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珩
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简称《规划》)。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之一,是我国与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平台。《规划》实施将作为深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2022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件
中新知识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区位优势明显。奠基10年来,知识城各项建设任务扎实推进,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具,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平台有序布局,体制机制优势逐步显现,中新合作全面深化,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突出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中新知识城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知识城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强化,吸引和培养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任重道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总量偏少,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市场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旧存在,未来发展必须提质加速。
《规划》提出,中新知识城的战略定位是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到2022年,国家知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件,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5%,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0%以上,知识城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知识城营商环境位居国际前列,宜居宜业新城全面建成,知识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
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方面,中新知识城将通过打造具有全球人才配置功能的平台载体,汇聚全球顶尖人才;采取中外合作、央地共建、军民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构建多元化联合资助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中新知识城将完善多主体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切实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中新知识城将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有利于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推动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打造全球知识产权高地 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
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方面,《规划》提出,要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数量密集、价值高、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要加速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注重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并推荐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要培育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在知识城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新知识城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特别是对接粤港澳三地法律部门早前同意设立的大湾区调解平台,鼓励知识城内企业以调解解决境内及跨境知识产权争议,支持知识城内企业可约定由境外(包括香港特区)仲裁机构对境内纠纷进行仲裁,提供更全面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仲裁服务。
在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方面,《规划》提出,要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建设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展示基地;探索与新加坡共建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构建知识密集型产业体系 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规划》提出,中新知识城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科教服务与数字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
根据《规划》,中新知识城还要完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孵化育成体系,优化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营造有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知识城将在范围内,打造“一核一轴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协同周边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一核”指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核,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教服务、知识产权、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和金融服务、商贸新零售、电子商务等知识交易市场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一轴”指知识辐射传播轴,沿开放大道构建功能高度复合的创新发展轴线,依托轨道站点和重要功能节点,链接“一核四组团”,形成不同特色的创新型产业区域;“四组团”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组团、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组团、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产业组团、新材料新能源及集成电路产业组团。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打造中新两国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典范
在深化中新全方位合作方面,《规划》指出,要深化与新加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扎实推进与新加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积极拓展与新加坡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新加坡在城市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作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中新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要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枢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产权信息交换共享机制;要深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生物医药等各领域合作,推动港澳教育、规划、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城便利执业,推动人才互通共享。
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方面,中新知识城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开放合作新平台。
建设绿色智慧城市 全面推进信息多领域应用
在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方面,根据《规划》,将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加强知识城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东站、广州南站等枢纽的衔接,加速湾区内创新要素流动;打造“1+1+3”的多式联运客运枢纽体系(1个市级客运枢纽、1个区级客运枢纽、3个组团级客运枢纽),保障创新人才的快速通达与集聚。
中新知识城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打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空间,构建环境友好型产城融合格局,建设功能多样的海绵城市,高标准构建环境污染治理体系,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在推进数字知识城建设方面,将构建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城市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城市智能安全网络。
构建国际化知识社区 打造创新乐土、宜居家园
根据《规划》,中新知识城将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规划建设知识城国际学校、职业院校;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强化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社区中心、邻里中心和街坊中心三级生活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中新知识城还将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实施“智慧政务”工程,推动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畅通市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商渠道,健全完善劳资纠纷、征地拆迁、邻避设施建设等领域和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社会共治领域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
在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方面,中新知识城将打造人才服务驿站、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营造鼓励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