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侯梦菲、通讯员任宣报道:在广东,人大代表联系群众阵地建设网格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覆盖镇街、社区、村居的代表联络站,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代表零距离听民声、解民困。
10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截至今年9月,广东省已建成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1611个,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6819个,基本形成了以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为主,以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辅的代表联系群众阵地建设网格化体系。
加快建设联络站
感到代表在身边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履职平台。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的指导意见》,全省各地加快联络站规范化建设。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不仅方便代表收集社情民意,也让群众更方便地找到代表,感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一年多来,各地对代表联络站的软硬件都进行提升。硬件方面,各地均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的标准进行建设,统一命名、挂牌,大部分地区将联络站建在了方便接待群众的位置和地段。软件方面,做到了人员到位、公开到位、财政到位。
拓展特色联络站
触角延伸到基层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立足实际拓展特色联络站运行模式,主动拓宽代表与群众沟通渠道,丰富代表联络站的活动方式。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地区设置了特色联络站(点)或特色运行模式,提升了代表联络站的功能和作用。
台山市三合镇人大创建了全省首个“人大代表游客联络站”,以接访、走访、公开微信号等方式倾听群众、游客、商户的声音,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交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助力当地旅游和经济建设;川岛镇创建了全省首个“海上人大代表联络站”,在渔业生产期间,代表通过船访、询访等方式,收集渔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通过“互联网+”网络平台提交到海上代表联络站,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延伸到了海上。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创建行业联络站,代表按渔、农、盐三大传统产业划入相应的联络站驻点,方便群众进站反映问题。
还有不少联络站主动出击,将“进站接待”和“出站走访”有机结合,将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延伸到了榕树下、广场上、池塘边。
确保事事有回音
督促件件能落实
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解决问题,代表联络站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各地大力探索群众意见建议处理解决的制度机制,形成群众意见登记受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答复反馈的工作闭环,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如:深圳市建立市、区、街道三级部门联动的“代表意见直通车”,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指定专人担任代表联络员,市人大每年对其进行培训,代表联络站将基层群众反映的情况和诉求通过联系函发送至有关单位,办理单位须在一个月之内回复,并且将答复工作纳入市绩效考核项目。
线下延伸至线上
全天候服务群众
除了抓“线下”代表联络站建设,网上代表联络站也开启了“加速键”。各地,依托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让代表履职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真正实现“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点限制,全天候无障碍服务”。
较早开通和运行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的广州和深圳市,及时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小事。肇庆市104个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均建成了人大代表履职信息“云平台”,代表通过平台快速自主登记履职内容,履职活动的报名、签到、档案等全流程均在平台上完成。惠州、中山、江门、潮州等市推出小程序、公众号或开通网络专栏,方便群众通过手机在线上与代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