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宇航 西篱 宋晓琪
善良的人们期盼白衣天使早日凯旋,可一线还有很多的仗要打。疫情拐点未到,患者天天成百上千地增加,“人等床”的现象仍然存在,每天过百的死亡人数让人心惊肉跳。武汉所有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还有奇迹般快速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多家方舱医院,也和汉口医院一样,陆续迎来了从全国各地和解放军部队前来驰援的医疗队,包括先后抵达的广东医疗队,精兵强将,同心战“疫”。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当时,大批轻症确诊患者要集中到方舱医院,而与治疗、护理相配套的检验科却一时难以建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四台移动p3实验室,国家一次性调集了三台驰援武汉,其中就包括陈经雕率领的广东疾控中心移动P3实验室检测团队。
2月3日,广东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副队长、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陈经雕接到指令,立刻和他的同事们用最快的速度,在8个多小时里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 2月4日早上8点30分开着p3移动实验室大挂车逆行北上,16个小时后,于次日凌晨0点30抵达武汉。媒体称之为“硬核出征”。
陈经雕他们是同期进驻方舱医院的9支国家级医疗队中,唯一一支实验室检测团队。疫情最高峰时,他们的日检测量达到了175份。一个月时间里,他和团队在武汉江岸区塔子湖方舱医院外,累计完成了1748人份的核酸检测。每一个从这所方舱医院走出的康复病患,都必须经过他和同事们的两次结果为阴性的核酸检测。随着患者一天天减少,他们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减轻,心情也逐步放晴。
2月6日零点30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接到指令,他们作为首批援助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将要在早上7:40正式进入设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
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队员中过半的人是党员,党旗挂在入住宾馆的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铭记在他们的心里。当晚,队领导立即作出安排,在几分钟内把任务落实到位。首批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的4位医生,都是经过专门选拔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工作是:在方舱医院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与服务,并开展心理疏导。之后从各个方舱医院,传出了许多暖心暖肺的医患和谐之歌。
深圳首批13人的支援湖北医疗队, 2月9日抵达武汉,3天后正式入驻东西湖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不同于我们平常印象中的医院,从集装箱改造的通道进入后,要打开和关闭一道又一道的封闭门进入舱内,里边面积很大,被木板隔成很多通道和区域,放满了临时安放的床铺。这里都是轻症患者,有的躺着休息,有的老看手机,有人在限定的空间里走来走去,也有的人坐着发呆。
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日常诊疗,每天查房、发药、量体温、测血压等等,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轻症不转为重症,同时还要做好分餐送饭等生活服务,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位长者的旧手机充电器出了故障,无法和其他隔离点的亲人通话报消息,急哭了。队里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侍苏州看见了,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安排其他队员分头寻找合适的充电器。因为手机太老式,用的人很少,问了一百多位患者,才找到对应的充电器,大家这才放了心,老人更是破涕为笑,不停地道谢。
而平时软性的工作,则是观察患者的神色、情绪,安抚、改善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带着他们做操、跳广场舞和适度运动。总之婆婆妈妈,什么都管。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新冠肺炎患者都要隔离治疗,而这个病的超强传染性又使得很多病患是亲人间相互感染,不少家庭多人染病,却因病情不同等原因分住不同的医院。病痛的无助感和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使得他们心情欠佳,忧虑伤感,医护人员成了他们最大的依赖、最强的信任。方舱医院的患者因为病症比较轻,更渴望交流、倾诉和指引,白衣天使很好地担起了这份责任。
患者多,什么性格都有。大多数都很乐意和医护人员交谈,谈自己的病情,也表示感谢之情。但也有少数人总保持沉默,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想说。侍苏州多了个心眼,暗暗记下这些患者的床号,看能否从病程记录中发现原因,但没有什么异常。他就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寻找交流的机会。
有一天,侍苏州在方舱门口等待接收给医患人员的送餐,发现有一位他管的病人在门外呆立,神色忧伤。他想:平时这阿姨就很少说话,是心里有什么事吗?他走过去轻轻说:“阿姨,这边风大,小心着凉,进去吧。”她转过头来,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侍苏州心里咯噔一下,又劝:“阿姨,受凉了容易感冒,本来感染了病毒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的,快进来吧。”
阿姨见他穿着单薄的防护服站在风中,默默地跟他走进门里。好一会儿,阿姨淡淡地说:“谢谢你们每天给我们发饭,饭菜到我手里还是很热的,很合我的胃口。”见阿姨主动开了口,苏州赶紧回答:“阿姨,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饭菜凉了吃下去会不舒服。”聊了几句,他又问:“您家里人都还好吗?”这下子阿姨的话匣子打开了:“我是汉口人,跟女儿一家在广东住,1月25号是我老伴80岁生日,我1月10号回来跟他商量生日怎么过。14号他就有点咳嗽,带去社区医院看,开了点药……20号病严重了,住进了金银潭医院,谁都没想到,23号就走了,连生日都没有过上……”阿姨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侍苏州的心紧缩着,他抓住阿姨冰凉的手,两人的手紧握在一起:“阿姨,您的老伴在天上,肯定想您好好活着,您现在这么伤心,他知道会很难过的,您一定要坚强起来,这样身体也会恢复得快一些……”阿姨流着泪点了头。
从那以后,侍苏州特别关注这位阿姨,还总记得交代下一个班次的护士们,注意这位阿姨的情绪,多聊几句,现在她最需要有人关心。眼看阿姨的情绪比较正常了,精神也越来越好。可惜阿姨出院的那天侍苏州休息,没来得及和她当面告别。
在方舱医院,人们感受到了那种如沐春风般的医患关系。患者之间相互扶持,医患之间如同朋友。那天凌晨一点,侍苏州值夜班,他蹑手蹑脚地在方舱里巡视病人,忽然听到好像是从前边床上被子里传出压抑的抽泣声;停下来仔细听,声音没有了。他认出这个床的患者是平时那个一天到晚乐呵呵的阿姨,她是患者临时党支部的一员,常常当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做一些事情。她有什么事半夜三更哭呢?
