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广东扶贫济困日10周年

image.png

脱贫攻坚使广东乡村美丽蝶变,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通讯员 林萌 摄

为了庄严的承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10周年。克服疫情影响,广东正以饱满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啃最后的“硬骨头”。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广东出成效。

回首2010年的广东,全省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有70万户316万人,200多万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

如今,广东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至每年6482元,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广东建机制。

扶贫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将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广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平台,加大县镇统筹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广东有担当。

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十年来,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实施、扶贫济困、共促发展、共享成果的要求,以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极大地支持了广东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广东将继续前行。  ·孙晶·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李和平

总统筹: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总执行:林洁 吴江 马汉青 刘云

编辑统筹:陆德洁 孙晶 姚志德 施沛霖

品牌统筹:蔡小梅 郑强 苏燕华

设计统筹:李焕菲

乌蒙山下的笑脸

广州番禺区在贵州毕节市赫章县第三中学开展组团式帮扶,孩子们在新建的操场上课

文/图 羊城晚报特派贵州记者 邓勃

“想起过去的穷时光,就像做了一场噩梦一样。那时,家家穷得叮当响,日子过得惨淡。”

在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一位大姐边说着,边用衣襟擦眼泪。很快,她又笑了,笑眼前的崭新光景,笑现在的幸福生活。搬新家、住新房,这曾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从营盘山公园最高点往下看,漂亮整齐的楼房、错落有致的绿树、干净整洁的小区映入眼帘,社区里人来人往,一派和谐幸福景象……

6月15日至20日,羊城晚报记者再次走访贵州毕节和黔南。脱贫攻坚号角响彻山川田野,催人奋进。

昔日的荒山,如今树栽活了,山变绿了,“金山银山”已近在眼前。

“感谢广州!”在毕节和黔南,记者多次听到当地老百姓这样说。一个临海,一个靠山。一条珠江,将两地紧紧相连。在这里,处处可见广州帮扶的痕迹。

一张张山区的笑脸,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一份份高分答卷。

当鸟儿们出去觅食的时候,那些红扑扑的笑脸也迎着阳光上学。在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教室里,有些孩子裤子补着几个大大补丁,但不影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贫困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渴望和热情。

美术课堂的学生们,眼神清澈,正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绘画,专注得像世间万物只有面前一张纸。如今,孩子们再也不必把梦想偷偷藏起。他们爱唱歌,他们爱画画,他们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

我也见到劳动者劳作中的笑。织金县农耀产业扶贫蔬菜示范基地里,正在采摘豇豆的农户,面对镜头,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贫有百态,困有千般,而实现脱贫所依靠的,却是相同的勤劳与自强。

几年来,广州全力助推毕节、黔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几年来,山乡巨变,一幅幅山绿民富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巍巍乌蒙眺望,浩浩珠江铭记。一路征程一路歌,先富带后富、同心奔小康的精彩篇章仍在继续书写。

纳雍天河实验学校里,孩子动人笑脸

织金县农耀产业扶贫蔬菜示范基地里正在采摘豇豆的贫困户和山区转移户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阳光下的少女

教育扶贫,让学生眼里有光

专注的孩子最迷人

劳动者的笑容

广东邮储: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

邮储银行韶关市翁源县支行扶贫信贷专员走访了解客户生活、生产情况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更是脱贫攻坚的系统工程得以循环通畅的关键。邮储银行广东分行作为拥有天然普惠基因优势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不断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金和专业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构建线上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扶贫服务效率

近年来,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愈加迫切,互联网金融服务转型让用户办理业务更简单、方便。邮储银行广东分行积极构建线上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小额极速贷线上产品,为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发放经营性贷款。

揭阳市惠来县的贫困户高先生有个小型养鸡场,每季度都需要付清饲料公司的欠款,每次季末结清账款时会遇到资金紧张,通过邮储银行的小额极速贷,高先生从贷款申请到审批通过前后不到二十分钟,成功获得授信5万元。高先生称赞说“极速贷”操作简便、线上支用快速到账,而且可以随借随还,对于他这种家庭养殖小户的持续经营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疫情期间,邮储银行广东分行更是完善了扶贫小额信贷服务,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给予贷款展期或停息支持,还注重简化业务流程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坚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延伸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边远地区贫困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存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截至2020年4月,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共建设投放有520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通过在乡镇及以下行政村选择合作商户,安装“助农通”终端,农民客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助农取款、汇款、代理缴费、余额查询等安全、便捷、优质的银行金融服务。

接下来,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将积极推进移动展业全流程数字化项目工作,通过移动展业受理、调查、审查审批、电子签约、放款等全流程线上办公功能,提升金融扶贫服务效率。

“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模式激活产业

精准脱贫是一项长期、动态的工程,如何发挥“可持续效应”?邮储银行广东分行给出的答案是,探索一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以实现长效发展之路。

在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方面,邮储银行广东分行通过向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鼓励企业利用生产资料和技术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就业。比如,茂名分行向某农业公司累计发放小企业产业扶贫贷款500多万元,与当地政府、企业一起扶持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该龙头企业与当地政府签署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协议书,通过“政府+银行+企业+扶贫户”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为当地有意愿种植的有劳力的近90户贫困户提供岗梅根种苗及肥料,种植收成后,统一由该龙头企业回购,助推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加超过2万元。在服务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户方面,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向广东某农业龙头企业发放国家级产业精准扶贫贷款超过10亿元,有效带动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代种代养合作模式方面,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加大与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组织对接,积极探索“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代种代养合作模式,即邮储银行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并由政府风险补偿金提供担保,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组织以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如韶关分行积极与政府、企业沟通对接,于2018年11月在司前镇黄沙村首次开展了“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草珊瑚代种代养合作,该项目首批带动1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实现每年每户贫困户不低于2000元的收益。

在“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下,让精准扶贫工作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打通产业发展筋脉,让其内生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全力培育致富“领头雁”,坚持“真扶贫,扶真贫”

实际上,金融扶贫除了“融资”,更重要的是“融志”和“融智”,只有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在这其中,“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邮储银行广东分行注重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党员、养殖大户作为致富带动能手,培育致富领头雁。如汕尾分行选派一名陆河县支行副行长前往陆河县东坑镇大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该村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脱贫重点聚焦在光伏发电和蜜蜂养殖两大行业上,并为贫困户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问题以及光伏项目并电上网和蜂蜜销路问题,促进贫困农户增产增收。目前,该村贫困户预脱贫率100%。

此外,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坚持“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连续多年举办创富大赛,为广东贫困地区青年创业搭建了集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商业模式交流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深入与人社部门合作,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入力度,持续支持省内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金融扶贫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增大,确保“应贷尽贷”

邮储银行广东分行与当地扶贫主管部门、驻村第一书记联动推进“5万元、3年、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根据贫困地区实际需求,湛江、阳江、梅州等分行还引入保险公司,通过政府风险补偿金和保证保险担保,为扶贫小额信贷分担风险。

此外,邮储银行广东分行还积极探索户贷社管合作扶贫新模式,即由贫困户抱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及生产经营,并将资金投入合作社用于购买原材料等生产经营,而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标准生产加工,统一销售,让贫困户在参与中学有标准、干有标准,学习技术、学会经营。同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寻找经营稳定的涉农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承包涉农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展生产,并将生产产品销售给涉农企业。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稳定收益和生产就业能力的提升,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如清远分行向英德市某食用菌合作社的贫困户社员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90万元,带动1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合作社与广东某生物科技公司签署食用菌种植销售协议,解决销售及生产技术等问题,可实现每年每户贫困户不低于6000元的收益。

截至2020年3月底,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向国家级及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含带动及已脱贫人口贷款)累计放款43.4亿元。截至2020年4月底,邮储银行广东分行累计向省内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4亿元,带动省内71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贷尽贷”。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决胜之际,邮储银行广东分行将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勇当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有力推动农村实现整村脱贫、农业产业经济实现加速发展。

广州文旅: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 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美丽的太平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黄宙辉 通讯员 杨华 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4年前,太平村共有相对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77人,黄福村共有相对贫困户56户、贫困人口190人;4年后,这两条村顺利退出省定贫困村行列,全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这4年多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口帮扶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太平村、五华县岐岭镇黄福村,实施产业扶助、文旅帮扶等措施,通过贫困村民的共同努力,交出了一份含金量颇高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答卷。

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太平村: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品牌

硬底化的村路、绿油油的大棚蔬菜基地、房顶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功能齐备的村文化旅游中心广场……走进西阳镇太平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跃入人们的视野。这得益于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扶持。

2016年,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太平村时,面对的贫困现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30户、贫困人口为77人,贫困户年均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如何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品牌,为村里贫困户带来了脱贫的希望。2019年,帮扶单位引进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太平村100多亩农田,建造大棚蔬菜基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建立完善的产供销链条,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

“蔬菜基地就在村里,我在这里干活一个月约有3000元收入,挺满意的。”太平村贫困户李月清由衷地说。自从丈夫病逝后,她仅靠打工常常入不敷出。如今,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太平村发展蔬菜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让他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此外,帮扶单位还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在自家房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有11户贫困户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5000余元。据统计,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帮扶太平村以来,统筹帮扶资金118万元入股西阳镇经济联合总社,统筹广州市帮扶资金80万元入股鸣绣谷家庭农场,统筹50万元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益20.5万元给贫困户家庭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帮扶单位发挥旅游扶贫投入少、产值多的优势,投入资金打造太平村“鸣绣谷休闲农庄”旅游品牌,建设标准的旅游厕所、停车场和餐饮服务设施,帮助太平村培训多名旅游服务人才。现在,“鸣绣谷休闲农庄”每年可为村获得纯收入8万余元。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驻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永强告诉记者,如今,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最低收入达1.2万元以上,最高7万至8万元。

黄福村福全小学学生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捐建的村图书室看书学习

黄福村:帮扶实施6个产业项目为贫困户增收

“文广旅局来扶贫,黄福村貌日变新,处处呈显新景点,走上时代新征程。文广旅局出大钱,村址栏室建完全,电脑影印帮添置,门口地坪变公园……”黄福村村民、老党员曾德明所作《新时代 新景点——颂“广州市文广旅局”扶贫》描述了该村脱贫后的巨变。

岐岭镇黄福村有相对贫困户56户、贫困人口190人。2016年开展产业扶贫以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帮扶黄福村实施了6个产业帮扶项目。其中包括投资94.8万元与梅州市福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了两个项目;投资40万元与五华县琴江新城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0万元与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资52.2万元参与县级扶贫资产收益项目;投资长乐烧酒业100万元。黄福村原驻村工作队队长朱海东介绍,这6个项目实施后,每年纯收益可达18.7万元。

据介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于2017年、2018年投入94.8万元至梅州市福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启动资金,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方式发展产业扶贫项目。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协助福悦公司集约了500多户村民的400多亩荒地种植南薯、香蕉、百香果等农产品;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进行收益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自投资合作以来,福悦公司履行合约,一年两次返回本金和资产收益分红,同时面向贫困户和村民提供了80个工作岗位。目前,芭蕉芋种植面积扩至600亩,带动了贫困户和周边村民种植南薯。全村共有32户贫困户与福悦公司签订芭蕉芋收购合同。

此外,经过帮扶,黄福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2016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帮扶黄福村以来,捐建和修缮了村文化中心广场、村委楼前小文化广场、村沥背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健身广场以及村图书室、村卫生站、村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修建村路5条,其中硬底化4条,总长度1950米。

村民正在观看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赠送的流动数字放映机放映的《红海行动》

市文广旅局:夯实党建之基助力脱贫攻坚

4年多来,在帮扶过程中,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夯实党建之基,助力脱贫攻坚。其帮扶措施包括:扶思想,补足村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筑阵地,搭建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平台”;建制度,立起村基层组织建设“规矩”;强能力,练就村党支部抓党建、促扶贫“真本领”;转作风,拉紧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情感纽带”。这些帮扶措施夯实了村党组织建设基础,提升了太平村、黄福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4年多来,该局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做到“三个到位”(局领导指导到位、驻村干部扶贫到位、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位),把帮扶工作做到实处。局领导到太平村、黄福村指导扶贫工作已成为常态。2016年帮扶以来,局主要领导9次到两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分管扶贫工作局领导17次到村指导检查扶贫工作,其他局领导也分别赴村指导扶贫工作和慰问结对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经常深入工作一线、走村串户,了解脱贫情况,商讨脱贫办法,解决贫困户生活生产困难。局机关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与两村86户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并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责任书、承诺书,形成了点对点、一帮一的帮扶工作机制。

今年5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赴梅州市开展文化旅游帮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调研,强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把太平村、黄福村建成“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此外,发展好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结合两村实际把帮扶产业做大、做强、做实和做出特色。

扶贫特色

文旅扶贫助力提升扶贫品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帮扶太平村、黄福村的过程中,发挥文旅职能优势,突出文旅扶贫特色,提升了扶贫品质。

为两村建文化广场

走进黄福村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老年舞蹈队正在排练舞蹈,跳得不亦乐乎。这个老年活动中心正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捐建。

原来,针对两村文化活动场所少的实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帮扶黄福村修建了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主要功能的村文化中心广场,把原村老年活动中心改造成集会议、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建有KTV室、电脑室、图书室等;在村文化广场中心树立的《奋进》雕塑,表达了黄福村民“攻坚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强决心和美好愿望。该局还支持太平村对党群活动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配套建设了党员学习室、图书室、电脑室以及公共厕所,把原村民活动广场升级改造为村文化旅游中心广场。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自筹资金,为两村图书室配置了图书、书架、桌椅;给电脑室配置电脑;给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视机、体育用品;给村文化广场安装了灯光,配备健身器材;向太平村、黄福村分别赠送了价值9万多元的电影放映机一台。

实施文化进村工程

2018年春节,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黄福村打造了一台“珠江情·梅江韵”迎新春晚会,在岐岭镇引起了强烈反响。村民说:“这是我们岐岭镇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一台戏!”这台迎新春晚会只是该局实施文化进村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充分利用该局直属文化单位和机构,实施文化进村工程,送“戏”、送“展”、送“影”、送“书”进村,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脱贫致富注入精神动力。

2018年“七一”期间,该局直属单位农讲所纪念馆在黄福村小学开展了“国旗颂”巡展活动;“国庆节”期间,该局直属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在黄福村开展了《孙中山在广州》巡展活动。

扶贫招式

“七大招”帮助“真扶贫、真脱贫”

2019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贯彻落实“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扶贫思想,通过实施“七大招数”,确保了太平村、黄福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第一招:抓好产业脱贫

太平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引进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贫困户100多亩农田,建造大棚蔬菜基地,与贫困户签订用地、务工和农产品购销协议,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

黄福村推进贫困户与梅州市福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悦公司)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形式,通过贫困户到种植基地务工,提高了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该村现有32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与福悦公司签订了合同。

第二招:采用“以奖代补”方式

实施一户一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费购买鸡、猪、牛、鱼苗,养殖一定时间后,经过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验收合格,按照一定奖补标准予以奖补。

2019年、2020年,黄福村分两批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约18万元,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增加经济收入8000多元。此招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展实现脱贫的积极性。

第三招:用好“小额贷款”政策

积极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申请小额信用贷款。太平村为11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在自家房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现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5000余元;黄福村为3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自主发展生产,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多元。此举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第四招:实施教育助学

