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支撑。近年来,宁河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大课题,挖掘地域特色,规划“一村一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潘庄镇齐心亲子蘑法小镇、宁河镇杨泗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板桥镇“中国·甑乡”、丰台镇东西赵田园综合体、廉庄稻香小镇等多个特色旅游打卡地,串联起宁河乡村振兴的全域旅游新版图,彰显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小丛村水稻── “管”出规模“调”出特色
东棘坨镇小丛村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全村水稻面积3050亩。近年来,该村以众赢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为牵头,以打造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主体思路,在水稻产业上做起了“一村一品”文章。
“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振兴小站稻的号召,结合土壤实际,大面积种植水稻,为了增加效益,还实行套养,养稻田蟹、稻田鸭。把水稻种植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把农户利益与产业发展建立捆绑机制,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村众赢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克富说。
村合作社按照“四化五统一”的思路进行管理,“四化”指的是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化,“五统一”指的是统一经营、统一投入、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分配。通过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小丛村的水稻种植“管”出了规模,“调”出了特色。“一村一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走出了一条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前不久,小丛村成功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东棘坨镇将积极推广小丛村‘一村一品’创建经验,系统梳理各村的自然人文资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引导村民自愿、有序流转土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稻蟹、稻虾混养,促进农旅、文旅融合,努力使每个村都能形成一个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发展道路。”东棘坨镇副镇长靳春辉说。
盆罐庄村陶器──
小器物走红成就大事业
板桥镇有一个村叫盆罐庄村,是天津唯一一个以行业命名的村庄。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小作坊式的陶器制作逐渐衰败,但盆罐庄村韩家窑第十八代传承人韩克胜、李家窑第十九代传承人李克晗仍在苦苦坚守。
2018年初,刚来板桥镇担任党委书记的任绍辉格外关注盆罐庄村的陶业复兴。任绍辉与韩克胜和李克晗经常商议发展规划与策略,开始恢复甑文化、甑产品,准备以这个小器物开拓一个大市场。当甑碗、甑壶、甑杯等“甑”系产品鱼贯而出之时,超高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引来了故宫博物院的关注,联合推出了“龙凤呈祥”宫廷甑文创产品。2018年,“中国·甑乡”的名号一炮而红,盆罐庄村作为“中国·甑乡”的核心承载区也成了旅游胜地。
板桥镇还将该村制陶产业与中国传统甑文化相结合,倡导体验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陶艺融于村庄风貌改造和景观提升之中,规划打造涵盖陶甑文化体验、北岸田园康养、亲子自然教育等7个功能区的盆罐庄村乡村文旅度假综合体。
如今,村里污水管网改造、煤改燃工程、乡村公路建设、沿街立面美化等一系列基础性工程已基本竣工,只待规划落实,一个高端、别致、齐全、精美的新盆罐庄村将闪亮登场。“到时候,我们家家户户不是旅游点就是民宿,大家伙儿就等着美吧!”盆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方伍激动地说。
赵学村西红柿──
把“蔬菜经”念成“致富经”
“赵学的西红柿有名,酸甜适中,个儿大瓤儿沙,特别好吃!”只要你走进宁河的菜市场买西红柿,都会听到这样的推荐。
板桥镇赵学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棚种植西红柿,如今已有39年的设施农业经验。目前,全村从事西红柿种植农户达92%,是名副其实的“西红柿村”。那会儿大家只知道在地里露天种西红柿,没听说过给西红柿“盖房子”,还得在土里放钢铁架子、塑料。如今,村里的西红柿大棚已经从简易的冷棚发展成为四季都可以种植的第三代现代化大棚,数量达到138座。其间,赵学村还注册了“赵学”无公害农产品商标;2013年该村被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4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去年,村里对36个年久失修的老棚进行了改造提升,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村会计何敬军说。据介绍,村里除去外出务工和年龄太大的,大约有46户、近100人在种植大棚西红柿,人均大棚3座。56岁的村民李云中家靠3座西红柿大棚,2019年收入12万元。
西红柿已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赵学村计划把蔬菜生产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将原来的“蔬菜经”念成“致富经”,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实惠。
“目前,板桥镇规划了多个旅游点位,包括260多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锦上河农耕文化体验馆、陶艺体验馆、全‘甑’宴等,设计了1日游、6日游等多条旅游路线。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整体规划,打造精品民宿和各式农旅体验项目,让我们的魅力板桥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扬帆远航!”板桥镇党委书记任绍辉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