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频道>文化

守护千年敦煌,他只觉一生太短……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1-12 11:12
分享到

在敦煌,时间既慷慨又奢侈

对穿越时光而来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对于守护它的人来说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甚至是几代人的传承

近日,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

一家三代守护敦煌的故事

让不少人为之动容

64年重复相同的动作

他让残损的壁画复活

1956年,李云鹤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肃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便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便是一辈子。

初见敦煌、初见莫高窟,李云鹤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面积的精美艺术,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太感动了”。

“留下来”,这是千年敦煌对李云鹤的无声邀请,同样也是他对敦煌作出的庄重承诺。

三个月的试用期过后,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给李云鹤分配的工作是修复莫高窟的壁画。在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壁画修复的人才和技术,一切都得从头慢慢摸索。就这样,李云鹤成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画修复师。

△20世纪50年代的莫高窟

没有美术和雕塑功底就拜师学基础,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技术就自己研究。 就这样,李云鹤一点一点摸索,制作出原创的“修复套装”:最小的医用注射器、包裹绸布的棉球、专用的修复刀、洗耳球、除尘器……他还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1963年,配合岩体加固壁画揭取。(敦煌研究院提供)

△1975年,莫高窟220窟甬道修复。(敦煌研究院提供)

64年来,李云鹤共修复了4000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塑像,而且做到零失误。在他手上,莫高窟里被“病害缠身”的壁画和塑像“重获新生”。

△2010年,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彩塑菩萨像修复。(李波拍摄)

△壁画修复前后对比图

64年,对于千百年的文物而言,只是一瞬。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已是一生。

如今,87岁的李云鹤依然坚持在修复一线。但他深知,这样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像我这个年龄,你再坚持,总有一天……”

让李云鹤欣慰且自豪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辈、孙辈也加入了这场与文物漫长对话的旅程中。

△李云鹤(左)、儿子李波(中)、孙子李晓洋(右)2019年莫高窟465窟工作现场 (庄岳拍摄)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对文物要永远保持敬畏

1990年,李云鹤的儿子李波同样成为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对于生于敦煌、长于敦煌的李波而言,回到敦煌修壁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家里有一位修壁画的父亲,这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这里是我的故乡,我对敦煌对莫高窟,有感情也有责任。”

在李波的印象里,父亲常说,“对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贵才能用心保护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状态,宁可不修也不能修坏了。”

而真正让李波明白这句话是在2000年,一次他与父亲外出援助兄弟单位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当时,李波负责修复一座天王像,可当他给父亲看修复成果时,却得到了父亲这样的评价:“你的理解和状态都不对,我很怀疑你学到哪里去了。”

对于父亲的批评,李波一开始并不理解,而当他花了两三天时间翻阅更多资料、进行更多思考,他才领悟到:“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接,得去领会文物自身的状态,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

后来,李波一直坚持着这个理念,也把这种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无论如何,对文物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因为爷爷所以更坚持

修复文物带给我踏实感

2011年,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也加入了文物修复工作。一开始,李晓洋并不清楚自己能坚持多久,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枯燥的文物修复工作也曾使他萌生过退意,“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真的很枯燥。”

如今,李晓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也已超过十年。为何坚持下来了?除了在与文物长时间对话中积攒的热爱,在他看来,还有两件事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

李晓洋记得,有一天傍晚,他们结束工作出了洞窟后,爷爷坐在一个石墩上接电话。大漠的余晖打到爷爷脸上,映得他的白色胡碴分外鲜明。在李晓洋的记忆里,爷爷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当看到那一幕,他的心被揪了一下,觉得爷爷是不是老了。自然而然地,李晓洋想到了更多,“或许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才是爷爷最想看到的。”就这样,他有了再坚持坚持的想法。

让李晓洋最终留在这个行业的“决定性瞬间”发生在2014年,他和同事在莫高窟360窟开展壁画修复。修复前,墙上的壁画几乎完全被浮尘遮盖,损毁也很严重;修复后,壁画变得清晰、线条十分明确。那一瞬间,他仿佛有穿梭千年的晃神,“这件事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更精美的壁画,值了。”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李晓洋明白了爷爷一直说的文物修复师身上的责任,也慢慢有了对这份工作的独特感受,李晓洋称之为踏实,“感觉自己确确实实做了一些特别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内心特别踏实。”