2018年,帮扶单位通过对黄福村入户调查核查,对22户贫困户在校学生40人进行了教育资助,共资助教育资金18880元。2016年以来,帮扶单位教育资助贫困户学生124人次,共计助学金52780元。

第五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黄福村、太平村贫困户实际和当地就业市场需求,帮扶单位开办就业技能短期培训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有一技之长。2016年帮扶以来,两村共开办8期培训班,培训人员200多人次,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技能支撑。

第六招:提高精准识别度

帮扶单位严格按照“户有卡、村有册”要求,对贫困户相关信息和佐证材料认真进行了核实、补充、整理、归档。2018年以来,黄福村收集贫困户各类佐证材料和准确录入信息1500多条,太平村收集贫困户各类佐证材料和准确录入信息1100多条,有效提高了贫困户数据管理水平和扶贫脱贫的精准度。

第七招:重要节日开展慰问活动

在重要节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都亲赴黄福村、太平村慰问贫困户。2016年以来,该局发给两村86户贫困户慰问金19.8万元,慰问品价值1.5万元,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脱贫案例

年收入由2万元提高到6万元 陈小平: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

2016年2月24日,陈小平家正式列入太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接下来的四年多时间里,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对口帮扶下,陈小平夫妻发展种养,安装光伏发电,生活一点点好了起来。

陈小平一家有五口人,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年迈多病,妻子在家照顾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平日里,他做些水泥工,收入多的时候,一个月也不过一千多元。“以前我家里比较穷,只靠自己打短工挣钱勉强养家糊口。我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不敢冒险去发展生产。”陈小平说,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帮他们一家购买了新农合,发放入股分红,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他们家从只种植番茄,扩展到种植玉米、冬瓜、豆角。

扶贫收获

太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永强

在太平村任第一书记期间,王永强做到“先想贫困户脱贫过上好日子,再想村集体增加集体收入”。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梅江区的支持下,他为太平村引来蔬菜大棚基地,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投资50万元);为太平村安装130k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使用100万元资金);积极推进消费扶贫进展,助力贫困户脱贫。

黄福村原驻村工作队队长朱海东

2016年5月23日,朱海东到黄福村报到后,在村委会议上的第一句话是:“我来黄福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竭尽所能,为黄福村的发展,为黄福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到2019年3月离开时,他说:“我想,我是做到了。”2016年以来,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朱海东依托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按计划顺利推进落实各项扶贫工作,实施了各类帮扶项目达70余个,使用资金约552万元。

黄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斯宁

2019年5月,莫斯宁任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黄福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她通过消费扶贫购买产品、网络带货、产品进扶贫馆等方式,协助福悦公司产品推销,增加贫困户收益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完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自筹资金修建的沥背小广场建设项目,为村民娱乐、休闲、锻炼提供了方便;协调申请划拨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定向捐赠资金用于上坝头机耕道路建设,方便村民耕种。

除了种菜外,陈小平的屋后还养了二十多只鸡,屋顶上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原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小平申请小额贷款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发电产生的收益一部分用于还贷,另一部分归自己所有。

数说脱贫

黄福村: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黄福村相对贫困户56户、贫困人口188人,都已经退出贫困户、贫困人口行列,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率100%。

2019年,黄福村56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等医疗保障体系。

2016年以来,黄福村教育资助贫困户子女共122人,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100%;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8户,危房改造完成率达100%;完成56户贫困户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和安全用水检测,贫困户安全饮水率达100%;56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了有电、有电视信号和网络信号全覆盖。

太平村:

目前,太平村相对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77人都已经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全村3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等医疗保障体系;教育资助贫困户子女共13人,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100%。

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户,危房改造完成率达100%。

广东省政协:党建引领促发展 脱贫路上不掉队

新岭村新建的左岭文体公园成为村民悠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村景的“颜值”担当 受访者供图

省政协对口帮扶梅州市丰顺县新岭村

文/薛江华 罗雪艳

今年年初,梅州市丰顺县新岭村迎来一个令全村人振奋的好消息——新岭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广东省政协是新岭村的对口帮扶单位,自2016年4月派驻第一批驻村工作队至今,累计投入超千万元资金开展精准帮扶,有力地改变了新岭村贫困落后面貌。

目前,新岭村全村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人居环境、村道建设、饮水安全、水利和电力设施、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公共服务、党组织建设等10项指标达到脱贫标准,村主要道路完成路面硬化工程,基本达到整洁村建设标准。全村84户271人实现预脱贫,脱贫率100%。

为民解忧 15项民生工程一一落实

新岭村临近丰顺县县城,属于城郊村,面积10.66平方公里,可耕地1750余亩、林地面积13507亩,包括9个自然村、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142户、5876人。村民居住分散、人均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4户271人,属于省定贫困村。

“2016年4月21日,新岭村来了一支扶贫队,当天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我当时代表新岭村村民反映民生诉求,现在那些诉求基本实现了。”谈起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岭村村民陈荣辉竖起大拇指点赞,“村里变化太大了,搁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生活垃圾入户清运、雨天不再污水浸街、村民休闲有去处、300多年历史古民居穿上“新衣”……新岭村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中,村貌焕然一新,文体设施齐全。但此前,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制约新岭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省政协办公厅资助新岭村620多万元,重建村里的两座危桥、新寨水圳等,整治村道内涝,拓宽道路,新建左岭文体公园、卫生站等,相继完成15项民生工程,推动24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并对其中6户危房改造困难较大的给予重点补贴。

党建示范 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党建示范工程”是省政协扶贫新岭村,提振村民文明素养与精神面貌的主要措施。该工程明确村支委成员职责分工,123名党员全部编入各党小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村规民约宣传教育,选出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新岭村的扶贫工作也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洒水喷灌”向“精确滴灌”转变,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被有效激发。

在充分走访调查、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优势,按照“一户一法,一人一策”的扶贫工作要求,为8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精准帮扶计划,并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入股光伏发电、天亿实业公司、南礤村旅游、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户务工就业、从事种养,带动贫困户的收入大幅提升。

“107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带来‘阳光收入’,资金入股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享分红,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蓝田公司保底扶贫项目。”新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傅关富表示,仅通过丰顺电声加工产业,鼓励有劳动力贫困户就近就业,就解决村里八成有劳动力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新岭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0元(省定脱贫标准为826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2.4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33.9万元,全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持续发力 拟明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新岭村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岭村个别贫困户由于就业不稳定、家庭成员长期患病等因素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省政协对新岭村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的是村集体尚未真正形成长效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扶贫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不明显,产业基础不够稳固。

5月21日,省政协机关党组召开了一场会议,专题研究帮扶新岭村工作,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咬定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党建示范引领等4个方向,统筹投入经费553万元,扎实做好项目管理,推动新岭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梅州市财政划拨100万元用于村庄道路硬化;政协办公厅拟配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升美化新岭村人居环境……这些工作已于今年5月启动,7月底完成第一阶段工作,12月底完成第二阶段工作;目标是2021年6月底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新岭村。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下一步政协将在新岭村建设一个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政协办公厅拟划拨24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在新寨村大辽陂果园地块与温氏公司合作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塑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带动养殖户共同致富,巩固产业扶贫基础,弥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

据介绍,新岭村精准扶贫工作将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施“强基振兴”项目,规范化建设新岭村党总支及下属支部活动场所,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党务工作的明白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数说扶贫】

2019年,新岭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0元(省定脱贫标准为8266元),符合条件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为14020元,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2.4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33.9万元,其中28万元分配给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

广东省药监局:立体帮扶南雄葛坪村走上致富路

八亩仙草育苗大棚航拍图 受访者供图

山腰土鸡飞跑,山下仙草环抱

文/陈泽云 粤药监

“仙草绿油油,看到就欢喜。”仲夏时节,看到仙草长势喜人,葛坪村村民饶军英乐开了花,“这个仙草,产量可以,价钱也好。有公司直接来收购,也不愁卖。” 靠种植仙草、柑橘和养殖胡须鸡,现在饶军英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多元,主动提交申请退出了贫困户队列。

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北部山区的葛坪村,是南雄市贫困程度最深的两个相对贫困村之一,由于村里没有主导产业,绝大部分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户因病、因残、因智障致贫情况占比较高。

改变自2016年开始,在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定点帮扶下,截至2019年年底,全村51户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要求,均已实现脱贫,其中,有劳动能力的32户116人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1.3万元提升到20余万元。

育长板 立体产业帮扶模式助脱贫

定点帮扶,首先要定下产业发展大方向。

对此,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多方调研,按照“葛坪村有什么、老百姓想干什么、药监局支持什么”三个层面进行谋划,最终选定了仙草种植产业。

仙草,又名凉粉草,是一种中药,清暑解热,也是很多凉茶类饮品的主要原料。在2014年前后,村干部也曾鼓励大家种植仙草,但以失败告终。因此,当扶贫工作队把种植凉粉草的方案摆到村民面前时,不少村民泼来了冷水。

“之前失败的关键在于缺乏技术和销路,我们只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好保障就能打消村民的疑虑。”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广东省药品监管局扶贫工作队采取了保价收购和组成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的模式,希望通过做好保障来打消村民的疑虑。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先后成立了“南雄市葛坪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南雄市澜河镇茶坪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与广州医药集团签订收购托底价,并聘请技术指导,搭建了仙草种植、技术指导、成品收购等一体化的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

解决了技术、价格、销售三大难题,村民积极性大大提高,仙草种植项目实现葛坪村32户、11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2017年至2020年,仙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葛坪及周边村镇村民种植仙草共2500余亩,2019年年初,仙草种植项目获批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进一步夯实优质仙草产业发展基础,筑牢贫困户产业脱贫根基。

对于贫困程度较深的葛坪村而言,仙草种植一项并不够,“一村多品”是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保险”。

于是,广东省药品监管局扶贫工作队又着眼当地优质桔柑种植基础,在合作社框架下,按照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组织贫困户开展柑桔种植,打造500亩柑桔示范种植基地,让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自筹90余万元收回村集体水电站经营管理权、升级改造机组及附属设施,水电站的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自筹110万元开展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可为葛坪村带来8.8万元/年的纯收入;采取“合作社+养殖场+贫困户”的模式开展林下特色养殖,2019年带动36户贫困户养殖胡须鸡5000余只,增收约55.3万元,户均增收1.5万余元。

目前,葛坪村“山顶柑桔戴帽,山腰土鸡飞跑,山下仙草环抱,电站稳定增效”的立体产业帮扶模式已成效明显。

补短板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我们已经20多年没有打过篮球,自从党群服务中心建好后,现在我们每年都举办篮球比赛。” 葛坪村党总支书记朱龙告诉记者。

2018年,村党群服务中心——“三站、一广场”的建设落成,填补了葛坪村民无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空白,在“党员活动、为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方面发挥明显作用。针对葛坪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广东省药品监管局扶贫工作队规划党群服务中心、道路、饮水、文体、卫生等10个领域项目建设。

除了自筹100余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外,广东省药监局争取行业部门支持,并自筹配套资金130万元帮扶开展20余公里乡村道路硬底化及6.5公里1米路面扩宽建设。安排20余万元配套资金为19个村小组安装路灯120盏,在村里的9个主要路口安装监控,实现村庄亮化全覆盖。

要让村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为此,扶贫工作队加快完成坦坪等5个村小组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及建设,组织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及17户危旧房新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同时,扶贫队还积极争取水利等行业部门约5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对葛坪村高标准农田水渠三面光及中小河流治理。如今,葛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也已焕然一新了。

强堡垒 以党建引领致富路

广东省药品监管局驻村工作队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让党员成为产业技术先锋,通过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推动脱贫,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2017年村党支部班子换届后,驻村工作队加大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注重抓好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党员量化考核指标,帮助村党员干部改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红线底线、调整服务方式,鼓励村干部及村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当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带头人,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2018年6月,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同年7月,被南雄市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村党总支组织委员巫景阳同志创建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39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仙草产业。

落实精准帮扶工作措施中,广东省药监局派驻工作队勇于履职尽责,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难题不绕道。

2017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针对村班子不团结,攻坚克难能力弱,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现状,派驻第一书记不当“和事佬”,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按照“三有三带”标准,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新冠疫情期间,大年初三,省药监局驻南雄市澜河镇葛坪村第一书记吴峰赶紧安顿好妻子和孩子,在初四就带着扶贫工作队,一同开车回到村里。跋山涉水派送宣传单、为村民测量体温,做好群众的健康管理等工作,成了扶贫干部和村干部每天必做的功课。

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村民都很配合。“看到吴书记他们回来了,我们都很感动。他们都是外地人,把我们当成了亲人,还带来了口罩和红外线测温仪。”葛坪村党总支书记朱龙表示。

扶志加机制 保障长远发展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为了激发和释放困难群众自主参与精准脱贫的潜能和信心,遏制脱贫攻坚中贫困户当“看客”、帮扶单位演“单簧”的陋习,2017年初,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扶贫工作队组织召开“葛坪村优质仙草种植产业帮扶项目启动”仪式,邀请省局主要领导及合作企业(广药集团)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组织企业、合作社、社员层层签订《委托种植收购协议》,宣誓签订《倡议书》,一步步培养贫困户“我要脱贫”的主观意识。

在扶贫工作队的宣传带动下,贫困户刘照发积极响应,大年初一还带领全家人去果园施肥,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约25000元,顺利脱贫摘帽。此外,工作队还大力支持刘照发的女儿就读韶关学院医学院定向生,毕业后可直接带编入职南雄市医疗机构,从根本上“拔”穷根。

而曾经的贫困户张明则化身自主脱贫致富带头人,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张明带动贫困户和农户9户开展柑桔种植(目前达到200亩),组织32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开展林下养殖胡须鸡产业(目前达到8000羽),带领村民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抱团生金”的大转变。

昔日贫困村,如今迎来了新发展。“我们已经注册了‘葛坪’‘粤雄’两个商标了,接下来我们要将葛坪村的产业打造成特色,做大做强。”“即使驻村工作队走了,我们还能做得有声有色。”张明对未来很有信心。

敏捷集团:推进“五扶一美” 深度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小小桑芽菜带动大产业

文/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图/赵琳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2019年,敏捷集团在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中认捐2.5亿元,并与广东省省定贫困村数量最多的革命老区苏区——梅州市五华县结对,从专项资金中安排2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助力五华县山区群众摆脱贫困。

在系列扶贫策略中,敏捷集团以产业带就业、以教育促智育、以道路寻出路,通过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五扶一美”举措,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

“敏捷集团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为推动企业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出了多少努力。”正如敏捷集团荣誉主席谭炳照所言,作为一家涵盖民生地产、建筑工程、生活服务、城市更新、酒店及商业运营、文旅开发、优质教育等多元化业务的全国综合性企业集团,近年来,敏捷集团始终铭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发扬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时代精神,将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融入到集团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规划中,探索自身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敏捷集团捐助的敏捷智慧图书馆

产业就是就业

红日初悬,梅林镇琴口村的村民就忙开了。酷暑盛夏,正是桑芽菜大量抽出嫩芽的采摘旺季,在梅林镇琴口村的桑芽菜示范种植产业基地,十几名村民并成一排走过,手指上下翻飞,按“一芽一叶”的标准将一片片桑树精粹纳入囊中。几公里开外,桑芽菜深加工扶贫车间正对新鲜桑芽叶进行焯水、冷却、脱水、真空包装、急冻处理。一会儿工夫,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桑芽菜礼盒整齐出炉,随即通过现代冷链系统走出大山、走进都市。

