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公示
未来广州有这些大动作
金羊网讯 记者赵燕华、通讯员穗规资宣报道: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比2018年末的人口规模增加约510万;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比例不少于20%,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的8%以上;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轨道网络,4倍于目前的公里数;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设施、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覆盖每个社区生活圈;每500米服务半径布局1处社区公园或广场的公共空间……
昨天(13日)深夜,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示,为未来广州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脉络,同时清晰明确了广州在粤港澳深度合作格局中如何实现融合发展,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接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
《草案》提出高起点的目标愿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城市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细、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生态环境、文化交往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平。
发展目标分三步走
《草案》提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要出新出彩。具体分阶段发展目标:
2025年,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建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交往强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进步凸显。
2035年,建成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细、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生态环境、文化交往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平。
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规模: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2000万
对于城市规模,《草案》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也就是说,未来的17年内,广州规划范围内增加的常住人口约为510万,平均每年可增加的人口为30万。
《草案》强调要严控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生态和农业空间不低于市域面积2/3,城镇建设空间不高于市域面积1/3;设定土地资源消耗上限,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在市域面积的30%以内。
基础设施: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城市地铁衔接 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
《草案》提出,加快广佛同城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极点,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轴带支撑。其中包括:共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接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
据了解,通过目前的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至香港西九龙站48分钟即可通达。但广州南站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以南20公里,中心城区大量客流出行依然不便,如果坐地铁可能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广州南站。此前,广深港高铁究竟将连接市区哪个站点一直没有明确,本次规划则明确为广州站,将解决广州市中心城区与香港间客流沟通的不便。
《草案》提出要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组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至2035年,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数达190条,旅客吞吐量达1.2-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0万吨。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至2035年,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邮轮年旅客数量达300万人次。建设国际铁路枢纽,至2035年,新增10条高铁,客运量达4亿人次,货运量达7700万吨。
住房供应: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
《草案》提出要完善住房保障供应,到2035年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比例不少于20%,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的8%以上。以此计算,广州平均每年将增加城镇住房近12万套。
根据原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在2017年印发的《广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2017-2021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3200公顷,年平均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40公顷,以保障建设75万套住房用地需求。以此推算,广州2017-2021平均每年计划新增的住房为15万套。
《草案》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3万-10万人的服务人口规模打造社区生活圈,培育社区中心。为满足居民在周末享用较高服务品质的设施需求,以3-5个社区生活圈打造服务人口20万-30万的组团中心。基础设施配置覆盖每个社区生活圈。
至2035年,郊野生态公园增加至约124处,城市公园増加至约120处,社区公园增加至约400处。
轨道交通:2035年总里程增加至目前的4倍
《草案》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综合交通体系
升级轨道都市,要建设更紧密的城际直连轨道、更高效的市域轨道快线、更高覆盖的城市轨道普线,建设多层级轨道网络。至2035年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轨道网络。
据广州地铁公司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广州地铁已形成了近500公里的线网格局,根据国家批复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预计到2023年,广州将形成总长约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换言之,《草案》提出的到2035年总长度2000公里,将是目前的4倍,意味着未来广州城市轨道线网线路长度平均每年将增加近90公里。
湾区共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草案》提出要推进穗港澳深度合作:携手港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拓展港澳居民来穗就业创业空间,完善提升穗港澳对接沟通机制,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平台。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为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草案》还提出,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推动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推动更高质量的广清一体化;提升与珠江口两岸城市合作水平;推进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合作发展。
《草案》还对广佛同城化作了较为具体的部署,提出广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极点,建设广佛“1+4融合试验区”:即以广州南站为核心的广佛融合先导区,以及花都+三水、白云+里水、荔湾+桂城、南沙+大良容桂4个融合试验区。
空间网络:“三纵五横”的生态廊道体系
《草案》提出,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重点建设“三纵五横”的生态廊道体系,优化沿珠江水系的网络化城市发展结构。重点打造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西十公里:历史文化保护;中十公里:创新要素集聚和现代服务业;东十公里:生态保护和新业态),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为市民提供舒适、开放、贯通的滨水空间。
塑造独特的城市天际线和景观视廊。加强建筑高度管理,对视廊范围内建筑高度及风貌进行引导,保证都市地标建筑的40%-50%以上可见,山体、历史地标的1/3以上可见,强化云山珠水的城市整体意象。
控制通风廊道,提升气候舒适性。建设市域6条通风廊道,避免屏风式建筑布置,控制主要入风口建设增量,形成利于通
风与清洁空气流通的空间环境。
《草案》提出,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整体保护活化历史城区。复兴古代、近代传统中轴线,持续推动六脉渠等历史水系修复,营造城廓和骑楼文化景观带,活化提升民俗风情区,擦亮城市文化地标,推进历史城区有序疏解。
实施“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一批最能反映广州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最能展现广州传统风貌的建筑、街道、街区,讲好广州故事,展示广州魅力。
产业布局:优化布局国际贸易会展
《草案》提出,完善国际商贸功能,探索建设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港。优化全市展馆功能布局,规划国际一流现代化会展综合体及会议中心,创建国际会展之都。同时,集聚发展金融与总部经济,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优化形成“一主一副多区"的金融与总部经济功能集聚区。
《草案》提出,增强国际科技创新功能与网络,建设穗深港、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打造“三城一区多节点”的创新空间格局。携手港澳,共建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谋划共建一流高校,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东翼、南翼、北翼三大产业集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