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点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深圳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伟大飞跃,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正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靠着敢闯敢试、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全面提升的路径。目前,深圳正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立市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历届政府始终将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龙头和主动力,凝心聚力发展工业,实现了从小而散到门类齐全、从传统产业为主到先进制造业为主、从贴牌加工到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历史性崛起。40年来,深圳工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0.37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9587.94亿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深圳坚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了以深圳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1.5小时路程内可完成从产品研发、设计、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1周内可完成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完整高效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孕育出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推动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硅谷”,构筑了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深圳特区从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过多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时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培育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同台竞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基于种种原因,深圳成为了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商事主体数量最多、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内城市。
2010年,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只有2家,而如今已增至8家,并且深圳上榜企业排名进步迅猛。在中小企业方面,2019年,深圳市有6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新增24家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量连续13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
创新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是深圳的生命线与灵魂。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率先支持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大力发展以跟随式创新为驱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园,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全国性有影响力的政策,举办了第一届高交会,率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近几年,深圳着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规模布局高端创新载体,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凭借改革创新,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华为、腾讯、比亚迪、中集等企业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深圳名企”。目前,深圳已打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形成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三产以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跃升。
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来,深圳不断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创新驱动成效不断显现,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华为、中兴是5G的全球引领者,云天励飞全球首创“云+端”动态人像智能解决方案,率先实现“亿万人脸,秒级定位”。
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引擎强劲
转变发展方式,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鼓励高端重大项目,尤其是培育、引进创新机构、新兴产业的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令深圳成为投资和创新热土。深圳早已布局智能制造,以机器人、无人机产业为例,大疆创新、科比特、优必选等创新型企业,已经领跑行业。作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深圳机器人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事实上,深圳产业基础已经迈向高端化。2019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0155.5亿元,增长8.8%,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2.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37.7%。其中,千亿级产业4个,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依次为5086.2亿元、1596.6亿元、1145.1亿元、1084.6亿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498.16亿元,增速较一季度回升8.7个百分点。
在立足产业基础优势上,深圳还将发挥集群发展优势,支撑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深圳市发改委已成功推动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三大产业集群,纳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另外,深圳还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发展,为深圳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基础。
据了解,全市首批新基建项目共95个,总投资达4119亿元,预计本年度可完成投资1006亿元。其中,集成电路、8K超高清、生物医药等创新基础设施项目42个,总投资1016亿元;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融合基础设施项目25个,总投资651亿元。
见证传奇
前瞻布局抢占先机 不断完善产业体系
位于光明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华星光电,拥有迄今为止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团队、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线。“刚刚建厂的时候,华星光电所处的地方是一片菜地。”记者了解到,如今华星光电的液晶面板产能充足,高端显示屏畅销世界各地。目前,华星光电已成为深圳先进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华星光电的崛起,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紧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浪潮,顺势提出“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主动转移“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到本世纪前十年初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深圳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18年,深圳市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技术、资金、人才、准入、监管、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修订出台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系统。
数看特区
深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从1979年0.2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25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21167.0倍,年均增长29.1%。其间,198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0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1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5000亿元,2013年突破6000亿元,2015年突破7000亿元,2017年突破8000亿元,2018年突破9000亿元,2019年达到9587.9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二。2019年深圳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869.2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