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杨小清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书,但他晚年却把自己的平生功业归于政治上失败最为惨淡的三个贬官之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而他的灵魂主线则是自我个性与天地的通达与向往。他有“大江东去”的热血,又兼“人生如梦”的超然。苏轼被贬“南蛮”,惠州却因此“人杰”而彰显“地灵”,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我对东坡诗赋及其人生境界一直十分敬仰。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克罗齐有个著名的史学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中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就无法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复苏并获得它的历史性。”是以东坡寓惠为议,提东坡文化当代构建三问:
问一:恵州千年文脉中的“苏东坡”应该是谁?
此问意在厘清历史与当代记忆文脉如何构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不仅惠州且在国内,一些研究与传播记忆文化者常陷入“假象真实”的重建陷阱。比如就东坡而言,我们必须十分理性清晰地认识到,今天不存在仼何一个认识苏东坡的人,今天所有关于东坡的描绘理解,均仅是今人借历史名义于当代的倾诉。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而文化的发生则是以薪尽火传的生灭方式延续的。史学研究有一句警言“历史没有假设”,这个判断隐含一个向死而生的“记忆”概念。当代所有阐释思考都是从被假定为记忆的历史开始的。黑格尔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肉体虽然死亡了,精神依然在前进”。就东坡文化构建而言,宋元明清后有多幅东坡画像,若问哪幅最像苏轼本人,那你注定就不是真正历史精神承传的最好理解者。今人无一人认识2000多年前的孔子,我们承传的只是孔子精神。所有过去史都是沉默不语者,历史精神要前进就必须被“与时俱进”激活。这就是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现实响应。不理解这一点,“东坡寓惠”文化及惠州千年文脉的构建将会是一堆一厢情愿的空话!历史承传的困难不在否定历史,而在把历史激活为当代灵魂并以此记忆它、延续它。
问二:如何构建恵州千年文脉中永远活着的“苏东坡”?
此问旨在通过发掘东坡本人贬官惠州期间诗文创作及其生活遭遇的故事性,并以此方式重塑东坡寓惠的“历史印象”。“文脉”一词原为易经风水学“龙脉”的转义引申词,指某地域文明的历史记忆与延续,是一个城市或一个乡村的记忆。“文脉”的延续功能来自文脉故事中深深乡愁眷恋魅力的激活,以唤醒一座城一方水土通往未来的价值期许。乡愁是历史真正文脉薪火所在,是所有乡愁产生皈依与延续的当代价值所在。作为以构建惠州文脉为旨归的东坡印象激活,能否让今人更热爱、更依恋、更向往这座城、这方水土,是当前惠州东坡文化历史构建必须认真面对的选择。故事性乡愁的寻找是城市文脉构建的一种策略,包含挫折与奋斗,失败与胜利,痛苦与爱恋的双重辩证响应。伤感、艰辛、痛苦、真诚、坚定、不屈不挠所产生的故事性,是一座城一方水土最令人眷恋不舍的文脉深情所在。就东坡寓惠,启始就压迫悬念重重。宋哲宗绍圣元年四月初,苏东坡从接到贬官落职的第一道诰命启程“南迁”,到朝廷五改诏令四降官职,十月二日才到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次被贬儋州。寓惠期间,苏东坡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东坡寓惠共创作诗文568篇书画20多幅。面对仕途坎坷,他用自己的勇气、志气、智慧克服种种困难,把愿为他乡是故乡的乐观豁达写照于今人家喻户晓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以为,作为惠州文脉的历史记忆,必须以此生命悬念压迫的叙事方式嵌入东坡寓惠的故事性。文脉构建连着这座城的无限乡愁,好的历史叙事眷恋一定隐含唤醒未来希望的乡愁皈依。
问三:你愿意接受东坡文化叫“印象苏东坡”吗?
此问意在强调文化记忆重建的诗化主观性。每个谈论东坡者都有自己心中的苏东坡,交流的也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苏东坡,这是“印象苏东坡”概念的来由。一代代人将一座城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作为这座城这方水土的精神承传,他们一代代忠诚热爱眷恋地以一座城一方水土命名自己文化皈依的此生宿命。900多年前,一个叫苏轼的人被贬官惠州,此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天资极高,却一生仕途坎坷;他诗文书画皆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东坡寓惠期间,十分关心民间疾苦与地方建设。900多年过去,这座他曾倾尽心血的城市如今却沒一个人见过他,而只能想象他。这千年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印象遭遇,我们亲切地称为“东坡文化”。除诗文书画,他更在惠州从事种种造福民间社会的事,如传播插秧技术,建造水碓水磨,他常施医散药救死扶伤,他竭倡修桥筑堤整治水利。他与爱妾王朝云共克时艰的许多生活趣事,均深深触入惠州文脉的乡愁记忆。正如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主题曲:“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在惠州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文脉里,“印象苏东坡”是否能在未来依然存留在这座城中的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的乡愁里?或许以上三问可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