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 深卫信
40年前,荔枝公园还是杂草丛生,那里有家几片竹叶棚搭建的“医院”。如今,这家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并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这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40年的变化,也见证着深圳卫生健康事业的脱胎换骨。
40年来,深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入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改变,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国家队”落地深圳 全市医疗资源显著增加
40年前,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底子薄、基础差。40年后,深圳在不断提供医疗资源供给的同时,也积极引入“国家队”,“补短板”同时,打造卫生健康事业的“新高地”。
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翻一番,医疗卫生机构数由1827家增加至4437家,增长了1.4倍;床位数由2.28万张增加至5.65万张,增长了1.5倍,千人口床位数由2.20张提高到4.20张,其中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口床位数由1.64张提高到3.62张;卫生工作人员数由6.77万人增加至12.43万人,增长了0.84倍,千人口医生数从2.05名提高到3.03名。此外,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47家,三甲医院从4家增加到18家,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备注:2020年上半年数据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同时引进名院名校来深办医,举办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等一批大学附属医院。
其中,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更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国家队”。随着“国家队”的落地,深圳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的诊治水平加快提升,全市市域住院率达到98.1%,2019年9万多名市外患者来深住院,肿瘤医院住院患者来自市外占比达40%。
引入“国家队”同时,“深圳队”也有优异表现。以深圳市儿童医院为例,医院血液肿瘤科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血液肿瘤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颁布的“年度中国医院血液科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百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国儿童医院第4、广东省儿科第1,来就诊的患者中,90%来自深圳市外,75%来自广东省外,最远的来自澳大利亚。
打造“顶天立地”格局 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在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深圳也立足打造“顶天立地”医疗格局,实现全市一盘棋。
去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顶天立地促健康”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负责学科建设“顶天”;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占比高达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负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立地”。到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共同组成全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顶天立地”基础上,今年,深圳还成立了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让区域医疗中心一肩扛起承担重大疾病防治的任务。同时,深圳也构建起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为“龙头”,联盟医院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网底”的防治联盟,让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一起“促健康”,构建重大疾病“防治管”闭环。
“以前,各个医院都想把专科做强,医院和医院容易掐架。通过成立联盟,让各个医院有了定位,区域医疗中心管好疑难杂症,基层医院做好一般的治疗,社康做好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大家各司其职。”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牵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颜红兵说。
在颜红兵看来,重大疾病防治联盟对解决“看病难”也有帮助。“即便在阜外医院,也有一半的病人是常见病,不是危急重症,但这就造成一种看病难,专家一号难求的情况。而通过组建联盟,让深圳医院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水平同质化,标准化,那么,一般的患者就能在基层医院解决问题,这也避免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年减负7亿元 居民卫生支出占比逐年下降
深圳还加大政府投入解决“看病贵”。通过在公立医院率先试行药品GPO集中采购改革和取消耗材加成,深圳大幅度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在此基础上,深圳还分三步调整2568项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含量”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在优化医院收费结构、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每年为患者减轻负担7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4+7” 药品集采等方式,市民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
以抗癌药物培美曲塞为例,“4+7”药品集采前,最小制剂价格为9937.2元,而在“4+7”药品集采后,最小制剂价格为2776.97元,还不到以往价格的三成。
此外,以治疗乙肝的药物恩替卡韦为例,0.5mg的片剂一片价格从25.04元降低至0.62元,一位乙肝患者一年使用365片计算,一年能节约8913.3元。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的片剂一片价格从7.61元降低至0.94元,一位高血脂患者一年使用365片计算,一年能节约2434.55元。
数据显示,深圳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上下。其中,全国门诊均次费用272.2元,住院均次费用9976.4元;深圳门诊278.5元,住院11367.8元;广东省门诊272.3元,住院12014.0元。统计显示,近年来,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中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2018年下降到14.42%远远低于全国28.8%的水平。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3.73岁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将继续发力,奋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根据《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深圳人均预期寿命达83.73岁,较2019年的人均预期寿命81.45岁再提升2岁;婴儿死亡率不高于2‰,孕产妇死亡率不高于5/10万,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高于15%,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医疗资源建设上,深圳也提出力争到2022年、2030年,分别有1-2家、3-5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名榜百强。与此同时,通过深化与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境内外一流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医院、医学院、医学科研机构,未来深圳将推动更多医学优质资源集聚,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科疾病防治中心,在儿科、神经外科、口腔、眼科等领域建设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或医学中心。
“建高地”同时,深圳也持续“强基层”。未来,全市将建成11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12家专科专病医疗中心和20家基层医疗集团,实施社康机构、全科医生倍增计划,加强社康机构业务用房保障,到 2025 年、2030年,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逐步提高到5名、6名以上。
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上,《实施意见》要求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未来深圳构建“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战略储备医院+发热门诊网络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医院网络体系,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高标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学装备建设,推进实验室、检验检查、医疗救治等装备现代化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医院,所有二、三级医院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增配负压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