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教育强调实用性并且跨学科
□ 开放性考核更注重检验实操能力
□ 学术人才实务人才培养应有区分
□ 需更清晰定位更多教育资源支持
□ 记者 刘子阳 见习记者 刘洁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精英律师》引起社会对律师行业的广泛关注。
说起律师,总会让人想起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等词语,也成为越来越多法学毕业生理想的职业选择之一。但不少毕业生到了律师事务所后才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法律文书起草、诉讼业务流程、接待客户技巧等还得从头学起。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很多高校都已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探索出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律诊所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但在师资队伍配置、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仍不尽完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还有距离。
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律师教育发展的新途径,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由部属重点高校创办的律师学院。此后,很多地方纷纷设立律师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有的是高校自主设立,有的是司法行政机关或律师协会与高校联合设立,还有的是律师事务所与法学院合办。10年来,律师学院发展状况如何?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教学围绕实践应用
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7层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律师学院的发起人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刘瑞起。
“人大律师学院成立时,律师人才培养教育处于空白期,人才紧缺,社会对于律师和律师教育都有较大需求。”刘瑞起说,曾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实务工作,后来在广东深圳当了30年律师的他,10年前选择回归校园,希望以律师教育的形式回馈母校。
人大法学院78级校友大多成为执业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逢人大法学院对于律师职业教育具有前瞻性判断,不拘泥于当时多数人认同的“培训”模式,而是将学历教育、学科建设同律师行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创建中国律师专业化教育体系的培训模式。
“人大律师学院首先提出律师教育的概念,同一般法学教育不同,律师教育强调实用性且跨学科,不局限于某一部门法分类。课程设计方面采用小班授课,一个班二三十人左右。硕士生培养采取“教授+实务导师”双导师制,专业课程由具有实务经验的老师进行设计,涵盖刑事、民事、商事等领域,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传授实务技能、技巧等经验。”刘瑞起告诉记者,人大律师学院培养的核心是执业技能、律师思维和工作方法。
如何接待客户真正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如何快速阅卷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在执业中谨慎规避风险?针对这些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人大律师学院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我们主要聘请执业律师作为校外实务导师进行教学,执业时间较长、业内具有一定口碑是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则是必须对学生有责任心。”刘瑞起说自己非常看重教师的责任心,因为律师学院是偏向实务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师的亲身传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良性引导。
“律师学院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实践和应用。法学应该是一门应用科学,但传统法学教育更注重理论层面,这是我国法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地方,律师教育的实践等于作了一个补充。”据刘瑞起介绍,律师学院人考试形式也具有实践特色,会采用模拟对抗或案例讨论等开放性考核模式,注重检验实操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发散性思考。
除研究生学历教育,人大律师学院还为执业律师提供专题培训,全国累计5万多名律师参与,已在各地成立10家校友会。
多地模式不尽相同
去年1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与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共建京师律师学院,这是高校法学院与律所共同培养律师专业人才的又一次探索。
“我们的培训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不同阶段的执业律师,针对老、少、偏远以及穷困地区的律师群体,还会开展各类专项公益法律培训。”京师律师学院副院长吴招北介绍说。
据了解,京师律师学院开设了线上平台,提供各阶段的法律知识、法律案件分享,设置各个方向的系列课程,由律师或法学教授进行授课,还有行业内各领域律师分享各自的办案经历和心得。
记者发现,目前各地纷纷探索建立律师学院,但模式不尽相同。高校资助设立的律师学院,如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尝试进行课堂学习、实务训练和律所实习实训等立体化教学,致力于实现法学教育与律师实务的无缝对接。律师班学生从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在校生中通过面试遴选方式产生,旨在通过本科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实务技能、视野开阔、外语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律师后备人才。
有的律师学院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与高校合办,如华南师范大学律师学院和广州大学律师学院,借用大学硬件设施、师资等资源开展实习律师职前培训、执业律师继续教育培训、律师专业人才培养与律师学理论和律师业务的研究。
多方协力纵深发展
律师学院作为一种法学职业教育模式,仅依靠一所大学或是一代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只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律师学院才能朝着更加成熟、可复制化的方式发展,才能完成向律师职业队伍输送人才的目标。
过去10年,是尝试与探索并存的10年,律师学院将怀抱怎样的期许走向下一个10年?
刘瑞起坦言:“由于时间较短,律师学院发展及定位尚需丰满,仍需教育资源支持。律师学院不能离开教育体制,需要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更多教育资源支持,如学科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等。”
同传统法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不同,律师学院培养的核心是执业技能、律师思维和工作方法,不同的教育理念势必引发对于学生管理和培养方式的讨论。
刘瑞起认为,未来律师学院的教学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效、合用为导向,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实务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应有所区分。
“现在学院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在校生培养上,10年了,教育要更规范化,更加深入。”刘瑞起说,人大律师学院更该不忘初心,借助法学院的教育平台及资源,将深厚的法学理论积淀和律师灵活的实务技巧相结合,推动法律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出基础扎实且熟悉实践的准律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