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海洋智慧港
深汕合作区力争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的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
先进制造集聚区夜景
文/图 蔡鹏飞 邹呈娣 孟子荷
回看深圳四十年,不少人惊叹,这是奇迹开始的地方。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城市,书写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之路。眺望粤东大地,一块独特的“飞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如今生机勃勃。
这片面积468.3平方公里、距离深圳东部60公里的“飞地”,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化学反应”,为深圳、为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共谋共生,都打开了一个更富想象力的空间。
时间追溯至2018年12月16日,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
重大体制机制的调整,意味着深汕合作区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深度优化该区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及管理运营。
这也代表着深汕合作区以一个经济功能区的身份,出现在了深圳 “10+1”区的大格局当中,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胆尝试和改革试验。
如今,深汕合作区除了是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之一、深圳市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区之外,还在慢慢成为疏解、分担深圳优质城市功能的重要腹地。
而为了加速与深圳的一体化发展,深汕合作区按照省市主要领导的要求,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一直在新城建设上“苦练内功”,对标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速度、深圳精神,夯实城市根基。
凝聚智慧承托梦想 辐射带动粤东地区
对深汕合作区的期待,绝不仅仅是让它成为深圳一个普通的区。这片区域要进行的是一场事关长远的大胆试验,承载着探索一种全新发展模式的重要使命。而作为“飞地模式”的探路人,深汕合作区也悄然改变了深圳、汕尾乃至整个广东的发展战略格局。
在深汕合作区2020年工作会议上,据了解,2019年深汕合作区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23.0%,增速全市第一。
以特别之为,谋特别之位。
2017年6月,国家8部委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支持“飞地经济”健康发展。从全国的角度看,深汕合作区正是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为“飞地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可复制经验的一块“试验田”。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多次调研深汕合作区,指示深汕合作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合作范例,努力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辐射带动汕尾及粤东地区实现新发展。
从全省的角度看深汕合作区的设立,则是广东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将短板变成“潜力板”的一把解题“钥匙”。深汕合作区已成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是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寄望深汕合作区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最高标准,坚持提质提效,全力推进全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深汕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从深圳的角度,把深汕合作区建成一座凝聚深圳发展智慧、承托深圳发展梦想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将为深圳提供一个外溢发展巨大空间,形成一种升级版本的“先发带动后发”的样本和模式。深圳不仅寄望深汕合作区重现自己曾经的高速度,也希望它先天就能传承自己最为自豪的高质量。
进击中的深圳第“10+1”区:发展初见成效
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丰468.3平方公里土地,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启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经历几番体制机制调整,深汕合作区正式挂牌成为深圳第“10+1”区。
“探索区域发展新名片,谱写‘飞地’模式新课题”。在当天的揭牌仪式上,深汕合作区表露决心,深汕合作区也正砥砺前行,丰富着外界对其的想象力。
2019年5月16日,深汕合作区举行了正式纳入深圳全面建设管理之后的首次重点投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69个项目实现同步开工启动,总投资约为535.15亿元,涵盖了产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批重大项目“扎堆儿”开工的背后,折射出深汕合作区加速推动产业集聚、强化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雄心壮志,也彰显了这座潜力巨大新城的吸引力、号召力。
因此,深汕合作区也从原来汕尾偏远、落后的区域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城。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管理体制机制”。自此,深汕合作区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区50平方公里中心区正式启动建设,预计未来3年将初具规模。这标志着由全球咨询确定的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共生绿都》方案的蓝图和愿景将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中心区首批集中开工建设10个项目,其中,政府投资类项目5个,总投资约20亿元;社会投资类项目5个,总投资约40亿元。
这是深汕合作区推动发展、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的一个真实写照。
8月6日,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建设指挥部正式揭牌成立,并召开首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当前焦点工作任务。要求这个新团队要成为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为建设“田园都市”插上腾飞的翅膀。
有业内人士指出,深汕合作区中心区是深圳第“10+1”区未来发展的核心所在。加快中心区的建设,是当前该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进一步增强优质高端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来深汕投资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一中心四组团”格局促提升 释放多方综合效能
在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行制造集聚区,金科特种材料生产基地车间流水线上,一排排高达10米的漏斗状设备下,工人们戴着口罩正在作业,4条生产线上一片忙碌的景象。
据悉,该基地由深圳市金科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深汕合作区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集聚区的主要项目之一,生产用于消费电池、动力和储能电池等产业的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每月可生产160吨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年产值预计4000多万元。
