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金羊网记者 李钢 实习生 钟音 杨幸
火星上究竟有什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移民到火星?近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64讲,请来了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广州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客座教授丹巴尼(Denis Bastieri),和大家一起聊聊火星。
翻译出错误以为火星上有人工运河
丹巴尼说,对于火星,人类目前的任务是要了解如何用一种十分安全的方法去开发它。
他说,火星与地球很不相同。首先火星的引力要比地球小很多,所以当人类登陆火星的时候,很可能会漂浮在火星表面。其次,在火星上待一年相当于在地球上待两年——因为它的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地球的两倍,火星上也有四季。
在1877年,意大利有一名科学家叫做斯基帕雷利,很喜欢星空,当火星与地球处于同一轨道时可以互相观察到对方,于是,他就用类似于伽利略望远镜一样的设备去观察火星,并且手绘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当时,斯基帕雷利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如河流状的线条。但是,意大利语将河流叫“canal”,而英语里的“canal”则是人工运河的意思。本来意大利人只是说火星上发现有天然的河流,但是当它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出错了,被翻译成人工运河,这就使得美国人以为火星上真存在人工运河,有人类的痕迹,所以他们就想登上火星去一探究竟。
同时不少美国人也一直误导说火星上面可能会存在类似于人造的物体,这个结论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人类的科技足够发达到可以送人造卫星上外太空观察的时候才将其推翻:火星上面是没有人工运河的,只有普通的河流。
人类计划登上火星:一来一回两年半
丹巴尼将人类探索火星分成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斯基帕雷利”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人类的想象阶段。人类想象出火星有什么样的生物,很多人认为与人类长得很相似。在第三阶段,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人类通过电影描绘了诸多关于火星的场景和画面。
而到了2017年3月,美国国会正式提议:让人类登上火星。
虽然想法很美好,但是丹巴尼提醒说,去火星一趟,可是非常不容易。
首先,去火星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仅仅是单程就需要六个月。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人类只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走个来回。
因为,人类只有在地球跟火星同步的时候才能将宇航员送上火星,那就要求人类一定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转到同一个位置,才可以把宇航员安全地送回地球。
而地球和火星同步到一个位置,需要等待26个月的时间,并且还需要提前进行预测。因为单程航线要花费六个月时间,所以就要在六个月前作出精准预测,并且做好一切准备。所以说,如果要把人类送上火星,并且让宇航员安全回家要花很长时间,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
要帮助火星形成磁场、产生大气层
宇航员在太空待这么长的时间,他们的身体是会受到损害的,因为外太空很多辐射会使得人类的DNA产生变异,大约有5%的几率患癌症。这一几率,与一个人每天抽20根香烟获得癌症的几率相同。
此外,还要考虑太阳风暴的影响。太阳风暴所放射出来的高能射线是致命的。一旦太阳风暴真正刮起来的时候,宇航员无一幸免都会死于太阳风暴之下。因为火星上没有大气层,无法对太阳风暴进行阻挡。
对于太阳风暴的危害,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让宇航员们借助火星表面的地形,在坑洼之下建立地下的安全防护所。
丹巴尼还说,太阳可以为地球的大气层提供很多能源,地球则通过磁场去捕捉。而火星由于没有磁场,没有办法去捕获太阳发射出来的高能量,从而没有办法积聚等离子,最终难以产生大气。所以,人类接下来就要用人工方法去产生一个磁场。即人类发射一个人造卫星上太空,这个人造卫星离火星不是十分遥远,但是可以帮助火星获得一定的磁场,进而产生大气层。
风险:致命细菌、剧毒土壤和灰尘
此外,人类对与火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
比如说火星上有怎样的地理地貌,以及有没有生物存在等。有数据表明,火星的南北半球大小是不一样的,南北之间的半球大小差距大约有十几公里,这使得火星看上去就像一个小雪梨而不是一个圆。为什么火星南半球会比北半球要大呢?这是因为火星在四十亿年前被太空中的陨石撞击了,在遭受撞击后其蕴含的能量也会更丰富。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火星上没有生命特征,因为火星上存在诸多辐射就足以将这些生命杀灭掉。虽然现在火星上没有水,但是在它被陨石撞击之前,还是有可能存在的,甚至还会有自带的磁场。
但是在火星南部的地底下,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古生物的痕迹,甚至会有一些细菌的存在。这些细菌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目前有些证据表明,火星上真的会有生物存在,譬如有照片显示出的一些黑白色的结构,有可能是古生物化石。
另外,火星上有很多灰尘和灰霾。火星上的灰尘跟地球上的灰尘不一样,火星上的更加细,很容易被人类呼吸进肺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火星上面的土壤是有毒的,因为土壤中存在着剧毒的高氧酸盐成分,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都是剧毒的。而且高氧酸盐还可以腐蚀掉水泥或者金属,这就给人类在火星表明建造房屋增加了困难。
“所以要让人类上火星真的不容易,我们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都一起来贡献力量。”丹巴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