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广东来说,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我们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近日,在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见面会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介绍,广东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实现新跨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重要引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这番讲话引起了不少制造业厂商的共鸣。在为期近一周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数位来自制造业一线的受访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诉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生益科技”)生产总监王鹏对此深有感触:“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而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尤其是对广东这种制造业大省来说。”
曾经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是广东制造业的代名词,而如今在自动化智能改造、柔性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效率革命中,广东制造业成了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先行者。
201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今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此外,广东各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国有经济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达17.1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26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4.1%;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千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76家、29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12家。
以创新为护城河
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腾笼换鸟”。近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背后折射出广东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诉求。数位制造业一线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平衡鼎新与革故的“杀手锏”便是科技创新。
作为内地最大的覆铜板生产厂商,生益科技在售的70余种产品中,仅有1种为国外引进技术,其余均为自主研发产品。
“在与欧美、日韩同行的竞争中,我们在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生益科技副总经理周嘉林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这有赖于公司充分依托国家电子电路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创新平台,团结行业上下游及终端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20~30年缩小到3年以内。
第一财经记者也发现,以自主创新构筑护城河几乎是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共性标签。
如今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的”),其50 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0年,美的以规模为导向、靠投资驱动跻身千亿元营收阵营,但与此同时,公司意识到“大规模、低成本”的粗放式经营难以为继。于是在2011年,以“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为三大主轴的转型正式启动。
在美的看来,产品力的核心便是自主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据美的南沙工厂工业互联网项目经理赵攀介绍,公司建立了各事业部进行的产品研发、个性技术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共性技术的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这四级研发体系,并构建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全球研发机构。仅2018年,美的的研发投入就近100亿元。
依赖科技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反映到成本这一数据来看,美的在转型期间,销售毛利率从19%上升至26%,期间费用率一直稳中有降,此外财务费用从15亿元降至1亿元。
“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科技能力、竞争力、盈利能力等核心关键指标上,而科技能力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的基石。”美的副总裁张小懿表示,以供给侧改革为代表的效率革命也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自我革命,广东制造企业普遍在这方面的意识觉醒早,且认识深刻。
据悉,广东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5万家,近两年翻了一倍多,国家级高新区达14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5%。
广东省还下大力气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两批共7家省实验室建设,今年还将计划启动第三批省实验室。此外,广东为了打造人才高地,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面推行人才优粤卡政策,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94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智能转型催生新业态
除了企业对创新保持极高的热忱,为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财政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惠及3万多家企业。
目前,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5万家,居全国第一;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形成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广东省近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网络建设。以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为例,目前广东形成了广州、深圳、惠州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4K产业集群,4K电视产量约占全国一半,4K用户超过1800万。
同时,广东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我们公司2004年前后开始从台湾引进部分自动化设备,2008年开始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生益科技设备动力部经理钟世华表示,生益科技目前引入的外观检验生产线成本仅300多万元,但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9%,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2%,生产效率提升了40%。
真真切切的效率提升也让更多企业主动寻求智能化转型。2018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1/5。以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为例,近三年营收的复合增长率高达66%。
“随着工业机器人成本迅速下降,中型企业自2018年开始批量化采购智能设备;从2019年开始,中小企业智能转型的越来越多。以前使用这款机器人的企业可能两年才回本,现在一年左右就能回本,所以企业智能转型的动力也更足,意愿也更强。”拓斯达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张朋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的一款机械手产品裸机价位从五六万元降至2.8万元,销量十分可观,“今年我们这款机器人的目标是5000家客户,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半的客户量。”
智能转型的效率革命也不断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第一财经记者在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派家居”)的车间看到,如今挥舞着手臂的橙色机器人比工人的密度还要高,开料、打孔、封边等诸多环节都交由“电脑”来控制。
“我们在2017年引进了德国自动化生产线,配合库卡机器人,不断集成和优化,并通过软硬件融合应用,实现柔性生产,满足非标订单。”欧派家居清远生产基地人力资源经理钟菠说,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更好地解决消费者需求痛点是驱动公司智能转型升级的出发点。
扫码下单机器人、由机器人来为客户生产定制化机器人也即将成为可能。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客户通过扫描拓斯达的互联网订单系统与智能工厂对接入口演示屏幕上的二维码,就能迅速生成订单编号,交由拓斯达机器人生产中心来完成生产。两分钟生产一台微型机器人正是拓斯达目前探索的一个领域。
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恰是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制造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广东企业在这方面的先行先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8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优化为4:41.8:54.2,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9%。
但钟世华表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机器换人这个层面,更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公司单台设备、设备与产品间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是设备与设备间的智能化程度还比较低。”
马兴瑞在上述记者见面会上也表示,广东省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他明确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到位,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并存,新兴产业还不能很好挑起大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任务相当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