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再出发】三乡交汇,一纸还乡:十二万封侨批见证海外侨胞家国情长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添杰 薛仁政 发表时间:2020-11-11 08:28
金羊网  作者:林添杰 薛仁政  2020-11-11
早期侨民大多数来源于社会底层,为了生活前往异国他乡。

金羊网讯 记者林添杰,见习记者薛仁政报道:汕头是一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侨而兴的城市,百年以来从一隅渔村发展成为通商口岸,它的命运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回望汕头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史,有这么一群人始终牵挂着汕头,支持着汕头的经济发展,影响着汕头的文化方向——他们就是侨胞。而侨批作为早些时候侨胞与家乡沟通的特殊信件,承载了独特的侨胞精神,见证了侨胞与侨乡汕头的百年变化。

11月10日,金羊网记者跟随“牢记嘱托再出发”主题采访团深入汕头,探寻汕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图为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正门标志性建筑,一艘红头船正扬帆起航

海外侨胞艰苦奋斗支持家乡的历史见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潮汕侨乡都盛行着一种沟通侨民与故乡的特殊信件——侨批。侨民早先通过民间渠道,后来又利用金融、邮政机构等将其寄回国内,连带着家嘱或者简单的汇款特殊凭证,是包含着银、信双重属性的民间特殊文件。它大规模兴盛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图为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展出的部分侨批

侨批文物馆是保存和展览这些珍贵文献的重要场所,坐落于在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开馆于2013年。其中收藏有侨批12万余封,是研究侨批文化的重要基地。

据介绍,早期侨民大多数来源于社会底层,为了生活前往异国他乡。他们早期从事的行业除了船工矿工等出卖劳动力的行当,也基本上限于服务业、手工业,被称为“三刀两小”:菜刀(厨师)、剪刀(裁缝)、剃头刀(理发师)和小商小贩。当时有诗写道:雨淋日曝杉楹重,苦力难支相慰。侨民的求生之路上充满了坎坷。

尽管远在他乡苦苦拼搏,但侨民们仍然心系故里。他们开始托人带钱款回家,以尽赡养家庭的义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便采用了侨批这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一封薄批,再加上一些辛苦钱,寄回家乡支撑家人生活。

据统计,1931年后,有40%至50%的潮汕家庭是靠侨批过活的,因此潮汕有“食侨批”“食番批”的说法。侨批在潮汕地区起到了赡养眷属、投资兴业、公益慈善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汕头的经济发展。直到现在,海外侨胞都仍然心念故乡,为汕头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为侨资。

一封封侨批,是海外侨胞艰苦奋斗支持家乡的历史见证,也是汕头因侨而兴的宝贵文献。侨批已成历史,侨胞对家乡的支持从未停歇。

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

在西堤公园的石碑上,书刻着“海邦剩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文化的高度评价。侨批的初衷是赡养眷属,但它亦饱含着侨民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有着更多的感情意义,是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全面体现。

图为夕阳下的汕头市西堤公园,石碑上刻着“海邦剩馥”四字

据介绍,西堤公园位于三江入海口,是许多侨民乘船出海时回望家乡的最后一眼,他们很多人都没能再回来。纸短情长,一封封侨批寄托了侨民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牵挂。当时的印尼华侨在侨批里写道: “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一首诗写尽了侨胞出海的艰难与对故乡的思念。

在西堤公园的记忆广场中,下沉式记忆景墙收录了许多侨批的影印件。很多年老的潮汕人来到记忆景墙都会黯然垂泪,这里的文件总能勾起他们对当年亲人远渡重洋、一纸回乡的记忆。很多潮汕老人拉着他们的孩子站在记忆墙边,讲述家族里的老一辈侨民机寄回家乡的侨批。这些侨批,承载了几代人深藏心底的挂念。

图为汕头市西堤公园“记忆之流”建筑,一封封侨批镶嵌在瓷砖上,清水在上面缓缓流淌

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侨批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创业史,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一纸侨批所代表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文化值得我们共同传承。

图为汕头市西堤公园“记忆之流”建筑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侨批文物馆时曾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的艰苦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汕头作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定能传承先辈侨民的遗志,发扬侨批文化所承载的精神,更创未来新的辉煌。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