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郭妍欣
一个是“百将之将”,一个是“粤军灵魂”,清末民初的邓仲元和邓演达两位志士,承载着不少惠州人的革命情怀。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位于西湖周边的仲元亭、演达亭等多座关于“二邓”的纪念建筑藏匿于重重树影,不为人知。专家建议将西湖“双亭”打包修缮,重叙“二邓”革命情谊。
邓仲元事迹鲜有人了解
踏入西湖荔浦风清公园侧门,前行数步,仲元亭便映入眼帘。此亭亭面覆以绿色玻璃瓦,飞檐微翘,内外各有六条红色圆柱;亭前筑有三曲小桥,与湖边小道相接,不远处的纪邓山庄正门高悬红底金字牌匾,山庄外“仲元颂”爱国主义题材浮雕景墙气势恢宏。
立秋的早晨,从纪邓山庄穿行而过的行人并不少,却很少人为其驻足。从惠东远道而来的张先生坦言,自己一大早带女儿来西湖游览,一路走马观花,完全没注意浮雕景墙上的人像究竟是谁。不只是游客,住在附近的市民李先生也深有同感:“每次路过仲元亭都会好奇仲元到底是谁。”
“确实如此,游客不太了解邓仲元,甚至以为纪邓山庄纪念的是邓演达。”纪邓山庄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仲元亭始建于1930年,抗战后荒废,新中国成立后重修。2011年前后,为了配合莞惠城轨西湖站施工,荔浦风清公园被拆建,老仲元亭的砖瓦被拆下保存在惠州博物馆。2018年,仲元亭与纪邓山庄终于在新设立的荔浦风清公园中得以恢复。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纪邓山庄被设置为惠州西湖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供游客休息、咨询。工作人员回应,他们也正计划将游客服务中心迁往他处,在纪邓山庄设置邓仲元史料陈列室。未来,市民有望能在这里通过图文展示、影视短片播放、史料讲解等方式,了解邓仲元革命事迹。
演达亭与铜像隐匿树影中
与邓仲元同宗的族人邓演达也在西湖附近拥有一座纪念亭,此亭也渐渐被人遗忘。日头正盛,靠近居民区的西湖西苑并不缺少来往行人,他们脚步匆匆,鲜少踏足西苑门右手处的小树林。几棵古树郁郁葱葱,投下一大片树影,高大的邓演达铜像安静伫立着。记者从铜像后的奠基石边走过,才看见那座被垂下的树枝遮住大半个身子的演达亭。
“邓演达是三栋镇的英雄!”住在附近的市民刘女士说,演达亭破旧、名不见经传,所以游客稀少。然而亭内阴凉,倒是经常有人来此乘凉、午睡。
从小在西苑附近长大的保安何先生回忆,邓演达铜像和演达亭修建之初,不少仰慕邓演达的惠州人专程前来拜谒,热闹非凡。三栋镇邓演达纪念园建成后,西湖的铜像和演达亭才逐渐没落,少人关注,到访的游客都要靠询问保安才能找到具体位置。
“建设邓演达铜像,是为了避免和三栋的纪念馆内容重复。”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感慨,邓演达铜像和纪念亭落成,是当年不少专家奔走呼吁的结果。其存在既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城市人文风景建设,意义很大。
专家建议讲好“双邓”故事
邓仲元与邓演达同宗、同乡的缘分让他们相识相知。年长9岁的邓仲元提携后进,是邓演达革命路上的引路人。不少专家认为,比起邓演达,邓仲元对惠州的影响长久以来都被轻视了,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讲好邓仲元事迹与“双邓”故事。
“每次参观纪邓山庄,都没机会看到邓仲元相关的展览。”惠州博物馆原馆长王宏宇感慨,当时邓仲元在惠州发起革命,鼓动了不少能人志士加入革命队列,深受老一辈惠州人的爱戴。“民国时期的惠州涌现了不少将军,他们受邓仲元影响很大。今天的惠州人‘只知邓演达,不知邓仲元’,实在让人遗憾。”
王宏宇建议,应在仲元亭入口处做一个显眼、详细的邓仲元介绍牌,并利用纪邓山庄这一载体,举办一系列展览活动,把邓仲元事迹讲好、讲清楚。
“邓仲元祖籍梅州,其成长的根却在惠州,是个不折不扣的惠州人!”同为梅州籍惠州人的林慧文表示,邓仲元被称为“百将之将”,深受各大党派的认可,对惠州的影响不亚于邓演达,却因出身梅州一直得不到惠州人重视。他认为,应该正视邓仲元的惠州人身份,在荔浦风清公园立仲元塑像和千字石碑,传播邓仲元事迹,增强惠州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惠州关于邓演达的研究做得够多了,但他与同乡邓仲元之间的革命故事很少人涉足,这其实算得上一大特色。”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包国滔表示,西湖西苑的邓演达铜像及纪念亭规模小,无法与三栋邓演达纪念馆相提并论,不如将演达亭跟仲元亭联系起来,做好“二邓双亭”文章。
林慧文对此表示赞同,他建议在演达亭附近撰写双邓相关碑文、建立小型纪念馆,同时将它们与距西湖不远的飞鹅岭打包开发,充实这一带的革命历史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