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边界地区正在崛起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强 发表时间:2019-05-10 15:33

  课题组通过大数据绘制的珠三角城市职住联系网络,线条越粗代表城市间职住联系越紧密

  以珠三角镇街为基本空间单元,基于职住通勤数据,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大湾区一些边界地区的跨界联系强于界内联系。虚线圆框处表示的是跨界通勤活跃地区。如淡水,属于惠州,但与深圳的通勤联系比与惠州密切 课题组供图

分析建设用地、企业分布、就业人口等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跨界融通形成独特的新趋势:逆袭!边界地区正在崛起

解码大湾区

  深读

  文/金羊网记者 陈强

  提起城市间的交界地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边缘地带,甚至因为距离各自城市中心区都较远,发展不受重视,是“混乱”“低端”的代名词。不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大湾区内部要素的集聚与流动,边界地区崛起趋势显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组织与区域治理研究》课题组(下简称课题组)研究就发现,大湾区的边界地区崛起,形成了新时期湾区空间的跨界化发展趋势。课题组成员孙文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分析建设用地的增长、企业分布的增长、居住就业人口的增长,还有一系列地区发展实践,都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边界地区崛起现象。“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通勤密切消弭城市边界

  赵女士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她有一个手机配件工厂设在东莞市长安镇,但家则安在深圳宝安。为了兼顾家庭和生意,她需要经常来回两地跑。在深圳与东莞交界地带,有很多这样的居住在一市、工作在另一市的跨市通勤族。

  课题组基于职住通勤数据,识别出大湾区一些跨界联系强于界内联系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行政边界的壁垒在市场力量下有所消弭。如凤岗,属于东莞的行政管辖,但在通勤联系上与深圳更加密切。

  课题组分析发现,总体上,跨界发展的趋势在珠江东岸地区更显突出,深圳东莞交界的长安、虎门、凤岗,深圳惠州交界的淡水地区,均呈现与深圳联系更强的特征。其他如东莞惠州交界、广州佛山交界、佛山中山交界处均出现此类现象。

  基于中规院“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分析,2018年大湾区有37%的人口集聚在面积占比26%的边界区域;2010-2018年期间,超过300万人口涌入边界地带,人口比重增长超过2%。同时,2010-2015年期间,边界地区建设用地增长了近8%,增长规模超过230平方公里,同时企业数量也增长了约三倍。

  “总的来说,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仍以围绕传统中心增长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跨界联系的持续密集化与高频化,大量边界发展现象开始出现,跨境合作也成为发展趋势,湾区走向跨界融通阶段。”孙文勇告诉记者。

  产业外溢新增机会空间

  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黄耀福与同事研究发现,从2013-2017年灯光增长变化看出,部分城市中心城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广州中心城区、深圳中心城区),但边界地区、湾区东岸得到快速增长,以小型工业园为代表,洼地区域正在成为新的机会空间。如深圳东莞、深圳惠州边界快速增长,经济活动活跃度较中心地区更高。东莞、惠州也存在明显的边界地区兴起,如东莞石龙镇与惠州石湾镇。

  黄耀福与同事合作公开发表的报告指出,产业外溢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边界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东莞制造业发达,惠州石湾镇享受产业外溢,主导产品与东莞相似,主要为电子制品、电子设备制造等。”

  深莞、深惠边界地区崛起,也主要是深圳制造业产业外溢的结果。黄耀福与同事发现,深圳沙井街、松岗街与相邻的东莞长安镇,在产业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集群性,目前主要以电子配件、塑料配件为主;深圳石龙镇与惠州淡水街构成边界地区,其产业特征以手机与集装箱等配件为主。

  黄耀福与同事在公开发表的报告中指出,边界地区由于建设用地相对充足、低价便宜,往往衍生成为重要的功能平台,共同为两市提供服务,而主要功能平台陆续崛起,将原本破碎空间重组,在产业驱动、重大枢纽产城融合效应带动、跨市地铁联动下,城市之间边界逐步模糊,边界地区成为机会空间得到增长。

  交通建设促进融合发展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南站,西侧即为佛山南海区,南边则为佛山顺德区。近年来,顺德北部片区抓住机遇,积极与广州南站片区开展对接,通过广州7号线延伸线、佛山2号线、佛山11号线等与广州南站片区充分衔接,并同时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增强跨江联系,促进边界地区融合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越来越强调了跨边界地区的经营建设。如去年1月16日,在佛山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公布,佛山提出在毗邻广州南站的禅城、南海、顺德接壤区域,以超前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禅南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打造佛山创新龙头和创新极核。

  去年12月,广州佛山两市签订《深化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打造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其中双方初步商定围绕广州南站为核心,打造广佛合作试验区,并共同启动试验区规划工作。

  在东莞,靠近深圳沙井、松岗的滨海湾新区,西面隔江而望就是广州南沙自贸片区,与中心城区、松山湖并列为东莞三个都市中心,要共同构建“三位一体”大都市格局。自2017年挂牌成立以来,东莞已全力推进这一边界地区的建设,促进滨海湾新区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关税区,跨关界发展平台的打造,也是近年来的发展热点。如深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高水平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口岸经济带,开通莲塘口岸,推进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提升罗湖、深圳湾等口岸环境品质、拓展购物、休闲、文化等功能,建设跨境消费新兴商圈。