这是敏捷集团在梅州市五华县助力精准扶贫、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2019年11月,梅林镇琴口村播种下第一棵桑芽菜种苗,标志着敏捷集团在当地的桑芽菜产业扶贫项目正式启动。目前,桑芽菜产业扶贫项目一期共约250亩已开展示范种植。未来,敏捷集团将在琴口村及周边地区种植桑芽菜预计可达1000余亩,辐射带动梅林镇、龙村镇等片区的村民种植和定价购销。同时,还计划结合4A级南沣山养老旅游业同频共振,形成一条农业观光旅游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血输血不如发动造血。桑芽菜产业扶贫项目的持续推进,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创富增收。当下,桑芽菜产业扶贫项目正式进入盛产期,加工车间运作顺畅,桑芽菜菜品研发顺利,销售渠道形势良好,产业链已带动当地220人顺利就业,直接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2户173人。

此外,敏捷集团还在结对帮扶的五华县东西扶贫协作项目中,支持了十里杜鹃、赫章、惠水等地共6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在上述产业项目里,敏捷集团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累计带动618人次务工,其中贫困户共275人,增加务工收入约166万元。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敏捷集团桑芽菜产业扶贫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治本之策,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产业留下来,让村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在敏捷集团相关产业的扶持下,有效整合农村零碎土地资源,给贫困户提供发展保障,帮助贫困人群稳定增收。”

孩子们在敏捷集团助建的操场上踢球

教育就是智育

如果说产业扶贫重在改善扶贫村的现状,那么教育扶贫就是面向扶贫村的未来。五华县潭下镇的小静和哥哥都在潭下镇第一小学就读,她平日里品学兼优、活泼爱笑,可谁也想不到,在小静5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早已改嫁,目前,年事已高的爷爷在老家务农补贴家用,奶奶独自一人在潭下镇租房照顾他们。

幸运的是,兄妹二人获得了敏捷集团资助的每人每年4000元标准的结对帮扶,其中,2000元为敏捷集团员工自愿捐赠,另外2000元为企业等比出资捐赠。小小的善举,在少年的心里埋下梦想的种子。当被问及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小静思忖再三,坚定地回答:“想做一名教师,将来要像帮助我的叔叔阿姨那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6月12日,由敏捷集团援建的潭下镇敏捷希望小学举行奠基仪式。此前,学校原有的旧教学楼因存在外墙破裂、天花板漏水、地基不实等众多安全隐患,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危楼。敏捷集团经充分调研后投入2000万元,计划在原址重新打造一座拥有24个教学班、解决1800个学位的现代化教学楼,一解当地教育事业的燃眉之急。

这仅仅是敏捷集团高举教育扶贫大旗、深刻践行扶贫必扶智理念的小小片段。近些年,敏捷集团还帮助乡村学校齐乐小学、肇庆罗锅小学、罗定廷锴纪念中学改善教学环境、教学硬件;支持潭下镇第一小学危楼重建、甘孜藏医学校援建、中山林东小学教学楼改造等项目;支持尧青小学、塘湖学校、北琴小学、大田中学建设阳光运动场,发展校园体育事业;支持梅州23间中心小学少先队鼓号队的组织文化发展、以“梦想书屋”为主题的图书馆捐建项目;为助力《广东省全面阅读促进条例》实施,还在五华县推动实施了智慧图书馆共享经济项目,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24小时无偿借阅图书服务……

今年5月,敏捷集团成立了广东省敏捷公益基金会,同期启动了旨在针对山区贫困学子进行奖助学的“陌上阳光”计划。“以善心点亮孩子未来”主题行动是“陌上阳光”计划的子项目之一,短短10天内,该主题行动共获83467人次参与“点亮”,按照每一次参与敏捷集团即捐出10元的承诺,敏捷集团向敏捷公益基金会捐资超83万元的善款,帮助山区贫困学子圆梦。在“陌上阳光”计划的另一个子项目“贫困学子结对帮扶”活动中,敏捷集团党员、员工积极参与,来自五华县的首批共47名贫困学子顺利结对帮扶。

潭下镇敏捷希望小学奠基

道路就是出路

在梅州市周江镇龙堵村,村支部书记叶策扬走在连接村头村尾4米宽的水泥大路上感慨万千:“路通了,收割机沿着大路开进来,老百姓农作更便利,积极性也更高。”去年年底,这条昔日仅1米宽的泥泞小道由敏捷集团捐资110万元援建打通,绵延1.2公里。对当地村民而言,泥路变通途,出入通行无阻了,与外界的沟通更快捷了,这条路也是老百姓的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在敏捷集团的扶贫策略中,除了要修好扶贫村地表的出路,还要修好通往村民面貌焕然一新的精神文明之路。敏捷集团在实施的“五扶一美”精准帮扶措施中,将党建扶贫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彰显党建对地区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敏捷集团对口帮扶的五华县,是广东省的重点革命老区,也是原中央苏区县。在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特色扶贫新路的过程中,敏捷集团发动集团党员员工深度参与扶贫工作调研,组织参观学习革命历史展览馆,在山区乡镇实施了“迎国庆,红旗飘扬”项目,让红旗飘扬在田间地头,把党支部党员大会开到革命老区。敏捷集团还激励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亮身份、争作为,以党建促扶贫、以党建强扶贫,让党建工作深入农村,助力贫困村的发展。

6月20日,敏捷党总支部与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齐乐村、龙村镇留畲村、金龙村、湖中村、翻新村、先河村、大梧村、榕溪村8个村举行了村企党建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今后,敏捷党总支部将在进一步深入五华县的扶贫工作中,将党建扶贫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从省内结对帮扶、参与东西扶贫协作,到支持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敏捷集团已逐步形成敏捷扶贫工作体系,培养出一支敢担当、能作为的扶贫队伍,走出了一条具有敏捷特色的扶贫之路,取得了社会各界良好成效和普遍赞誉。

合力攻坚 啃下硬骨头 更谋长远计

南雄古驿道焕发新活力,助推脱贫攻坚 张文 董子龙 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东稳定现行帮扶政策和驻村工作队至明年6月底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冲锋号已然吹响。当前,广东各地正积极行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攻下贫困最后堡垒,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形成了以督促战、督战一体、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挂牌督战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广东正着力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稳定现行帮扶政策和驻村工作队至2021年6月底。

较真碰硬 对6市、41县挂牌督战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对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3月1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决定参照中央做法,对省内相对贫困人口较多的、脱贫困难较大的6个市、41个县(市、区)、93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全程挂牌督战,逐一对账销号。

从3月下旬开始,聚焦脱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三落实”(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情况、“三精准”(识别、帮扶、退出精准)情况、“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和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6位省领导和41个部门单位,对韶关、茂名、云浮、湛江、肇庆、惠州6个市和41个县(区、市)进行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同时各有关市县也对93个镇和133个村开展挂牌督战工作。

经过共同奋力攻坚,截至目前,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以督促战 汇聚力量打好“收官战”

各单位坚持督战一体,以“督”促“战”。

省财政厅与省扶贫办研究将60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支持6个市开展挂牌督战。41个部门单位全部制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选派190名干部驻县督战;“一把手”实地督战63次,分管领导实地督战118次,深入408个镇、1300个村、2649户贫困户调研,帮助解决问题382个。有的部门负责人遍访了挂牌督战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资源、力量向一线下沉,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有的部门积极协调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解决当地稳定脱贫的痛点难点问题;有的部门创新推动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在省里挂牌督战的引导推动下,珠三角6个对口帮扶市也加强了资金、人才、项目支持,246个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持续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全力助战。

上下联动,有挂牌督战任务的地市全部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一镇一方案”“一村一台账”“一户一清单”。同时,各市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成效“回头看”全面大排查,解决问题、巩固成果、提高质量。有的市创新开展访贫问效行动,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的监测和帮扶;有的市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推动人工养殖野生动物转产转型,创设公益岗位实行兜底安置,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

巩固成果 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

众志成城,全省形成了以督促战、督战一体、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挂牌督战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通过发现问题列出清单促整改,省级督战发现问题487个,督促帮助整改问题382个,占78.44%;协调指导各地降低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返岗人数37.3万人,返岗率97.3%,增设公益岗位带动就近就地就业17020人,扶贫项目全部复产复工,预计投资43.28亿元,新增扶贫小额贷款2737户1.09亿元。同时,广东着力推动消费扶贫,通过“战疫战贫 与你同行”暨520消费扶贫云上行活动,19个地市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市场开设消费扶贫馆。

截至6月10日,2019年底剩余的137个相对贫困村和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下一步,广东将聚焦“上半年脱贫退出、下半年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狠抓问题整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督战发现问题在7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将从严从实做好脱贫退出,6月底前完成所有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退出程序,第三季度开展脱贫质量专项抽查,第四季度开展全面考核评估。

同时,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强化兜底保障,稳就业、稳产业、促消费、强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提升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水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全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稳定现行帮扶政策和驻村工作队至2021年6月底。

[扶贫感言]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精、实、力”三个字。“精”是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要精准,扶贫台账资料整体要精细,扶贫产业和民生项目要打造成精品;“实”是指帮扶总体方案制定要务实,驻村工作作风要扎实,基层党建基础要夯实;“力”是指扶贫工作要形成合力,扶贫工作要善于借力,扶贫工作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力。

——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艳军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当特警一样,都需要“火眼金睛”。不同的是,当特警时,是要发现蛛丝马迹、严打犯罪分子;驻村扶贫时,是要把群众的困难都看到,用放大镜来一个个细致看,不能漏掉。

——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架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华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缺乏技能是贫困户无法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痛点就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这种“造血式”的就业扶贫,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保证了脱贫“成色”。

——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驻村第一书记殷秀才

驻村扶贫,群众的信任就是开展工作的基础;百姓的口碑,就是检验脱贫实效的镜子。

——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水浪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永宁

[数说扶贫]

●2009年-2015年,广东实施两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累计减贫247.6万人,率先完成国家标准下绝对贫困减贫任务;2016年以来,累计近1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4%以上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创造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

●截至目前,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目前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3.6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

真抓实干 脱贫奔小康 奏响最强音

湛江雷州市揖花村在省林业局定点帮扶下,悄然蜕变成美丽新农村示范村 省林业局供图

广东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跑赢“最后一公里”,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全国最富的地方之一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之一也在广东。作为我国最发达省份之一的广东,受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6年,广东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

一直以来,广东各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积极行动、真抓实干、苦攻硬拼,力求在扶贫考卷上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令群众满意的答案。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广东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确保跑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协同作战 地市定点帮扶摘贫困帽

省会广州,粤北梅州,两地相隔数百公里,因扶贫工作“血脉相连”。2016年3月以来,广州市全方位帮扶梅州,着力提升梅州“造血”功能,助力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目前,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的27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13600户4144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八有指标”落实政策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特区深圳,粤东汕尾,两地相隔100多公里,因精准帮扶携手“腾飞”。从2016年3月开始,深圳市全面对口帮扶汕尾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建、民生保障、绿色发展、飞地合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市对口帮扶汕尾市的11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

事实上,从2016年至今,不论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清远,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汕尾,还是珠海市对口帮扶阳江、茂名,佛山对口帮扶湛江、云浮,东莞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中山对口帮扶肇庆、潮州,抑或汕头、惠州、江门自行组织实施的本市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成效都十分显著。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广东累计脱贫1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0.1%以下,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60元。

广东各地还稳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据了解,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涵盖桂、川、黔、滇四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在产业合作帮扶、人才支援、资金支持、易地搬迁、劳务协作、扶志扶智等方面探索东西部协作扶贫之路。

以中山市为例,自2016年9月中山与云南省昭通市结对开展扶贫协作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1亿元。其中,财政援助资金7.7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4亿元。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到今年5月,中山对口帮扶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个县全部脱贫,率先实现对口帮扶县全部脱贫摘帽目标。

省市场监管局产业帮扶韶关中站村,助民走上富裕路 赖信英 摄

长效脱贫 结合乡村振兴巩固成果

韶关市是广东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今年4月底,剩余的423户1100名贫困人口全部完成脱贫退出程序,6月底前所有建档立卡33008户84454名贫困人口在扶贫信息系统上完成了退出标识,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出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韶关市创新推出“访贫问效”工作机制,采取“五访十问”方式,对已出列村、已脱贫户全面开展“总复习”,对政策兑现落实、项目建设管护、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回头看”,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广东各地都深知,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以江门为例,截至去年年底,在现行标准下,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今年,江门进一步聚焦低收入群体,围绕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茂名信宜市各镇村则纷纷结合本镇本村的实际,谋划和发展好产业,以产业带动镇村经济上台阶,巩固好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梅州梅县以抓好产业扶贫为根本,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对退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坚持投入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帮扶不撤;湛江徐闻通过农业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动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数说扶贫】

●截至去年年底,广东累计动员21个地级以上市、1.8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投入帮扶资金近1000亿元;累计选派1.4万个驻村工作队、6.5万名驻村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累计脱贫160万人。

●广东各地稳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涵盖桂、川、黔、滇四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在产业合作帮扶、人才支援、资金支持、易地搬迁、劳务协作、扶志扶智、发动社会和携手奔小康行动等方面探索扶贫协作之路。

【扶贫感言】

扶贫工作要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充分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要明确扶贫干部的定位,摆正位置。扶贫重在“扶”,扶贫的主体是贫困户本身,扶贫队不能事事包办。

——河源市龙川县礼堂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迪杰

扶贫先扶志。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需要时常入户进行较多的思想交流,唤醒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揭阳市揭西县鲤鱼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泽康

扶贫工作要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以高标准、严要求、争先进为目标,进一步挖潜力、补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汕尾市陆河县联安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欢欢

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首先要敢于担当,树立一种担当精神,主动克服种种困难;其次要有真心真情,扶贫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梅州市兴宁市大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狄杰

大多数人的贫困不是因为懒惰,而是缺少机会。产业扶贫正是这个机会,可以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实现自我“造血”式脱贫。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仰凯

广泛动员 金融助农富 粤企暖民心

梅州白沙村把新产业新业态作为农业兴旺的着力点,加快建设新农村 叶繁荣 摄

广东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产业“造血”、教育“强基”精准帮扶贫困村

羊城晚报记者 李志文 陈泽云 梁栋贤 戴曼曼

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公益帮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东企业积极探索有效帮扶方式,从精准对接、破解贫困户贷款难题,到夯实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产业“造血”、教育“强基”,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亮眼成绩。

广东金融系统也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通过开展“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百行扶千村”等金融精准扶贫专项行动,引导银行机构主动走访,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信贷需求,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能力。

粤企发力 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血”“输血”不如发动“造血”。长期以来,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广东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碧桂园集团、中国奥园集团、敏捷集团等知名房地产企业,依靠企业自身优势,将房地产项目建成了村民脱贫的新基地,并通过产业“造血”,教育“强基”,打出了一套扶贫“组合拳”。

碧桂园集团探索出“4+X”扶贫模式,在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基础上,走出一条因村施策的扶贫新路。

