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18 中国作家第一村系列活动”的作家们在东莞体验“慢生活” 蒋鑫 供图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统 筹:林兆均 王红虹
执 行: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实习生 刘婷婷
樟木头作家村、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在制造与科创的耀眼光环下,东莞还深藏着具有全国意义的文学“功与名”
临近下班,周齐林抱着稿件匆匆叩开了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办公室的门,这位12年前心怀忐忑到莞务工的青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南飞燕》杂志独当一面的副主编;今年年初刚走马上任的石碣镇镇长香杰新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但深夜坚守的灯光见证着一部新作品不断打磨的全程;从东莞工商局副局长到东莞文联党组书记,转换跑道的陈玺依然保留着创作的习惯,但已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脚下的土地。
樟木头作家村、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人们诧异地发现,在“世界工厂”的光环下,蓬勃的文学创作丰润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并带出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东莞的文学是伴随着东莞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崛起的,反映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面。”对此,陈玺有着深刻的思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东莞在社会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文学中认识一个立体的东莞,正当其时。”
打工文学: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于“85后”的周齐林来说,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6月,他加入了中国作协,9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少年与河流》出版,“走上写作的职业道路,得益于东莞的文学氛围和对新人的鼓励。”
这个2007年毕业到东莞打工的青年至今仍充满感激:只是闲暇时将打工的感悟向报刊杂志投稿,却意外得到了名家的鼓励和无私指导。2012年,他的散文《南方工业生活手记》获得“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此后几年,又陆续获得第四届广东省散文奖、首届东莞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
12年间,从家乡到异地,周齐林靠着一支笔完成了从普通打工者到青年新锐作家的蜕变,工厂打工的经历也成为他在这座城市扎根的情感土壤,“南方常见的榕树有一种气根,它悬挂在半空却仍努力从外界吸收养分,直至到达地面扎入土壤之中。打工文学也是气根,从东莞流水线、厂房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城市交融在一起。”
同为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对周齐林的“气根说”感同身受。1992年,他怀抱着文学梦南下东莞打工,就是在繁忙的流水线旁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尝试。
“汽笛长鸣/转身之际/城市便成为背影/临时间而立/广东不会为我们哭泣……”彼时,异乡打工的酸甜苦辣是柳冬妩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短短两年就创作了上百首打工题材诗歌。1995年,《诗刊》杂志首次发表“打工诗歌”组诗,刊登的就是柳冬妩的作品《我在广东打工》。
“我到东莞的年代,恰好‘打工文学’在广东蓬勃兴起,那时候随便走进一间工人宿舍,肯定有《大鹏湾》或《佛山文艺》这类打工杂志,大家还会热烈讨论。”柳冬妩拥抱着这股文学热潮,也冷静思考着这些作品中隐藏的“密码”:2006年,他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打工诗歌”理论研究专著《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2012年,他出版全国首部打工文学研究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引发业界强烈震动。
如今,“打工文学”已然成为了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王十月根据东莞打工故事创作的小说《国家订单》获“鲁迅文学奖”,郑小琼作品《铁·塑料厂》摘得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
“在东莞文学现象中,能够和全国对话的,首推打工文学。”柳冬妩认为,这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代表性地回应了时代的变迁,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的标志性文学类型之一,“这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筑巢引凤:意外收获的“中国作家第一村”
“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东莞文坛的一个意外收获。
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宣布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开全国地级市之先河。此后,签约作家王松在东莞樟木头镇翠景花园买下第一套房,这在无意中带动了一个新潮流:葛水平、雪漠、陈启文、王一丁等一批签约作家相继进驻于此,大家相约周末到此度假写作。
一直希望打造“文学创作基地”的樟木头迅速地察觉到,这群“自投罗网”的作家将会是一张绝佳的“文化名片”。
2010年9月,“中国作家第一村”在樟木头御景花园挂牌成立,评论家雷达出任村长,作家王松、雪漠担任副村长。此后几年,作家村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4名作家发展到近40名作家。
在这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如鱼得水。作家雪漠来自西部,岭南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碰撞让他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我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樟木头是每年必须要回来的,重要的写作都会在这里。”
据雷达记述,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寻根团》,雪漠的《西夏苍狼》《无死的金刚心》,王松的《红》《八月桂花香》,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江州义门》等都是在樟木头创作而成的。“作家村民”中的不少人还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莞始终不遗余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学基地:在组织文艺沙龙活动、为作家提供创作交流平台、将作品推向名刊名报外,各镇街也积极开展多种文学活动活跃地方文学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长安文学现象”及“桥头文学模式”。
