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局工作人员在指导新学员发电报(1979年摄),如今电报发报员这一职业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新华社 发
总策划 刘海陵林海利
总统筹 郭启钊朱帆
统筹 赵鹏 冷爽 徐雪亮
图片统筹 林桂炎
设计统筹 范英兰
金羊网记者 李青
从“大锅饭”、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自由用工……70年弹指一挥间,你可知道,我们的祖辈父辈是如何求职的?
BP机寻呼员、排字工、制版工、弹棉花手艺人……70年乌飞兔走,你可曾留意到,身边有多少职业消失了踪影?
程序员、大数据工程师、网店卖家、无人机驾驶员……70年白驹过隙,你可曾发现身边雨后春笋般生出多少新职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仅经济体量实现了跃升,社会分工也随之改变。“工、农、兵、学、商”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
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职业大典”),与1999年版职业大典相比,新增了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今年4月,无人机驾驶员、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职业列入职业大典。
70年来的职业变迁,既有生产力提高、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细分,也有科技进步催生出的职业更替。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70年来人们择业观念上的变化也是巨大且深刻的。从等待分配到竞争求职,从进城打工到回乡创业,无一不反映出中国经济越来越充满活力。
在70年职业变迁史中,凝结着千千万万劳动者适应时代发展的起伏人生;更谱写了国家和社会健步昂首、向前发展的瑰丽篇章。
劳动最光荣,职业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很多在旧中国被称为“下九流”的职业,在新社会都焕发了新生,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戏子”的侮辱性称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艺工作者;在旧中国被称为“煤黑子”的煤矿工人,翻身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新中国的新气象,让劳动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职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劳模表彰大会。第一届的全国劳动模范,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军队等行业,鉴于当时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情,还专门规定了农业劳模的评选条件。
从1950年到1960年,新中国举行了4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四次全国劳模评选和表彰的重点也从工农兵转移到工业战线先进人物,再到文教战线先进人物。在这一时期,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纺织工人赵梦桃等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从1977年到1979年,中国出现了表彰全国劳模的第二次高潮,两年多时间举办了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在这一时期,全国劳模的来源更加广泛,除了农业、工业战线,更多机会给了科研、交通、财贸、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人才。
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数学家陈景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占劳模队伍比例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新行业、新业态不断出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受到关注。在2015年举行的最近一次全国劳模评选中,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劳模开始出现。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劳模评选,是中国产业升级和职业变迁的一个佐证。
打破“铁饭碗”,改革春风融化用工坚冰
新中国成立之初,碰到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安置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批失业人员。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新中国开始建立起劳动力统一介绍和招收制度。
为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要素也由国家统一调配,城市就业实行计划管理。政府规定企业不得裁减职工,形成了“固定工”政策,从那时起,能在城市中的企业求得一份职业就有了保障,就像端上了打不破的“铁饭碗”。“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年近七旬的黄姨1998年从国企内退。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黄姨在国企一干就是一辈子,“跳槽”是与她绝对无缘的两个字。“1985年以前,两间工厂就算只隔一道围墙,工作调动也要得到组织批准。”黄姨回忆。
对广州来说,1986年是里程碑似的一年。这一年,劳动合同制走进广州,从那时起,劳动者可以自主择业、企业可以自由用工。职业观念的嬗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悄悄酝酿。
1985年,《羊城晚报》报道了一帮周末在珠三角“炒更”的“星期六工程师”的故事,通过媒体的力量为他们正名。1988年1月,《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发布,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从那时起,“兼职”才真正名正言顺走进职场。
进入21世纪,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观念也越来越与时俱进,许多人已经不仅仅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而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为自己的职业。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被提出,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阐释了这一理念。如今“双创”已经成为中国大地每天都在上演的实践,各种“孵化器”“创业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中国人的创新创业热情被点燃。
RNG电子竞技俱乐部成员严君泽在比赛中, 今年电子竞技员被认定为一个新职业 新华社 发
职业大发展, 新业态显示强大活力
市场经济的活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职业的百花盛放。1999年,我国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中国职业首次被细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2015年,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再次修订。两版大典相比,新增职业347个,取消职业894个。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BP机寻呼员……当年那些工资高、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已经消失。程序员、网店店主、理财规划师……一批以前无法想象的新职业开始产生。传统的职业被进一步细化,厨师这个职业细化为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过去街头巷尾常见的剃头匠,被美发师、美甲师、美容师、形象设计师等一系列职业替代……
今年4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3个新增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些炙手可热的新职业是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产生的。
“70年职业变迁,既有产业升级、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的此消彼长,也有科技发展催生出来的新职业、新机遇”。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胡霞教授分析。
新中国70年职业变迁,像一枚“棱镜”,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职业理念的嬗变;折射出中国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
Karma和她的手绘作品
话变迁
从“铁饭碗”到“斜杠青年” 为兴趣奋斗成求职新选择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李青
家住广州中山大道邮通小区的成先生,2001年从国有企业内退,南下广州闯荡。内退以前,成先生供职于内地一家国有企业,主管业务。“1968年参加工作,整整干了33年。那个年代,哪里会有‘跳槽’一说?”