这个踏实,是心有归处;这个踏实,是守护传承。

“敦,大也;煌,盛也”

旷世敦煌的背后

有着不输其盛大辉煌的凡人匠心

家道悠悠,文脉绵绵,敦煌是以延续

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编辑:王俞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天冷,“热度”不减——年轻人更爱城市夜游

  • “又见香雪 倾听花开”| 第十三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2020-12-29
  •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2020-11-17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全球首发 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

  • 起亚2021款K3正式上市,售10.98万起 2021-01-06
  • 华南首家!特斯拉直营钣喷中心在广州正式开业 2021-01-06
  • 广汽集团与珠江投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2021-01-06
  • 广汽传祺EMPOW55打响新年第一“跑” 2021-01-02
  • GS4专业赛道大显身手!广汽传祺“弯十”总决赛珠海上演 2021-01-02
  • 效果远超预期!羊城晚报汽车下乡,联手车企开拓新市场 2020-12-30
  • 2020羊城车坛风云榜获奖车企感言(部分) 2020-12-30
  • 要想生活有点“野”!你需要一台奇骏 2020-12-30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SKG品牌战略升级新品上市 解密背后的“热销密码” 2020-12-26
  • 全球最受欢迎的10款5G手机:iPhone 12市场份额达16% 2020-12-22
  • 整改期限2周!B站今年已被处罚6次,约谈10余次 2020-12-22
  • 《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发布 2020-12-21
  • 继苹果之后 又一科技巨头宣布将自研芯片 2020-12-21
  • 法院下达 “禁止令”!百度:2020年以来,虚假代理商太多 2020-12-21
  • 互联网存款没戏了? 2020-12-21
  • 从“谢邀”到“知乎宇宙”,知乎公布十年十大盘点 2020-12-17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被誉为“华语动漫奥斯卡”,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全球征稿启动 2021-01-11
  • 第三届体育彩票·红色日记征文大赛启动|广东省文化学会2020年办成五件大事 2021-01-11
  • 「学习三部曲」何以风行? 2020-12-23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在北京开幕 2020-11-24
  • “广东连环画之父”洪斯文创粤剧连环画推广粤剧 2020-11-17
  • 叶嘉莹找到了三千年前为她写的诗 2020-11-16
  • 豫剧《石壕吏》上演 传统文化成戏曲创新之源 2020-11-16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肯德基广州市场门店突破600家 2020-12-29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金羊图库
  • 美国动物园数只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已有咳嗽症状
  •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极夜结束 民众“重见天日”
  • 日本疫情中迎来“成人日” 花季男女盛装出席
  • 西班牙遭受暴风雪袭击 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近50厘米
  • 美国防部授权派遣1.5万名国民警卫队士兵保卫总统就职典礼
  • 苏州太湖湖面大面积结冰
  • 寒潮继续来,广州街访淡定
  • 寒潮来袭!韩国汉江今冬首次结冰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女孩吃头孢后喝酒昏厥 广州的哥义载送医急救
2021-01-12 10:38:34
广州六区将建危险物品卸载(仓储)基地
2021-01-12 10:38:23
广东开通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
2021-01-12 10:37:31
3家穗企新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2021-01-12 10:28:00
黄埔区在广州全市率先出台“财政绩效10条”
2021-01-12 10:28:0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守护千年敦煌,他只觉一生太短……
央视新闻  作者:  2021-01-12

在敦煌,时间既慷慨又奢侈

对穿越时光而来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对于守护它的人来说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甚至是几代人的传承

近日,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

一家三代守护敦煌的故事

让不少人为之动容

64年重复相同的动作

他让残损的壁画复活

1956年,李云鹤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肃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便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便是一辈子。

初见敦煌、初见莫高窟,李云鹤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面积的精美艺术,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太感动了”。

“留下来”,这是千年敦煌对李云鹤的无声邀请,同样也是他对敦煌作出的庄重承诺。

三个月的试用期过后,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给李云鹤分配的工作是修复莫高窟的壁画。在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壁画修复的人才和技术,一切都得从头慢慢摸索。就这样,李云鹤成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画修复师。