在梅州五华县,粤企的帮扶成效尤为直观。奥园集团在当地兴建的五华奥园广场,不但每年给五华县带来数千万元税收收入,还带动产业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了产城协调发展。敏捷集团在五华县布局的桑芽菜产业项目,辐射带动周边的梅林镇、龙村镇等片区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正计划结合4A级南沣山养老旅游,打造一条农业观光旅游线。

产业助力 持续加大研发生产投入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广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日前,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企业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贵州毕节的产业扶贫项目——毕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正式运营。该项目面向毕节市及周边地区1500万人口提供优质的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助力解决当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金域医学通过合作共建医学实验室,已累计对 60多个贫困县开展产业扶贫。2017年至2019年,精准扶贫投入2600多万元。

在广药集团的帮扶下,“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贵州刺梨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贵州省工信厅数据显示,广药集团对贵州刺梨产业的帮扶,带动刺梨生产销售额同比提高30%以上,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今年4月22日,广药集团王老吉药业还与贵州毕节签订了“广药王老吉刺梨项目”,合作生产刺梨润喉糖等相关产品,第一期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同时,广药旗下的王老吉大健康也将在黔南州注册公司,持续加大刺柠吉产品研发生产投入。

金融出力 解决贫困地区信贷需求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有效之策,然而缺乏启动资金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区人民的心病。农户、贫困户因存在规模小、授信评级低、无有效抵押物等问题,长期以来备受贷款难的困扰。为此,广东金融系统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落实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资源配置,并通过开展“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百行扶千村”等金融精准扶贫专项行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企业信贷需求。

为夯实金融制度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广东金融系统联合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关于金融助推广东省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等规范,引导金融机构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完善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体系。

解决贷款难问题后,引导贫困户把钱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是广东金融扶贫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广东总结出一套做法。

——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当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创新“银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融资模式,对已完成信用评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应贷尽贷”。例如,农业银行韶关分行结合当地生猪养殖产业,创新开展“托管式代种代养”扶贫项目,将贫困户纳入产业扶贫项目产业链,发挥产业带贫益贫作用。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向32个“代种代养”扶贫项目的13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978.81万元。

——针对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探索出“再贷款+政府风险补偿金+财政贴息”等产业帮扶模式,支持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例如,“陈皮贷”“兰花贷”“贡柑贷”“光伏贷”“旺农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取得良好成效。

【数说扶贫】

●2016年1月至今年3月末,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广东(不含深圳)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15.86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广东金融机构扶贫小额信贷贷款余额15.03亿元、贷款户数4.65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7.9%、26%;存量助农取款服务点2.40万个,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广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至2019年,金域医学精准扶贫投入2600多万元。广药集团对贵州刺梨产业的帮扶,带动刺梨生产销售额同比增加30%以上。

【扶贫感言】

精准扶贫就是要动真格。首要目标任务是精准化,对群众收入的来源方式、实现目标有具体的考核指标,通过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使扶贫工作有坚定的方向和抓手;其次是除帮扶单位外,发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茂名市高州市塘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政

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的内涵,就是要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应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主动了解、参与、融入产业发展过程,实现增收致富。

——省交通集团党委委员、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木钦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三方医检将作为医改的一股关键力量,继续助力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短板,为提升基层卫生水平,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普及性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支撑。

——金域医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

精准扶贫就是要不喊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切实给村里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带领村民往脱贫致富的路上奔。

——清远市英德市江古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宇

羊晚集团+碧桂园,打造拴心留人新杜塘

杜塘有两个水塘,形状像一个肚子,杜塘实际是“肚塘”的雅称,水塘周边环境的整治,让杜塘村变得更美、更宜居,村民的生活更美好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产业拴心,宜居留人

文/羊城晚报记者 詹青 图/受访者提供

夏日蝉鸣,不知道谁家的鸡正在引吭高歌,午后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和很多潮汕村落一样,杜塘村的村民保留着聚族而居的传统,独具特色的“下山虎”建筑联排而立,房前屋后,藤蔓绿荫交错掩映,点缀着古朴的青灰色民居,别有一番清丽动人。

时间一晃四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杜塘村,渐渐成为一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有产业活力、也有文化精气神的、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农村。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创新扶贫新样本

杜塘村位于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全村412户2180 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掣肘杜塘村规模化产业的发展,虽毗邻省道,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4850元,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2016年4月底,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下称羊晚集团)开始定点帮扶杜塘村,自集团党委至驻村工作队,无不潜精研思、竭其所能助其脱贫。

2018年底,在两批驻村工作队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努力下,杜塘村58户贫困户人均年收益9568元,其中47 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 11083元,其余11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政府财政兜底脱贫,全部达到省考核指标脱贫标准。

扶贫,顾名思义,要以经济为最重要抓手。而打造契合杜塘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并使其走上规模化产销道路,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

囿于杜塘村人多地少的现实,羊晚集团驻村工作队在选择产业项目时煞费苦心。利用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发展低风险、稳利益、长回报的光伏发电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收益至少可达10%;此外,还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品牌项目:百香果种植与胡须鸡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种养项目,未来也将打造成村的主导产业。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文化扶贫更是羊晚集团的强项。

羊晚集团引入省直机关工委20万元资金修建了多功能室,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杜塘村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技能培训讲堂和党支部建设阵地。每个周末,村里的中小学生都聚集在此读书上网;每到假期,羊晚旗下多家子报和周刊、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落地活动,一拨又一拨书画家、艺术家、摄影家在羊晚集团的号召下走进山村,浓郁的文化气息,提振着杜塘村的精气神。

发挥媒体连接器优势,与碧桂园结成“扶贫共同体”

4年多来,羊晚集团充分发挥媒体“连接器”优势,整合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一大批优质资源入村,成功闯出独具特色的羊晚扶贫方式。比如,请来华农的教授带来好种苗,开课面授种植新法,比如联合社会上一切有担当,有能量的组织,结成“扶贫共同体”。今年5月份,羊晚集团与碧桂园集团携手,共同启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更是杜塘村扶贫事业更上一层楼的里程碑事件。

为了让杜塘村更美好更宜居,碧桂园发挥专业特色,承担起“麻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篮球场环境整治”、“水塘周边环境整治”、“道路整治”、“标识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目前,篮球场场地的地面翻新、拉膜顶架制作、周边广场整治正接近完工,未来将成为村民锻炼、休闲以及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为提升宜居环境的道路升级、广场建设也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

“村里有产业了,年轻人就自然会考虑回来了。村里越来越美了,在外的乡贤和社会资金也会考虑回乡投资了。”羊晚集团驻杜塘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海涛告诉记者,这才是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打造杜塘村拴心留人环境,创造绿水青山休闲人文居住地,让村民越来越有幸福感。

“工作队帮我修好了房子,通了自来水。门前有了水泥路,路上有路灯,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我这个老头子,晚上也能出去散散步。”82 岁五保户陈水说。

百香果园的果树下,数百只土黄色的胡须鸡自成群组,悠闲觅食

扶智强技、产业振兴,铺就“造血扶贫路”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扶贫当做主业 碧桂园精神薪火相传

“我非常骄傲可以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事实上我本人也是扶贫事业的受惠者。”来自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的张嘉良是揭西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他对记者说,他本人曾经就读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这是一所由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这里读书就是人来就行了,一分钱不用花”。毕业后,张嘉良成为碧桂园扶贫事业的参与者,“碧桂园提倡的‘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企业精神,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扶贫路上,从来不缺接棒者,事实上,碧桂园早已把扶贫当做主业耕耘。

除了参与杜塘村扶贫事业,碧桂园在粤东地区的公益投入已累计超3亿元,与河源市永坑村、揭阳市大东村、汕尾市新东村、梅州市漳北村等粤东6市17个村形成结对帮扶,通过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在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很有智慧与成效的“造血扶贫路”。

扶智强技、产业振兴 碧桂园交出亮丽帮扶“成绩单”

今年1月1日晚,在广东河源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培训班实操考试热火朝天地举行,考试内容是让学员在厨房内制作清远白切鸡、酸辣土豆丝等菜肴,参加考试的56位学员都是村里的村民,其中还有9名贫困户。

据了解,这是碧桂园推出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与就业、培训与扶贫相结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而这也是碧桂园“4+X”扶贫模式中“就业扶贫”的一项内容。葛东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人单独承担一家五口的所有开支,生活非常艰苦。通过20多天的培训,他学到了很多烹饪技术,还在村里开起了小店,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只有精准扶贫,才是落到实处的、可造血、可造富的路径。

在碧桂园帮扶的另一个村——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如今又是别有一番景象。2017年碧桂园与该村结成帮扶,根据桥陈村革命老区的特点,投入1000万元,把革命教育基地、湿地公园、特色民宿、农家乐建设,和蛋鸡养殖、百香果采摘基地、桑葚采摘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以产业扶贫为重点,采用“贫困户+农民合作社+科研所+互联网”的模式,帮助桥陈村完成24间民宿改造,打造“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体验”发展模式。两年多来,桥陈村已吸引游客4.2万多人次,2019年7月也被推荐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桥陈村乡村振兴的特色和亮点。

脱贫之根本,在防止返贫,“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提供了有成效、有智慧的解决方案。摸索数年,碧桂园“把扶贫作为主业”的愿景不断结出硕果,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碧桂园扶贫事业亦迈入新时代,成为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样本。

数说扶贫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先生除了产业报国,还积极投身扶贫公益事业20余载。杨国强先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公司成立以来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67亿元,全国帮扶项目涉及16省57县,结对帮扶9省14县33.7万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31.8万人。

佛山三水:带着贫困老乡一同迈向甜蜜新生活

三水帮助援建的金山村新貌

文/图 张韬远 三宣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群众荷包越来越鼓、医疗水平直线上升、破旧村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近年来,这些变化正不断地在三水帮扶的贫困地区上演。

对口帮扶的省内贫困地区湛江遂溪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凉山盐源县、选派年轻干部前往西藏林芝、新疆伽师支援……面对这些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作为佛山扶贫攻坚队的一支尖兵,三水扶贫人多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因地制宜瞄准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千方百计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质量整体提升。在三水本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着遂溪、盐源、林芝、伽师等兄弟地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迈向小康新征程。

扶起脱贫凌云志 激活致富内生动力

5月初夏,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松树村里甜果飘香。在自家的果园里,村民赵尾正忙着理枝叶、探蜂箱。赵尾如今已是村里有名的“脱贫明星”,几年前,他们家还是典型的贫困户。妻子身患重疾、两个孩子还在念书,全家仅靠他务农的微薄收入,2016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过,年过半百的赵尾一直在积极想办法脱贫,但由于底子薄、缺资金,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在三水派来的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赵尾获得了小额免息贷款,扩大了种养规模,率先搞起了荔枝种植带动养蜂的新发展模式。慢慢地成效开始显现,他的家庭收入节节攀升,让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加入了“种荔枝+养蜜蜂”的甜蜜致富路。到去年年末,松树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这样的脱贫故事在当地并不鲜见,遂溪县不少村落,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经济收入低。2016年6月,三水开始对口遂溪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在三水的扶贫干部看来,扶贫首先是要扶志,要激发出贫困户自身的脱贫动力,而扶贫人要做的便是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有办法脱贫。

除了像赵尾一样在家创业致富的,更多的贫困人员希望出外淘金。在位于三水区乐平镇的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何公各、李力挖夫妇已经是工作了好几年的熟练工。两年前,他们从家乡凉山州盐源县来到三水。过去为了养家,他们曾辗转各地打工,由于李力挖腿脚不方便,很多厂企都将夫妇二人拒之门外。201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先后来到三水务工,如今夫妻俩一年八万元左右的收入,让家庭环境改善了不少。

随着盐源、三水两地深入劳务协作,三水工厂之中,已经有上千名凉山籍务工人员在此立稳了脚跟。

而对贫困青年而言,有了一技之长,才是长期脱贫致富的法宝。去年8月底,33名凉山学子到达三水区理工学校,在离家千里之外的三水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旅程。这些凉山学子不仅可享受学费全免、生活补助金优惠,还能领到奖学补助、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礼包”。毕业之后,他们还能无缝对接进入到三水企业工作,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

那仙村驻村第一书记现场指导农户种植技术

引入产业扶贫活水 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最近,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火龙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一排排整齐的火龙果间,灯光闪闪发亮。“这是一项新的种植技术。通过挂灯增加果园里的光照,年前年后可增收2批果实,每亩年收益增加1万多元。”佛山市三水区驻那仙村第一书记吴卫兵说,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当地的火龙果产业,更照亮了村民的脱贫路。

早在2017年,三水区乐平镇协助那仙村建起1000多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火龙果种植深加工企业,对火龙果果实、根、茎等全系列进行加工利用。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集火龙果种植、销售、加工及现代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持续开发式产业项目。如今,这一产业基地已成为带动当地人脱贫的聚宝盆。“我们两口子每个月在基地做工有6000多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我们还在合作社专家的指导下,种了6亩火龙果。”村民周炳彬说,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佛山三水区对口帮扶的村庄中,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近年来,三水正在帮助遂溪各条贫困村逐步构建起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就业等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格局。三水区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着力构建产业项目长效发展机制,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态势,通过产业带动帮扶村和贫困户增收,筑牢了脱贫基础。目前,三水已协助当地建成产业项目83个,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498户6327人。

而在盐源,三水将佛山放管服、一门式政务服务等创新做法在当地推广,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两地产业深度合作,着力做大育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据了解,累计引导东部企业到盐源县开展产业扶贫对接达15次,成功引导2家东部企业落地盐源县开展产业投资合作,在盐源县开展了2个扶贫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载体全链条产业帮扶项目,引入4家企业入园开展产业投资合作。一系列的产业、项目不断增强对口帮扶造血带贫活力,为当地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改变,目前产业投资合作企业累计在盐源县实现投资额逾4452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6人就业,利益联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63人分红受益。

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脱贫成果惠及百姓

往年,一到冬天,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金山村彝民沈巫卡心里难免就紧张。金山村位于大凉山的深山之中,海拔较高,加之又是低矮漆黑的土墙茅屋,御寒效果差。寒冬之时,一家人要围着火堆才能熬过。好在2017年,由三水扶贫协作工作组负责帮助援建的安全住房完工,沈巫卡一家人从在大山中搬进了有彩色屋檐、白色墙面的新房,让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改变。

在盐源县,三水投入3196.4万元对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投入4394.4万元援建特殊困难人员危房改造1483户;投入207万元,完成6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提高当地贫困人群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在遂溪,三水扶贫队伍已经完成危房改造964户。

在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环境的同时,三水扶贫人还积极在教育与医疗这种民生事业上下功夫,全方位提升当地人的生活质量。

不久前,远在千里之外的凉山州盐源县梅雨中学的师生,通过三水教育局赠送的移动无线互动录播系统,参加了三水名校西南中学的一场智慧课堂研讨活动,这正是三水区教育扶贫攻坚的一次新的探索。“梅雨中学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老师们走出去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的机会不多。因此这种网络教研活动也显得尤为珍贵。”梅雨中学校长陈强说,除了有本校教师线上参与外,每节研讨课还安排学生在线旁听,极大地开阔了师生视野。

自开展帮扶以来,三水区已经有9所学校与盐源学校结对,参与结对的都是三水区内各学段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学校,通过结对为两地学校及师生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把佛山教育的“三水经验”送到盐源,为当地的教育发展“输血造血”。

