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广东南海官窑镇,一群南下的“打工妹”领了工卡,准备开始新生活 叶健强 摄
总策划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郭启钊 朱帆
统筹 赵鹏 冷爽 徐雪亮
图片统筹 林桂炎
设计统筹 范英兰
金羊网记者 曾璇
对于几千年来生活在农耕文明环境下的中国人来说,土地一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也是最能适应陌生环境的。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为生计闯关东、下南洋,凭借勤劳和忍耐,在异乡立足扎根,取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国家建设、个人生活幸福,许多人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1亿人。这相当于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而纵观新中国70年人口迁徙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流动迁徙的主力、规模、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
新中国成立前后,数万干部从解放区南下接管新的解放区,他们可以算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人数虽然不多却奠定了人民政权的基础。上世纪50到70年代,为了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边疆开垦、三线建设等需要,国家曾组织大规模移民。“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那一代人喊出来的时代强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农民工从乡村涌入城市,从中西部来到东部,成为中国人口流动大军的主力。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不仅是农民进城务工,很多体制内的精英也放弃“铁饭碗”,南下广东“下海”创富,许多传奇故事就此诞生。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民落户城市成为市民。与此同时,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崛起,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一线城市到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城市打拼。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打破、地区间发展水平越来越均衡。
70年来,中国人的迁徙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今天,中国人更加自由地选择“下一个家乡”,这种进步无疑是极其深刻的。
建设新中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区之间的工业、人口等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于是,为了华北、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边疆开垦等建设需要,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而东北华北等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则面临着缺工人、缺技术的问题。从1949年到1956年间,有近30万名上海工人、技术人员、管理骨干被输送到全国。他们为奠定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内地省市人民大规模支援新疆建设大潮拉开序幕。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有湖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的100多万青壮年告别家乡,投身新疆和兵团的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美国酝酿着对新中国进行军事打击,中国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际环境。为了分散“家底”加强战备,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在1964年开启了长达16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
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投入2052.68亿元巨资,建起了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在此期间,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艰苦创业。他们成为新中国特有的移民——“三线人”。
在那个年代,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人们最朴素的想法,由此也形成了“相对发达的省市是人口流出地,边远落后省区是人口流入地”的现象。
2016年春节假期过后,广州火车站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记者 汤铭明 摄
要过好日子,就业磁力吸引务工大军
为保障城市的生活资料供应,1953年底国家开始实行粮食、布匹等的统购统销制度。随着人口增多,城市里的物资供应变得紧张。在重视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唯一的办法便是限制农民入城。1958年,中国实行“户口登记条例”,逐步确立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发达省份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限制农民进入城市的政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逐渐放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2009年,当时的农业部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农民工人数为4461万人,到2004年这个数字就突破1亿,到2009年则达到1.4亿人。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吸引了大量外资,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南下广州的绿皮火车趟趟爆满。广东也成为全国第一大流动人口大省,根据原广东省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流动人口达到4048万,其中省内流动人口1105万,另外2943万人是从其他省份来到广东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曾让市民感到不适。1989年2月22日的元宵之夜,滞留的外省农民工横七竖八地睡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很多市民认为外来工就是“盲流”。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滞留农民工,并喊出了“善待外来工”的口号。3月6日起,羊城晚报推出报道,针对民工权益受到漠视等问题进行了深层的思考,并对解决民工节前返乡、节后回厂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这是媒体第一次为农民工群体“正名”。
人口是红利,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亿人口落户城市的目标。
