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中医师提醒市民可这样“艾”自己

来源:金羊网 作者:甘韵仪 麦丽霞 发表时间:2020-03-02 20:49
金羊网  作者:甘韵仪 麦丽霞  2020-03-02
面对传染性疾病,面对寒湿,不妨祛湿散寒“灸”一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甘韵仪 通讯员 麦丽霞

图/受访者提供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坚持健康生活、提高免疫力等理念,成为男女老幼的迫切追求。而古老的艾灸,再次成为新追捧。究竟怎样艾灸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柴洪佳将教街坊几招!

柴洪佳医师

据了解,柴洪佳是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柴洪佳说,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容易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她认为,面对传染性疾病,面对寒湿,不妨祛湿散寒“灸”一下。

艾灸做为中国自古相传的治病养生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强大的通经络、祛寒湿、扶正气的功效。《黄针内经》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找准穴位,艾灸一下,能提高免疫力。

艾灸为中国自古相传的治病养生疗法

家庭以悬灸或隔物灸为主

一、悬灸:是指点燃艾条,悬于患部或穴位的上方,通过热力的传导刺激,实现艾灸的效果。悬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

点燃艾条的一端对准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处,反复旋转移动进行灸治,使皮肤感觉温热而不灼痛,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施灸,接近皮肤适当距离时短暂停留,感觉灼痛时迅速提起,每穴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二、隔物灸:就是将艾柱点燃,放在姜片、蒜片、盐或者药饼上,再灸于患部或穴位之上。这种做法既可以防止烫伤,还可以加强疗效的作用。姜片有发散作用,外感艾灸时常用;蒜片有解毒作用,皮肤长疮、有炎症时常用;隔盐灸治疗脾胃疾病时最常用;药饼则是用各种中药配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具有不同的加强功能。

常用保健取穴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肚脐正下方3寸,约4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施艾条回旋灸法或雀啄灸或温和灸,施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灸至皮肤红晕或呈鲜红色为度;或施温灸盒灸,每次施灸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具有里气和血,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肚脐向上4寸)。即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距离肚脐上方约六指横宽的位置。

施灸方法:如上。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膝盖下方凹陷)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功效。

·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的正中。

施灸方法:可选用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如果身体耐受力好,可以用隔姜灸。姜最好选用老姜,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片,用牙签扎几个孔用来透气,然后放上艾柱,持续灸5~8壮就可以了。艾灸结束后,最后用毛巾擦一下皮肤,以避免姜汁刺激皮肤。此处艾灸能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通过艾灸以上四个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效提升免疫力。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均衡,才能持续拥有健康。”柴洪佳说。

编辑:木青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