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庙醒狮舞
北头博物馆老照片
陈郁故居
文/图 李天军 方芳 陈凤岩
在深圳所有古树中,南山区南园村和福田区新洲村两株600多岁的古榕树树龄最长。但位于南园村北头西街35号“树王”高14米,冠幅直径达41米,被评为深圳市“树王”。“树王”冠盖如荫,亲历了600年历史沧桑,如同南山文化传承,不绝如缕。此外,南山街道的解元祠、宗祠、陈郁故居、北头博物馆,侯王诞祭奠、舞狮、粤剧团以及大盆菜、蚝宴、油角、大小煎堆等充满浓郁本土风情的客家美食和“树王”一样古韵悠长,都能让人们感受到南山古村悠久而独特的人文历史。
乡贤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南园解元祠始建于明万历七年,是南园村乡邻为纪念知名乡贤、深圳首位文解元吴国光而建,2013年得以重新修葺,是南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解元祠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1.96米,进深17.4米。建筑构筑精巧,为清水砖外墙,辘筒灰瓦面,船形脊灰塑卷草,大式飞带,凹肚正门,石砌门框,尽显古朴典雅,无声述说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南光凤孙吴公祠,也是南山街道不得不提的古祠堂。历史上的南光村由横龙岗村和正龙村组成,后来才统一改为南光村。位于横龙岗村内的凤孙吴公祠为南山区保存较好的清代晚期建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南山区祠堂建筑历史及平面布局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被列为南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古建筑,南山街道向南侯王古庙有延续了300多年的侯王诞祭典,曾盛极一时。向南村侯王古庙供奉的侯王,系明末十二诸侯之一陈忠勇。陈忠勇出身庶民,为民请命,官至大将军,并被封侯,死后被封为民间庇佑之神。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的侯王诞祭典上,狮子贺庙、狮子巡游、放生仪式、品尝大盆菜、粤剧杂技表演等都见证着向南人传承亲情和文化的一缕香火。
留住乡愁才能留住人心,在城市管理中,南山街道结合现有五个城中村宗祠故居遗址及“南园模式”“南光样板”等亮点资源,积极通过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址,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及旧城改造,从历史文化中总结城市管理智慧,积极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非遗文化:听粤曲悠韵品乡土美味
改革开放40年,南山建区30年,这里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他们却始终钟情留恋本土文化,对于古迹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难得的坚持。粤剧与舞狮作为南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据了解,南园粤剧团在深圳全市享有很高的声誉,粤剧表演家经常在吴氏宗祠进行粤剧表演,并辅导现场参与者,传递南园悠悠人文底蕴。
此外,在南山街道辖区各个城中村逛街,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当地美食,感受到浓郁的深圳本土文化。有蚝仔粥、酥炸生蚝、大小煎堆、炒米饼、油角、茶果、煎鸭、炸犬鱼、黄蜂窝……运气好的时候碰上过节,则有民间盛宴大盆菜,这些美食均由当地村民亲手制作,原汁原味充满乡情。
遗存在南山村落里的不仅有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还有红色文化,它们糅合在一起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南山的人文记忆和文化积淀。
村史博物馆:穿越时空了解历史文化
深圳南山区在40年前港湾河汊密布,包括桂庙路、月亮湾大道沿线、滨海大道、南头古城对面的红花路、深大西门附近全都是小河与滩涂(即现在的填海区),十足的滨海区。正是因为滩涂众多,历史上的南山街道北头村是远近闻名的“蚝村”,300多名村民皆为蚝民。经历改革开放春风化雨的历史巨变,如今的北头村已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社区,高楼林立,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蚝村曾经的历史,纪念改革开放,村里人设立了北头陈列馆,也是深圳首个村史博物馆。 8月24日,由南山街道党工委、南山街道办事处主办的“乡土记忆 见圳成长”——北头村史博物馆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活动在南山街道北头陈列馆正式开启。24组亲子家庭走进北头陈列馆,“穿越时空”了解北头村的历史文化,了解北头村的老村民“向海要田,向田要蚝”的奋斗奋进历史。
在前海路经过的人们可以看到醒目的陈郁故居指示牌,上世纪20年代,从南山街道南山村,走出了这位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领导者,以及新中国首任“能源部长”——陈郁。陈郁故居由3间瓦房和一个小院子组成,院落中央立着陈郁的半身铜像,3间瓦房被改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展室。1984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将陈郁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南山区委、区政府授予陈郁故居为南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