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喜与伶仃洋18号的合影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郑达 实习生 关俞霖
“担杆岛的生态环境很好,发展前景不错,目前已经有开发商跟岛上的居民取得联系,计划修建民宿,吸引游客到来。”
伶仃洋18号船的船长黎喜,今年已经63岁。
黎喜生于珠海担杆岛。上世纪90年代初,黎喜从渔民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运输船船长。
海岛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来说,偏远和物资匮乏往往是第一印象。乘风破浪三十载,黎喜不间断地往返于香洲区与担杆镇,打通了一条海上运输线,不间断地为海岛提供物资支持。如今走在担杆镇的各个岛上,各类物资用品十分齐全,跟城区的生活几乎没有差别,而游客往返于两地,也跟“串门”一样方便。
黎喜
买船下海打通“海岛生存之路”
“在上世纪90年代,一艘船比一套房要贵得多。”黎喜的第一艘船,就可以在当时的市中心买上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那是1992年,珠海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黎喜在朋友的劝说下进入海上运输业,通过贷款购买了一艘价值25万元的木船。
黎喜出生的担杆岛仅有13.2平方公里,当地的居民多以养鱼为生。但担杆岛也有独特的优势,靠近香港,太平洋的国际航道就从担杆岛旁经过,所有出入香港的船只都需要通过担杆岛,也意味着在运输业方面担杆岛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那时都是香洲的人往海岛跑,因为机会更多,福利更好。”黎喜举例说,市区每人每月才27斤大米,在海岛就能拿到30斤。
此外,当时的外伶仃岛(同隶属于担杆镇)刚刚发展,跟香港之间商贸来往密切,“就是一个海上中转站”,当地小作坊极多,岛上人数最多时达万人,这自然带动了对各项生活物资的需求。
此时岛上物资相对丰富,如果缺少生活用品也可以坐船到市区购买。但是岛上经常断水断电,遇到台风天,运气不好的话数天都不能外出,物资短缺时常困扰着岛上居民。
外伶仃岛的发展让黎喜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香洲到外伶仃岛再到担杆岛的航线被敲定,黎喜成了这条海上运输线的开拓者。“我主要运送的是蔬菜和生活用品。”黎喜说,当时跑一趟的成本是600元左右,一趟能赚上好几千元,而一个月最多能走十五趟,“一个月能赚上好几万元”。
1996年,黎喜还清了贷款,船也不断升级:从木船到客货两用船,直到如今价值600多万元的“工厂定制版”。
更让黎喜自豪的是,随着海岛的发展,海岛人明显更有底气了。“我们岛离香港很近,过去有人很羡慕香港的生活。”黎喜笑着说,两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大家的底气越来越足。
不过,现如今,随着人工费用增加等原因,运输成本也愈发高了。而随着海岛上居民的迁移和物资需求的降低,黎喜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反过来,是岛上的人想要回市区”。
黎喜说,海上运输业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不过黎喜并不难过,因为海岛不断发展,自己的那些好朋友都过上了好日子,有的在市区里买了房带孙子,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
“担杆岛不像外伶仃岛和万山群岛一样旅游开发得那么好,有那么多游客来。担杆岛的环境还十分原始,居民收入不高,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待在岛上了。”黎喜足够乐观,“担杆岛的生态环境很好,发展前景不错,目前已经有开发商跟岛上的居民取得联系,计划修建民宿,吸引游客到来”。
肩负重任的“海上救护车司机”
1996年,黎喜把小木船换成了客货两用船。从那时起,黎喜多了一个身份:“海上救护车司机”。从业三十载,黎喜印象最深刻的,是数次运送身受重伤急需抢救的患者。
当时,海岛的医疗条件有限,仅能处理常见的伤风感冒,稍微重一点的病都需要送往市区治疗。在海面风浪大,救援快艇无法使用,患者又急需抢救的时候,黎喜的运输船便承担起“临时海上救护车”的角色。
“那时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岛上有患者需要抢救,我就马上放下工作开过去救人。”虽然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医疗和救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黎喜认为自己依旧有责任帮助那些生命危急的患者,“人命关天的事当然义不容辞,肯定不会去想危不危险或者利益相关的事情。最危急的一次,时间甚至不允许黎喜将患者送至珠海香洲,他便直接将船开往距离更近的香港维多利亚港,在香港医务人员的帮助下争分夺秒地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那次救援,黎喜整整一天没有休息。
这些年来,黎喜载过海岛上驻扎的士兵和居民,也运送过受台风影响被困的旅客。那些患者通过黎喜的船被送往市区医院,抢救成功活了下来,黎喜唯一遗憾的是2000年左右的一名患者,由于伤势过重在运输途中不幸离世。“当时都走了一半的路程了,要是再开快点就好了。”至今提起这件事,黎喜还是一脸遗憾。
“一般救人的时候,我都是在驾驶室内开船,医生和护士在船舱里照看患者。我也不知道患者的情况,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来自哪里。只是后来从别人那里听说情况,只要患者转危为安,我就挺高兴的。”黎喜说,十多年来,他从没有收过这些患者一分钱。每一次救援过程平均都要耽误黎喜一两天的工作时间,也意味着被耽误的时间里他不仅无法获得收入,甚至还要倒贴,但他并不放在心上。“有时候岛上相熟的人得了阑尾炎痛得不得了,我都会帮忙把他送去市区,这不是什么大事”。
2017年台风“天鸽”过后,海岛一片狼藉,不少游客滞留在岛上没有东西吃。台风过后的海面暗流汹涌,热心肠的黎喜主动承担起运送任务,将近200名游客安全送回了市区。
让黎喜欣慰的是,近年来,他再也没有接过政府的电话,让他的“海上临时救护车”去救人了。“现在岛上有了卫生院,有的卫生院还和市区的大医院联通了5G信号,看病更方便了。”黎喜说,“随着珠海海岛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海上紧急救援系统的成熟,拥有了快艇、救援船和直升飞机等多种多样成熟的救援手段,海岛上急需抢救的患者有了更直接被送往医院的途径”。
数说发展
发展高端特色旅游 万山实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万山区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把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高端特色旅游作为主导方向,以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88年万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800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人/年。而2020年万山区管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84亿元,增长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增长30%;完成政府投资8.14亿元,增长150%;实现税收收入2.64亿元,增长4.9%;海岛旅游综合收入、接待游客数、过夜游客数均创历史新高。
2019年,海岛旅游持续升温,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全年共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增长23.6%,过夜游客53.9万人次、增长22.9%。
蓝色经济方面,万山岛波浪能示范项目、卫星定标检验场等海洋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海岛远程智能操控系统。深海智能养殖有新突破,国内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在桂山水域投产。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企业259家,新增税收4.12亿元。(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