“职场没有铁饭碗,一份工作终老已经让人无法找到安全感。”在26岁的广州姑娘Karma看来,如果说,这一代年轻人职业观和父辈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加追求自我,更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两代人职业观的不同,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年过五旬,他第一次投简历求职
成先生回忆,当时企业主营汽车配件,效益好。企业有自己的医务室、幼儿园;员工福利也特别好,不仅过年过节会发米、油、肉、菜等食品,当季还会发放时令水果。甚至连雪花膏、纸巾这样的生活用品也会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企业的经营优势被打破。成先生所在企业效益一落千丈。2001年,成先生主动从企业内退,南下广州。来到广州后,成先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投简历,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职场竞争。2005年,成先生在天平架一家汽车公司找到新工作,开始扎根广州。
如今,年逾七旬的成先生已经退休。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应接不暇。“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成先生觉得,和老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求职选择和机遇。
无人机驾驶员已成为一项新职业,图为我国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少年无人机科学营及挑战赛 新华社发
为兴趣打拼,她们是“斜杠青年”
广东工业大学广告专业毕业的Karma,曾做过广告公司策划人,现在是一名手绘师,有时还会亲自到藏区为客户采购冬虫夏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
Karma认为,职业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独立的谋生手段,更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她为自己规划的职业架构是——主线+副线。“实现个人经济独立的职业作为主线,副线则以兴趣为主”。
和Karma一样,25岁的女孩湾湾也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了职业。三年前,湾湾从广州一家大型国企法务部辞职,走上“金工少女”的道路。2017年,她在广州小洲村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营手工银饰定制和体验。
萌萌的象神大人、猫猫头手镯、小狮子耳钉、隐蔽的银色小信笺……在嗤嗤的火焰声和铁锤清脆的敲击声中,打金这个古老的行当在这个年轻女孩手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和活力。“传统打金偏重实用,现代金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湾湾说。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职业,是这一代年轻人新的职业选择。
在广州某餐厅,打字机成为装饰品
传家宝
打字员曾经是 一份吃香的职业
关于打字机的发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在1808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打字机。另一种说法是,美国的威廉·伯特在1828年制造了“排字机”,并在不久之后取得了专利。20世纪初,中国试制成舒式和俞式两种中文打字机,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拼音文字打字机。
打字机的发明是一场革命。在那个时代,这台神奇的机器让人们远离了用笔写字的束缚。
打字机的出现和应用,也令打字员成为曾经很吃香的一种职业。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回忆:“中文打字机远离我们不过一代人的时间。至少在我开始工作的年月里,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单位都有一个部门叫打字室。打字员一般都是心灵手巧长相可人的女性。打字成为一门职业,单位的打字员都是领导信任的人。”
2012年11月21日,兄弟(Brother)公司在北威尔士的打字机生产工厂宣告关闭,而最后一台下线的打字机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直接进入伦敦科学博物馆。在诞生100多年之后,打字机终于被电脑彻底替代,成为人们怀旧的摆设,而打字员的职业也逐渐消失了。
文/图 金羊网记者 黄宙辉
一位理发师在自己的理发店为顾客服务,改革开放后,“个体户”蓬勃发展
国家记忆
▶1950年9月,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劳动模范
▶1953年起,我国实行城市就业计划管理,逐渐形成了“固定工”政策
▶1981年底,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体户”首次突破100万户
当年的“星期六工程师”陈贤惠 陈文笔 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下海”成为当时职业变化的主题词
▶1995年1月7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
▶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将职业归为8个大类,1838个职业
▶2015年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外卖小哥在商家取餐,互联网经济催生了许多新职业
整理/徐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