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汉青、唐珩
诞生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造出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推出全球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建成全球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23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参加中宣部“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安徽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先行试验区,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提供强大支撑。
加快打造产业集群
据介绍,近年来合肥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引进核心项目、培育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打造若干个全国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十二五”以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跨越2个千亿台阶,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3%提高到53.5%。
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如以京东方、维信诺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长、技术水平一流、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开发区为核心集聚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合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的创新体系,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紧抓“弯道超车”机遇
合肥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调整的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紧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弯道超越”机遇,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动作为作用。合肥注意在下好“先手棋”中打好“主动仗”。合肥市聚焦破解我国“缺屏少芯”问题,分别谋划布局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建设一批有牵引力、带动力的大项目,为合肥跨越赶超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做大增量为主、优化提升存量为辅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向,为合肥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全面转型增创了新优势。合肥敢于“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链。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合肥虽然起步较晚,却实现了“弯道超车”。
合肥还注意突出区域科教人才多、基础前沿科学创新优两大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发展主动力。合肥市拥有高等院校60所、在校生60多万人,集聚各类人才173.3万人。近年来,合肥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围绕原始创新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技术创新谋划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围绕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制度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