事实上,深汕合作区坚持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加快建立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高楼林立,代替了昔日荒芜。 其中,该区倾力打造的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更是代表作之一。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正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深汕合作区以创新引领,正积极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在13.5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建设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打造从前端研发设计到终端应用、展示功能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科技小镇。”深汕合作区科创经济服务局工作人员说道。目前,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顺利封顶,同步引进华睿丰盛、科卫、三宝、天鹰智能、控汇智能、普盛旺、合发、显控、云鼠、远荣、金旺达等11家实体企业,以及深汕湾科技城、锐博特创新基地等两个产业平台项目,同步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航联创、赛迪研究院等20余家优质企业。13个已引进项目总占地面积达29.25万平方米,总投资74.68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92.48亿元,年税收约2.12亿元。
为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汕合作区动作频频。
“依托极具未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的优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专项政策等优势,深汕海洋智慧港将逐步打造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助力深圳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汕投控公司负责人表示。
秉承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及深汕合作区在鲘门打造机器人小镇的战略方针,深汕海洋智慧港以海洋科技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无人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海洋大数据等深海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和环节。吸引各大海洋高等院校、研究所花落深汕,打造深汕海洋智库、深汕海洋科研中心与成果孵化基地。园区内的展示中心与五星级酒店——格兰云天国际酒店旨在瞄准国际高端会展发展趋势,定期举办海洋科技与人工智能的专业展览和博览会,提供交流、推广和交易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一中心四组团”产业空间布局,深汕合作区的五大组团都已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中心组团规划打造政务服务区和高端商务区,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政务、公共文化和科技孵化服务业等;东部组团将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重点发展高教科研、教育服务、机器人、海洋科技产业等;南部组团将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邮轮游艇、滨海旅游、文化创意等;西部组团将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北部组团将打造康养度假区,重点发展康养度假、医疗保健、生物科技、生态休闲等。
“我们始终牢记省市领导的嘱托,聚焦产业聚焦实体经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深汕合作区是精准扶贫的5.0版本和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样板,通过港产城一体化建设,发挥周边辐射带动效应。我们始终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并将持续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推动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今年是深汕合作区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后的第一年,也是深汕合作区“全面履职提升年”,“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是今年全区43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6月22日召开的深汕合作区书记办公会议上,专题研究了5所学校(园区)建设运营工作,其中包括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
仅隔八天时间,双方即实现正式签约,实质性推进了合作办学工作。
此次签约,百外教育集团拟在深汕合作区鲘门片区投资建设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包括一座36班小学、一座48班初中、一座24班高中,均为寄宿制。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正处于起步爬坡关键时期的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提升营商环境和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措施。在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百外教育集团董事长凌国强看来,深汕合作区近年来坚持“筑巢引凤”,把教育、医疗、住房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为新城建设、产业发展创造优质营商环境。他赞赏深汕合作区在飞地模式上的先行示范,认为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
今年9月1日,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将如期开学,为了做好这项民生工作,深汕合作区公共事业局先后完成学区划分、公布积分入学办法、持续推进优秀教师选聘和培训等工作,并部署开展2020年秋季招生工作。
深圳市出台《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明确要增加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位供给,基本保障初中毕业生升学就读。《方案》集中规划了全市29个建设地块,已立项37所公办普通高中(含深汕高级中学),其中4个较大地块规划为高中园,分别位于坪山区、龙岗区、光明区和深汕合作区。每个高中园均预留3所公办高中和1所民办高中用地,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选择。深汕合作区的高中园计划在2023年建成。
与此同时,引进优质办学主体,深汕合作区已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共建深职院深汕校区战略框架协议,校区建设办公室已进驻深汕科教走廊并揭牌,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办学主体也已开展项目选址、规划调整等前期筹备工作,将高标准谋划开办片区首座本科大学。
深汕合作区还精准发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深汕合作区推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下称“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一院三址”工作,完善门诊部功能配置,提供与医院本部同样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卫生水平。同时推进新增医院项目落地,会同市卫健委新筹办、协同推进区内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前期建设工作。
安居方能乐业。2018年11月底,深汕合作区出台住房制度改革“双六十”政策,明确规定,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比居住用地供应总量要达到60%、公共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居住建筑总面积也要达到60%。深汕合作区三年内规划建设7万多套人才安居房,总建筑面积达157.2万平方米。深耕村、深乐村、深颐村、临安里、临邦里、临富里、临泰里等人才公共住房正在加快规划建设,全区2020年度供应任务基本完成。至2035年,深汕合作区建设用地将达到135平方公里,全区将建设住房约4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23.84万套,足以支撑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按照300万人口标准配备,一座中等规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将开辟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