其实,从2010年起,广东就开始尝试一系列吸引人才、善待外来工的改革:从积分入户到居住证改革,从开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到允许外来工子弟入读公立学校,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享受保障房……
具体到各市,深圳全面取消借读费,非深户籍外来工子女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惠州实施居住证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挂钩;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两个五年”的入户条件,降低入户门槛。当年的“外来工”如今成为“新市民”,他们不仅在城里工作,还能在城里养老。
从全国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年-2018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7.24个百分点缩小到16.21个百分点。
如今,再也没有人会把外来人口视为“盲流”,“新市民”一词也逐渐取代了“外来工”。对城市来说,人口成为“红利”,很多城市都加入吸引人才落户的行列。对外来人口的观念之变化也印证着社会的进步。
70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路上。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国家记忆
▶1958年1月,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1964年8月,三线建设拉开帷幕。至1980年,数百万人参加“三线建设”,他们被称为三线“移民”
▶1982年,广东开始建立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管理制度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到集镇落户
2000年,广州某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 记者 邓勃 摄
▶2010年1月1日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以居住证为核心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取消暂住证
▶2010年,广东中山市在全国率先试点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同年6月7日,广东全省推广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印发,鼓励做好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
2018年海交会上,不少“海归”前来求职 记者 周巍 摄
话当年
第一批!外来工在深圳领退休金
第一个!打工妹当全国人大代表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曾璇
四川阿姨张凤琼是深圳第一批领取养老金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深圳,跟她同一批通过补缴养老保险领到“职工退休证”的不超过20人。张凤琼无疑是幸运的,此前,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下挥洒了青春与汗水,年老时只能回乡养老。如今,只要自己和用人单位依法缴纳了十五年养老保险,都可以领到退休金。
张凤琼向记者展示她的退休证
第一笔退休金到账的信息保留至今
薄薄的一小本“退休证”,凝结着张凤琼17年的打工生涯。2000年之前,张凤琼还在老家的田间务农。来到深圳后,张凤琼进了一家小药店做仓管。17年间,“小药店”做成了连锁,她也和企业同成长。“2015年,我49岁了,到处找人打听年满50岁如何办理退休手续,可是不得要领。”回忆起办退休的日子,张凤琼还历历在目。
2007年6月,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的征缴范围为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与职工。此前,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没有强制性地为职工购买社保。“2007年时,我已经41岁,即使到退休,还远远达不到缴纳最少15年的年限。”广州等城市是允许一次性补缴的,但深圳一直没有出台相关规定。
张凤琼和一群工人们为此事多方奔走,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答复:可以通过一次性补缴社保,在深圳退休。最后公司和个人一共补缴6万多元,张凤琼终于获得了拿退休证的资格。
“那天领到退休证很激动,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张凤琼收到的第一笔退休金是1085元,那条关于退休金到账的短信至今都舍不得删。今年,张凤琼的退休金已涨到了1130元,她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老家农村领取居民养老保险的十倍。“以后,我和城里人一样,不用工作都有基本生活保障啦!”
为外来工发声当他们的贴心人
如果说张凤琼的幸运源于政策利好,胡小燕(上图)的幸运则多了一份历史意义。作为第一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胡小燕的名字将被历史记住。
1996年12月8日,胡小燕将年仅两岁的双胞胎女儿交给家中老人,从四川老家到广东打工。20多年间,胡小燕完成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一路走来,她自称“太幸运”。
胡小燕入厂不过3个月。一次交班时,她注意到一批砖因边缘不齐被同事从“优等品”降为“一级”,售价也大打折扣。胡小燕灵机一动用工具随手磨平,“挽救”了这批产品。这一幕刚好被车间副总看到了,不久后,胡小燕就得到提拔。胡小燕拼命工作、努力学习,用了三年时间就从普通打工妹晋升至车间副主任。
2008年1月21日,身为“佛山市十佳外来工”的胡小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此后五年履职,胡小燕提了20条意见建议,条条有关农民工权益。
2011年胡小燕到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挂职锻炼,次年,广东试行在基层“两代表一委员”中选拔公务员。经过笔试面试后,她进入佛山三水区总工会任副主席,正式成为外来工的“娘家人”。
胡小燕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外来工反映的问题,也体现出时代的巨变。一开始她接到最多的是关于劳资纠纷、医保社保问题的投诉。而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融资贷款和股权纠纷——“打工仔”也成为投资者或是股份公司持股人。
农民工李会成的家信及全家福
传家宝
封封家书记录 农民工奋斗岁月
2012年9月28日,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农民工博物馆建成,这是全国首个农民工博物馆。该馆全方位还原、记录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奋斗、发展的历史。在农民工博物馆里,展示了农民工的上岗证、工作证、就业证、介绍信等证件,展示了“百万民工闯广东”时的车船票、列车时刻表、行李袋、挎包、行李箱等物件,还有农民工与亲人联系时使用的电话卡、家书、情书等,见证着他们在异乡奋斗的岁月。
李会成是来自广西蒙山县的农民工,当年在广州市芳村区环卫车队工作。他在给留在家乡上学的子女的家信中写道:“自你们从广州回去以后,爸妈很想念你们……爸妈为了挣钱,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打工,和你们相处的时间太少了,对你俩关心得不够,请你们理解和原谅……”李会成的父亲也为家庭往来书信写了一首诗:“孩儿背井远离家,双亲遥念祝平安。书信频频传寄语,一家欢乐叙天伦。”
长年在外的农民工与家人通过书信联系,每一封家书记录着打工生活的点点滴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文/图 金羊网记者 黄宙辉)
1992年,广州火车站,大批农民工从这里奔赴珠三角各地 叶健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