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工匠盛松伟:研发“鹰式”捕浪高手,为远海岛礁提供用电

来源:金羊网 作者:侯梦菲 发表时间:2021-04-07 23:32
金羊网  作者:侯梦菲  2021-04-07
挺进远海,波浪能发电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盛松伟是一个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作为一名和海浪“战斗”20年的科学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盛松伟和团队经过9年的不断改进,发明一个被称为“鹰头”的吸波浮体——一名敏捷的“捕浪高手”——它可以在深海捕获波浪能,并将极不稳定的波浪能进行转化,变成稳定的电能。

近日,盛松伟荣获“2020南粤工匠”荣誉称号。“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广州能源研究所42年坚守波浪能研究一线的团队。”他说。

台风来临的凌晨,他穿着两件救生衣“跳船”

2002年,盛松伟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开启他的“波浪能”的研究生涯。

“波浪能是一种极不稳定的能源,具有随机性、多向性、往复性等特点,这导致其转化电能非常困难。”盛松伟介绍,广州能源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进行波浪能转换研究,42年来倾注5代研发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波浪能转换研究也经历从近岸到近海再到深海,波浪能发电装置也完成从岸式到漂浮式再到鹰式发电装置的升级。

波浪有波峰和波谷,盛松伟的波浪能研究也遇到许多波峰和波谷。

“最困难的是2006年,当时团队只剩3个人了。”盛松伟说,那是他从业以来遇到的首个大波谷。“我们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出差,不是在海上,就是在去大海的路上。”然而,当辛苦并未换来科研成果时就会跌落波谷。

那段时间,刚好是从岸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到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迈进的时期。“当时,我们想从国外引进一台波浪能发电装置研究,却遭遇技术封锁。”他说,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案例,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虽然也会迷茫,但我一直坚信这个事业一定是国家未来需要的。”盛松伟说,就这样,他和同事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调试装置、记录数据、观察设备,他和同事在海上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去年的一次海上试验中,预报显示:有7个台风正朝发电装置袭来。“我和同事在台风来之前登上平台,进行防风作业,工作完已是凌晨2点,风浪已经起来了。”盛松伟说,当时海面一片漆黑,他联系附近岛屿的一艘渔船前来营救。

“我当时只想把同事安全带回。”盛松伟说,渔船来的时候,他们每人穿了两件救生衣,从发电平台跳向摇摆的渔船。“狂风大浪中,一位同事掉进大海,庆幸的是,我们使用救生绳救起了他。”

这样的凶险时刻,盛松伟遇到了五六次,“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是大风大浪,每次都心惊胆战,但又必须去面对。”

挺进远海,波浪能发电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在广州能源研究所新能源大楼一楼的实验室里,一条50米长的水槽上架着一台“迷你版”的鹰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在完成“人工浪”各项测试之后,它的“放大版”将被拖运到海面,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这是波浪能发电平台走向“深海”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叫“鹰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发电平台有三个弧度,看起来特别像鹰嘴。”盛松伟笑着解释道。记者看到,当海浪来临时,波浪能装置随着海浪波动,像“鹰嘴”一样将波浪能“啄入嚢中”,转化为液压能之后,最终转化为稳定的电能。

正如每个波谷之后,都会迎来波峰。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盛松伟和团队也迎来事业的波峰。他和团队研发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获得中、美、英、澳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半潜式深远海波浪能养殖平台获得中、欧、日、加发明专利授权和法国国际船级社认证,建成10kW概念样机“鹰式一号”、100kW工程样机“万山号”、260kW海上波-光-储-淡多能互补平台和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此外,在他的带领下,2020年6月30日,我国首台500kW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正式交付,他和团队突破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的瓶颈,实海况发电效率国际领先。

为保证波浪能装置能早日为远海岛礁并网供电,盛松伟率领团队在大浪下完成海底电缆铺设和并网调试,实现在远海利用波浪能为岛礁供电。“目前,我们已获国家海洋局支持建造我国首个、亚洲领先、国际一流的兆瓦级波浪能示范场,可满足1000人岛屿用电需求。”

“惊涛骇浪,稳若泰山。”这八个字是盛松伟对波浪能研究的最深体会,他还会和团队一起“逐浪前行”。目前,他和团队正在设计单机1兆瓦的波浪能发电装置,该装置计划于明年年底前投用。

在盛松伟眼中,波浪能发电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建设大型海上可移动能源平台研建,服务国家海岛建设与开发;提供系列化海洋仪器原位供电装置,服务国家海洋观测;打造大型半潜式波浪能、渔业、旅游平台,服务海洋经济建设;建设由海洋绿色能源驱动的大洋科考站,服务国家大洋科考等。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