“这么多优秀的作家聚集到东莞,带动了本土作家创作水平的提升。这种文学人才的流动,给东莞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东莞文联党组书记陈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些外来作家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为东莞文学、广东文学培养了许多人才,推动东莞文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以鲁迅文学奖为例,塞壬、丁燕两次入围鲁迅文学奖提名,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东莞荷花文学奖资料图 东莞市桥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供图
本土崛起:独特的“公务员作家”群体
去年,香杰新的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雨水滴答滴答,石头开满花》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广东好童书奖。这个把清新淡雅的东莞写进童话的作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莞石碣镇镇长。
在文学氛围浓郁的东莞,和香杰新一样的“体制内”的写作者还有许多。东莞市作协的会员名录显示,岑诒立、徐欢来、陈俊荣等在体制内工作的作家就占近一半,形成了独特的“公务员作家”现象。
“我的写作是源于与女儿的约定,以及个人兴趣爱好。”香杰新是土生土长的东莞籍作家,写作最初的动力只是为女儿量身打造一套儿童读物,因长期从事环保工作,从《嘟嘟小肥猪》《愤怒的鱼儿》到《雨水滴答滴答,石头开满花》,这些平易近人的儿童故事里都融入了环保理念。
尽管工作繁忙,香杰新依旧保持了晚上写作的习惯。他告诉记者,与儿童文学作家谢莲秀合作的新作品《东江谣》目前已经进入最后写作阶段,计划今年出版,“这部作品延续以往关注大生态的风格,希望用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一种理念,关注生命、环保、绿色发展。”
和香杰新一样,曾任东莞市工商局副局长的陈玺也是“公务员作家”队伍的一员。短短几年,他已经先后在《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多篇中长篇小说,并出版了长篇官场小说《暮阳解套》和乡土小说《一抹沧桑》。
“写作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我业余时间的写作也与日常工作产生着良性互动。”他坦言,写作往往需要进入人物角色本身,体会其悲欢疾苦,这样的写作训练也让他学会在工作中换位思考,从办事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更便捷亲民的制度流程。
东莞的公务员作家群体写家乡故土、当地民俗、童话故事,写作质量之高得到各方肯定。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曾表示,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但好的作品确实不多,“市场上需要更多像香杰新这样的探索者”。
在香杰新看来,东莞近年来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社会整体文化素质随之提高是必然的,“通过积极引进文化名人,与本土写作者及市民交流碰撞,大大促进了本土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
东莞故事:以文学的方式彰显城市风采
去年10月,陈玺从东莞市工商局转换跑道,走马上任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对东莞的文学现象有了新的思考。
人才储备是最先列入工作计划的项目之一。在他看来,东莞具有深厚的文学土壤,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各个镇街对文学事业的重视和扶持,为不同写作偏好的作者在东莞的生活、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彰显了东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东莞文学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离不开政府一如既往的关爱和扶持。”他说,从市到镇街,东莞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精品的扶持办法,包括专项资金、文艺名人推广计划、签约作家制度等,“让来莞生活、工作的人们对文学创作更加有信心。”
在东莞,每一个小小的文学梦想都会被仔细呵护。去年,陈玺对市文联旗下的《东莞文艺》和《南飞燕》进行改革,提出将这两份文学杂志打造成文学基地,帮助东莞更好地发现作家、培养作家、扶持作家。
他要求编辑带着伯乐之心认真阅读每一份来稿,从中发现好苗子予以鼓励帮助,“可能未来伟大的作家就隐藏在外卖小哥中、就在脚手架上。”
到东莞工作了三十年的陈玺也在思考,记录这座城市变迁的责任,“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当下发生的、曾经发生的都是独特的历史,都值得书写。”
从打工文学、乡土文学的蓬勃兴起开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还在持续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这让陈玺充满信心,“我们在各个门类的文学创作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实力,在新的时代讲好东莞故事,东莞的作家有这样一个担当,也有这个能力。”
记者手记
在文学里认识一个更立体的东莞
在此次采访之前,我对东莞文学全部的印象还停留在“打工文学”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鲜活的窗口之一,东莞在四十余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追梦人。他们感受着流水线上的酸甜苦辣,书写着都市生活的升降浮沉,打工文学很快就成为东莞文学的一张名片。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诧异地发现,这座曾被外界质疑是“文化沙漠”的城市还“隐藏”着许多惊喜:王松、雪漠、王一丁等大咖不约而同定居于此进行创作;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报告文学奖等近百个重量级奖项纷纷收入囊中……这让人不禁想到文学评论家雷达的评价:“以作家的活跃度而言,东莞是全国文学的一个重镇。”
今天的东莞文学,还在不断刷新外界过往的印象。人们对于文学的追求,本土“公务员作家”群体的崛起,都无疑让本土文学创作更添实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家虽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但笔下种种无不是从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汲取的营养。这一切,正如陈玺所言,“东莞文学是一个窗口,让外界更好地认识一个丰富、立体、有故事的东莞。”
“数”说东莞
根据东莞市作协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东莞有中国作协会员45人,广东省作协会员175人,东莞市作协会员492人,镇街分会30个;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广东一共有4个项目,其中东莞占了2个;《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发展公示》显示,广东省有26人入选新一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中作为地级市的东莞的作家有7名; 2013—2018年,东莞作家出版各类作品共计79部;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共计108篇;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奖、百花文学奖、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68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