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在中国的风景名胜中游走,我们常看到山间绝壁上赫然留有古人的书法、雕刻。有了摩崖石刻,自然山水立即显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味。让人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也曾来过。当你随口诵出他们的诗文,崇敬又亲切,自豪与自信在胸中翻涌。
看得多了,你或许会问:为何中国人喜欢在石壁上题刻文字?
一般来说,刻在石头上的字或画都叫石刻;刻在石板上的叫碑和帖,碑多记事,帖录诗文;刻在山壁上的叫摩崖石刻,也包括刻字或雕像。
很多古代留存至今的石刻碑帖,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大,如远古时期的岩画,对研究古代文明的源流非常重要;古代的山壁石刻、石雕,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一些记事碑刻,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而名人诗词题字则将历史人物拉到了今人和后人面前,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中国人喜欢在岩壁上刻画,伴随着整个华夏文明史,可探寻到5000多年文明之前。贺兰山上的岩画(岩刻),记录了古人狩猎时的场景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古代帝王封禅大典祭祀天地山川,把自己的丰功伟绩刻上山巅岩石,既是给天地看,更是给后人看。
西汉的霍去病与东汉的窦宪先后北击匈奴,大破单于,“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成了古代军人取得最高战功的象征。宋代范仲淹抗击西夏坚守延州(今陕西延安),还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词句,借以致敬古人,抒发内心的壮志与情怀。
东汉明帝时期,为打通秦岭南北交通,古人在褒斜古道南段用火烧加水激的原始方式开凿了一条宽4.2米、长15米的隧道。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为记载这件事,古人在山崖绝壁上刻字,留下了《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等摩崖石刻。
因政治和军事等原因,褒斜道在东汉以后经历多次中断和复开,每次重开都会刻石记事。于是,这里的摩崖石刻越来越多。后经此地的客商与文人,受前人启发,也留下了记事咏物、抒情感怀的石刻文字。这里成了历史文明的摩崖石刻群,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这里修建水库,有13方最有价值的石刻被迁入汉中博物馆,这就是书法史和文化史上著名的“石门十三品”……
瞥一眼中华石刻文化,再回头看文章开头的提到话题,你是否若有所悟?古人为何要刻石?为何乐于刻石?这大概和石头有关,更和中国人的观念有关。
题字刻石的人希望将自己所想、所做之事为更多人知道,也为后世人知道,于是他们借助于石头坚硬的质地,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消磨,希望它带着文字穿越时空走向未来。
现在看来,这些古人的目的达到了,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成功穿越时空到了今天,与我们相遇,还将与未来的人相遇。他们的书法、文采、信息等,令我们感慨、感动、欣喜、钦佩……这就像古人和我们,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和对话。
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尤其是士人、知识分子,胸中坚持着以《春秋》《史记》等为代表的历史信仰,微言大义,足使“乱臣贼子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的是历史,着眼点在后来。
中国士人的思维,虽活在当下,却总想着身后。即便是帝王将相也怕后人评说。这种历史信仰,使得中国士人宁愿忍受现世的苦楚,也要努力为未来、为后世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甚至宏大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摩崖石刻上的那些文字,正是背负着某位古人或大或小的使命和希望,从遥远过往的某一天,经过漫长穿越来到今天。崖壁是古人当时能找到的最好载体,石头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想到这些,当你再看到摩崖石刻时,是否会安静地和它们多对视一会,感受这位古人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时你或许会想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的那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人与今人的隔时空对话,就在这一瞬间开始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