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归乡,家中所备诸多美食,常让我们大快朵颐,回味无穷。我问女儿:“最不喜欢那一道菜?”她常会答:“红糟肉。”但偏偏我最爱的,却正是这一道红糟肉。
红糟肉,粤北特有的美食。用红曲米、熟糯米、白酒等制成酒糟,发酵完全后,再投入煮熟并冷却了的鸡鸭鹅猪肉等,因此又被称为“酒糟肉”。
做得恰到好处的酒糟肉皮脆肉香,入口有微甜之感,嚼之酒香扑鼻,满嘴生津。孩子们不喜欢,多是因为不喜欢那一股略显辛辣的酒味。我儿时何尝不是如此。但酒糟肉在某种层面上,就跟初尝橄榄或外省人吃臭豆腐一样,得经历过人生的历练,得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方学得会去欣赏其中的滋味——越品越沉,越吃越香,最后欲罢不能,似成了瘾、上了头一般,成为一种骨子里的乡愁与记忆。
家乡的妇女们好像都会做这一道菜,而且都做得不差。但在我的心中,做得最出色、最好的,当然是自己的母亲。或许别人也会这么想罢。妈妈们的手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总是能用最简单的食材调理出最出色、最难忘的味道。那时候,山里穷,没有多少名贵的食材,加上各方面条件差,也没有冰箱保鲜、冷藏,用酒糟来封存肉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保存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达一个多月,还能提味存鲜,这正是劳动妇女们的一种生活智慧。而做好的酒糟肉,专留着过年过节款待远道而来的亲友们,挑最入味最漂亮的部位,一拿出来定能赢得客人们的赞叹与欣赏——这又是一种慷慨大方与热情好客的表现手法。
如今家乡的经济条件与生活环境早已是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岁月的洗礼,桌上那一道道鲜艳亮丽的红色依旧不变——那是妈妈们精心烹饪的红糟肉,用来招待返乡的儿女,那是她们来自故土的守望,是她们对下一辈永远的祝福与冀望。
尝一口酒糟肉,品一记功夫茶,几百里家乡路,早已由远变近,不再有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