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中国聚焦

【实践新论】践行“两山论”,引领流域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1-25 15:04
分享到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这就要求长江流域各地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论”,发挥绿水青山在价值和财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制约束生产组织方式,以生态环境的舒适性资源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科学技术有助于节能减排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可见,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但在现实中,生态环境特有的公共资源属性与模糊的产权归属,往往会诱发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加之诸侯经济滋生出各地在环境联防联控方面的合力较弱,导致流域生态压力加剧、环境污染转移。与此同时,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增加了企业控制污染排放、引进治理技术、培训员工技能等运营成本,从而可能会引致企业削减技术创新的投资。此外,倘若环境规制的惩罚力度小于偷排获利,将会降低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节能降耗的内生动力,甚至出现购买能耗指标的情况。由此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两者不可兼顾的误解,走上“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

践行“两山论”,一方面是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和重要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并且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平。例如,脱硫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可以减少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再如,科学技术可以开发洁净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对生产组织形式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譬如严苛且适度的环境规制会促成生产模式的改变,短期内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可通过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

另一方面,“两山论”强调生态环境可以优化生产力系统中的要素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是中国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生态禀赋所拥有的游憩审美等舒适性资源具备生命健康的支撑功能,可以吸附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国内外地区案例研究也表明,美国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之所以能持久保持国际科技创新的高地,其中常被人忽视的基础要素就是优美自然的生活环境与舒适洁净的工作环境。我国一些地区在以生态环境要素吸引科技创新资源方面也做出了实践探索。例如,贵州贵阳以自然气候条件、能源供给能力为基底,降低了高新技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成本,为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提供支撑,实现了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福建南平的“生态银行”设计机制中也体现了以环境禀赋吸纳绿色高新科技企业,在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由自然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的实现路径。

践行“两山论”,引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摆脱“转化即变现”的短期逐利思维定势,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长效增值体系。生态环境资源的资产化属于非完全市场竞争行为,需要在政府监管与市场运营间寻求长期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将生态资本纳入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从生态资源的恢复、保护、更新、增值等各环节确定责任主体,扩大联防联治的覆盖范围,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目标耦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周期治理机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适合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明确生态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产转化的路径,即基于地方生态资源禀赋,确定对应的内生外联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搭建诸如生态银行等多主体资本参与的转化平台,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而吸附科技创新要素;引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对接终端市场,实现生态资源的高质量转化。

激发各主体内生驱动力,推动各层面主动协同。宏观层面来看,要完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甄别机制,继续扶持环境友好而投资不足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流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省市间的要素统筹、管理协同等体制机制的横向联动,尤其在绿色产业链延伸方面,推进各方要素互相嵌入,深度融合,从而加速高质量协同集聚步伐。把握宏观层面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微观层面的纵向协同。要鼓励企业探索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协同路径,激发传统企业向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投资的动力,为生态友好、能耗节约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减负;同时要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下微观民众的科创协同动能,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与商品,从需求侧升级拉动供给侧产业调整。

将科技创新纳入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体系,丰富生态补偿方式。在生态补偿机制下推进科技创新,一方面可通过技术补偿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在实现生态补偿与技术援助的前提下,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内生动力,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积极效能,激发更多绿色技术的引进需求与供给动力,延长科技创新的技术生命周期,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譬如墨西哥的森林水文服务补偿(PSAH)项目,其首要目标是流域和含水层保护,附加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帮助受补偿地区脱贫、提升当地科技创新能力。法国实施的Vittel水保护项目通过对农户进行技术帮扶,引导当地技术创新与科学养殖,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基于地方资源禀赋,谋求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调,探索差异化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应根据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的发展阶段与生态环境容量,差异化使用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提升效能,即立足地区的资源禀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机遇,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要通过绿色生态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应,发挥金融活跃、人才集聚等优势,完善创新产业链,努力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游地区既要坚持健全产业甄别机制,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亦要通过生态反哺吸附作用,解决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失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承接与转化的便利性,促进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上游地区则应该保持其自然生态、地域人文的特色,优先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外联产业,并以此吸引高价值科技产业的入驻,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者: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事处副处长 黄永春;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后 严翔)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天冷,“热度”不减——年轻人更爱城市夜游

