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点睛 从1989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到2004年成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再到2013年成为广东省首批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14年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40年来,深圳教育品牌不断擦亮,从满目荒芜到满园春色,创新推动了深圳教育的快速崛起。特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力量,存在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宏大篇章中,蕴藏在一代代学子的悄然成长里,凝聚了深圳教育的不懈追求与奋斗。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坐落在山海之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见证传奇
深圳教育之根在于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沿着宝安区石岩街道罗租村这条窄窄的村道走进去,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映入眼帘的是这所“嵌”在城中村之中的现代化小学——罗租小学。小学位于石岩街道罗租小学路上,在深圳,以一所小学命名的路很少见,体现着街道办对教育的关切。
罗租小学的1200多名学生中,近九成是在石岩打工的外来工的子女。小学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课室宽敞明亮,多功能室一应俱全:棋类室为孩子提供了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三种棋子棋盘;阅览室里既有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读物,也有为高年级孩子准备的书刊;还有书法室、音乐室、舞蹈室、绘画室、心理咨询室……环境雅致,足以媲美一流名校。
这是原村小华丽“转身”的典型,得益于深圳大手笔投入、大范围推进的一次次教育民生工程:1995年实施改造“三差”薄弱学校工程,2001年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07年启动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设备设施和校舍改造工程,对96所原村小进行全方位标准化改造,2012年深圳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开办费标准、生均拨款标准、设备设施配置标准“三统一”,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2017-2019年期间,深圳在基础教育上投入1434.8亿元,年递增29.35%;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基础教育投入占比为67%。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表示,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全市公办中小学实现生均拨款标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统一,且标准居全国前列。
数看特区
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全市仅有中小学250所,幼儿园90所,在校生6万余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各类学校2593所,在校生209.2万人。深圳始终坚持基础教育为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保持高投入、高比重;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38.53亿元,其中基础教育投入561.65亿元,占比为66.98%。
综合施策,解决教育痛点问题。近五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达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6%,基本保障了全国最大规模移民城市常住人口的入学需求。根据新的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普高学位近10万个,届时公办普高录取率将达56%以上。
福泽鹏城:提供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就读“深圳样本”
优质均衡的教育不仅提供给深圳户籍的学生,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较好地解决了非深户籍学生入学问题,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为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就读提供“深圳样本”。
1990年,龙岗中学落成,那机器轰鸣的工地曾经聚集无数深圳人期待的目光,因为这是特区一体化教育补短板的序幕。2018年秋天,深圳36所新建公办校迎新,从1到100到无穷大,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教育福泽鹏城。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决定城市未来,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深圳在学位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全国最低的入学门槛,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作出深圳的担当和贡献。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2017年,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2963名港澳籍学童儿童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就读人数全国第一。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还可以包括公办普高在内的所有高中阶段学校。2018年,全市中考报名考生6.78万人,其中非深户籍考生占55%。“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教育作出了包容发展的积极示范。
深圳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但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均将学位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工程,优先保障教育用地,督查落实建设责任,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市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增长50%以上。2017年全市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2018年新增5万个,未来几年年均都将新增6万个以上。2017年制订《关于原特区外村办学校土地房产遗留问题处理的意见》,破解学位建设难题,解决原特区外96所村办学校的教育规划用地历史遗留问题,五年来新增学位的72%、新建高中100%设立在原特区外。在深圳,贫困学生和特殊学生就读得到有力支持,设立全市性学生资助项目30多个,每年资助学生超过20万人次,资金投入超过3亿元。
真金白银:规划和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发展
深圳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后面都是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情实意”的付出。
深圳的规划和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先后出台《关于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意见》《关于落实市区财政教育投入责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意见》等系列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全市统一实施公办中小学校运行经费生均拨款标准,统一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缩小区际校际办学条件差异。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运行经费生均拨款标准(试行)》具有重大意义。文件规定,深圳将统一全市生均拨款标准,小学生为4300元/生,初中生为5800元/生。三年后,深圳再一次出手。2016年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将公办学校运行经费生均拨款标准提高为:小学每生每年5200元,初中每生每年6800元,普通高中每生每年7000元(不含教育收费返还)。至此,深圳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长效投入机制,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约15%专项用于扶持民办中小学发展,出台惠学生、惠教师、惠学校三项民办教育公共普惠政策,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和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政策,至今已惠及学生超过160万人次,惠及教师超过17万人次。2012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对民办中小学校投入累计超过80亿元。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2012-2016年,市、区两级学前教育财政专项投入超过39亿元,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从2011年的1.43%增长为2017年的4.29%。深圳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惠民政策,从2012年起,对3-6岁在园儿童发放每生每年1500元的健康成长补贴,财政至今已累计专项投入19.8亿元,惠及131.9万人次;从2013年起,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发放每人每月300—1000元不等的长期从教津贴。共计7.8万人次保教人员享受了5.15亿元津贴。
一直以来,深圳都坚定不移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城市谋未来,为市民谋幸福。40年来,深圳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紧紧抓住质量核心,努力实现办学有质量、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教育发展彰显“深圳质量”。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深圳教育昂首阔步、奋力向前,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引领教育发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