△20世纪50年代的莫高窟

没有美术和雕塑功底就拜师学基础,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技术就自己研究。 就这样,李云鹤一点一点摸索,制作出原创的“修复套装”:最小的医用注射器、包裹绸布的棉球、专用的修复刀、洗耳球、除尘器……他还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1963年,配合岩体加固壁画揭取。(敦煌研究院提供)

△1975年,莫高窟220窟甬道修复。(敦煌研究院提供)

64年来,李云鹤共修复了4000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塑像,而且做到零失误。在他手上,莫高窟里被“病害缠身”的壁画和塑像“重获新生”。

△2010年,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彩塑菩萨像修复。(李波拍摄)

△壁画修复前后对比图

64年,对于千百年的文物而言,只是一瞬。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已是一生。

如今,87岁的李云鹤依然坚持在修复一线。但他深知,这样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像我这个年龄,你再坚持,总有一天……”

让李云鹤欣慰且自豪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辈、孙辈也加入了这场与文物漫长对话的旅程中。

△李云鹤(左)、儿子李波(中)、孙子李晓洋(右)2019年莫高窟465窟工作现场 (庄岳拍摄)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对文物要永远保持敬畏

1990年,李云鹤的儿子李波同样成为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对于生于敦煌、长于敦煌的李波而言,回到敦煌修壁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家里有一位修壁画的父亲,这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这里是我的故乡,我对敦煌对莫高窟,有感情也有责任。”

在李波的印象里,父亲常说,“对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贵才能用心保护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状态,宁可不修也不能修坏了。”

而真正让李波明白这句话是在2000年,一次他与父亲外出援助兄弟单位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当时,李波负责修复一座天王像,可当他给父亲看修复成果时,却得到了父亲这样的评价:“你的理解和状态都不对,我很怀疑你学到哪里去了。”

对于父亲的批评,李波一开始并不理解,而当他花了两三天时间翻阅更多资料、进行更多思考,他才领悟到:“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接,得去领会文物自身的状态,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

后来,李波一直坚持着这个理念,也把这种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无论如何,对文物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因为爷爷所以更坚持

修复文物带给我踏实感

2011年,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也加入了文物修复工作。一开始,李晓洋并不清楚自己能坚持多久,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枯燥的文物修复工作也曾使他萌生过退意,“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真的很枯燥。”

如今,李晓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也已超过十年。为何坚持下来了?除了在与文物长时间对话中积攒的热爱,在他看来,还有两件事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

李晓洋记得,有一天傍晚,他们结束工作出了洞窟后,爷爷坐在一个石墩上接电话。大漠的余晖打到爷爷脸上,映得他的白色胡碴分外鲜明。在李晓洋的记忆里,爷爷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当看到那一幕,他的心被揪了一下,觉得爷爷是不是老了。自然而然地,李晓洋想到了更多,“或许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才是爷爷最想看到的。”就这样,他有了再坚持坚持的想法。

让李晓洋最终留在这个行业的“决定性瞬间”发生在2014年,他和同事在莫高窟360窟开展壁画修复。修复前,墙上的壁画几乎完全被浮尘遮盖,损毁也很严重;修复后,壁画变得清晰、线条十分明确。那一瞬间,他仿佛有穿梭千年的晃神,“这件事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更精美的壁画,值了。”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李晓洋明白了爷爷一直说的文物修复师身上的责任,也慢慢有了对这份工作的独特感受,李晓洋称之为踏实,“感觉自己确确实实做了一些特别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内心特别踏实。”

这个踏实,是心有归处;这个踏实,是守护传承。

“敦,大也;煌,盛也”

旷世敦煌的背后

有着不输其盛大辉煌的凡人匠心

家道悠悠,文脉绵绵,敦煌是以延续

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编辑:王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开讲“新年第一课”,这件事要全面做强
08:47
金句来了!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08:47
菱歌一曲踏浪来——在红船起航地感受美好中国
08:47
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1月18日至19日在广州召开
08:47
昨日冷空气持续南压 广东今起“阴冷”转“晴冷”
08:46
广东:迎春花市网上开“菠萝妹妹”成“卖花姑娘”
08:45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55例 其中本土病例42例
08:43
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
08:43
广州一妈妈伪造血衣栽赃老师体罚|网络“水军”获刑六个月
08:42
吃头孢后别喝酒!“的哥”义载晕厥女孩送医急救
08:42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