  • “又见香雪 倾听花开”| 第十三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2020-12-29
  •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2020-11-17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全球首发 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

  • TOYOTA GAZOO Racing发布新款WEC及WRC赛车 2021-01-21
  • 威马与百度合作首款量产车下线 具备无人驾驶功能 2021-01-20
  • 一汽-大众ID.4 CROZZ正式开启预售 售价19.99万元起 2021-01-20
  • 吉利全新SUV车型KX11官图曝光 基于CMA打造 2021-01-15
  • 全新一代名图预售13.58万起 搭载1.5T发动机 2021-01-14
  • 促消费政策加力 2021年汽车市场有望正增长 2021-01-13
  • 敢为砺行 东风日产2020销量逆势上扬 2021-01-13
  • 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怎么管?国家规范要来了 2021-01-13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22岁女生下网约车后失联!滴滴回应:车内录音录像没异常 2021-01-25
  • IBM第四季度营收204亿美元 利润12.64亿美元 2021-01-22
  • 英特尔第四季度营收199.78亿美元 净利润58.57亿美元 2021-01-22
  • LG电子回应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传闻:正研讨所有可能方案 2021-01-22
  • 2020年5G手机综合评测:华为Mate40 Pro表现最佳 2021-01-22
  • 荣耀V40发布:首个双层纹理镀膜+全面色彩管理屏 2021-01-22
  • 钉钉6.0:开放多种低代码开发工具和1300+开发接口 2021-01-18
  • 停止研发坚果手机!字节跳动新石实验室转战教育领域 2021-01-18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文创五卷书》首推 | 这是我们对文创的思考 2021-01-20
  • 2021广州新年诗会举行 多名本土艺术家参与 2021-01-15
  • 古驿道文创大赛回馈粤北乡村 2021-01-15
  • 农历年初一晚,《粤剧有我地》15位“未来大老倌”登场贺岁 2021-01-12
  • 被誉为“华语动漫奥斯卡”,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全球征稿启动 2021-01-11
  • 第三届体育彩票·红色日记征文大赛启动|广东省文化学会2020年办成五件大事 2021-01-11
  • 「学习三部曲」何以风行? 2020-12-23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肯德基广州市场门店突破600家 2020-12-29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金羊图库
  • 西宁少年冰球队举行队内对抗赛
  • 赣江南昌段冬季进入枯水期
  • 祁连山国家公园七彩冰瀑壮观绮丽
  • 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湖北武汉上映
  • 广州沙仔岛将形成国内最大滚装码头集群
  • 新疆博州:赛里木湖冰块晶莹剔透 宛如钻石
  • 江苏如皋:生肖“牛”造型多肉植物受欢迎
  • 北京迎来2021年首场降雪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重磅!广州越秀划分六个学区
2021-01-25 14:42:16
24日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9例
2021-01-25 11:29:53
墨西哥总统称自己感染新冠病毒
2021-01-25 10:39:03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出巴贝奇的差分机模型
2021-01-25 10:37:44
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 成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2021-01-25 10:37:44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实践新论】践行“两山论”,引领流域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  2021-01-25
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这就要求长江流域各地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论”,发挥绿水青山在价值和财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制约束生产组织方式,以生态环境的舒适性资源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科学技术有助于节能减排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可见,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但在现实中,生态环境特有的公共资源属性与模糊的产权归属,往往会诱发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加之诸侯经济滋生出各地在环境联防联控方面的合力较弱,导致流域生态压力加剧、环境污染转移。与此同时,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增加了企业控制污染排放、引进治理技术、培训员工技能等运营成本,从而可能会引致企业削减技术创新的投资。此外,倘若环境规制的惩罚力度小于偷排获利,将会降低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节能降耗的内生动力,甚至出现购买能耗指标的情况。由此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两者不可兼顾的误解,走上“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

