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年化利率披露新规,平台岂能“躲猫猫”?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4-18 12:5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  2021-04-18
近期,央行要求所有贷款产品明示年化利率,多个机构已落实整改。

近期,央行要求所有贷款产品明示年化利率,多个机构已落实整改。不过,仍有个别借贷平台的实际利率在“躲猫猫”,“期利率”“年化利率”“年化综合息费率”等多种不同计算口径和方法令人“眼花缭乱”。

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利率是贷款的价格,是贷款产品的核心要素。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及互联网平台全面准确地披露年化利率,是为了让借款人对真实利率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适的判断,防止落入各类借贷陷阱,从而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世界上最难走通的路就是套路。个别借贷平台打“擦边球”,不过是为了继续“忽悠”消费者,比如在宣传产品时不再突出“日息低至”,而是以“红包”“免息”等字样来吸引眼球。但实际上,它的贷款利率并不低,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高利贷”套住。这些乱象显然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不仅让贷款利率披露新规走样,也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预期落空,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那些走过场、敷衍了事、该整改不整改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付出巨大成本。

平台整改固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整改重在痛改前非,而不是“躲猫猫”,否则就不是真整改,而是明知故犯,抱着既得利益不愿收手。实际上,央行虽然没有明确整改过渡期,但根据中互金协会对会员机构的要求,各会员机构应在4月底前完成互联网贷款年化利率明示工作。期待监管再加码,督促相关平台抓紧时间严格落实整改,让年化利率披露新规不折不扣地落地,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地消费。

此外,还应当强化公众科学消费理念的培树。当前,“借钱消费”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习惯,相关市场研究公司在2019年底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中国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86.6%。对此,有必要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及借贷理念,减少过度消费及过度借贷的发生概率。

对借款人来说,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出发,也应当提升识别能力和金融素养,让借贷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不要为了所谓的“薅羊毛”而去借钱。同时,还要注意看清自己选择的借贷产品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避免逾期。要知道,一旦出现贷款逾期,可能影响自己的征信报告,进而给未来的买房、买车等信贷消费造成麻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贷款冷静期”是可贵创新

延伸阅读

中经评论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