而来自三水医疗方面的专家,则在提升林芝、伽师、郁南和盐源等地医疗水平上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去年一批医疗技术人员前往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新疆伽师县人民医院执行医疗技术帮扶工作。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杨轶着力改造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整合医院救护车资源并实行统一调度,成功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通过胸疼中心认证资格。三水区人民医院则向伽师县人民医院捐赠医疗物资,包括病人监护仪2台、压力治疗系统2台、电脑气压止血器1台,大大提升了医院的硬件水平。2015年起,三水派出临床医疗专家到郁南县进行对口帮扶,带动郁南县人民医院整体技术人才从342人增至498人,病种诊断从1000种增至1650种,全麻手术从无到有……2017年起,一批批来自三水人民医院的支医医生便来到盐源,带动帮助当地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在遂溪,民生工程更是全方位推进,落实教育补助1561人,完成危房改造964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3551人,全部落实医疗保障,贫困村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道硬底化134公里、建设安全饮用水项目181个,实施农田水利项目超300个,大大提升了贫困村落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

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与越来越丰富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托起了贫困人群新生活的希望,支撑着他们实现千百年来的脱贫梦。

广州民政:十年来动员各界捐赠款物逾40亿元

2019年广州社联组织探访贵州某山区小学 广州社联供图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文/符畅 廖培金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民政工作事关基本民生保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疫情期间,广州市民政局持续落实“最严格的阻断、最严格的程序、最严格的监测、最暖心的服务、最严格的督导、最强的力量”疫情防控“六个最”工作举措,织密织牢“各级各部门责任网、社会组织网、志愿服务网、家庭成员网、联系帮扶网、科技支撑网”兜底保障“六张网”,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以赴做好兜底保障工作。

据悉,近年来,广州市民政局牢牢把握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广泛发动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同时,扎实推进定点驻村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广州377个社会组织参与618个扶贫项目

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广州市有377个社会组织,共10210人参与到618个扶贫项目中,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受益人口超50万人。

在产销平台的搭建方面,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市社会组织党委牵头,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党委负责,组织市一级行业协会、商会赴贵州省黔南州长顺、罗甸县和四川省甘孜州炉霍、色达、理塘县等贫困地区,通过行业协会组织集中采购,促成与不同省、市的扶贫企业牵线搭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把扶贫农产品引进广州市场。

在帮扶关系的建立方面,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倡议发动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慈善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捐助活动,扶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项目,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和工作机制。目前,帮扶困难人士逾万人,投入扶贫扶困的捐资金额累计1000万余元。例如,市社会组织联合会促成越秀区工商联与四川炉霍县工商联签订协议,推进两地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机制。

广州社会组织还围绕贫困地区青年创业就业、教育公益资源支持、未成年人保护等,开展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社区营造、留守长者居家养老服务等项目,提升受援对象自我脱贫、自主发展能力。例如,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毕节市公益慈善力量成立毕节市同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实施“易地扶贫”工作计划,为6万余名搬迁贫困居民提供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留守老人社区照顾、贫困家庭增能服务。

此外,广州市连续举办七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自2014年开始,广州市累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42亿元,共资助935个项目,撬动社会配套资金7000多万元,惠及群众近500万人次。今年共有97个公益创投项目落地实施,其中有7个扶贫创投项目获资助,另有逾40个项目涉及在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农村困难长者养老、残障人士社会融入和困境儿童法律保护等领域。

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要将品牌优势转化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将广州社会组织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七朱村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立体产业 方贺堂 摄

力推“慈善+互联网” 打造募捐信息平台

公益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补充作用,近年来,广州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扶贫慈善捐赠等活动,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累计动员社会各界捐赠款物40.11亿元。

同时,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会线下举办主题慈善活动募捐、线上设立慈善项目劝募,广泛动员全市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物捐资捐力。将每年6月定为“慈善为民月”,从家庭、校园、社区入手,宣传推广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号召全市为扶贫攻坚献爱心。每年7月组织慈善组织举办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广州市慈善会在组织开展慈善扶贫活动中,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专项基金、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等方式,多渠道助力精准扶贫。动员爱心企业设立冠名基金,目前30余个企业冠名基金累计金额超过2亿元,主要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引导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开展项目参与扶贫,项目范围涵盖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养殖等特色产业。2020年,针对疫情对对口扶贫地区的影响,广州市慈善会设立2020民营企业决胜脱贫攻坚行动,目前已接收善款9520.5万元,划拨7884.58万元。

广州还力推“慈善+互联网”,打造广益联募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2016年,该平台入选民政部指定的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慈善会信息平台。截至2020年6月,已有349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764个慈善项目上线,募款近4.62亿元,参与捐赠逾40.28万人次。其中包括扶贫项目166个,累计筹款1417.36万元。

七朱村光伏发电产业 方贺堂 摄

帮扶工作取得成效 对口贫困村焕新颜

过去,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七朱村处于长期贫困的状态,农业收入低、产业优势不明显,村中全是泥路。如今,七朱村悄然焕新颜,不仅村道干净整洁,村中还发展起了光伏发电等产业,大片的莲田和百香果园构成七朱村新风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2016年起,广州市民政局对七朱村开展的对口帮扶。

2016年以来,广州市民政局共投入153.62万元,根据七朱村实际,先后实施光伏发电产业、黄花倒水莲种植产业、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立体产业、黄金百香果种植产业、莲子种植产业和综合农业加工厂等6大项目,带动75亩规模种植,解决9名贫困户就业,实现在村务农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员参与,年产值合达200万元。

为大力改善七朱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广州市民政局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确定基础配套建设项目,先后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兴修水利工程、建村道并安装路灯、改善村部分卫生及安全设施、进行房屋改造等,总投入近500万元。

教育扶贫方面,2016年,广州市民政局投入41.6万元帮扶资金资助七朱村设立教育助学基金,每年定期向困难学生与贫困学子发放教育补助,先后累计为该村56名贫困户学生发放教育补助14.68万元。

医疗扶贫方面,2018年,广州市民政局投入2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七朱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对贫困户就医的自费部分进行二次报销,先后累计为该村贫困户77人次进行医疗救助报销16.4万元。同时,广州市民政局还引导慈善资源提高七朱村的医疗救助力度,2019年额外为村内10名大病、残疾贫困户发放了11万元的医疗救助金。

据统计,广州市民政局累计筹集各类扶贫资金约1052万元。通过近五年的对口帮扶,七朱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00元提高到约13000元,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250元提高到约15000元,村集体年收入从最初1400元提高到130000元,34户贫困户已于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脱贫率达100%。2019年,七朱村正式退出“相对贫困村”序列。

此外,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扶贫工作队提前筹划,计划组织开展消费扶贫,解决村内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接下来,广州市民政局将大力支持七朱村建设农村电商,打造七朱品牌、激发农户热情,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州地铁: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资源优势

扶贫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徐振天 邱晓敏 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广州市政府全资大型国有企业,广州地铁集团始终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宗旨,是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的载体和窗口。在建设好、运营好、经营好地铁,服务好市民的同时,广州地铁集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中,帮扶梅州市五华县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3个村;在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中,帮扶毕节市纳雍县倮保鸠村、乐咪营村、水箐村3个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帮扶从化区城郊街麻。脱贫攻坚战中,广州地铁集团高标准地完成了广州市委、市政府赋予的“2省3地7村”帮扶任务,充分发挥国企的担当和地铁交通的优势,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帮扶项目连片开花 产销稳定农户增收

在流洞村,当地开荒筑坝建设了40亩渔场,养殖近2万条鱼,在輋维村和维龙村,现已连片建成125亩沙田柚种植基地。扶贫工作中,为打造连片产业基地,强化“造血”功能,广州地铁集团立足帮扶村的实际,根据“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立足长远”的原则,整合资源、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实施多样化、特色化的帮扶措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形成了林地、家禽、水产、电商平台“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

林伟雄是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村民,他的小儿子因车祸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一家六口生计由他打散工维持。广州地铁集团驻村工作队将其家庭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全力帮扶并保障其后续发展能力。驻村干部为林伟雄制订了针对性的帮扶计划:看病、上学、培训、种养、危房改造……还有一片林、一口塘、一群牛、一窝鸡鸭、一个电商平台“五个一”立体产业帮扶。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夫妻俩筹钱买来了两头牛,还养了100只鸡和20只鸭。

为打通扶贫产品出村通道,建立“前店后场”的产业发展格局,广州地铁集团整合三个村的财政帮扶资金325万元,成立绿品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养殖山地鸡,注册“六窝土鸡”品牌,先后在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广东省消费扶贫月网上行上展出。在连片产业基地的带动下,贫困户自发养殖的鸡、鸭、生猪等家禽家畜,后期由绿品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中收购、销售,实现产销链稳定、农户家庭增收稳定。

产品要走出去,广州地铁利用广告资源、客户资源、“城轨采购网”电商平台等,打通农产品进食堂的供销渠道,发动职工、合作伙伴、地铁乘客推动消费扶贫,让地铁扶贫产品端上城市餐桌,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六窝土鸡”品牌的土鸡年出栏量近5万只,每年的利润回报率达到10%以上,有贫困劳动力人口每人每年增收约1000元,贫困村的持续“造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为打造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广州地铁集团还引入了地铁集团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把扶贫攻坚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当作项目进行运作,做到项目有规划、设计、预算、招标、项目监理、验收、台账,真正做到“三控两管一协调”。其中,包括统筹开展三个村文体广场、卫生站、绿道、小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500平方米景观休闲点,建成2座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村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目前,上述三个村均已被列入县镇打造的“益塘流域·十里水乡”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规划,是五华县唯一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的村庄。回顾近年来的村庄变化,流洞村党支部书记汪洋感慨道:“村民都说村里越来越漂亮了,差点认不出来了。”

成立联合农业公司,打造“六窝土鸡”品牌

公益广告带货打Call 培育亿元扶贫产业

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纳雍县是毕节3个未脱贫县之一。土鸡是纳雍县的扶贫支柱产业,广州地铁集团得知纳雍还有100万只土鸡滞销后,会同广州市协作办公室,为纳雍土鸡推出100个地铁灯箱和视频公益广告,纳雍土鸡今年在广州的销售额有望突破一亿元。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眼前土鸡出山的难题,还为纳雍土鸡打响了品牌。

目前,广州地铁全线网拥有24000余个电视终端,257座车站发布灯箱和视频公益广告的优势资源。为配合扶贫工作开展,全力发展宣传阵地,广州地铁集团进行了系列扶贫公益宣传。据统计,上述公益广告宣传每天覆盖1000万人次,折算价值超过1053万元。其中,先后参与了贵州四个“亿元扶贫产业”的培育工作,刺梨、鸡蛋农产品去年在广州市场的销售额均过亿元。

非遗亿元扶贫产业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唯品会通过“电商+非遗+扶贫”的模式,带动毕节市织金县3000多名苗族绣娘在家门口有尊严就业、大幅度增收,为帮助迅速打开广州市场、拓展帮扶成果,广州地铁集团及时协助唯品会推出“非遗扶贫·发现千年之美”“非遗有多美”系列专题宣传,在广州地铁2万多个视频端全线展播、30块地铁灯箱公益广告宣传推介。

此外,广州地铁集团还配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商务厅在唯品会打造 “唯爱助农·广东扶贫馆”,2万多个视频端、30 块地铁灯箱广告推出“消费扶贫你我同行”公益广告,让来自粤东西北的纯天然无污染农产品“火”了一把。为协助广东脱贫攻坚展宣传推介,第27届广州博览会期间,广州地铁集团在繁华地段上架60块地铁灯箱公益广告,全力支持广东脱贫攻坚战的宣传推广工作,为贵州刺梨、鸡蛋、都匀毛尖、毕节荞麦面、清远猴头菇、连山大米等代表性扶贫产品“打call”。

作为贫困地区的“代言人”,广州地铁集团相继推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之黔货出山”“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旅游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之产业帮扶”等宣传专题,全方位宣传推广帮扶地区贵州黔南、毕节旅游扶贫景点、农贸产品、文化产品,带动帮扶地区产品销售、贫困户增收。为增强扶贫凝聚力,广州地铁多次展播扶贫公益人物短片,大力宣传“新时代最美扶贫干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扶贫村小学获修缮

扶贫扶智标本兼治 塑心赋能助脱贫

家住转水镇輋维村的戴文珍去年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谈起最让她难忘的人,她首先想到了广州地铁集团的驻村干部。“‘地铁叔叔’劝我继续读书,一直在关心我。在我上学的时候,他们给我补贴零用钱;工作的时候,还给我的经理打电话,让经理多照顾我”。数年前,在父亲病逝、母亲残疾的情况下,初中毕业的戴文珍本想弃学打工,她的这一想法被广州地铁集团的6位扶贫干部劝回,由此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近年,不少毕业的贫困户学生顺利在金融、教育、医疗、轨道交通等行业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景。有的贫困户子女表示:“地铁叔叔”成了自己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出来工作后,也要像“地铁叔叔”那样帮助更多的人,回馈社会。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广州地铁集团注重教育扶智,让贫困户切实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广州地铁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开设了“广州地铁订单班”,采用教材共建、师资共建、教研共建、基地共建等方式加强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向全国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人才,“扶志塑心”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赋能”扶知识、扶技术、扶能力,建立起贫困地区学员从课堂到车间的培养路径和发展通道。

此外,广州地铁集团还与毕节就业指导机构深化合作,对口毕节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开展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招聘,促进贫困人口、院校学生就业,目前已成功招录60名。为全面改善基础教育环境、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广州地铁集团自筹资金210多万元修缮梅州维龙村、流洞村、輋维村3所小学,设立3个教育基金。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集团对在校贫困学生按从小学到大学进行补贴,累计扶持在校学生513人次。

深圳:增强受援地发展“内力” 多措并举巩固扶贫成果

深圳对口帮扶指挥部主办的“饱含深情美味河源”之经典客家菜制作评选大赛在河源举办

加大产业、就业、消费、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等帮扶力度

文/王俊 宋毅

图/王磊

6月1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深圳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深圳要聚焦重点难点,实施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加力行动,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助力补齐短板,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户就业、农业复工复产、农产品销售等的影响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攻克贫困最后堡垒。同时,多措并举巩固拓展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成果,加大产业、就业、消费、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等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6月17日,深圳市政协主要领导率队到汕尾市,深入贫困村和重点帮扶项目,就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了解到,汕尾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已引进企业项目47个,其中投产企业23家,2016年至2019年,实现产值282.2亿元。而新山村经过几年对口帮扶,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已经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以上,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红色村”示范村、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这只是深圳开展对口扶贫工作的一个微小缩影。6月30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记者28日从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了解到,当前,深圳对口帮扶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10亿元,累计派出党政干部人才和支医支教人员约4000人次,助推近160万贫困人口脱贫,忠诚践行了“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尚有9.6万贫困人口待摘帽,主要集中在广西百色、河池的六个贫困县。余下的脱贫攻坚对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从取得决定性成就迈向夺取全面胜利、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这是深圳眼前的一道考题。

市领导挂点建立健全领导推动机制

为了以先行示范的标准高质量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深圳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大亮点是建立健全领导推动机制,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市领导挂点指导、充分发挥部门作用三项措施。

