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文脉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作为“岭南第一山”,罗浮山自古就是儒释道融汇之地。千年来,书院、寺院、道观在此相映成趣,文人墨客集聚此地饮酒赋诗、结庐修行。在当时的文人心中,“罗浮”就指代整个岭南,堪称岭南人文渊薮。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罗浮山却有些落寞。游客往往只在景区里看看自然风光就驱车离开,对积淀千年的人文历史不了解并不关心。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深入罗浮山实地调研,探寻文人墨客在罗浮山上留下的痕迹:散布山中的数百处摩崖石刻、吸引南中国50位顶尖文人一同神游的艮泉盛景、曾名列酥醪八景如今却鲜为人知的茶山飞瀑……
文人墨客今何在?如果未来罗浮山人文盛景能够重现,一定会吸引文人墨客重来此地,而罗浮山也将重现人文汇聚的名山气派。 (吴大海 何启文)
200多年前50位文人墨客“同游”罗浮
作者/黎丽明
艮泉是罗浮山著名景点。1813年间,顺德人黎应钟在罗浮山酥醪观后发现,这里流泉潺潺,风景优美,于是募人伐山开路,修建亭台楼舍,并以“艮泉”命名。1814年至1815年间,他广邀寓居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共50位画人以“艮泉”为题作画,最终形成了《艮泉图咏》一书。这些作品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该书汇集几地文人的书画佳作,生动呈现了19世纪初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黎应钟以同一主题——颂赞艮泉征画索题,几地文人诗文、书画的风格特点各异。将岭南文人向外传播,将五岭之北的文人向内推介,正是黎应钟的重要目的。
退隐士人发现艮泉结庐罗浮
如今的艮泉依然是罗浮山一道风景名胜,然而其最早的开发者黎应钟,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位在罗浮山修道的顺德籍道士。由于资料匮乏,人们长期沿用此说。《艮泉图咏》册页揭示了他一度被湮没的真实生平。
寓居广州的顺德籍士人赵均,在其“艮泉十二诗”的序言中忆述:黎应钟活跃于清代嘉、道年间,与谢兰生、黄培芳、赵均、张如芝、吕翔等当时广州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文人、画家、僧人相交甚殷。
书中介绍,黎应钟出身于广东顺德一个诗书官宦之家,大约生于18世纪中期(乾隆晚期),卒于19世纪初(道光初),喜好游历山水和操琴。曾跟随为官的叔父外出,对官场时事甚为了解,并曾在江西为官数载。1813年,黎应钟丁母忧,从官场退隐。回粤后,他便偕夫人隐居于罗浮山艮泉。
罗浮山,是罗山与浮山的合称,自古被誉为岭南名山之祖。罗浮山有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景色如画,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有名的“仙山”之一,是中国道教中的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寻幽访胜,诗文题咏经久不衰,黎应钟就是被此吸引而来。
艮泉在罗浮山深处,位置偏僻,开凿不易。黎应钟的好友谢兰生写道:“酥醪观后,背山水,人踪寂寥。独步蒙子(黎应钟)伐山深入,始知其泉水十有三叠,又于泉之左右,得十二境。”艮泉别业在酥醪观后。而酥醪观在浮山腹地,属罗浮山诸观中最难到达的一观,而艮泉又在酥醪观山背后,更是人迹罕至。谢兰生的《游罗浮日记》曾提到,黎应钟离开艮泉数月后,进入的道路即变得杂草丛生,要循着大石的旧凿痕才能发现。
另一位对罗浮山异常熟悉的时人黄培芳,生平曾六上罗浮,以“粤岳(罗浮山)山人”为号,又为撰写《浮山小志》多次游览浮山。即便如此熟悉浮山,亦未发现艮泉,可见艮泉之偏僻荒芜。
多地文人“同游”“岭南第一山”
