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点睛 从小渔村到高楼林立,从默默无闻到世人瞩目,深圳人开拓进取,在白纸上绘制出最美图画。当前,深圳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凝心聚力。不仅在特区内精耕细作,更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深圳拓荒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 磊
见证传奇
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来自中国香港的何耀威,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一位创业者,他所创立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已在香港进行多年无创检测血糖的基础技术研究。将公司迁入深圳,他希望前期研究的成果尽快商业化,福田区为其提供了AI大数据平台,大量的医学数据加速了产品的市场化研发落地,该创企已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8月7日,深圳出台意见,举全市之力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把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优势紧密联结起来。深港紧密合作,只是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有限的土地上,深圳正扩展着空间和发展上的更大可能,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与此同时,深圳向东连接广东省沿海经济带东翼及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沿海经济带西翼及西南地区,向南连接港澳,向北连接北部生态发展区及中南地区,全面加强交通、产业、平台、民生等各方面联动合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数看特区
5月8日,《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发布,“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而根据4月底深圳市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工作计划,深圳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2019年,“深莞惠河汕”这五座城市的GDP共计4.27万亿元,约占广东省的40%。
在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征程中,深圳作为珠三角核心区主引擎之一,被寄予厚望。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推动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从327.5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试验田”逐步扩大到1997平方公里的大特区;从原特区内外的“二元”结构到特区一体化之后的全域共进,深圳的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从容坚定。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范围包括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个区,面积327.5平方公里,一道被人们称为“二线”的特区管理线将“关内”和“关外”区分开来。2004年12月31日,宝安、龙岗两个原特区外大区完成城市化转制工作任务,深圳全面结束农村建制历史。2007年6月,为加强区域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开发,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产业园的基础上,建立光明新区,这是深圳市设立的第一个功能新区。2009年7月,坪山新区正式挂牌,龙华新区、大鹏新区也在2011年12月底先后成立。
2010年7月1日,特区内外一体化正式启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深圳全市,总面积扩容为1997平方公里,深圳迎来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2017年1月,龙华区、坪山区正式成立,双双由新区升格为行政区,这是推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重大体制创新。2018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以深圳第“10+1”区的身份全新亮相。
2019年8月,光明区挂牌,这是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深圳更好发挥对外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起点。
优势互补市域协同
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以“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为抓手,切实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着眼未来科技、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新趋势,前瞻考虑人口、资源、空间和基础设施承载力,更好统筹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构建优势互补的市域协同发展格局。
根据部署,深圳各个片区都有不同的发展重心。中部重点发展创新经济、知识经济、现代商贸、国际化专业服务;东部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滨海旅游,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未来产业试验区,建设现代化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重点发展智能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海洋新城;南部重点携手香港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北部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园新名片。
今年以来,深圳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轨道交通、5G基础设施、“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设全面提速,全面掀起大运新城、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热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是深圳市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
与此同时,深圳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牢固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理念,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实施“内优外联”战略,向东连接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及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沿海经济带西翼及西南地区,向南连接港澳,向北连接北部生态发展区及中南地区,全面加强交通、产业、平台、民生等各方面联动合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制定实施了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联通、深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好核心引擎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在具体部署上,提出包括积极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载体,一体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重大平台建设,精心制定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和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举措。
此外,深圳还积极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经过几番体制变迁后,2018年12月16日正式挂牌,纳入深圳市“10+1”区管理体系,成了深圳的一个区。从临时性、援助性的合作体制变化为长效性、可持续的管理体制,从过去的直接给钱给物到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再到合作建设一座城市,为区域协调发展探出一条新路。深圳提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规划先行、创新体制机制,聚焦产业,把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