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山厚植生态优势。甘耀辉摄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广东篇】
连续三年荣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谋划建设三个“国字号”生态项目……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林洁
执行统筹:吴江 马勇 陈春凝
金羊网记者 林翎
实习生 黄镁纯
通讯员 曾毅峰 邓炜明
近日,中山发布了两个好消息:规划面积达625.6公顷的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加紧收尾,计划年底开放;《中山市金钟湖北片区城市设计及重点地区品质提升规划》出炉,城区将形成金钟湖公园等十座公园的公园群。
这是中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缩影。设立占全市面积九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去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近年来,中山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实行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争当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休闲绿地服务半径500米
原籍湖南的江依辉,自1996年路过中山市便难以忘怀:“当时就听过中山是首批国家卫生城市,路过发现绿化果然很好。”2000年,这个“山里娃”开始在中山生活,就职于大洋电机公司。在中山积分落户、生活了近20年,江依辉看到了中山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了,交通方便了,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不变的是: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始终很好。
去年,中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中山基本实现每个镇区建有一个森林公园或一个湿地公园,休闲绿地的服务半径缩小到500米以内,形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林”的绿色新常态。中山还提出创建全域森林小镇目标,从2017年至2018年,全市共有九个镇区先后获得“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数量全省最多。2019年,中山三乡、神湾、黄圃、三角、民众、东升、五桂山等七个镇区也申报认定“广东省森林小镇”。
“要真正了解这座城市,就要用脚去丈量她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江依辉已是“户外达人”,微信朋友圈大多是与中山绿水青山的合影。目前,中山正谋划建设三个“国字号”生态项目: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个城区型的中山国家森林公园、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的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江依辉的心里,有了更多期待……
全覆盖公园体系日趋成型
江依辉还希望,金钟湖等公园群开放后,能和驴友们一起去跑步、骑行。
“像儿童公园、秀丽湖公园以前很荒凉,金字山公园原本有采石场,将来它们都会变成休闲场地。”江依辉说,“随着生态环境变好,近年来运动健身人群扩大,越来越多人走向户外。”他还在公司里成立了攀登协会。因为登山,同事张娟与身为珠海人的老公结缘,后来二人也因中山宜居的环境决定定居于此。
一直以来,中山着力打造多层级、多类型、全覆盖的公园体系。目前,中山已建成开放各类主题公园55个,277个村居基本实现“细胞公园”“口袋公园”全覆盖。全市各大型公园绿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
今年8月19日,中山市发布《金钟湖北片区城市设计及重点地区品质提升规划》,将在该片区内构建城市休闲环和山地徒步环的休闲双环,打造金钟湖公园、秀丽湖公园等十大公园系统。目前,该区域内七个公园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另有三个项目处于前期阶段。同时,片区规划文旅小镇、徒步森林两大板块和传统文化体验区、文化创意区、休闲度假区、展览教育区四大功能区。
全覆盖的公园体系日趋成型,“户外达人”将有更多“心水”的好去处。
试点社区引领“近零碳排放”
像江依辉这样热爱绿色生活的中山人还有很多,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居民就过着“近零碳排放”的生活。他们将社区边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认领、开垦成社区菜地,还按社区规定配备雨水收集桶,使用厨余垃圾堆肥的有机种植方式,不使用杀虫剂和农药。2014年,该社区被纳入年度广东省重大低碳示范项目;2017年底又入选首批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名单,成为全省唯一近零碳社区试点项目。
社区内的“低碳驿站”安装了光伏发电板;驿站内种植的各色花果,都是通过餐厨堆肥装置施肥;驿站还设有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雨水回收装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表示,通过这些装置,“低碳驿站”已成为一个近零碳排放活动空间。
不止于这个驿站,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已在全社区引入。通过“积分返现”“物品换购”等方式,社区引导居民将低价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进行精细化分类投放。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后可按废品市场价获得返现,既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也可以到商城兑换商品。据介绍,试用期间社区内外已有不少居民注册使用该系统。“希望通过一年时间,让社区垃圾分类认知率达到80%,参与率达到75%,准确投放率达到80%。”何益清说。
【专家点评】
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主任蒋谦才:
生态文明项目“接地气” 引导全民共建绿色中山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中山市一直秉承着他的精神,绿色生态建设有目共睹,成效显著。”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主任蒋谦才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山市先后实施“一区三线”林相改造、城市林业规划、森林进城围城、森林提质增效等措施,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数十项荣誉。
“从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来说,中山的特色项目多、接地气。”蒋谦才表示,作为全省林地面积最少的地级市,中山突出区域资源优势,谋划亮点特色项目。例如打造三个“国字号”招牌、全省首个全域森林小镇的地级市;擦亮全民绿化品牌,政府鼓励引导社会、群众多渠道、多形式植树造林,创新义务植树“三认”形式,建立“先项目后募款”的创新模式;探索利用“互联网+”打造公园导引系统、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导引系统等。
蒋谦才表示,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键要精准定位、精准规划、精准施策。具体要考虑如何将多样化生态产品的供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现方式,在符合中山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做好规划纲领,充分依靠人才与科技,将每个目标计划落到实处。
【数说成就】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中山市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8.62平方米。
●全市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02万人次,折算植树近1800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70多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年1-6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中山市以-47.8%的变化幅度排名全国第四、全省第一。
●2018年,中山市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这也是该市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中山市2015年生态补偿资金为1.04亿元,到2016年达到1.4亿元,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1.7亿元,连续三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