深圳实施市领导挂点指导,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3月13日,全市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全面启动市领导挂点指导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分别挂点对口帮扶地区市或县2个以上,每年调研指导1次以上,整合部门、社会等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帮扶工作再加把劲,形成工作联动。累计有18名市领导牵头,实现深圳对口帮扶的9省(区、市)有关地区全覆盖。

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还下发了《关于做好百色市、河池市扶贫协作挂牌督战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压”“加油”。《通知》进一步要求,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际情况,落实责任强保障。挂点市领导亲自下手抓督战,今年至少两次与负责结对区相关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帮扶工作,6月前到挂点县实地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市委书记、市长对挂牌督战负总责,市分管领导对挂牌督战负综合协调、推动落实责任,挂点领导是挂牌督战的直接责任人;各区委书记、区长为结对帮扶县挂牌督战的第一责任人,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

深圳市区领导纷纷前往对口和挂点的地区调研帮扶,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企业、带着问题、带着帮扶措施,协调解决了一大批“当地所需、深圳所能”的实际困难。

消费扶贫新路径帮助农户脱贫攻坚

农产品公司负责人一边泡茶、吃李子,一边讲述泡茶技巧、儿时的品茶故事以及种李树的情怀……6月9日晚,由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县前方指挥部主办,连平县扶贫工作局协办的“生态连平 客家风情”主题消费扶贫带货直播会在3个直播平台举行。连平县委常委、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县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莫剑波和当地农产品公司负责人一齐出镜,为连平优质农产品代言。

本次直播产品有九连山高山红茶、绿茶、云雾茶,以及三华李、黑木耳、茶树菇,全部来自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的27个扶贫村,包装精良,有品质保证。30万人观看直播并热情留言互动,最后的销售额更是超出预期,现场下单金额近50万元,意向线下采购订单金额近180万元。三华李销售尤其火爆 ,被北京、上海、武汉、深圳、重庆等地的大客商预订近60万斤。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的收官之年,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县前方指挥部希望借助当下红火的直播带货模式,开辟消费扶贫新路径,帮助连平打响其农产品品牌,帮助连平农户提升销量、增加收入,脱贫攻坚奔小康。”莫剑波介绍,对口帮扶工作小组还将通过直播细致展示连平黑蒜、百香果酒、蓝莓酒、阉鸡、红薯粉、桃胶、醒狮山定制汤包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帮助连平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直播,深圳紧跟新零售等业态的发展,更加注重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和服务融入全国市场。线上用好本来生活网、京东“深圳扶贫采购馆”、“圳扶贫”小程序,引导维吉达尼、百果园、优果汇等电商企业开展产销对接,给扶贫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线下支持对口地区参加绿博会、餐博会等展销活动,建好用好深圳市消费扶贫中心、福田区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商贸流通网点,推动对口地区特色产品打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此外,深圳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建好用好消费扶贫中心(深圳),发放扶贫产品消费券,通过各预算单位预留一定比例资金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以买代帮”“以购代捐”等。2020年以来,累计支持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销售近7亿元。

“一斤市集”暨社区消费扶贫月启动活动在深圳举办

政府搭台企业主导构建帮扶大格局

《关于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和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两大制度,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突出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包括积极推进产业双赢脱贫、大力实施劳务协作、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广泛动员各界力量以及创新褒扬激励措施等内容。

长期以来,深圳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激发深圳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办企的积极性,引导深圳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向对口地区拓展,重点提高产业对接的集聚化程度,支持深圳企业建设一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据介绍,深圳现已推动中兴通讯、比亚迪、中广核等一批龙头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今年4月14日,由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组,广西农业农村厅、投资促进局、扶贫办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深圳龙头企业投资广西农业助力脱贫攻坚项目投资洽谈会在南宁举办,现场签约4.5亿元。茂雄集团在巴马投资1亿元的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田园综合体项目6月初已率先开工。

接下来,深圳将推动成立深圳市扶贫开发协会,探索设立深圳对口帮扶公益基金,鼓励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形式参与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参与对口帮扶。同时,探索成立扶贫志愿者组织,推进扶贫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深圳还将创新褒扬激励措施,依法完善和落实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外,还探索建立对口帮扶褒扬机制,设立深圳市对口帮扶“红名单”“光荣榜”。

科技助力为精准扶贫插上腾飞翅膀

2月24日晚,6辆爱心大巴缓缓驶进龙岗区长途汽车客运站,来自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112名务工人员抵深复工。记者了解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贫困人口就业难的问题,深圳开发上线了“帮你找工深圳通”小程序,组织专车、专列等“点对点”运送,其中,累计支持广西返深务工人员19963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比38.39%。都安、大化两县外出全国各地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回流444人,其中从深圳回流52人。深圳市宝安区作为对口扶贫协作方,增派4名公职人员,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驻点广西针对性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帮助118人到宝安实现再就业。

不仅是小程序,作为“科技之城”的深圳还用科技为精准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记者了解到,今后深圳将构建深圳对口帮扶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供需对接、跟踪统计、信息发布等功能。另一方面,将完善深圳市扶贫合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口帮扶信息采集和统计,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大数据智能管理。

加强返贫监测预警,深圳还将做好脱贫数据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对接,配合对口地区通过农户申请、乡村报警和大数据分析预警等方式,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紧盯识别贫困户、认定返贫户、纠正错退户、清退错评户、确定脱贫户,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

深圳对口帮扶的广西河池建起了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八成以上资金用于民生项目提升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深圳立足帮扶工作实际,把80%以上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切实提升对口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教育培训是实现稳定就业、斩断穷根的根本之策。深圳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大力开展种养、家政、汽修等职业技能提升,已培训1054期,培训近10万人次,支持贫困群众变“靠苦力吃饭”为“凭技能吃饭”。

对中学毕业未就业的贫困生,面向百色、河池等对口地区出台专项政策,按人均不低于3万元标准落实助学金、生活、交通补助,完成学业后即可在深圳落户就业。深圳技师学院、深圳第二高级技校等目前在读1012名。此外,深圳决定在3年内再招收2000名云南昭通籍贫困家庭学生到深圳就读职业院校,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录取昭通籍贫困学生1453名。

据介绍,目前深圳已与对口地区326所学校进行结对帮扶,援疆教师韩世国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获“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同时,开展教育援建工程,援建喀什市十八小、深喀教育园区、喀什大学等项目,建立起喀什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梯次教育体系。深河中学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深圳市属国资国企助学基金等一批公益助学金,累计为18429名大专以下(含大专)贫困在校生提供教育补助。

针对贫困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深圳还通过实施组团式帮扶、硬件援建、网络远程诊疗等方式,提升对口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目前,深圳与对口地区140所医院结对帮扶,重点援建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塔县人民医院、察隅县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医疗工程及其专科建设,其中,塔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结束了新疆唯一一个高原县没有二级甲等医院的历史;援建的深喀精神卫生中心,填补喀什市没有精神卫生专科的空白;各投入16亿元的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是目前深圳在建最大的单体援建项目。

根据对口地区需求,深圳还打造了一批重点住房保障项目。累计援建喀什、塔县25464套安居房;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推动百色市深圳小镇建设,已安置贫困户4293户18469人;协助河源、汕尾市完成危房改造5472户。

汕尾南土村的黑香米

帮扶清单

深圳当前对口帮扶的9省(区、市)列表

新疆

对口支援喀什市和塔县

西藏

对口支援察隅县和察隅农场

四川

对口支援石渠、德格和甘孜3县

重庆

对口支援巫山县

江西

协作支援寻乌县

广西

重点扶贫协作百色、河池市及其17县,分别是百色西林县、隆林县、凌云县、乐业县、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市、那坡县、田东县、田林县10个县,河池罗城县、环江县、都安县、大化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7个县

云南

协作帮扶昭通市

贵州

协作帮扶毕节市

广东

深圳龙岗:创新“帮扶模式” 扶贫路上一线牵

海龙投资大厦成为园区样板间

龙岗海丰构建两地区域社会经济协作体系

文/李薇 肖整南 图/深圳龙岗对口帮扶汕尾海丰指挥部

深圳龙岗五星级酒店餐桌上有了来自汕尾海丰的蜜薯;科技、文化企业纷纷以龙岗为“前店”在海丰支起“后厂”;集体经济薄弱的纯农村庄发掘“红色”资源,建设示范村……四年来,深圳龙岗区一直助力汕尾市海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显示,四年前,海丰县有33个贫困村(含深汕合作区4个贫困村),共计2260户贫困户、7742名贫困人口。从2016年5月至今,龙岗区投入资金6.6972亿元,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园区共建、民生帮扶等措施,对海丰县33个贫困村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帮扶工作,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目前,龙岗区帮扶的33个贫困村在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人居环境等各项指标方面均达到省退出标准,已按规定执行退出程序,正等待省里考核验收。

特色产业 助力美丽乡村振兴

海丰土地平整肥沃,气候温暖宜人,农产品和海产品资源丰富,多年来以种植红薯、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佳。龙岗对口帮扶后,根据各村特点,将自身的创新理念、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海丰的土地空间、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为其量身打造了特色农业项目。

石南村村民大多一辈子都在种植红薯。龙岗扶贫工作队到来后,联合村农业合作社,悉心打造了“石南蜜薯”品牌,创建“石南农产品”微店,在朋友圈引发广泛关注,区领导、帮扶单位领导带头购买、推销。龙岗区五星级酒店中海凯骊认可扶贫蜜薯“香、甜、粉、糯”的品质,专门开发了石南蜜薯羹、蜜薯闷排骨、芝士焗蜜薯、咸味蜜薯饭四款菜品,并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龙岗社保局、深圳交响乐团、正中集团、昆仑鸿星冰球队等数十家单位也加入了采购队伍。

甜叶菊中糖的甜度比蔗糖高,又有低热量、高甜度、食用安全等优点,是一种极好的天然甜味剂。在平东镇,龙岗把甜叶菊种植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从去年开始扩大甜叶菊种植基地规模,盘活村里土地资源,以企业为平台,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全镇20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在实施甜叶菊种植和管理中优先考虑贫困户劳动力。甜叶菊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带动了就近就业,为村里留住了“人气”。

海丰县有耕田10万多亩。龙岗区利用袁隆平龙岗研究所的技术,立足海丰产粮大县的优势,积极推广袁隆平超级稻,搭建政策扶持、专业技术服务和“农户+合作社+公司”产供销一体化“三大”平台。这一项目不但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也帮助龙岗的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探索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促进新技术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特色农业方面,龙岗扶贫工作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开展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生态旅游;组织罗山、罗北、可新等贫困村141户有劳力贫困户参与恒华生态农业项目,收益率达8%。

园区共建 培育持续的发展引擎

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县,深谙“授人以渔”之道。不仅要通过帮钱帮物进行必要的“输血”,更要推动产业协作,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所以在龙岗扶贫海丰县的资金中,将近一半的3亿元投入到和海丰县共建的产业园——海丰生态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既吸引了在深创业的海丰人“回巢”“反哺”,以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也引进来自龙岗的大项目,通过“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模式,探索产业扶贫。

在海丰生态科技城,“海丰(龙岗)投资大厦”已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这座40米高的大楼是龙岗区驻县工作组与海丰县扶贫办共同打造的“园区样板间”。大厦定位为投资企业服务大楼、高端办公场所和孵化器创业平台,将融合创新创业服务、企业服务、孵化器、配套商业等多种功能,打造服务海丰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多功能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还可增加部分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33个贫困村每村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项目公司按年息5%、年收益330万元分配,实现每村年均保底分红10万元。如公司盈利不足支付股息的,由海丰县政府负责兜底分红给村集体。这种园区共建方式,解决了龙岗区帮扶的33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的资产收益问题。

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35家、落户项目41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27个),总投资169亿元。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同比增长8.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7.3%。产业园区在深化合作、产业链衔接上逐步实现预期愿景,也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

新山村新貌

新农村建设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

作为龙岗对口帮扶的33个贫困村之一,经过四年雕琢,海丰县附城镇的新山村升级了“颜值”,共享了红色“价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山村”。笔直、整洁的道路,配套的绿化、路灯,三三两两的农家乐招牌……如今走进新山村,完全是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模样。革命历史展览馆、农会旧址、社前广场等红色历史重现光辉,不仅吸引了省内外党员干部来此接受红色教育和观光旅游,同时还带动了农家乐和民宿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回流”就业创业。

“发展红色产业,讲好红色故事”是新山村脱贫工作的一大特色。在龙岗区的助力下,新山村在加大红色史料、革命遗址普查挖掘力度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农会旧址、“红色一条街”等项目,同时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推进健康扶贫,有效提升了新山村的综合实力,实现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以上。现在的新山村,已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基层党建示范村、“红色村”示范村。展览馆留言簿上有观众留言:“村容村貌非常干净。来这里参观,来接受红色教育,看到以前上一辈艰苦奋斗跟干革命的精神,深受感动。”此外,新山村还获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示范村和“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

据了解,2016年新山村全村总户数586户,户籍人口2987人,贫困户90户302人,其中五保户7户7人、低保户29户90人、一般贫困户54户205人。该村投入200万元入股海龙投资大厦项目,新山村集体年均增收达10万元;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投入红色旅游扶贫项目,按年收益7%分给贫困户分红,达1400元/年;三年来,推广种植袁隆平超级稻7季4200亩,帮助种植水稻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红色教育基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村内农家乐增加就业岗位30多个,公共设施提供的18个公益岗位中有15个岗位已安排贫困户就业,收入达3000元/月。

这样的新山村已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按照2019年省定标准(有劳动能力为8266元/人,无劳动能力为5808元/人),截至2019年12月,贫困户91户、303人均已达到脱贫标准,正按照《广东省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退出机制实施方案》有序执行退出程序。

[小康密码]

龙岗区对口办主任胡泽准介绍,龙岗的创新型“帮扶模式”,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了经济援助,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政策资源与区域优势的跨区域共享,构建了两地区域社会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了两地经济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东莞: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东莞走出“产业扶贫”之路

在林芝布久乡卡达村的“工布玫瑰谷”,玫瑰被加工成玫瑰精油和纯露

对口韶关、揭阳精准脱贫,对口云南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林芝、三师图市援藏援疆……因地制宜精准帮扶成效明显

文/王红虹 余宝珠 图/经协办 潘祥佐 王松平

今年是东莞援疆工作队队长梁杰钊在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行走的第六个年头。这个端午假期里,他率队拜访了从深圳落户于喀什综合保税区的安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宣传招商引资政策条件、洽谈合作意向……

在云南昭通市,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方灿芬,同样坚守在大山深处,用工作模板开启端午节新模式。

清晨5时到7时,西藏林芝市,在距城区26公里的巴宜区布久乡卡达村的“工布玫瑰谷”,一朵朵芬芳玫瑰采摘下来后迅速入库,被加工成玫瑰精油和纯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今年是“玫瑰谷”第三年花开季节,广东援藏工作队东莞工作组引进的林卡旅游开发公司销售额可达300万至500万元。

这只是多年来东莞对口支援西藏林芝、新疆建设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以及东莞对口韶关、揭阳两市精准脱贫工作和对口云南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缩影。

