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于木子、陈力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奇迹让世界瞩目。正是借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东风,激活了光明这片土地,使它焕发新机与活力。光明区以饱满的激情,实干的精神,挥洒青春热血,不负韶华。
2007年,光明成为深圳首个功能区、2018年成立行政区、202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出台……如今,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拔地而起。
现代与自然相融、科学与人文辉映,激情与务实共振。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正在光明的大地上崛起。
光明人幸福指数日益上升
高瞻远瞩加速集聚建设一流科学城
深圳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基因中。光明的建设与发展,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精神。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的发展建设再翻崭新篇章。
光明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第一次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自去年以来,光明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投入到科学城的建设中。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对光明科学城的发展成竹在胸。他表示,“更倾向于应用基础研究,去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使我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方向定了,心就定了。光明区把握大局,创新动能,通过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高效率创造土地整备“科学城速度”,高水平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高质量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等,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快马加鞭打造科学城,切实擦亮科学“新名片”。
自去年1月25日,脑解析和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配套土建工程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以来,光明科学城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从去年6月,光明科学城配套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到去年11月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光明科学城进入了由硬件基础建设到软性学科建设的“双轨”时代;从今年4月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到8月18日两项利好——光明区域内首条地铁线开通、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如今,光明科学城核心区今年的建设项目已有6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400亿元。
这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真实记录了光明创新思维,紧锣密鼓建设一流科学城的奋斗历程,也为光明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效果图
稳步推进创新资源与产业互动共融
今年的疫情对全国经济带来很大挑战。光明区集中精力,在危机中育生机,在变局中破局,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光明区2020年1—6月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GDP)462.66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6%,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增速较1—5月提升1.0个百分点,比市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排名全市各区第三。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这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体现出光明区坚持产业兴区、制造强区的发展战略。目前光明区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已见端倪。
《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明确,光明将建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光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柔性电子的同时,还将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先进战略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光明还将高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不断提升生物医药领域原始创新和临床试验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吸引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协同推动光明区生命科学产业蓬勃发展。
“光明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行部门责任,在产业用地、配套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在光明发展壮大。”光明区区长刘胜在现场了解光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时表示。
为强化创新资源与产业互动共融,光明结合地理空间格局特点,正在构筑“一廊(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三区(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产业发展区)、五集群(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总体产业空间。
此外,光明区还聚焦空间、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制定完善了政策体系,对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地铁6号线开通,光明告别“无地铁”的时代
抓民生促和谐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如今当你走在光明的大街小巷就会发现,这里高楼林立,与自然相映成趣;这里交通发达,已经变成充满现代人文气息,宜居宜业的城区。
光明区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福祉也持续增进,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光明区一直坚持民生优先,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稳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各种举措。
光明优质教育版图日益扩大。扎实推进光明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新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所,新增公办中小学位20580个,新建2所高中和1座高中园。目前,教科院附属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光明星河小学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
光明引进优秀师资资源,树立“学有优教”新品牌。面向全国引进特级、正高级名校长4名,面向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195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77%。
光明区加快健全卫生医疗系统一直步履不停。目前,光明有深圳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随着光明区妇幼保健院正式营业,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国科大深圳医院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临床医学院“三大院”加快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步入正轨,未来的光明将进一步打造卫生医疗的新高地。
到目前为止,光明的社康中心总数达到44家,公明社康中心成为广东省首批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上半年编制床位达到2671张。
具有“蓝绿本底”自然资源的光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圈可点,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光明典范;占地面积3.79万平方米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9月开馆,光明高端文化场所再添“新军”;深圳地铁6号线已经开通,光明告别“无地铁”的时代……
上学看病容易了,环境美了,文化底蕴增加了,交通便捷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了,对于光明人来说,幸福感的指数也日益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