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海上丝路千秋不断 阳江古港续写新篇

来源:金羊网 作者:全良波、邓勃 发表时间:2019-12-25 06:35
金羊网  作者:全良波、邓勃  2019-12-25
“南海I号”熠熠生辉,在海丝馆周边的古港如今还是优良港口,成为阳江打造21世纪海上丝路主要节点的重要支撑。


“南海I号”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苏醒” 记者 邓勃 宋金峪 摄

458公里海岸线,良港成串,海底遗珍光彩照人……

文/金羊网记者 全良波

图/金羊网记者 邓勃(除署名外)

12年前的12月底,“南海I号”古沉船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南海I号”的发掘填补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空白,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典范。

12年后,记者于12月17日来到“南海I号”身旁。据悉,“南海I号”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既展现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又反映了阳江作为古时海上丝路重要支点的辉煌历史。通过对“南海I号”的保护利用,阳江也进一步拓展海丝历史文化底蕴。目前,阳江正以建设海丝文化名城为目标,加强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力争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南宋沉船

12月的海陵岛风和日丽,十里银滩横卧着一座庞大的“水晶宫”,这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博物馆内,世界首创整体打捞的800多年前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静静地“躺”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船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文物总量最多的沉船。

在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内,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七大主题展区正展出珍贵文物,既有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也有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

“在文化发掘与保护的同时,又大力融入当地的旅游发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推崇的一种文化保护方式,我们也会继续为之努力。”该馆工作人员郭亨文说,“南海I号”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史所未载的新材料,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论据。

如今,“南海I号”正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渔舟唱晚,东平港晚霞满天

古港繁华

“南海I号”熠熠生辉,在海丝馆周边的古港如今还是优良港口,成为阳江打造21世纪海上丝路主要节点的重要支撑。

17日,记者来到大澳渔村。渔村民居白砖青瓦,青石板街青幽如玉。举目望去,蓝色的海水,停泊的小船,倚在门前修补渔网的渔民,恰似一幅渔家画卷。

据《阳江县志》记载,大澳港口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补给港,也是商旅贸易港、转运港。宋代时,许多从泉州、潮州、广州出发前往南亚、欧非的贸易商船都会经过或停靠于此。所以,彼时大澳渔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疍家咸水歌“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无归家”,一语道尽了当年的繁华盛况。到了清代,大澳渔村与广州“十三行”相列,民间称为“十三行尾”。宣统元年(1909年)禀准州牧李鸿钧设大澳局,以资防守。此地为航行省城、香港必经之路,阳江海防之要地。

《阳江县志》记载,除了大澳港,历史上阳江境内有名的港口还有东平港、北津港、戙船澳(现闸坡港)、溪头港、丰头港、双鱼港等七处。时光飞逝,这些古港依旧发挥着渔港的功能,大澳港更开发成为旅游区。去年,阳江实现渔业总产值18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修复航标

阳江古港设施完备,每个港口及主航道都有航标。历经沧桑,北津独石塔、岗背文笔塔、北山石塔、上洋文笔塔等航标保存下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道的见证者。

18日,记者在岗背山看到,由于年久失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造的岗背塔早已崩颓,加上在1994年遭受雷击,而今仅剩下一半塔身,且杂树丛生。近日,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文笔公园建设工程》的公示,公示称岗背山将被改造成文笔公园,并将修缮岗背塔。

放眼阳江,这不是首次修建公园保护遗存的事例。北山石塔位于阳江市北山公园内,是原阳江古八景之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祐年间,距今七百多年,1983年重修。如今,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因状似莲花,又叫莲花石。

遗存的航标不仅是海上丝路的历史见证,更将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活动场所。阳江正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对遗存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

大澳商会见证古港繁华

珠尘待洗

古时候,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海外贸易带动阳江港口发展,更推动阳江作坊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散落在漠阳江沿岸的陶瓷作坊。

17日,记者来到阳江阳春市岗美镇岗留安村,一座名叫蛤山的山坡,掩埋着一个宋代烧制陶器的窑口。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窑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窑身均已崩塌,概貌尚可辨认,皆为龙窑,用红砖砌壁。堆积层中,有当时烧制的器物残片依次相叠,厚达3米。该窑烧制的全是陶器,器形有盘、壶、罐、盅等,胎质坚硬,多数素面无釉,工艺为慢轮制作,比较粗糙。

岗美镇尚存多个古窑口,缸瓮埇窑址、河帮窑址也待开发。缸瓮埇窑址位于岗美镇缸瓮埇村,分布在筊杯岗、瓦窑岭的山坡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相传这里原有二三十条窑,遍布全山,目前大部分的窑灶被毁掉,仅存筊杯岗山坡上的3处。目前,这3处窑口尚可辨认窑址的结构,均为龙窑,窑向坐北向南,窑壁用红砖叠砌,已烧成琉璃状。河帮窑址位于岗美镇大坡村牛尾坑,是一处明代瓷窑遗址。窑址的位置及其概貌尚可辨认,原有龙窑多条,现窑身早已崩塌,隐约可见有窑壁红砖,尚存有大量明代瓷器残片和烧制器物的工具。

阳江古窑这颗见证了中国瓷业发展历史的明珠,因种种原因蒙尘。据了解,虽然阳江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展过专门的全方位调查、认定、登记、建档和保护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被大众了解。

相关人员表示,建议阳江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保护工程,对相关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为准确判断遗存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海天万里,浩浩荡荡。阳江458公里长的海岸线,接纳百川归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访谈

借助“南海I号” 推动“蓝色崛起”

李联德 阳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副教授

羊城晚报:如何评价“南海I号” 在阳江的发掘?

李联德:沿海和南海的诸多河口港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良好资源,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广东港口城市的发展。港口城市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有着密切关系。阳江是广东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之一,海文化源远流长,1000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目前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必经之地。

“南海I号”这艘古沉船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例证。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船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好、文物总量最多的宋代船只,被誉为“海上敦煌”。“南海I号”的发掘及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对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里程碑意义。“南海I号”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对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羊城晚报:阳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李联德:阳江市可借助“南海I号”整合自身的文化潜力,制定海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找准切入点,系统整合宝贵的海丝文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施点轴开发。总而言之,阳江要抓住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借助“南海I号”,把阳江打造成海上丝路主要节点,推动阳江“蓝色崛起”。

延伸

阳江拟建主题景区

阳江培育了众多书法、绘画、雕塑等领域名家,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海丝文化蜚声省内外。近年来,阳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保护与传承地域特色文化,致力打造海丝文化产业带。

“南海I号”是展现阳江悠久海丝文化的一扇窗口,反映了该市曾经作为海上丝路重要支点的辉煌历史。阳江还将进一步加大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开发,谋划建设海上丝路主题景区和海洋历史文化博物馆,依托“南海I号”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进一步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

阳江市还十分注重保护传承疍家文化,已连续举办多届南海开渔节活动,成为举办届数最多、名气最大的开渔节活动。

独特的海丝文化造就了阳江人民热爱文艺的气质。阳江素有文化之乡美誉,诗歌、书法、美术、音乐等颇受群众喜爱,文化气息浓郁,文艺名人辈出。美术方面有关山月、苏天赐、许章衡等知名画家,书法方面有黄云、吕如雄、关振东等知名书法家,雕塑方面有著名雕塑家许鸿飞。每年,阳江均举办各类书画展、艺术展,邀请本地籍名家回乡作艺术交流,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书画、诗词、音乐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

本期由阳江市政协协办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