践行“两山论”,一方面是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和重要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并且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平。例如,脱硫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可以减少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再如,科学技术可以开发洁净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对生产组织形式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譬如严苛且适度的环境规制会促成生产模式的改变,短期内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可通过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

另一方面,“两山论”强调生态环境可以优化生产力系统中的要素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是中国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生态禀赋所拥有的游憩审美等舒适性资源具备生命健康的支撑功能,可以吸附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国内外地区案例研究也表明,美国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之所以能持久保持国际科技创新的高地,其中常被人忽视的基础要素就是优美自然的生活环境与舒适洁净的工作环境。我国一些地区在以生态环境要素吸引科技创新资源方面也做出了实践探索。例如,贵州贵阳以自然气候条件、能源供给能力为基底,降低了高新技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成本,为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提供支撑,实现了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福建南平的“生态银行”设计机制中也体现了以环境禀赋吸纳绿色高新科技企业,在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由自然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的实现路径。

践行“两山论”,引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摆脱“转化即变现”的短期逐利思维定势,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长效增值体系。生态环境资源的资产化属于非完全市场竞争行为,需要在政府监管与市场运营间寻求长期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将生态资本纳入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从生态资源的恢复、保护、更新、增值等各环节确定责任主体,扩大联防联治的覆盖范围,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目标耦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周期治理机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适合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明确生态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产转化的路径,即基于地方生态资源禀赋,确定对应的内生外联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搭建诸如生态银行等多主体资本参与的转化平台,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而吸附科技创新要素;引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对接终端市场,实现生态资源的高质量转化。

激发各主体内生驱动力,推动各层面主动协同。宏观层面来看,要完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甄别机制,继续扶持环境友好而投资不足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流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省市间的要素统筹、管理协同等体制机制的横向联动,尤其在绿色产业链延伸方面,推进各方要素互相嵌入,深度融合,从而加速高质量协同集聚步伐。把握宏观层面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微观层面的纵向协同。要鼓励企业探索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协同路径,激发传统企业向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投资的动力,为生态友好、能耗节约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减负;同时要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下微观民众的科创协同动能,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与商品,从需求侧升级拉动供给侧产业调整。

将科技创新纳入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体系,丰富生态补偿方式。在生态补偿机制下推进科技创新,一方面可通过技术补偿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在实现生态补偿与技术援助的前提下,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内生动力,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积极效能,激发更多绿色技术的引进需求与供给动力,延长科技创新的技术生命周期,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譬如墨西哥的森林水文服务补偿(PSAH)项目,其首要目标是流域和含水层保护,附加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帮助受补偿地区脱贫、提升当地科技创新能力。法国实施的Vittel水保护项目通过对农户进行技术帮扶,引导当地技术创新与科学养殖,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基于地方资源禀赋,谋求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调,探索差异化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应根据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的发展阶段与生态环境容量,差异化使用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提升效能,即立足地区的资源禀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机遇,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要通过绿色生态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应,发挥金融活跃、人才集聚等优势,完善创新产业链,努力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游地区既要坚持健全产业甄别机制,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亦要通过生态反哺吸附作用,解决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失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承接与转化的便利性,促进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上游地区则应该保持其自然生态、地域人文的特色,优先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外联产业,并以此吸引高价值科技产业的入驻,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者: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事处副处长 黄永春;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后 严翔)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月18日—1月24日)
14:48
焦点访谈:因地制宜"加油"起步 各地发展"妙招"都在这了
14:48
一图速览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公报
14:48
李希参加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广州代表团审议
08:52
王荣:推动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08:53
省人大代表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08:43
重磅!广州越秀划分六个学区
14:52
广东:今年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减
08:48
12个关键词描绘今年发展蓝图
08:48
从这十二个“更” 看懂广东“十四五”小目标
08:48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