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环境宜人
文/郑达
图/汤铭明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8月14日,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0年7月及1-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珠海空气质量排名再次斩获第一,这是自2018年珠海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首次取得“三连冠”,这是珠海一直以来坚持“生态立市”“环保先行”的印证,是一份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献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自珠海特区建立伊始,珠海就确定了环境立市、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1998年5月,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这样的执着下,珠海特区已然成为“生态宜居”的“形象代言”,珠海用蓝天配以浪漫的海滨气质,“珠海蓝”刷爆了珠海人的朋友圈。
现如今,珠海迎来了湾区机遇、大桥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珠海城市的发展和跨越中得到最具象的体现。
守住生态见幸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传统工业化道路在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1992年,珠海率先出台了关于保护环境的“八个不准”规定。
根据“八个不准”中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当时珠海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曾有不少国际知名企业想要入驻珠海,但都因为环保问题被拒之门外。”一位曾在有关部门工作的人士表示。
珠海对已经建成的企业也有应对方法:依山而建,对山体破坏大的,取缔;排污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对不起,珠海不欢迎你”。据了解,每个企业的赔偿都在数千万元,在当时财政收入有限的前提下,珠海有这样的魄力实属不易。当年,珠海有三分之一的排污企业因排污不达标被关停。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可行吗?不少珠海人在心里犯嘀咕。当年响应“建设特区”号召的而定居珠海的老陶说:“那个年代,看着周边的‘邻居’飞速发展,收入越来越高,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当时很多人说不让工厂进珠海就是‘自断财路’。”
如今,老陶由“靓仔”变成了“阿叔”,他不仅把侄子“拐”来了珠海定居,还对上大学的女儿千叮万嘱:“毕业一定要回珠海!”问他为啥,老陶说:“在珠海,生活好啊!”
老陶嘴里的“好”,一方面指收入提高了: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珠海展示了其强大的后劲,珠海人的生活也水涨船高。2001年,珠海市GDP为366.59亿元,排名全省12名;2019年,珠海市GDP达3435.89亿元,增速6.8%,已跃居全省第六。尤其在2010年后,珠海的GDP保持着几乎每年超200亿元的增速。
另一方面,坚守环保底线换来了珠海无可比拟的优美环境,这已成为珠海的名片。“干净!”这是珠海“移民”刘先生对珠海的印象,辗转几个城市,他选择全家定居珠海。“珠海蓝天白云太常见了,依山傍海,空气非常好,是个很干净的城市。”刘先生举例说,在珠海,他半年都不洗车。英国人斯蒂文斯也因珠海的美好环境和发展前景,选择定居珠海。
“绿色指数”齐头并进
市民所感受到的好空气得到了数据的印证:2020年1—7月,全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98.1%,同比改善1.9个百分点;有效监测天数共213天,其中:优163天,良46天,轻度污染4天;优良天数共计209天,同比增加5天。在生态环境部最新通报的《2020年1—7月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中,珠海位列第三,仅次于海口、拉萨,较2019年同期提升4位。
“蓝天”并非偶得。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大气的污染不可避免。在珠海,大气污染防治归功于严查、严管。“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主要从攻坚机制完善、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四方面着手工作。”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近年来备受市民关心的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为例,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配备降尘量监测点5个,推进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建设,截至2020年6月底安装视频监控项目384个、噪声扬尘监控项目298个、车辆识别项目298个;2020年上半年共检查工程项目5382家次,责令整改323起。
珠海优秀的不只是良好的空气,各项环境质量指标都在持续向好,这离不开扎实的环保攻坚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珠海聚焦水环境治理,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黑臭水体与河涌整治等措施,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目前,珠海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符合考核目标要求,没有劣V类水体,9个主要集中式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以前山河为例,2020年上半年,前山河南沙湾(两河汇合口)断面、前山码头断面、石角咀水闸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Ⅲ类,均优于Ⅳ类水质目标要求。饮用水方面,珠海市9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为主,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
“绿色发展”迎接未来
珠海获得的环境保护相关荣誉接踵而至。1992年,珠海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1995年,珠海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1997年,珠海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1998年,珠海获联合国颁发“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称号。如今,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让珠海有了更大的发挥舞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用整整一个章节来表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截至目前,珠海先后共制定44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引人注目的是,2019年6月,珠海金湾在全省首推“环境保护禁止令”:若出现环境问题,可由公益组织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最快48小时内就可以制止环境违法行为。“该禁止令直切要害,从环境治理向环境污染防治快速过度,直接将环境保护放到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将污染损失率降到最低。”业内人士表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珠海与澳门的环保部门联系日益紧密,珠澳比邻而居,携手前进。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珠澳两地的环保部门通力合作,例如吉大空气站、前山空气站、横琴空气站、澳门空气站已实现了珠澳环保部门数据共享,对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的周边空气质量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港珠澳大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在珠海,生态文明建设主流价值观已“从心出发”,形成了多元共建的新局面。通过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升党政干部的绿色发展认识;通过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两法衔接”知识宣讲、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宣传贯彻等方式,增加企业的责任感。
孩子代表着未来,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编制了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材,在中小学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以学校、社区等为细胞,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学校”213所,“绿色社区”67个,“环境教育基地”14个,辐射带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珠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绿色生态生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六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环境,守护我们的家园。”这个“绿色发展”理念早已融入珠海人的血液里,成为珠海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珠海自特区成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2015年,珠海获“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2016年获“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2017年,珠海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17美丽山水城市”。珠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