1814年至1815年间,黎应钟邀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士子、画家、诗人、官员、商人等50人,以“艮泉”为题绘图题咏、颂赞佳境。黎应钟以大小相近的纸张,向友朋索图邀题。现今所见的《艮泉图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共有上下两卷和47开册页,13幅画作,绝大部分均是画“艮泉”的山水小品。
50位文人中,尤以寓居广州的为多,包括谢兰生、叶梦龙、林伯桐、黄培芳、潘正亨、张维屏、潘正炜、伍秉镛等。19世纪初的广州,是距罗浮山最近的城市,黎应钟自然也将广州作为索图邀咏的第一站。他到访并寓居友人家中征画索题,还可能参与了广州的几次雅集聚会,或到访士人聚会常去之处(如海幢寺等),邀请在场者题诗作画。
入夏后(五月),黎应钟携带粤人所绘作品,经南昌出游苏州,拜会了两地的文人,继续征画嘱题。而两地的文人,如石韫玉、陈文述、张骐、翟继昌、孙义钧等,通过观看黎应钟行囊里的文稿、画稿,了解岭南诗词、书画情况。通过黎应钟的活动,岭南书画作品为五岭之北的士人所认识、品评。
在这两次较为集中的创作后,1815年以后,黎应钟还断断续续地邀请友人为之创作。
《艮泉图咏》诗文画作的征集组织行动,不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虚拟雅集。当时广州文化界领军人物谢兰生与清代广东山水画家黎简并称“黎谢”,他在为艮泉绘图赋序7年后又为罗浮绘《茶山飞瀑》;江西画家万上遴曾任职清宫画院,名列“江右三绝”,其《艮泉图》呈现了清代正统山水画风所影响的面貌;江苏籍散文家恽敬写的《艮泉图咏序》,有“山可浮”、“泉可艮”等语,引申至道家的动静辩证思想,将黎应钟自封“步蒙子”、命名“艮泉”的深意解释得清晰明了。
“同题作画”不同画风交流相长
“艮泉图”中的画作,依据画家来源不同,大致可分江西、吴门(苏州)、岭南(广州)三种地域风格,《艮泉图咏》将这不同画风汇集在了一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人,竟能将多个文人交游网络跨地域连结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观摩、切磋、交流的平台,这实属难得,无疑对不同地域画风的传播和相互认知有推动作用。
这些书画作品的产生过程实在有趣,绝大多数作者未到过罗浮,更未到过艮泉。在参考同辈的文字及图画后,他们以相同的主题、不同的画风开展创作,展现了各具特色的“艮泉”。犹如黎应钟出了一道试题,各地文人、画家给出意境不同的答案。
应邀参与《艮泉图咏》创作的文人,多是当世名家,风格迥异。供职清宫画院的江西画家万上遴,其作品尺幅虽小却形式繁复而笔墨精致,深受清代正统山水风格之影响。苏州画家翟继昌、孙义钧等则延续吴门画派之笔致用色淡雅,风格清新。吴越画学流传有序,他们深受明代沈周、文征明等画风的影响,风格闲淡秀雅。而谢兰生、黄培芳、吕翔、秀琨等岭南(广州)绘者画风萧疏简淡,文人气息浓郁。
并且这批作品,恰恰产生于清代广东山水画风格将变而未变之际。史家认为,以黎简、谢兰生为代表的清前期,是广东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繁荣时期,粤画风格逐渐成熟。江南画人在元明两代,大量以本地风物作画,清代广东画人笔墨中尽管还有江南山水的痕迹,但已开始有意识地绘画本地的“真山真景”,这不失为广东画家主动探索“广东山水”笔墨语言的开始。广东山水画地域风格的建立,或可以此为发端。
【文脉探访】
数百石刻遗落山间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罗浮山现存的摩崖石刻有数百处,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字体优美、均散落在罗浮山十八洞天秀谷幽岩和飞瀑名泉的石壁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近日,记者走进罗浮山,实地探访了名列古酥醪八景之一的“茶山飞瀑”,了解罗浮山摩崖石刻现状。
茶山观又名黄仙观、黄仙古洞,在酥醪茶山第一谷之中。茶山位于分霞岭西、浮山之北的蓬莱洞后,与丫髻山东西相峙。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胡复安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创建了此观。黄仙观依崖而立,“有瀑布悬岩而下,长数丈,如双练”,这正是茶山观景色最独特处。
