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沉淀中梳理人文精神

来源:金羊网 作者:谭铮 发表时间:2019-05-20 06:54

三地文化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建设与传承展开探讨

金羊网记者 谭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建设还涉及人文建设。在19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分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建设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文学家谈要素

一流湾区要有一流人文精神

“国际一流大湾区的现代文明,也应是世界一流的。大湾区的全面进步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动力支撑。”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作为分论坛首位发言的嘉宾,从粤港澳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交融谈起,站在文学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中人文精神的丰厚积淀。

熊育群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积淀非常深厚。“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近现代文明转型,连结今天改革开放的进程,再加上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包容、开放、多元共存的文化性格和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他在发言中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民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熊育群分析道,岭南文化的源头来自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它再联合土著文化、希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中的海外文化,形成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特点。熊育群说:“大湾区共同的历史,造就了大湾区人文元素的同质性、中西文化的融合性和创新引领性,孕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粤港澳近现代历史与体制的不同,又在其中造成了文化差异性。”

熊育群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湾区,就要有一流的人文精神。“我们要挖掘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历史,使之融合新生。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多元、包容等人类价值观念和社会形态成为湾区的核心要素。”

新青年谈传承

文化交融是达成共识的途径

除了有文化学者高屋建瓴地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础和要素外,还有嘉宾通过介绍当前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来分享她眼中的湾区人文精神。

来自澳门梳打传媒的联合创办人李卉茵,应该是该分论坛所有发言嘉宾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据她介绍,虽然她现在和家人生活在澳门,但从源头上来说,她应该是一位“老广州”。“小学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从广州搬到澳门生活。长大后在香港和澳门创立了公司。” 李卉茵说:“我对粤港澳三地都非常熟悉和了解。”

在年轻的创业者身份之外,李卉茵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和澳门文化局选出的文化传播大使。谈起文化传播大使这个身份,李卉茵表示,那是因为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还曾参与央视的戏曲春晚。“我是第一个参与戏曲春晚的澳门人。” 李卉茵笑着说:“我经常自己贴钱到澳门的大学校园里向学生们展示昆曲。通常都是演一段,然后向台下的学生观众解释一段。” 李卉茵表示,通过接触她的昆曲表演,不少澳门年轻人认识到中华传统戏剧的多元性和另外一种美。

作为文化传播大使,李卉茵传播的文化是双向的。她既能向澳门学生展示中华戏曲之美,也能与内地青年畅聊葡萄牙的文化与历史。李卉茵表示,澳门文化局从400位报名者中选出了25位志愿者成为文化传播大使。在向他人传播文化之前,还有澳门资深的文化专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授课,讲解澳门的历史文化。“澳门旅游局前文化局长吴伟明先生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了澳门教堂中各种故事和当中的细节。自此,我才对澳门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只有了解了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传播。现在我可以通过自己经营的媒体,向年轻人介绍不同文化的故事。” 李卉茵如是说。

对于自己的定位,李卉茵解读为“桥梁、薪火传承的角色”,她认为在粤港澳三地做好文化传播,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在采访中,她提到粤港澳三地的青年虽然都说粤语,但是在文化认知和三观上都有不小的差异,三地年轻人的性格也各有特色。

在李卉茵看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交流,首先要让三地年轻人有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打破当中的隔阂以及相互之间的误解,“我希望将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人走出去,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能够说‘我是一名湾区人。’”

研究者谈发展

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人文精神除了需要总结梳理、向大湾区的青年人传播外,也可以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论坛上从多个角度叙述了“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理念。

陈少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考虑以投融资合作,带动文化产业合作和人力资源合作。“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少产业发展成熟,但大湾区内的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具有非常巨大的空间和潜力。”陈少峰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可以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人才的优势,在大湾区形成闭环操作的运作体系。

与此同时,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的形式,带动传统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人文交流,提升文化内容,作为产业发展与人文交流的具体着力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当中,但缺乏好的文化内容。未来应该在文化内容上努力提升,打造好的故事IP。”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产业布局,陈少峰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从一盘棋的角度去考虑产业布局。”陈少峰说,“我们经常分开城市来讨论其产业定位,我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大湾区内的产业链不应该按城市划分,而应该由产业结构决定。他提出,要重视所有类型的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产业。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应把文化、科技、旅游融合作为方法,打造新业态。他还提到,要打造若干个全产业链的产业,如影视、互联网影视、动漫影视、IP开发、人才培养、衍生品等,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优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资深媒体人范以锦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塑造大湾区特有的人文精神,意指让根植于粤港澳的岭南文化精神得到挖掘、传承,并结合粤港澳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环境,形成多元、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大湾区人获得更多幸福感,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以实现。

