阳光棚。

“现在这么好的生活,那时候怎么可能想象得到啊!也没心思去想别的,每天只想着怎么吃到一口糌粑,怎么活下来。”伴着酥油茶的香味,老人的思绪回到了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

“现在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吃穿不愁,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要家里掏钱,上大学还有奖励和补助。”次仁德吉向记者介绍她的8个子女,还有她数十个孙子、重孙子们,摊着手说:“这么多的孩子,要是放在民主改革前,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从我记事起,我的童年都是在乞讨和遭人唾骂中度过的。”

次仁德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曾告诉她,全家原本是改则色果部落的差巴,各种沉重的差税,嗷嗷待哺的3个孩子,让家庭不堪重负,只能靠借高利贷度日,但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使家庭陷入了无底的深渊。走投无路之下,父母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们逃到日土一带,靠乞讨和打猎为生。

“大部分草场都是官家和寺庙的,他们是不可能让我们打猎的,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爸爸和哥哥只能晚上偷偷出去打猎,可天太黑了,很难抓到什么。”回忆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次仁德吉老人声音有些低沉,“白天,我就和妈妈一起出去乞讨,如果别人能施舍一点酿青稞酒剩下的酒渣,或者泡过的茶叶渣,今天就算是收获很大了。”

“那时候,我们经常两三天都没有东西吃。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快要饿死了,那种饿肚子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说完,次仁德吉布满皱纹的眼眶湿润了,身子也靠到了藏式床的靠背上,女儿次仁桑姆赶紧扶住老人,见此情景,记者一行也不忍心再采访下去,随即离开了。

在村子里,当记者一行采访边境小康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情况时,次仁德吉老人主动找到了记者。她拉着记者的手,走到一处崭新的二层藏式别墅前,“记者同志,你看,这是我最小的儿子洛桑班觉的房子,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搬进去了。现在有的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旧西藏的苦,甚至不相信竟然有那么黑暗的年代,这也不怪他们,这几十年的变化是过去上千年都不曾有过的。”

“我受的那些苦都过去了,再也不会有了,但是我要把我受过的苦说出来,把共产党的恩情说出来,告诉所有人。只有知道旧西藏的苦,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加珍惜新西藏的甜。”再次走进她家的阳光棚,老人平静了很多,说起了那些原本不愿再提及的往事。“在官家眼里,我们就是会说话的‘牲口’,给我们东西吃只是为了让我们能有一口气继续干活。而且我们吃的东西和牲口吃的确实没啥区别。”

1959年4月,阿里分工委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向日土宗派出军事代表及工作组,接管了日土宗政府,废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杂税,还将原来农奴主占有的东西分发给了大家。次仁德吉清楚地记得,她家分到了3亩多地、20只绵羊、1头牛和1匹马。

“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我们穷人是真的好,每家都分到田地和牛羊不说,部队还会不定期给我们送柴火,送水,有时候还送菜。”次仁德吉感慨地说。

民主改革后,次仁德吉当选为村妇女主任,带领30多位妇女,开垦了50多亩荒地。1976年7月,次仁德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旧社会干活越干越看不到希望,在新社会干活越干越有劲!”次仁德吉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她在家里还会编织一些手工艺品。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她刚编织好的藏毯,走到院中向记者一行展示。阳光下,次仁德吉满面笑容。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