从2016年来,东莞按照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安排,承担起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鲁甸、巧家、昭阳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内韶关、揭阳两市13个县(市、区)共323个省定贫困村、1.59万相对贫困户、5.18万相对贫困人口的对口扶贫任务。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市长肖亚非分别担任东莞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组织32个镇(街道)、45个市直单位和10个市属企业与韶关、揭阳323个贫困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共安排22个镇(街道)与昭通市6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结对,东莞全市共派出扶贫干部近400人,实现帮扶主体和责任落实的全覆盖。截至去年底,东莞对口帮扶云南昭通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已有5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东莞承担的对口韶关、揭阳两市精准脱贫工作和对口云南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及对口支援林芝、三师图市两地援藏援疆工作,是东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践行“先富帮后富”的重大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春节期间,楼下村第一书记傅伟斌(左)走访贫困户家庭,做好疫情防控宣传

兜住底线 扶贫干部扎根一线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2016年4月,东莞市选派了375名干部到韶关、揭阳两市开展扶贫工作;2019年4月,东莞以做好第三批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轮换工作为契机,尽锐出战,重新选派413名扶贫干部脱产到韶关、揭阳两市开展扶贫工作,构建“市、县、村”三级前线扶贫队伍,全方位加强扶贫队伍力量。

东莞市大朗镇商务局副局长傅伟斌就是去年选派到一线的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到东莞市大朗镇对口帮扶韶关市乐昌市廊田镇楼下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楼下村是一个近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曾经出过多名进士县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如今的楼下古村空心化,发展乏力。面对楼下古村发展和脱贫攻坚中的现实问题,傅伟斌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全村党员干部、56户贫困户和楼下村的每一个角落,因地制宜,用实际行动推动楼下村的发展。

傅伟斌广泛发动各方社会力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在傅伟斌的带动下,村里完善了基础文化设施,不仅修缮拓宽5条主要村道,方便群众和农货车出行,还建设楼下村厨艺培训室、新农村图书室等。同时,提升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推动楼下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拆”“破旧泥砖房清拆”“拆旧复垦”和贫困户“心愿卡”家具捐赠等项目,大幅改善了村居面貌;并深化教育扶贫,大力推进10名东莞“爱心父母”助学14户贫困户学生,解决贫困户女子读书难问题,做好民生兜底工作。一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心,让楼下村旧貌换新颜。截至2019年12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2.04万元,比2018年的5.4万元翻了近4倍,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2019年底,楼下村和56户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致富。

正是广大和傅伟斌一样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们不懈的努力,让东莞的扶贫工作得以更好推进,严格抓好底线民生,落实各项保障性扶贫政策。针对韶关、揭阳两市的对口扶贫工作,东莞按照兜底解决一批的工作要求,坚决落实保障性扶贫政策。教育保障上,为符合条件的7266名贫困户子女向户籍地/学籍地教育部门申请生活费补助;健康帮扶上,将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23161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并协助4455名贫困户申请落实医疗救助资金;住房安全保障上,累计实施危房改造4768户。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方灿芬(左一)假期走访昭通职业教育中心

发展经济 产业合作带来无限可能

“昭通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希望企业家们多了解昭通。”今年6月,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方灿芬向东莞企业家代表发出了投资邀约,并引来广大东莞企业家的积极回应。

东莞富迪电子有限公司在东莞塘厦镇的公司里就有60位来自昭通的员工,公司董事长林应听在充分了解昭通税收、厂房租金、建厂补贴、稳岗补助等优惠政策以及昭通本地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稳岗率等条件后,果断签约在昭通建厂投资。“以后,来自昭通的员工在培养后可以安排到昭通工厂当主管。”林应听对在昭通未来的投资充满信心。

此外,东莞市旅游协会会长、东莞市帝豪集团董事长梁永雄特别关注昭通的旅游行业。梁永雄认为,东莞已经有很成熟的高级酒店管理模式,如果将东莞的管理模式引入昭通,将拥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随着昭通经济环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昭通考察,昭通更需要高星级酒店为客商提供服务,后续,东莞将考虑组织东莞旅游协会的企业家们过来昭通考察市场。

据了解,今年昭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东部传统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招商引资呈逆势上涨趋势,经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协调推进、成功引进昭通的项目有37个,协议投资或增资13.63亿元。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先后组织30多批137家企业赴昭通考察,累计引导企业赴昭通开展产业项目131个,累计实际投资19.13亿元,带动9781名贫困人口就业脱贫。消费扶贫上,累计实际采购金额更达3.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6万余人增收。

民生上,三年多东莞累计使用财政援助资金开展安居房、教育、卫生等项目679个,其中新建2所小学,建成281个卫生室,完成1496户房屋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援建贫困村内道路89.9公里,为15426户贫困户实施了饮水安全改善工程。

韶关肖家湾扶贫车间

帮助就业 探索劳务输出新路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东莞通过项目招引为当地造血;而对于省内对口帮扶的韶关、揭阳两市,东莞则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因地制宜,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东莞市帮扶韶关、揭阳两市323个贫困村共引进新型经营主体322个,培育农业特色产业490个,打造出冬瓜村、百香果村、芒果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共引导60个企业到韶关、揭阳两地投资。通过产业扶贫,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韶关、揭阳两市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产业基础。

在就业扶贫方面,东莞将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主动出击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难题。针对韶关、揭阳两市的贫困户就业问题,扶贫工作组一方面强化技能培训,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技能本领。目前,已累计组织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班340期、就业或劳动培训班871期,累计组织韶关、揭阳两市共38616人次参加了上述培训。另一方面,搭建劳务输出平台,不断完善东莞、韶关、揭阳三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共享等机制,加强基层组织输出、接收能力,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东莞坚持每年赴韶关、揭阳两市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共提供岗位1.5万个,累计发送用工信息10万余条,并超额完成对口扶贫协议中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指标数10324人,其中就近就业5015人。

6月17日上午,东莞大岭山镇组织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大型优质企业赴昭通市威信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会。15家企业现场设展招聘,共提供普(技)工岗位共3500余个,岗位月薪均在4000元以上,涉及电子、印刷、五金等行业。招聘会现场气氛活跃,入场求职人数共有3800余人,其中1256人进行了就业登记。

为进一步加强东莞、昭通两市劳务人才协作,6月18日上午,东莞市人社局与昭通市人社局召开两市人社局年度联席工作会议,围绕今年脱贫工作的重点,签署了《广东省东莞市 云南省昭通市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协议》。根据协议,东莞将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筛选待遇较好、符合昭通劳动力就业要求的岗位提供给昭通市人社局,继续做好“点对点”组织输送,确实提高劳务输出的计划性和组织度。同时,加强对昭通在莞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企业因订单等问题停工停产的,及时组织转岗,确实把昭通劳动力稳在东莞、稳在岗位。在继续做好转移就业基础上,东莞还将按照双向劳务合作思路,实施人才培育和精英回流计划,由东莞协助昭通对输莞优秀技工和管理人才进行培育,推动昭通籍优秀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返乡创业。

就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家庭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在东莞登记有效就业的昭通籍务工人员为134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62人;今年新到东莞就业的有21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22人。

今年以来,东莞全面参与摸查昭通务工人员在莞就业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从东莞5000家用工企业中摸排出OPPO、vivo等57家企业,制作了《东莞市重点招聘企业用工需求汇总表》,提供20余万个就业岗位。

针对疫情防控实际情况,东莞及时调整招聘方式,组织招工突击队“点对点”招聘,以往以“县、区”为单位的大规模招聘转变为以“村”为单位的分众化、菜单式招聘。在东莞、昭通两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昭通市相关部门负责“发车”,做好务工人员的组织、转运、体检等工作;东莞市相关部门负责“接车”,做好到站后的防疫、接站、运送等工作。

搭建平台 为农产品打开销路

2020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韶关新丰县梅西村大量冬瓜因没有销路大多堆积在田间地头,形成一座座“冬瓜山”。了解到瓜农的困难后,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东莞市东城街道迅速行动,积极动员辖区各社区、工厂企业等,为瓜农搭建起一条快速产销渠道,成功协助当地农民销售出250多吨冬瓜。

把贫困山区农产品带到东莞餐桌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东莞上演。为助力农产品广开销路,东城街道积极推动街道办事处饭堂、爱心企业、工会等社会力量购买对口帮扶贫困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将特色农产品带到东莞市民的身边,切实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搭建立体化扶贫平台,打响长效式扶贫机制。

据介绍,为解决当地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价不高、运不出、卖不掉等问题,东莞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目前,东莞通过建立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开展扶贫农产品市场对接现场推介活动、开展扶贫农产品的微信促销活动、发挥供销系统优势主动对接扶贫产品、开展优质农产品展销等方式,全方位构建与包括对口帮扶地区在内的全国扶贫农产品市场对接机制。例如,东莞市与韶关市、揭阳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对口帮扶地区先后签订了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框架协议,同时发动东莞市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批市场、各镇街供销系统加大对全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采购力度。

现在,东莞市供销社已搭建了“供销惠通”电商平台,打通扶贫特色农副产业线上购销渠道。2019年以来共举办或参加了236场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扶贫产品采购销售金额达2757万元,签署扶贫农产品订单1754宗,货值约10781.4万元。

数说扶贫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上,东莞对口帮扶云南省昭通市6个贫困县区。截至目前,东莞市累计向昭通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2.5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4.53亿元,累计选派支教、支医、农业等专业技术人才411人次,援建扶贫车间30个,累计引进或增资等产业项目131个,实际投资超过19.13亿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4.55亿元,由东莞公办职业学校免费招收昭通籍初中毕业生4161人。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昭通市剩余贫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111万余人,下降至2019年末的18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1.5%下降至4%左右;昭通市6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中有5个已实现脱贫摘帽。

在省内对口扶贫上,从2016年4月起,东莞市承担韶关、揭阳两市13个县(市、区)共323个相对贫困村、1.59万相对贫困户、5.18万相对贫困人口的对口扶贫任务。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两市32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平均3.08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平均15.39万元;1.07万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5670.44元,是省定标准8266元的1.89倍。

中山:挂起“作战图”,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中山市资金支持永善县美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新拉村打造万亩蓝莓基地 中山市扶贫办供图

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达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文/林翎 曾毅峰

在中山市扶贫办里,一幅名为“中山市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战图”的大型地图被张贴在显眼位置。这张图是今年年初特别定制的,是要对未脱贫出列的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中山“作战”的各项信息都在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地图上有绿、蓝、红、深红四种颜色的旗子,代表重点攻坚任务的各阶段时间表。

2016年以来,中山市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对口潮州、肇庆的精准扶贫和云南省昭通市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积极创新帮扶机制,举全市之力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的奇迹。

捷报频传。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山吹响了“冲锋号”,“作战图”上一座座“堡垒”被攻克。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山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组团式”结对 聚力挪“穷窝”拔“穷根”

靖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云南省昭通市乃至全国最大的跨县集中安置区。近日,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中山捐赠搬迁群众洗衣机发放仪式在靖安新区原分房广场进行,向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放洗衣机2119台,帮助搬迁群众树立迎接新生活的信心。这是中山市共画东西部扶贫协作“同心圆”,汇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的缩影。

中山市对口帮扶昭通的4个贫困县、182条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中山市在全国率先实行组团结对帮扶,全面动员全市25个镇区由经济实力较强的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和小榄镇牵头组成4个组团,结对帮扶昭通大关、盐津、绥江和永善4县,通过镇区力量的叠加效应,聚力拔“穷根”组团结对帮扶。中山还在推动两市人民政府和组织、人社、经信、农业、教育、卫健、旅游、招商等与“两不愁三保障”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开展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动员双方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形成“1+8+N”部门协作格局,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进行精准对接,开展深度帮扶。

同时,中山市36所学校与昭通32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11所医院与昭通12所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织中山企业、村(社区)与昭通182个深度贫困村全部结对,在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深度贫困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3个结对帮扶全覆盖”,打通帮扶“最后一公里”。

近四年来,中山市大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产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医疗卫生、干部人才交流、农产品合作等重点领域扶贫协作,帮助昭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过10亿元。

其中,在2016年投入4000万元为4县援建4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基础上,四大组团加大力度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小榄组团在永善县红光安置点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150万元援建中山博爱学校,可解决2000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火炬区组团为靖安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捐赠一批价值4000万元的洗衣机、电饭煲等生活必需品。石岐区组团在盐津县水田新区捐赠2500万元,用于幼儿园和小学综合楼建设,解决搬迁户近2000名适龄儿童就学;同时募集601.6万元,为每个贫困户家庭配套“七个一”,降低群众搬迁成本。东区组团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绥江县中城镇兆佳坝安置点给排水管网,改善安置点垃圾处理等环境服务配套设施。

中山不但帮助群众挪“穷窝”,还帮助群众断“穷根”。4个组团积极支持搬迁点发展仔猪和肉牛等养殖产业项目,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援建扶贫车间13个,帮助882人就近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长期能致富”。“培训期每个月有600元的生活补贴,以后正式上岗,每个月保底有2500元收入,这可比种地要好得多。”在“扶贫车间”里,一位新上岗群众算了一笔账。

“输血”又“造血” 助贫困户共同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发展产业。中山没有将“扶贫协作”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脱贫的核心举措,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形式多样的产业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确保产业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据统计,中山对口帮扶的潮州、肇庆,2019年新增产业项目241个,累计投入1.19亿元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081个,累计带动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9352人,实现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人均增收约2252元;投入2.2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396个,贫困户参与人数1.48万人,每年带动参与贫困户人均增收约1304元。 同时,2016年以来,中山成功引进34个产业项目落户昭通,援建竹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2个。

在中山市帮扶的饶平县汤溪镇大门坑村,贫困户高泽山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唯一的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南区驻大门坑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后,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贫困村民开垦新茶田,每亩给予奖补3000元,同时对添置茶叶加工设备进行补助。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高泽山茶园拓展到12亩,购置了制茶新设备。工作队还请来凤凰镇的单枞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进行指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了种茶、制茶的技术。

单是种茶、制茶每年就为高泽山带来了超过2.6万元的收益,还有他作为大门坑村保洁员每月1400元左右的收入,连同扶贫政策的各类补贴和救助,2019年家庭收入达到7万多元。同时,村里还自筹资金60万元成立了村茶叶加工厂,收购村内贫困户的茶叶。如今,高泽山家中,添置了崭新的大彩电、先进的侧吸式抽油烟机和满屋簇新的家具。

中山市协同潮州当地共同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大门坑村位于饶平县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区。

该产业园以贫困村相对集中的浮滨镇、联饶镇为核心区,新塘镇、樟溪镇和汤溪镇为辐射区。中山市对口帮扶饶平县的29个贫困村中,有11个地处产业园区内,先后实施并完成一系列茶产业项目,助力贫困村共同脱贫。

同样通过发展产业共同脱贫的事例也在肇庆、昭通涌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帮扶肇庆市怀集县开展的共建产业园区模式成效显著。项目拟在怀集工业园区内投入1.6亿元建设6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目前,首期完成投资8450万元,建成3万平方米,已有3家企业入驻,每年增加工业产值超过2亿元、税收2000万元,提供1300个就业岗位。截至2019年底,该项目已为贫困户增收679.6万元,受益贫困人口953人,人均累计增收4863.6元,同时累计为火炬区帮扶的8个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96万元。中山供电局帮扶肇庆市广宁县打造的农业大棚蔬菜基地,是肇庆地区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占地规模约30亩,大棚建设约10.5亩,总投资约130万元,生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彩椒,年利润达16-20万元,每年可为林洞村每位贫困户增收2500元以上。

