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点睛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深圳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全国第四,6月份第三。深圳“天蓝地绿水清”,得益于思想观念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将生态环境好坏作为考评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
深圳湾红树林公园市民与红嘴鸥亲密接触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王群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 磊
“蓝天白云,繁花似锦,绿植满城”,这是不少首次来深圳的中外友人的第一印象。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昔日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成了“国际花园城市”,“深圳蓝”“深圳绿”成了这座年轻城市的代名词。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深圳严守生态底线,优化发展布局,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立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多项全国首创 持续保护“深圳蓝”
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上半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状况,6月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三,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四。这已是深圳连续第7年排名跻身全国前十了。
“深圳蓝”常伴深圳人,深圳空气质量好已成了不少人才和投资者选择深圳的一大理由。
2018年开始,深圳发布“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至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为保护好“深圳蓝”,深圳有多个全国首创,如建成全国首个“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电动化、船舶岸电使用率全国最高,等等。
如今,深圳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广东唯一因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2018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的城市。
不仅如此,深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编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作创建的可行性论证。深圳2018年度碳排放权交易履约工作圆满完成。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市共758家碳交易管控单位按时足额完成履约义务,履约率为99%,实现碳排放绝对量、碳排放强度双下降。
今年是深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深圳将继续深入实施2020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实施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业源减排、绿色施工、绿色生活等“十大工程”80个项目,实现PM2.5浓度稳定达到25μg/m3的欧盟标准、AQI达标率控制在96%以上的控制目标。
实施绿色生态 营造“深圳绿”人居环境
深圳除了“深圳蓝”还有“深圳绿”。为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深圳市实施了重点林业绿化生态工程,绿地面积和覆盖率增长迅速。
《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2017年深圳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全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927.9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0.18万公顷;公园面积3.10万公顷,增长41.0%。
与此同时,深圳的森林面积也在增加。截至2019年10月,深圳全市森林面积为79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21%。同时,深圳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个、湿地公园9个、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各1个。2018年“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深圳召开,深圳正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近年来,深圳实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绿化提升工程,完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抚育工作,到2018年,完成建设面积约12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的种植和抚育任务。改善快速铁路、公路周边整体城市森林景观和生态状况,广泛种植适合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的乡土树种;同时注重古树名木保护和挖掘村庄的历史遗迹、民俗习惯等相关元素,支持苗木生产研究推广应用,广泛推广红树林、簕杜鹃在湿地建设、绿化方面的应用,确保新造林的乡土树种种植率达80%以上。
发起治理总攻 除黑除臭实现“水清”
“水清”是深圳立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至关重要一环。
提起深圳对污水的治理决心和成效,就不得不提茅洲河。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称为深圳的母亲河。在许多老深圳的记忆里,茅洲河水曾经清得可以直接捧起来喝。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茅洲河流域内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成了茅洲河的主要污染源。
深圳治理茅洲河的决心不可谓不大。2013年3月,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为10个省级挂牌督办重点环境问题之一。2013年启动长度近19公里的茅洲河中上游段干流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总概算17.49亿元,1公里花费约1亿元。2016年以来,深圳共投入330亿元开展茅洲河治理。
2019年11月5日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茅洲河下游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2.6%,达地表水V类标准。
终于,老深圳记忆中的茅洲河“悄悄”回来了,不少干支流河段水质清澈,河两岸草木葱茏、绿道蜿蜒,人们在户外悠然慢跑健身,一派宜人的岭南水乡风情。
2019年初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布“1号令”,向水污染治理发起总攻。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48万吨/日,补齐近40年历史欠账。
通过综合治理,深圳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饮用水源100%稳定达标。
环境改观,候鸟归来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数十万只鹭、鸥、雁等候鸟在深圳湾成群聚集,或在滩涂沐浴阳光,或在海面徘徊觅食。岸边,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纷纷聚焦,只为捕捉到候鸟们的动人身姿。每当有鸟下潜捉鱼,嘴里衔着翻腾的大鱼跃出水面时,岸边人群中总会传出“咔咔咔”的快门声。去深圳湾观赏候鸟,已成为深圳湾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深圳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轴和深港门户区域,是深港共有、外窄内宽的半封闭型城市内湾。这里既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带,更是展示深圳现代滨海生态城市魅力和形象的城市名片。
深圳湾曾经历污染之痛,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各区各部门齐心协力,下大气力全面系统整治深圳湾污染,成效明显,深圳湾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每年有数十万只往返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的候鸟在此越冬停歇,深圳湾成为东半球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
如今,深圳湾沿岸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区域,每天骑车、跑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海岸边鱼翔浅底、万鸟翔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日日呈现。
数看特区
深圳主要污染物减排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实现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双下降”,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一。2018年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1/9,2019年全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较2015年减排16.7%、6.3%、50.6%、21.2%,除氨氮外均提前达到2020年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