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20年,
在“一国两制”之下,
澳门这座曾经飘荡了400多年的小城,
如今化茧成蝶、破蕾绽放。
澳门这片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土地,
孕育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粤港澳一衣带水,
也有不少历史人物与澳门
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这些鲜为人知的事,
小编挖掘了9个冷知识,
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母亲是澳门渔家女。冼星海在澳门生活了6年,度过了他最初的童年生活 ,在澳门这块土地的养育下,从一个无知的婴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孩童。
《顶硬上》全曲8页中之首页(影印)
儿时,冼星海从妈妈那里学会《顶硬上》,这原是广东珠江口澳门一带的民歌,却对冼星海有着很大的影响,冼星海母亲更借《顶硬上》这首民歌教导他如何做人。后来,冼星海与母亲再忆创作了长编歌曲《顶硬上》,全曲虽然呼吼的是当年珠江口澳门一带苦力们苦难命运与拼搏精神的写照,但这悲壮刚毅的历史呼吼,却吼出了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当年的苦难命运和追求未来幸福的拼搏精神的缩影!
为纪念在澳门出生的伟大音乐家冼星海,澳门特区政府设立“冼星海纪念馆”,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献礼,以表彰冼星海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传扬他的音乐成就,为青少年树立榜样。纪念馆在11月23日举行开幕典礼,冼星海铜像同场揭幕,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出席了开幕典礼。纪念馆11月24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出冼星海生平珍贵手稿和遗物。
李锦裳创立的蚝油庄,后来发展成一家知名企业。据企业老员工透露,当年在澳门开拓市场时,市面上已有荣甡、福泰兴等蚝油庄,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多年以后,当年同台竞争的几大蚝油庄都已经消失,而李锦裳始创的蚝油庄却逐渐壮大,且远销海外。如今,在澳门新马路上矗立了100多年的门店已成为澳门地标之一。
其实,烂鬼楼巷里并没有鬼,但却是一个苦难时代澳门华人社会悲凉生活的写照。
相传“烂鬼楼”本名叫做“兰桂楼”,是一位名叫杨若严的华侨在19世纪初所建的一系列西式楼房,有着漂亮的骑楼和优雅的木窗。这里临近澳门内港,可以说是地价高昂的富人区。
杨氏在澳门居住几年后返回美国,将兰桂楼出售。彼时澳门贩卖华人出国充当劳工的罪恶生意兴盛,而买下兰桂楼的正是这样一名商人。据说,此人将准备“出售”的华工囚禁在兰桂楼中,某日兰桂楼突起大火,30多名华工与姿态秀丽的兰桂楼一起葬身火海,化为废墟。
澳门人习惯把损毁的东西形容为“烂”,而冤死华工的亡灵亦成为澳门华人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兰桂楼”逐渐被“烂鬼楼”所取代,成为这一带社区的名称。
20世纪上半期,随着葡萄牙当局对澳门华人社会治理的弱化,此处成为烟馆、妓寨及黑社会交织盘踞之所。一些低阶的葡萄牙士兵常来此狎妓、滋事,痛恨他们的华人将其称之为“烂鬼”。这是烂鬼楼巷得名的另一种说法。
那个时候的华人过得苦,很多人为了活下去,只好把随身的物品拿出来摆摊出售。渐渐地,烂鬼楼巷变成一个很大的二手市场,旧衣服、旧鞋子、旧家具、旧书,只要是过日子能用的东西应有尽有。华人来这里淘旧货,烂鬼楼巷变成穷人的天堂。
到上世纪90年代,烂鬼楼巷人气渐旺,繁盛一时,出了很多相当有名气的古玩店、古家具店、二手古籍店,港澳台地区很多政商名流以及文化人,都常常来此“淘宝”。不过,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大部分店铺结业或搬迁,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二手店惨淡经营。烂鬼楼巷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尤为令人痛心的是,残留于此处的很多百年以上的骑楼,破损非常严重。因为屋主无力对其进行修复,只好举家搬走,任老屋自生自灭。
如今,烂鬼楼巷里还住着很多老澳门人,以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的澳门老店。这些老街坊的共同心愿就是,想办法把游客从大三巴、新葡京拉过来,到这条老街上看看,只用走5分钟,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澳门。不过,他们希望在把游客吸引过来之前,政府先对这条老街进行规整与修复。
关于澳门
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戳图
↓↓
出品:大洋网
编辑:朱文婷、陈廷仁
海报:林洁华
排版:罗枫霖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