编辑:空明
数字报
逆袭!边界地区正在崛起
金羊网  作者:陈强  2019-05-10

  课题组通过大数据绘制的珠三角城市职住联系网络,线条越粗代表城市间职住联系越紧密

  以珠三角镇街为基本空间单元,基于职住通勤数据,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大湾区一些边界地区的跨界联系强于界内联系。虚线圆框处表示的是跨界通勤活跃地区。如淡水,属于惠州,但与深圳的通勤联系比与惠州密切 课题组供图

分析建设用地、企业分布、就业人口等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跨界融通形成独特的新趋势:逆袭!边界地区正在崛起

解码大湾区

  深读

  文/金羊网记者 陈强

  提起城市间的交界地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边缘地带,甚至因为距离各自城市中心区都较远,发展不受重视,是“混乱”“低端”的代名词。不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大湾区内部要素的集聚与流动,边界地区崛起趋势显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组织与区域治理研究》课题组(下简称课题组)研究就发现,大湾区的边界地区崛起,形成了新时期湾区空间的跨界化发展趋势。课题组成员孙文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分析建设用地的增长、企业分布的增长、居住就业人口的增长,还有一系列地区发展实践,都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边界地区崛起现象。“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通勤密切消弭城市边界

  赵女士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她有一个手机配件工厂设在东莞市长安镇,但家则安在深圳宝安。为了兼顾家庭和生意,她需要经常来回两地跑。在深圳与东莞交界地带,有很多这样的居住在一市、工作在另一市的跨市通勤族。

  课题组基于职住通勤数据,识别出大湾区一些跨界联系强于界内联系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行政边界的壁垒在市场力量下有所消弭。如凤岗,属于东莞的行政管辖,但在通勤联系上与深圳更加密切。

  课题组分析发现,总体上,跨界发展的趋势在珠江东岸地区更显突出,深圳东莞交界的长安、虎门、凤岗,深圳惠州交界的淡水地区,均呈现与深圳联系更强的特征。其他如东莞惠州交界、广州佛山交界、佛山中山交界处均出现此类现象。

  基于中规院“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分析,2018年大湾区有37%的人口集聚在面积占比26%的边界区域;2010-2018年期间,超过300万人口涌入边界地带,人口比重增长超过2%。同时,2010-2015年期间,边界地区建设用地增长了近8%,增长规模超过230平方公里,同时企业数量也增长了约三倍。

  “总的来说,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仍以围绕传统中心增长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跨界联系的持续密集化与高频化,大量边界发展现象开始出现,跨境合作也成为发展趋势,湾区走向跨界融通阶段。”孙文勇告诉记者。

  产业外溢新增机会空间

  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黄耀福与同事研究发现,从2013-2017年灯光增长变化看出,部分城市中心城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广州中心城区、深圳中心城区),但边界地区、湾区东岸得到快速增长,以小型工业园为代表,洼地区域正在成为新的机会空间。如深圳东莞、深圳惠州边界快速增长,经济活动活跃度较中心地区更高。东莞、惠州也存在明显的边界地区兴起,如东莞石龙镇与惠州石湾镇。

  黄耀福与同事合作公开发表的报告指出,产业外溢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边界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东莞制造业发达,惠州石湾镇享受产业外溢,主导产品与东莞相似,主要为电子制品、电子设备制造等。”

  深莞、深惠边界地区崛起,也主要是深圳制造业产业外溢的结果。黄耀福与同事发现,深圳沙井街、松岗街与相邻的东莞长安镇,在产业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集群性,目前主要以电子配件、塑料配件为主;深圳石龙镇与惠州淡水街构成边界地区,其产业特征以手机与集装箱等配件为主。

  黄耀福与同事在公开发表的报告中指出,边界地区由于建设用地相对充足、低价便宜,往往衍生成为重要的功能平台,共同为两市提供服务,而主要功能平台陆续崛起,将原本破碎空间重组,在产业驱动、重大枢纽产城融合效应带动、跨市地铁联动下,城市之间边界逐步模糊,边界地区成为机会空间得到增长。

  交通建设促进融合发展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南站,西侧即为佛山南海区,南边则为佛山顺德区。近年来,顺德北部片区抓住机遇,积极与广州南站片区开展对接,通过广州7号线延伸线、佛山2号线、佛山11号线等与广州南站片区充分衔接,并同时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增强跨江联系,促进边界地区融合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越来越强调了跨边界地区的经营建设。如去年1月16日,在佛山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公布,佛山提出在毗邻广州南站的禅城、南海、顺德接壤区域,以超前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禅南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打造佛山创新龙头和创新极核。

  去年12月,广州佛山两市签订《深化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打造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其中双方初步商定围绕广州南站为核心,打造广佛合作试验区,并共同启动试验区规划工作。

  在东莞,靠近深圳沙井、松岗的滨海湾新区,西面隔江而望就是广州南沙自贸片区,与中心城区、松山湖并列为东莞三个都市中心,要共同构建“三位一体”大都市格局。自2017年挂牌成立以来,东莞已全力推进这一边界地区的建设,促进滨海湾新区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关税区,跨关界发展平台的打造,也是近年来的发展热点。如深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高水平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口岸经济带,开通莲塘口岸,推进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提升罗湖、深圳湾等口岸环境品质、拓展购物、休闲、文化等功能,建设跨境消费新兴商圈。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