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子暑期在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文聪 发表时间:2023-07-26 12:28
金羊网  作者:文聪  2023-07-26
连日来,来自暨南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在东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文聪

排演非遗话剧、方言童谣传唱……连日来,来自暨南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在东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其中,了解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是一项重要内容。

结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动员全省161所高校从岭南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方面挖掘大学生可为能为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建成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面向全省县镇和高校推介展示种子项目,为“县镇提需求”和“高校提供给”打样。

岭南多非遗,巧技夺天工。大朗镇巷头木偶戏在2022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巷头木偶戏如今却陷入了不小的困境。例如,年轻人不爱看木偶戏,不愿意参与其中;巷头木偶戏演出的范围基本在东莞市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养老院等场所,受众面有限,活力不足。

“为了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团委积极行动,与大朗镇团委结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据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团委书记胡思远介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活力非遗实践团(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由16名师生组成,他们致力于巷头木偶戏创新演绎,希望通过撰写原创剧本、制作专属道具和举行汇报演出,为巷头木偶戏注入青春活力,推动非遗活态化、创新化和年轻化。

在巷头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陈伟明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了巷头木偶剧本创作演出基地,对木偶的基本构造、操作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木偶体验后,陈伟明一一点评了大家创作的剧本,并确定了由“中国好人”王健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致敬!红色灯塔》作为此次实践的最终演出汇报剧目。

为高校和社区搭建沟通桥梁

“第一幕风和日丽,最好是加上波涛声、海鸥鸣叫声和轮船鸣笛声”“小宇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声音应该要有稚嫩气息”……热烈的讨论声从巷头木偶剧本创作演出基地传出,队员们正在认真琢磨剧本配音。从故事场景、人物特征到语音语调,队员们细细品味、逐句推敲,力图将故事讲述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排练室内,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有的队员拿着铅笔细细勾勒,有的队员拿着小刀慢慢裁剪,有的队员拿着胶枪缓缓黏合,大家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边制作边沟通,以剧本为基础,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最普通的纸皮,经过队员们的加工,成为了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品。

本月中旬,经过细致筹备,大学生们编排的原创木偶剧《致敬!红色灯塔》在大朗镇巷头社区顺利开演。胡思远认为,此类社会实践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非遗的平台,也为高校与社区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期待高校、社区继续联手,为非遗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激励学子继续推动非遗传承

近日,茶山镇图书馆内的活动室歌声洋溢,《落雨大》《月光光》等童谣旋律悠扬——这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筑梦莞邑三下乡实践团”开展的“方言诵唱”公益课堂,27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来“上课”。童谣唱罢,是古典诗词的诵读课,暨大学子们以杨万里的著名诗歌《小池》为例,从“九声”“六调”入手,向孩子们讲解粤语发音的“奥妙”。

实践团还对广东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进行了访谈,并带领茶山镇儿童走进南社明清古村落,开展古村落参观与非遗主题实践活动,体验茶山绸衣灯公中云肩、蔽膝的制作方法,了解茶山公仔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制作流程。

暨南大学文学院学生张铭桐表示,此次活动将激励她继续推动非遗的传承,并使她认识到,年轻人与非遗振兴事业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遥远,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投入到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中去。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