侍苏州不便查问,又不放心,就继续往前走了一段再回头,正好看见那个阿姨探出头来,拿着纸巾擦眼泪。他快步走过去,轻声说:“阿姨,发生了什么事?我也是党员,有事您可以跟我说。”侍苏州的真诚打动了她,阿姨披上棉袄,来到活动区域含泪开始了诉说。
原来,这个阿姨在海南定居,姐姐妹妹也在外地,全家已经8年没有回武汉过年团聚,今年几姐妹约着一起回来陪老父亲过年,谁知道突然遇上疫情,全家多人感染,父亲因为当时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在家隔离,几天后就去世了。现在她们三姐妹在不同的方舱医院治疗,姐夫和弟弟在医院抢救。前两天姐夫也病重不治,至今她还和妹妹瞒着姐姐……说着说着她泪如雨下:“每天白天我都做很多事,不让自己闲下来,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伤心事。但是最害怕晚上,每到夜晚我就忍不住要哭,又实在是没有人可以倾诉。”
那天夜里,侍苏州既是耐心的倾听者,也是贴心的劝慰者。其他几位护士也被吸引来了。他们就这么聊啊聊啊,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到后来大家一起安慰和鼓励她,直到阿姨情绪完全平复下来,还一起合了影,医护人员才送阿姨去休息。两天后,侍苏州收到阿姨发来的微信,说她已经治愈去了隔离点,特别感谢医护人员与她聊天,为她鼓劲。侍苏州这才放了心。多好的患者啊!自己心里那么苦,还生怕影响别人睡觉;自己不幸得了病,还当志愿者帮助他人……方舱医院许许多多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劝慰下,从恐惧担忧到积极乐观,扬起了继续在生活海洋中航行的风帆。这正是作为医者的价值和幸福。
武汉坚挺,是因为武汉人民足够坚强,也因为全国同胞鼎力相助。那看似空荡荡的大街小巷,依旧有社区干部、人民警察、快递小哥等人在岗位上尽责,志愿者的足迹踏遍了所有需要援助的角落。宅家的居民们每天关注着疫情的变化,遵守封城期间的相关规定;那些痛失亲人的家属,忍受着生离死别的夜夜不眠,等待云开雾散的时刻。驰援武汉白衣天使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人等床”到“床等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正在成为现实,慌乱的心有了实实在在的安放之处。
在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心里,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从建设到派上重要用场,一直都是奇迹,也是许多患者生的希望。一个多月以来,第22批广东医疗队先后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和雷神山医院ICU病区。1月27日,余纳从忙碌中抽身北上,率队到武汉,马不停蹄,驰骋转战。抵达首日,余纳就迅速做好人员安排,成立感控组、护理组、病区、宣传组、物资组、信息组和消防安全组等9个小组,全部队员一岗多责。第二天,各项目小组就接管了该院11楼西的重症病区。余纳认为,院感防控是首要工作,要注重细节和持久,目标是医护人员“零感染”。只要战疫没有结束,就一刻不能放松。
3月9日,中南医院即将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听从指挥部安排,新冠肺炎患者要转到武汉雷神山医院集中治疗。
余纳又带队奔赴雷神山医院,接管ICU病区。这是唯一一支整建制全部队员投入ICU的队伍。余纳坦言压力非常大:“ICU病区和普通病房的救治和护理工作有很大区别,大部分病人病情都非常重,也无法说话表达,只能通过生命体征仪来监测。”
医疗队迅速成立了配置合理的若干骨干医疗组和骨干护理组,由重症监护副高以上医生任组长,配一名副高以下的重症医生,再配上呼吸科医生或心内科等医生,协同救治患者。
王晓锋所在的病房A区共28张病床,几乎住满病人,治疗上都是难啃的骨头。他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到武汉后他感到最有价值的,就是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帮患者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避免神经系统基础病导致新冠肺炎病情加重、导致死亡。他清楚地知道:“很多病人最后不是死于新冠肺炎,而是死于器官衰竭、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他在治疗过程中很注重做好患者脑保护。“时间长了,人容易麻木,容易放松警惕。所以,越是焦灼阶段,越需要咬牙坚持。”
王晓锋在雷神山医院最难忘的,是3月26日之夜。一个晚上,三场惊险抢救,与死神赛跑,抢回生命。
