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帮扶模式” 扶贫路上一线牵
海龙投资大厦成为园区样板间
新山村新貌
文/李薇 肖整南
图/深圳龙岗对口帮扶汕尾海丰指挥部
深圳龙岗五星级酒店餐桌上有了来自汕尾海丰的蜜薯;科技、文化企业纷纷以龙岗为“前店”在海丰支起“后厂”;集体经济薄弱的纯农村庄发掘“红色”资源,建设示范村……四年来,深圳龙岗区一直助力汕尾市海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显示,四年前,海丰县有33个贫困村(含深汕合作区4个贫困村),共计2260户贫困户、7742名贫困人口。从2016年5月至今,龙岗区投入资金6.6972亿元,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园区共建、民生帮扶等措施,对海丰县33个贫困村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帮扶工作,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目前,龙岗区帮扶的33个贫困村在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人居环境等各项指标方面均达到省退出标准,已按规定执行退出程序,正等待省里考核验收。
特色产业 助力美丽乡村振兴
海丰土地平整肥沃,气候温暖宜人,农产品和海产品资源丰富,多年来以种植红薯、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佳。龙岗对口帮扶后,根据各村特点,将自身的创新理念、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海丰的土地空间、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为其量身打造了特色农业项目。
石南村村民大多一辈子都在种植红薯。龙岗扶贫工作队到来后,联合村农业合作社,悉心打造了“石南蜜薯”品牌,创建“石南农产品”微店,在朋友圈引发广泛关注,区领导、帮扶单位领导带头购买、推销。龙岗区五星级酒店中海凯骊认可扶贫蜜薯“香、甜、粉、糯”的品质,专门开发了石南蜜薯羹、蜜薯闷排骨、芝士焗蜜薯、咸味蜜薯饭四款菜品,并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龙岗社保局、深圳交响乐团、正中集团、昆仑鸿星冰球队等数十家单位也加入了采购队伍。
甜叶菊中糖的甜度比蔗糖高,又有低热量、高甜度、食用安全等优点,是一种极好的天然甜味剂。在平东镇,龙岗把甜叶菊种植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从去年开始扩大甜叶菊种植基地规模,盘活村里土地资源,以企业为平台,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全镇20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在实施甜叶菊种植和管理中优先考虑贫困户劳动力。甜叶菊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带动了就近就业,为村里留住了“人气”。
海丰县有耕田10万多亩。龙岗区利用袁隆平龙岗研究所的技术,立足海丰产粮大县的优势,积极推广袁隆平超级稻,搭建政策扶持、专业技术服务和“农户+合作社+公司”产供销一体化“三大”平台。这一项目不但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也帮助龙岗的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探索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促进新技术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特色农业方面,龙岗扶贫工作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开展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生态旅游;组织罗山、罗北、可新等贫困村141户有劳力贫困户参与恒华生态农业项目,收益率达8%。
园区共建 培育持续的发展引擎
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县,深谙“授人以渔”之道。不仅要通过帮钱帮物进行必要的“输血”,更要推动产业协作,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所以在龙岗扶贫海丰县的资金中,将近一半的3亿元投入到和海丰县共建的产业园——海丰生态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既吸引了在深创业的海丰人“回巢”“反哺”,以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也引进来自龙岗的大项目,通过“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模式,探索产业扶贫。
在海丰生态科技城,“海丰(龙岗)投资大厦”已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这座40米高的大楼是龙岗区驻县工作组与海丰县扶贫办共同打造的“园区样板间”。大厦定位为投资企业服务大楼、高端办公场所和孵化器创业平台,将融合创新创业服务、企业服务、孵化器、配套商业等多种功能,打造服务海丰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多功能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还可增加部分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33个贫困村每村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项目公司按年息5%、年收益330万元分配,实现每村年均保底分红10万元。如公司盈利不足支付股息的,由海丰县政府负责兜底分红给村集体。这种园区共建方式,解决了龙岗区帮扶的33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的资产收益问题。
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35家、落户项目41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27个),总投资169亿元。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同比增长8.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7.3%。产业园区在深化合作、产业链衔接上逐步实现预期愿景,也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
作为龙岗对口帮扶的33个贫困村之一,经过四年雕琢,海丰县附城镇的新山村升级了“颜值”,共享了红色“价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山村”。笔直、整洁的道路,配套的绿化、路灯,三三两两的农家乐招牌……如今走进新山村,完全是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模样。革命历史展览馆、农会旧址、社前广场等红色历史重现光辉,不仅吸引了省内外党员干部来此接受红色教育和观光旅游,同时还带动了农家乐和民宿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回流”就业创业。
“发展红色产业,讲好红色故事”是新山村脱贫工作的一大特色。在龙岗区的助力下,新山村在加大红色史料、革命遗址普查挖掘力度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农会旧址、“红色一条街”等项目,同时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推进健康扶贫,有效提升了新山村的综合实力,实现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以上。现在的新山村,已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基层党建示范村、“红色村”示范村。展览馆留言簿上有观众留言:“村容村貌非常干净。来这里参观,来接受红色教育,看到以前上一辈艰苦奋斗跟干革命的精神,深受感动。”此外,新山村还获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示范村和“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
据了解,2016年新山村全村总户数586户,户籍人口2987人,贫困户90户302人,其中五保户7户7人、低保户29户90人、一般贫困户54户205人。该村投入200万元入股海龙投资大厦项目,新山村集体年均增收达10万元;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投入红色旅游扶贫项目,按年收益7%分给贫困户分红,达1400元/年;三年来,推广种植袁隆平超级稻7季4200亩,帮助种植水稻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红色教育基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村内农家乐增加就业岗位30多个,公共设施提供的18个公益岗位中有15个岗位已安排贫困户就业,收入达3000元/月。
这样的新山村已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按照2019年省定标准(有劳动能力为8266元/人,无劳动能力为5808元/人),截至2019年12月,贫困户91户、303人均已达到脱贫标准,正按照《广东省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退出机制实施方案》有序执行退出程序。
小康密码
龙岗区对口办主任胡泽准介绍,龙岗的创新型“帮扶模式”,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了经济援助,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政策资源与区域优势的跨区域共享,构建了两地区域社会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了两地经济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