编辑:alan
数字报
从历史沉淀中梳理人文精神
金羊网  作者:谭铮  2019-05-20

三地文化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建设与传承展开探讨

金羊网记者 谭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建设还涉及人文建设。在19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分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建设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文学家谈要素

一流湾区要有一流人文精神

“国际一流大湾区的现代文明,也应是世界一流的。大湾区的全面进步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动力支撑。”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作为分论坛首位发言的嘉宾,从粤港澳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交融谈起,站在文学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中人文精神的丰厚积淀。

熊育群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积淀非常深厚。“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近现代文明转型,连结今天改革开放的进程,再加上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包容、开放、多元共存的文化性格和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他在发言中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民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熊育群分析道,岭南文化的源头来自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它再联合土著文化、希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中的海外文化,形成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特点。熊育群说:“大湾区共同的历史,造就了大湾区人文元素的同质性、中西文化的融合性和创新引领性,孕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粤港澳近现代历史与体制的不同,又在其中造成了文化差异性。”

熊育群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湾区,就要有一流的人文精神。“我们要挖掘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历史,使之融合新生。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多元、包容等人类价值观念和社会形态成为湾区的核心要素。”

新青年谈传承

文化交融是达成共识的途径

除了有文化学者高屋建瓴地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础和要素外,还有嘉宾通过介绍当前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来分享她眼中的湾区人文精神。

来自澳门梳打传媒的联合创办人李卉茵,应该是该分论坛所有发言嘉宾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据她介绍,虽然她现在和家人生活在澳门,但从源头上来说,她应该是一位“老广州”。“小学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从广州搬到澳门生活。长大后在香港和澳门创立了公司。” 李卉茵说:“我对粤港澳三地都非常熟悉和了解。”

在年轻的创业者身份之外,李卉茵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和澳门文化局选出的文化传播大使。谈起文化传播大使这个身份,李卉茵表示,那是因为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还曾参与央视的戏曲春晚。“我是第一个参与戏曲春晚的澳门人。” 李卉茵笑着说:“我经常自己贴钱到澳门的大学校园里向学生们展示昆曲。通常都是演一段,然后向台下的学生观众解释一段。” 李卉茵表示,通过接触她的昆曲表演,不少澳门年轻人认识到中华传统戏剧的多元性和另外一种美。

作为文化传播大使,李卉茵传播的文化是双向的。她既能向澳门学生展示中华戏曲之美,也能与内地青年畅聊葡萄牙的文化与历史。李卉茵表示,澳门文化局从400位报名者中选出了25位志愿者成为文化传播大使。在向他人传播文化之前,还有澳门资深的文化专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授课,讲解澳门的历史文化。“澳门旅游局前文化局长吴伟明先生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了澳门教堂中各种故事和当中的细节。自此,我才对澳门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只有了解了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传播。现在我可以通过自己经营的媒体,向年轻人介绍不同文化的故事。” 李卉茵如是说。

对于自己的定位,李卉茵解读为“桥梁、薪火传承的角色”,她认为在粤港澳三地做好文化传播,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在采访中,她提到粤港澳三地的青年虽然都说粤语,但是在文化认知和三观上都有不小的差异,三地年轻人的性格也各有特色。

在李卉茵看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交流,首先要让三地年轻人有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打破当中的隔阂以及相互之间的误解,“我希望将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人走出去,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能够说‘我是一名湾区人。’”

研究者谈发展

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人文精神除了需要总结梳理、向大湾区的青年人传播外,也可以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论坛上从多个角度叙述了“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理念。

陈少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考虑以投融资合作,带动文化产业合作和人力资源合作。“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少产业发展成熟,但大湾区内的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具有非常巨大的空间和潜力。”陈少峰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可以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人才的优势,在大湾区形成闭环操作的运作体系。

与此同时,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的形式,带动传统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人文交流,提升文化内容,作为产业发展与人文交流的具体着力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当中,但缺乏好的文化内容。未来应该在文化内容上努力提升,打造好的故事IP。”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产业布局,陈少峰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从一盘棋的角度去考虑产业布局。”陈少峰说,“我们经常分开城市来讨论其产业定位,我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大湾区内的产业链不应该按城市划分,而应该由产业结构决定。他提出,要重视所有类型的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产业。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应把文化、科技、旅游融合作为方法,打造新业态。他还提到,要打造若干个全产业链的产业,如影视、互联网影视、动漫影视、IP开发、人才培养、衍生品等,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优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资深媒体人范以锦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塑造大湾区特有的人文精神,意指让根植于粤港澳的岭南文化精神得到挖掘、传承,并结合粤港澳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环境,形成多元、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大湾区人获得更多幸福感,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以实现。

编辑:ala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