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郭启钊 朱帆
统筹/赵鹏 冷爽 徐雪亮
图片统筹/林桂炎
设计统筹/范英兰
金羊网记者 张璐瑶 邓琼
1949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刚刚两个多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
1977年冬和1978年夏,广东青年余乃明暂时放下了建筑工地上的沉重工作,两次踏上高考考场,最终考取1978年的广东高考理科状元。跟余乃明一样,在那两年,全国约有1180万名青年,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奔赴高考考场,参加这一世界上考生人数最多的统一考试。
2001年1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11年,中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战略目标。中国在世界上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即可认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经过1999年开始的持续扩招,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5.7%,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50%)的门槛上。
从扫除文盲到普及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新中国70年取得的教育成就已经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70年来,教育不仅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A 扫除数亿文盲,保障受教育权利
1952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在田径赛场上,发生了奇特的一幕。运动员开跑不用发令枪,而是要写好规定的几个字,谁先写完就能开跑。这个场景,被定格在了摄影记者的镜头里,成为新中国扫盲运动的珍贵记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人民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952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
数据显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全省农村人口有3030万人,文盲半文盲约占75%。1952年,广东全省开始实验“速成识字法”大力推广扫盲运动。由于岭南地区方言众多,广东组织王力等语言学专家座谈,研究用国音字母来拼广州话,帮助识字……
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今,中国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左右。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遍地的现象说明,在旧社会,广大民众并没有接受过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制度上着手。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此次学制改革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保证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享受教育的权利。
B 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走向大众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然而,1977年的高招会却连开了两次。6月29日,高考招生座谈会在太原召开,这次会议基本维持了前几年的招生规定。8月13日至9月25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开了44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一次招生工作会议。同年10月21号,各大媒体纷纷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消息一出,等待了10年之久、怀揣着大学梦的广大青年纷纷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1977年的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高考;1978年夏天的高考,有610万人报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央开始酝酿实施义务教育。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2年,“普及小学教育”被列入新修订的《宪法》。1986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首次提出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8年9月1日,我国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用再缴学费,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
除了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渐走下“神坛”走向大众化。1999年6月16日,一则紧急通知开启了“大学扩招”的步伐。根据教育部官网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8年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08.36万人,而1999年跃升到了159.68万人。1999年高校扩招了约52万人。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中国人可望又可及的目标。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也不再遥远了。
C 提升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正成为现实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从提升规模到提升质量、从注重普及到注重均衡的新阶段。
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2018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39万亿元。
为促进教育资源更为均衡地分布,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员、资金,并通过政策支持相对落后地区教育发展。2013年12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启动实施,截至2018年8月,已规划新建、改扩建校舍约2.2亿平方米,购置教育仪器设备约1066亿元,惠及全国2600多个县的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正发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逐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2012年,广东高中阶段学校毛入学率达95%,跻身全国第一;2016年,广东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2018年,广东推进教育现代化覆盖率达87.4%……
在高等教育领域,2018年,广东提出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了广东经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广东多举措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今年扩招超8万人。如今,广东职业院校规模居全国首位,每年为社会输送超过25万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公众对知识的渴盼追求、国家对这种追求的有效回应,推动着中国走向富强和文明。
【话当年】
1978年广东高考理科状元余乃明——那场考试改变了我的命运
金羊网记者 张璐瑶 邓琼
1978年夏天,广州市建筑二公司204施工队混凝土工人余乃明踏上了高考考场。不久后,他在工地上接到消息,自己考中当年广东省理科第一名。“第二天,我就告别了班组工人,告别了工地,回广州准备当一名大学生去了。”
40多年后,71岁的余乃明仍清晰记得那个夏天。“如果没有那场考试,我的命运一定大不一样。”他说。
A 没人想到,高考一直暂停了十一年
1948年,余乃明出生在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余乃明随父母到广州生活,后考入广东实验中学。1966年春,他即将十年级毕业,准备高考,并填报了高考志愿。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年,高考被取消了。
1968年,20岁的余乃明离开了广州,到东莞县桥头公社迳联大队,插队落户当了知青。从20岁到27岁,他在农村一共生活了7年零50天。7年里,他想方设法搜罗各种书籍来看:马列著作、文学小说、课本教材……
1975年,知青一个一个地招工回城,余乃明被分到的是广州市建筑二公司204施工队,当了一名混凝土工人。
1977年秋,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当年冬天,余乃明走上了考场,最终他考了302分,却落了榜。“一些同学280多分都进中大了,我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政审没有通过。”
并未放弃大学梦的余乃明继续报考。1978,他再次踏上高考考场。高考三天6科考完,余乃明便回到花都芙蓉嶂的工地上班了。
“我至今仍记得各科成绩:五科总分439分(当年英语不计入成绩),物理98分、数学89分、化学88分、政治87分、语文77分。”余乃明说。不久后,一位工友带来消息:余乃明考了广东省理科第一名!
这一次高考,余乃明前四个志愿由于政审原因都未录取,第五志愿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顶着压力录取了他。
B 扎根讲台,每年都做一遍高考物理卷
1978年到1982年,余乃明在华师度过了大学四年。“学校里每个人都充满了朝气,大家都很珍惜读书学习的机会,学习上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他回忆道。
30岁入学,他按年龄被分到了“老头班”。华师来了个“状元”,余乃明一时成为校园风云人物。
当时,老师给全班同学出了一道物理题,全班100多个同学一起花了7天解题,余乃明第一个解了出来。大一时,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余乃明得了全校第三、非数学系第一。
1982年7月,他从华师毕业,分配回母校广东实验中学教高中物理,这一教就是20多年,直至2004年退休。
物理课应该怎么教?教材应该怎么变?“新高考”改革有什么影响?4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关注着这场改变他命运的考试,并坚持每年都做一遍当年度的高考物理试卷。
“回望过去,国家民族的命运,跟我们自己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这70多年来,生活有血有泪有欢笑,没有白过。”余乃明说。
【看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等 整理/赵鹏 本版制表/郭子君)
【传家宝】
上夜校、读函授 上世纪职工这样“充电”
工作之余“充电”是不少人的选择。现在,从线上到线下,人们“充电”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上夜校、读电大是“充电”的主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教育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据1990年发表的《四十年来广东成人教育的发展》一文记载:广东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文化技术的学习和开展干部高中文化补习,使上百万职工完成了文化技术补课任务,使四万多名干部职工达到了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与此同时,城乡的各类成人学校和培训中心相继建立,成人高校发展到69所,电大分校或站达到120多个。
1984年起,广东还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每年开考1至2次,吸引了几十万人参加自学考试。
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里,收藏着上世纪80、90年代广州成人教育的相关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成人教育的繁荣。脱产或半脱产去读函授班、上夜校,是当时不少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也是当时人们“充电”的热门选择。
(文/图 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程健聪 通讯员 李小丁)
【国家记忆】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考
▶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施行,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相关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6年7月1日,九年义务教育制正式施行
▶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希望工程。1991年,小学生苏明娟在认真听课的照片,成为“希望工程”形象标志
▶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
▶2014年,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
▶2017年,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即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整理/徐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