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举世瞩目。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深圳有信心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深圳中心区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如今,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将在未来担当怎样的角色?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变化——《人民日报》指出,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和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党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希望深圳一如既往地当好改革开放尖兵,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探出新路。
《意见》对深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分别对应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到2025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意见》确定深圳的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党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要求深圳立足全球坐标系,全面深化规则机制对接,将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就是要求深圳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其他湾区城市加快发展;就是要求深圳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继续依托港澳、服务港澳,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技术创新迈向科学发现
在今年8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特别盛典”活动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提出,已经给深圳的未来发展确立了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的未来发展就没有挑战。
魏达志认为,深圳要强化胸怀格局,要实现技术创新到技术发明,再迈向科学发现,形成科学发明、技术发明、产业创新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深圳才能够获得腾飞。
下一个40年,深圳要怎么保持发展优势? “我认为,深圳应当继续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深圳前4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此。”今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深圳市政协“委员讲堂”表示,未来深圳还需要在方方面面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继续引领这座城市更好地发展。
樊建平举例说,可以为科研机构立法,授予科研机构足够的自主权,为科研机构“松绑”,让困扰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充分释放科研机构的“能量”。
另外,樊建平表示,粵港澳大湾区未来10年的发展会造就若干一流大学,香港和深圳地区会成为国际科技的创新中心,吸引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从全世界前来,然后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最前沿的科技。
他表示,瞄准未来,深圳应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打造科学城上面。但科学城绝对不应是自己关起门自娱自乐的。“科学城应当是国际化的,核心是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深圳应该比其他城市更早一步行动,因为下一个40年的竞争,很有可能就是各个城市里科学城的竞争。”樊建平说。
不断改革创新并汲取经验
8月8日下午,“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未来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深圳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如何发挥先行示范区的作用,专家学者们立足各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开放’。”深圳市博雅文化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段建仁认为,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深圳应该更加重视对新思想、新观念的研究,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国内国外对深圳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更重视民间智库,努力发挥民间智慧对深圳建设的积极作用。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敬仁表示,深圳要不断改革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扁平化、智慧化的政府,在政府间建立一个矩阵式的领导关系,走出一条充满中国智慧的新路子,精耕细作,让深圳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深圳人的智慧。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认为,未来深圳不仅是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还要成为社会发展先行示范区,尤其要发展社会服务业的新业态,积极倡导“深圳社会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大力培育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和创新型社会企业。
见证传奇
再出发,深圳速度从未停下
凭借着强大的包容性、对人才的着重培养以及改革创新,2019年深圳GDP跃升至2.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第一。
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经历了漫漫荆棘路,从前的小渔村已经卸下外壳,蜕变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各个领域优秀的公司也汇聚于此,不论是金融行业里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平安集团,还是腾讯、华为等IT界顶尖公司,都在深圳扎根,发展。
回望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来此实现梦想的创业者,她包容、自由、开放,对于在此生活的居住者,她温暖、湿润、拥有花园一般的绿化。而“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也在无形中给了移居深圳的人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这就是深圳,一个乘着改革的春风而起,跟随着时代浪潮,不断乘风破浪,御风而行的城市。
数看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835元提升到2019年的203489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为2.95万美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80年增长36.4倍,年均增长9.7%。工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0.37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9587.94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3520倍,年平均增长27.6%,居内地城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80年的1.3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7355.62亿元,比1980年增长5329倍,年均增长2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0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6582.85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131倍,年均增长21.7%。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4314.7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8523倍,年均增长26.1%。其中,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1亿美元发展到2019年的2421.24亿美元,增长了7863倍,年均增长25.9%,连续27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0.30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3773.21亿元,比1980年增长12835倍,年均增长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