当晚他刚上班,病区就转来一名83岁的呼吸循环衰竭患者,整个团队合力抢救了近三小时,患者病情才稳定下来;大家正准备缓一缓,另一位57岁的患者又病情告急——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高钾等。最急人的是,患者意识还清醒,几经解释劝说,就是不肯配合治疗。眼看患者精神越来越差,氧饱和度逐渐下降,血钾越来越高,随时有心跳骤停的危险!情况危急,王晓锋转而直接联系患者家属,希望得到家属支持,可是辗转联系了两位家属,都没办法得到明确回复。
眼看患者生命垂危,医护人员怎能见死不救!经过讨论并请示上级,他们决定:立刻救人。上呼吸机!做透析!5位医护人员进行了一场生死营救,直到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揪着的心才稍稍平复。
突然,一名刚从普通病房转来的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同样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必须马上进行深静脉置管,这是属于高感染风险的操作。经过两轮紧急抢救的团队成员都很疲惫,王晓锋说:“我来做!”
穿着防护服,高度近视的王晓锋透过容易起雾的眼镜和护目镜,仔细为患者进行右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一切顺利!
患者们转危为安了,大家总算放下心来,王晓锋此时却觉得一身酸痛,腰好像不是自己的,想直起来,可已经不听指挥了。
医疗队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主任医师赵俊每每到ICU病区查房,见到神志清醒的患者,他总会紧握患者的手,还有意把手抬高一些,说道:“来,阿伯(阿姨等),咱们握个手。要放松心情,好好配合,很快就可以回家了。”他想通过这个动作:“一是增强身体肌肉锻炼,为早日下床创造条件;二是多鼓励他们,增进感情,给予人文关怀。”
9床是一名68岁的患者,肾功能衰竭,需定期进行血液透析。因为在ICU病房长期卧床,见不到家人,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一度非常焦虑。赵俊通过微信联系到老伯的亲人,经过半小时的视频聊天,老人家的心情好多了。
患者思亲是人之常情,赵俊说:“我们添加了很多患者家属的微信,方便他们通话、视频。”这看似不属于医护人员的工作范畴,但对这些与亲朋好友分离的危重症患者来说,精神慰藉是康复良药,他们就自觉去做了。医者仁心,可见一斑。
三月春浓,武汉疫情持续好转,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筹安排,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踏上归途。驰援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也在分批有序撤离。医院里逐渐冷清下来,但广东援湖北医疗队的175名队员仍在这里坚守。领队余纳说:“‘雷神山’是必须翻过的一座‘山',我们绝不松懈,值好最后一班岗,力争送走病区最后一个患者。”
4月5日,又有危重症患者转运到雷神山医院,作为最后留守在雷神山的广东医疗队,“责任在肩,只要坚守一天,就要把工作做好。”余纳说。
王晓锋还在岗位上,他没有忘记父亲的提议,怎么忙和累也写日记,把这段经历变为珍藏。同事们会把他的日记分享到公众平台上,他8岁的大女儿看了说,“爸爸,你写得真好,我也要让奶奶教我写日记给你看。”
每次打电话回家,两个女儿就抢着问:“爸爸什么时候打败病毒回家呀?想你啦!”
“快了,快了!”王晓锋当然也很思念宝贝女儿,他住地的写字台上,一直放着出发前大女儿送给他的画。但放下电话,他想:“如果还需要继续坚守,我不会犹豫,能战斗到最后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从2月17日到武汉后,深圳支援武汉中医医疗队的25名队员,一直负责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
刚进入雷神山医院时,医院还没完全建好。队长刘禹翔到雷神山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布置收拾病房。第二天下午,队员们将所有病人在3小时之内安排妥当。
依照以往治疗非典的抗病毒经验、结合来武汉前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实践,刘禹翔他们在国家临床诊疗方案上,将常用的肺炎中药药方整理出来,给患者使用,收到了很好的疗效。通过对绝大多数病人使用纯粹中医治疗、对少数危重症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案,实现患者治愈率100%。
队员李燕君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例危重型进展期的患者,就是应用了肺炎2号方,在服药后排出大量痰液,病情才出现转机。我们脱离呼吸机高流量给氧,改为鼻导管给氧,最终帮助病人逐渐康复。”3月23日,这个病区实现了重症“清零”!
愿雷神山完成这次使命后,永不再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