据介绍,罗浮山980道长溪幽泉,遍布十八洞天,如酥醪洞天有酿泉,在石洞山房旁有洗耳泉等。但这些名泉飞瀑都藏在深山老林中,远的要隔峰远眺,近的也得攀藤援崖,只有茶山飞瀑近于观赏。
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穿过酥醪水库管养所大门,得以近睹茶山飞瀑容颜。只见瀑布分为多重,溪水从10余米高度飞泻而下,有壁刻“恐涛”二字。飞瀑壮观,环境幽静,如珍珠迸溅,整个环境使人有遗世独立之感。不得不说,这古酥醪八景,实在名不虚传。
然而,茶山观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日久失修,渐渐破败。时至今日,已颓废无存,只残留登山石阶路和“黄仙古洞”牌坊。在遗址处正建挡土墙,清理观址,“茶山观(黄仙观)筹办委员会”也已挂牌成立,正面向社会各界募资。
在古观遗址上,有一所简易板房供奉着黄大仙像,周边仍保存有多处摩崖石刻,如“古蓬莱”、“洗伪”、“云杵”、“证仙处” 等。其中,摩崖石刻“飞清”、“沁心”、“云淙”等为清代中山县黄培芳、番禺县潘正亨所题留。只可惜,这些石刻如今已经长满青苔,鲜人问津。
罗浮山泉水甘甜,在飞瀑旁的公路上,不少驱车前来的游客带着大瓶小罐在此接水,对附近的飞瀑与石刻并不关心。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管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让“茶山飞瀑”美景声名重振。
【文脉观察】
修禊盛景有望再现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罗浮山现存的摩崖石刻有数百处,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字体优美、均散落在罗浮山十八洞天秀谷幽岩和飞瀑名泉的石壁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近日,记者走进罗浮山,实地探访了名列古酥醪八景之一的“茶山飞瀑”,了解罗浮山摩崖石刻现状。
茶山观又名黄仙观、黄仙古洞,在酥醪茶山第一谷之中。茶山位于分霞岭西、浮山之北的蓬莱洞后,与丫髻山东西相峙。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胡复安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创建了此观。黄仙观依崖而立,“有瀑布悬岩而下,长数丈,如双练”,这正是茶山观景色最独特处。
据介绍,罗浮山980道长溪幽泉,遍布十八洞天,如酥醪洞天有酿泉,在石洞山房旁有洗耳泉等。但这些名泉飞瀑都藏在深山老林中,远的要隔峰远眺,近的也得攀藤援崖,只有茶山飞瀑近于观赏。
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穿过酥醪水库管养所大门,得以近睹茶山飞瀑容颜。只见瀑布分为多重,溪水从10余米高度飞泻而下,有壁刻“恐涛”二字。飞瀑壮观,环境幽静,如珍珠迸溅,整个环境使人有遗世独立之感。不得不说,这古酥醪八景,实在名不虚传。
然而,茶山观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日久失修,渐渐破败。时至今日,已颓废无存,只残留登山石阶路和“黄仙古洞”牌坊。在遗址处正建挡土墙,清理观址,“茶山观(黄仙观)筹办委员会”也已挂牌成立,正面向社会各界募资。
在古观遗址上,有一所简易板房供奉着黄大仙像,周边仍保存有多处摩崖石刻,如“古蓬莱”、“洗伪”、“云杵”、“证仙处” 等。其中,摩崖石刻“飞清”、“沁心”、“云淙”等为清代中山县黄培芳、番禺县潘正亨所题留。只可惜,这些石刻如今已经长满青苔,鲜人问津。
罗浮山泉水甘甜,在飞瀑旁的公路上,不少驱车前来的游客带着大瓶小罐在此接水,对附近的飞瀑与石刻并不关心。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管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让“茶山飞瀑”美景声名重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