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军、朱桂梅、张心雨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40岁生日。40年间,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蝶变为一座极富魅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特区税收事业发展作为深圳改革沃土的丰硕果实之一,也是深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例证。
一代代税务人继承敢闯敢干的“拓荒牛”精神,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税收工作推上了现代化进程。纳税人办税从“税务人上门征税”转变为“网上‘非接触式’办税”,税收票据也从“手写税票”蜕变为更加便捷的“区块链发票”,税收征管伴随着“互联网+”进程,从手打“铁算盘”的噼里啪啦声中,逐渐步入了税收“大数据”时代……
记者采访了三位依然奋斗在税务工作“战线”的老税干,从他们的身上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税务人踏实肯干、敢干、能干的工作作风和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风貌,感受到特区建立40年来城市发展变迁带来的震撼。
从手工发票到“链”上开票
满世界找税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1991年,20岁的陈国太从中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深圳市宝安区光明税所。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顶着烈日挨家挨户上门手工开票征缴税款,每天傍晚还要拿着现金去银行排队,缴存当天收到的税款。”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陈国太感叹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处深圳西北部的光明曾被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尚处于农业经济阶段,通往其他区域的主干道只有一条,且交通工具有限,出行非常不便。那时候的光明农场以发展农业为主,大部分产值还是出自农贸市场里的个体工商户、供销社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光明农场周边乡镇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而光明的发展却是“小步慢行,步履维艰”,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村镇。
陈国太介绍,刚到税所的时候,只有7个人,简陋的税所里摆着几张办公桌。税务人除了要挨家挨户手工开票,还得翻阅和核查资料,工作量庞大。
“每天一大早,我就和同事一起去农贸市场收税。我们要根据档口的性质和规模大小,征收不同金额的税款,从2元到50元不等。收到税后,还要根据每张发票做好手工账,不仅要心细,还得字迹工整。”据陈国太回忆,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税务人最怕的就是手工发票的遗失。
“我们当时开玩笑说,一旦丢失税票,可能就要翻遍税所的垃圾桶‘淘票票’了。现在就不同了,纳税人可以用‘非接触式’远程办税,足不出户就能办好业务,开发票也可以用手机申请,通过自助终端打印。我们还有了区块链发票,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开票,数据直接上传系统,过去满世界找税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陈国太说。
陈国太表示,税收政策不断更新优化,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税务”的不断升级,助推办税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大幅降低了征纳成本,纳税人可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更需要税务干部不断更新知识,创新优化服务。
1998年4月,深圳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税法
从算盘好手到键盘高手
征管效率搭上信息技术快车
1994年入职、现任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光明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所长的赵越嘉,是奋战在征管一线20多年的老税干。
谈到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赵越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把老算盘。“那时候,打算盘是每个税务干部的必备技能,打算盘、写发票、手工记账,人人都是‘一把好手’”。赵越嘉说,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一笔好字和一手利落的珠算是每一名税务人员的基本功。
“堆积成山的凭证和账本,哪怕是上千份企业申报表的税款核算,也只能靠算盘一笔一笔打出来。”赵越嘉介绍,那时税收征管实行的是“一员进户,各税统管”的税收专管员模式,收税、开票、记账等征收环节都是手工操作。
新世纪初,电脑开始普及,赵越嘉白天上班,下班后就开始研究起电脑来。但那时的电脑也只能做些很初级的工作,功能也不多。“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税收征管环节的手工操作逐渐减少,手写的征管资料档案逐渐被纸质打印资料所代替。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领域的深入应用,征管系统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开票、申报等数据全部同步至系统,海量的电子数据推进了“无纸化”办税的进程,“机算”逐步取代了“人算、珠算”,大幅提升了税收征管效率。
2003年底,电子化影像数据处理系统在深圳率先上线,只需在登记环节扫描档案资料,其他业务环节都可以实时共享到相关信息,实现了“计算机集中处理+电子档案存储+数据有效管理”。
“过去纳税检查、统计核算要翻阅大堆的纸质资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由于征管资料共享难、保存难、查找难,同样的资料在不同的业务环节,常常需要纳税人重复提供很多次,找出来的数据还要噼里啪啦地敲算盘核算,效率很低。现在征管数据、档案资料都在信息化系统里,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查询到相关信息。我们的征管工具从算盘变成了键盘,更有‘大数据’分析、自动化程序等信息技术手段,征管效率不能同日而语了。”赵越嘉笑着说。
从手写记录纳税情况,到计算机打印纸质资料,再到电子影像系统、税收“大数据”平台的建立,税收征管资料载体变化的背后,酝酿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变革。
跟随赵越嘉走进档案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资料早已泛黄,但娟秀的字迹仍清晰可见,这些文字记录的不仅是逝去的年华,更承载着税务人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税务情怀。
2020年5月8日,深圳市税务部门开展“税企携手肩并肩 结对帮扶云连线”网络宣讲
从“苦苦蹲守”到主动减免税
税收环境翻天覆地不断优化
在税务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文伟雄,如今担任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光明区税务局税源管理二科科长。见证和亲历了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他,谈起国家税收事业和特区的发展总有说不完的话。
“我刚来光明的时候,这里路都不通,到处是农田、荔枝园等,上门收税也是困难重重,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下班回家路上漆黑一片很是害怕。现在交通便利了,我们也不需要再千里迢迢去找纳税人收税了,办税动动手指就能解决。”文伟雄说。
据文伟雄回忆,上世纪80年代,光明农场被称作“光明华侨畜牧场”,以养牛、养猪、养鸽子等农业畜牧业为主。“那时候,天不亮就开始去往农贸市场收税,田间小路上经常能见到税务干部上门征税的身影,我们的车轮走遍了当时农场各个经济活跃的角落。”文伟雄说,当时很多个体户见到穿税服的干部就会关门躲起来,收税经常需要“苦苦蹲守”。
征收过程中,1995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时任副所长的文伟雄印象深刻,也颇为自豪。“当时,华侨畜牧场的职工售卖收割回来的象草去企业,需要到税所开一张5元的发票,耗时费力不说,还难保管,不少职工怨声载道。于是,我们就向上级部门反馈,调整了征收方式,收割的象草金额累计达到50元才需开票征税,为农户争取到了一大便利,收获了不少好评。”
随着国家“分税制”改革的推行,减税政策深入实施,屠宰税、农业税等相继取消。进入新世纪后,税收征管也不断向服务转型,税务人员角色也从“收税官”转变为“纳税管理员+服务员”。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税费优惠政策,税务干部的宣传辅导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以往的单一模式发展成通过融媒体、微信群、线上直播等多载体、全方位的宣传辅导模式,增加了与纳税人的互动性。从“营改增”到金税三期上线,再到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税费优惠政策不断出台,税收营商环境逐步优化,纳税人也在不断享受改革红利。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深圳市税务局将持之以恒地当好企业发展的“支持者”,在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扎实落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的基础上,形成征纳关系的良性互动,打造更加健康、和谐、高效的税收营商环境,为支持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