在昭通,由中山和昭通两市国资委下属国企,与永善县招商引入的民营企业注册成立了新公司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在云南创新打造首个“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东西扶贫产业协作项目。带动永善全县种植方竹10万亩、小米辣2000亩,辐射带动永善、盐津、大关等县62个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解决就地就近就业50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0余户脱贫致富。

在中山市扶贫办里,一幅名为“中山市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战图”的大型地图被张贴在显眼位置 林翎 摄

“景区带村” 农旅融合有奔头

很多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往往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位于广东最东边的饶平县东明村就是这样一条省定贫困村。东明村地处闽粤交界处,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85%,村主产青梅、柑橘、花竹等,素有“青梅之乡”、“竹编之乡”之称。特别是村内有千亩青梅,年产量有300多万斤。每年春节前后,当梅花盛开时,梅林里一片雪白,很有一番银装素裹之美,吸引成批的游客前来赏梅。

2016年以来,在中山、潮州两地党委政府的持续帮扶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完成,东明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扶贫工作组正是巧用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其变身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旅游景点。

如今从潮漳高速出口出来进入东明村,路上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道路两旁竹山梅林交相辉映,声声鸟鸣不绝于耳,沿途独具竹韵古风的建筑物时时映入眼帘。在东明村里,民居建筑以“石头竹子米黄墙”作为统一基调来建设。在东明村的旅游导视图上,标注的景点已经超过10个,从赏梅小径、生态徒步绿道、东明溪小瀑布绿色线路,到古村古树公园、客家三百年老围屋、神龟石、古井等人文景点,再到水果采摘体验园、生态油茶基地等有互动场所,为游客们打造人文景观+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旅游线路。

如今,东明村已成为一条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今年4月份以来,每天都有4—8辆的旅游大巴车,载满大批潮州、福建、汕头、揭阳等地游客到东明村观光游览,采摘水果,体验新农村。

中山市驻潮州的扶贫工作队立足帮扶地资源禀赋,充分利用贫困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民俗文化,积极探索“景区带村”农旅融合旅游扶贫模式,让农村变景区,农民变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努力破解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难题。

荣获2019年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称号的潮安区狮峰村,将乡村历史文化融入“一湖一轴多节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中,推进白鹭湖农业综合项目,培育狮峰村莲花文化节庆品牌,着力打造集淡水鱼养殖、观光旅游、农家乐、文化欣赏等于一体农旅相融合的扶贫新模式。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30万元,新增贫困户就业岗位8个。在2019年6月至10月莲花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超过30万人次,60亩池塘出产的1.5万斤莲子产品全部售罄,销售额达30余万元。

饶平县英粉村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整体规划,确立了“一轴、一水、四组团”的美丽新农村建设大概念,围绕“一带一路一花园”的景观规划,积极建设“百亩花田”示范性景观工程,通过四季花木、步行栈道和观景台等三方面的建设,成为远近知名的网红村,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内还增设了英粉村特色农特产商店、游乐购网上商城及微商网店,带动村内蜂蜜、大米等特色生态农产品销售,通过为游客提供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将人气转换成财气。英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大幅提增,由2016年的4.5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8万元,并荣获2019年“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荣誉称号。

中山供电局帮扶肇庆市广宁县打造的农业大棚蔬菜基地 中山市扶贫办供图

新模式新业态 打造消费扶贫升级版

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不畅、销售渠道缺乏,农产品面临着销售难,适销对路难。中山市创新扶贫产品的销售新业态,从今年5月起在全省率先支持扶贫专柜营运企业设立24小时“不打烊”的智能化自动销售专柜,专门销售扶贫产品。

“截至5月底,全市已完成50个扶贫专柜的进驻工作,计划在今年8月完成100个专柜的进驻”,中山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扶贫专柜不但能打响扶贫农产品的知名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氛围,还可以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帮助贫困地区找到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专柜里可放10多种扶贫农产品,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码打开专柜的玻璃门,同时手机上显示着线上商城,有上百种扶贫农产品在线上销售。绑定收费系统后,在专柜内取出所购商品,关门后手机即自动结算付费。“扶贫专柜推出仅一个多月,正在逐步被大家所了解,目前每台机的销售额是2000多元”,营运企业中山创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斌介绍,“现在很多单位都争相催着我们去安装扶贫专柜。”

消费扶贫的模式可通过“以购代捐”,为对口扶贫地的农特产品销售打通绿色通道,同时也激发市民通过消费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除了扶贫专柜,中山市持续推进消费扶贫行动,充分发挥朋友圈推送、微店微商城、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网销平台的代销促销作用,帮助实现扶贫农产品实现收益最大化。如肇庆市封开县加强对本地电商“封开购”的培育与合作,2019年线上线下销售封开、德庆两县扶贫农特产品800多万元。

今年5月23日、24日,中山市小榄组团与永善县委政府积极对接,联合当地农业合作社及经销商,推出消费扶贫活动,到玉笋村当地农户家中,通过网络现场直播的方式,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山小榄民众直播卖货,由云南永善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和中山绿色云品公司进行采购,农户现摘现卖,仅一天时间就销售枇杷1万余斤。

中山市还进一步创新消费扶贫模式,2019年12月在中山市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扶贫农产品集市,鼓励生产、销售扶贫产品的企业进驻集市,扩大对口帮扶优质农副产品在中山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有广东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有意向进驻集市。此外,中山还进驻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及“10·17”全国扶贫日活、鼓励龙头企业直接到贫困地区开展消费扶贫活动等方式,推进消费扶贫有关工作。

据统计,仅2019,中山市在对口帮扶的肇庆、潮州两市实现消费扶贫金额达1350万元。2016年以来,中山市帮助销售昭通农特产品价值1.7亿元,其中今年以来共采购、销售扶贫协作地区云南昭通的农畜产品998万元。

引入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中山市扶贫办供图

[扶贫故事]

昭通学生到中山免费读职校并推荐就业

6月24日,徐友香等5位来自云南昭通的学生,正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的烹饪专业课室,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山名菜乳鸽的做法。“2017年,家乡学校的老师说,因为我家是扶贫对象,我可以免费到中山市技师学院学习,毕业后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于是我就报了名。”徐友香说,“2017年9月份,我们坐上大巴车,来到这里学习。近三年来,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家乡学不到的东西。”徐友香计划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山发展,同时攻读大专和考取高级技工。

中山市技师学院旅游服务系主任蔡水养介绍,从2017年至2019年,从昭通共招收了32名学生到烹饪专业学习。“其中2017年3月份招收的学生今年毕业”,蔡水养说,这些学生有的留在中山就业,有的想继续考入高职中或大专学习。“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吃香,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企业争着要。”

据介绍,中山市人社局共招录了138名昭通学子到中山技师学院就读。其中,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东西部协作精准帮扶,中山市技师学院从昭通学子中选招32人进入烹饪专业深造,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粤菜师傅冠名班”,安排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岗位课程学习,邀请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麦广帆先生等名师亲自授徒。

针对昭通市每年有近4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情况,中山市从2017年开始把职业教育联合办学作为助力昭通脱贫攻坚的治本举措,签订《中山市与昭通市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制定联合办学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累计投入职业教育财政帮扶资金13528万元。9所公办优质职校共免费招收昭通籍学生2232名在中山市就读,毕业后在中山推荐就业,真正实现“一人学成有技,就业致富全家”。仅2019年,昭通籍学生勤工俭学和实习收入超过950万元。

中山还加强劳务对接,设立劳务工作站,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劳务协作机制,力促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岗就业。如中山、昭通两地人社部门推动出台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奖补政策,设立劳务工作站8个,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3320人次,帮助42973名贫困群众到广东等地外出务工。

梅州梅县:斗志昂扬战贫困 一路奔康幸福花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

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目前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文/危健峰 刘洪桥 谭献之 李思雁

骄阳似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路奔康美丽乡村绽放幸福花。

走进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新铺筑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石窟河畔新建的松桥公园、芦陵码头和休闲公园融为一体,水光山色掩映中民居庭院错落有致,村民休闲散步怡然自得,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芦陵村是梅县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梅县区坚定政治站位,凝聚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谋划到位、部署到位、落实到位。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其中5.1亿元用于贫困户产业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共实施扶贫项目7.86万个。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党建领航 斗志昂扬战贫困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厨师协会,打造厨师培训基地,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进一步擦亮‘厨师之乡’的品牌。”城东镇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指着建设中的厨师培训基地介绍说,玉水村是广东省首个厨师之乡,2000多人的村庄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遍布全国27个省份。

郭国青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是一名厨师,为带旺村里的人气,他还带头开了一间以“玉水客乡乐”命名的农家乐。郭国青认为,玉水村的厨师资源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人才力量,基层党支部就是要把这些人才凝聚在一起,共同带动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派驻玉水村第一书记罗明翔告诉记者,通过党建引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凝心聚力,完成了村庄道路、路灯、休闲广场及景观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同时,还通过光伏、金融项目、木耳种植、蔬菜种植等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其中依托广东省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30亩的精品柚园旅游采摘示范园,并借助“玉水厨乡”的特色,研发了“金柚全宴”为主题的菜式,打造玉水金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主导产业项目。

以党建激活贫困村的内生动力,凝聚帮扶单位和乡贤的外部力量,汇聚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梅县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梅县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8年以来,区党委政府召开了40次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区委书记遍访32个省定贫困村,区主要领导开展了62次专题调研;实施“头雁工程”,推广党员“三带富”做法,实现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召开13次领导小组会议和17次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推动各行业部门分线作战,100%落实行业部门责任,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到位。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

产业帮扶 增收致富更长效

“一共种了200棵柚子,承包了3亩鱼塘,年收入大概三万元左右。”莲塘村贫困户古国伟跟记者说起了自己脱贫成绩。“我承包了15亩鱼塘,现在每斤鱼能卖到6.5元,一年的收入接近13万元。”同村的贫困户叶小美美滋滋地说。

莲塘村党总支书记古文彬向记者介绍,莲塘村与玉水村相邻,水产面积约200亩,金柚种植面积近千亩,可谓家家户户养鱼和种柚。根据实际,村里成立了莲塘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君利水果专业合作社,以党员结对帮扶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而在松口镇的大黄村,金柚更是农民的“金疙瘩”。大黄村以“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梅县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28家金柚专业合作社进驻园区,带动周边9个镇的1800多户贫困户发展金柚生产,户均增收1.5万元,真正实现“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的脱贫效果。“金柚是梅县农民的‘摇钱树’和‘致富果’,也是目前最适合、效果最好的增收产业,全区金柚种植面积约24.5万亩,产量53.3万吨,鲜果产值2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梅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除了金柚,梅县区还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帮扶产业。如梅西镇引进广东丰年盛景生态有限公司打造“光农互补”产业园,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5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光伏板下搭建钢架大棚种植鸡肉菌,不但吸引贫困户入股项目发展,还优先安排50多名贫困户劳力就业,辐射带动其他贫困户种植鸡肉菌,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大坪镇的百亩小龙虾、百亩肉鸽、百亩油茶林下养鸡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将生态循环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同时,梅县区还以“农企帮农村”产业帮扶模式为引领,遴选了18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指导、吸纳就业、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帮扶共赢机制,带动了160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全区建成了19家镇级电商服务站、32个精准扶贫村电商服务点,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触电”意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农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暖流汇聚 村美民富幸福来

扶贫济困,梅县先行。6月28日,梅县区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举行,爱心涌动、善举如流,现场筹得善款3600多万元。“201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设立以来,梅县区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踊跃捐款共襄义举,至目前共收到捐款5.6亿元,这些善款全部用于扶贫济困、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梅县区有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各级专项资金、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梅县区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石窟河畔的白渡镇创乐村,以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故居为中心,打造的宋湘纪念公园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弘扬优秀文化、激励教育后人的人文基地。石窟河而下,丙村镇芦陵村从“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村门上“芦山添秀色举人村里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业兴”的对联既在讲述历史也在呈现未来。在石窟河与梅江河交界处,粤东最大的文旅项目——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正加快建设,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原乡》让人翘首以盼。沿梅江河来到“国际慢城”雁洋镇,以六村联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带动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连线连片规划建设,实现要素互补、协调发展。

梅县境内石窟河至梅江河沿线总长26公里,串联白渡、丙村、雁洋镇的14个村庄,打造的是一张汇聚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的精致名片和样板,是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

“宋湘纪念公园的建成对村民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我们的乡风会变得更文明。”创乐村民宋纯光非常享受家门口的人文环境。

“一进村门就能看到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环湖绿道风景真是靓。”芦陵村民叶联嘉点赞眼前的美丽乡村。

“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我们的日子变好了,村庄变美了,以后也要搞好自己的庭院,一起出力建设好家乡。”贫困户杨伟贤由衷感叹。

数说扶贫

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其中5.1亿元用于贫困户产业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区级按政策投入631专项帮扶资金1700万元,2019年区级财政投入帮扶资金5800多万元,共实施扶贫项目7.86万个。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梅县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获评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18个镇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32个省定贫困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还推动2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馆,成功上架37个产品。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1.6亿元,带动贫困户2733户。全区共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省级23家、市级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3家(国家级示范社7家)、家庭农场1550家。

汕尾:乘乡村振兴东风 跑出脱贫攻坚汕尾速度

汕尾市城区夜景图

发掘资源多条腿走路,全市137个相对贫困村去年底全部达到退出条件

文/图 赵映光 王漫琪 善美宣

2019年初,汕尾市共有贫困人口35738户123280人,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而在2019年底,该市137个相对贫困村就全部达到了退出条件,相对贫困人口35689户123081人也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

不仅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汕尾市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发展逆势实现“开门红”,成为了“全省GDP唯一正增长的地市”,并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红色革命老区,汕尾是如何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并确保原来相对贫困的群众在今年和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呢?

党建领跑 凝聚乡村振兴的最大合力

从昔日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的不起眼小渔村,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再到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滨海旅游景区……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在短短几年内成功“逆袭”的背后,是当地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不懈努力。

据金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威介绍,金町村原村党支部因班子战斗力不强、推进工作不力等原因,曾被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

几年前,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金町村党组织利用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新班子,牢固树立起“党建引领、法治先行、文明塑造、实践规范、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有效杜绝了农村基层腐败问题,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配合,最终顺利引进大型央企整体开发旅游项目。

如今,得益于旅游项目的带动,金町村的房产租赁效益逐年攀升,村民们不仅有房子分,还能到度假区就近就业,幸福感、获得感也随之提升。金町村的成功做法,其实也是汕尾市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最大合力的一个缩影。

据悉,汕尾市在去年完成了137个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队长的轮换工作,并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建指导员,举办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班25场次4000多人次,进一步充实扶贫工作力量,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一线作战部”和“一线指挥员”作用。

在省挂牌督战基础上,汕尾市去年经过一轮大排查后,把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10个镇和10个村作为硬仗中的硬仗来打,采取“一村一策、一镇一方案”方式分类推进。

产业助跑 挖掘资源实现多条腿走路

有了党建这根“主心骨”撑腰,汕尾要从任务繁重、形势严峻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迅速突围,还需要围绕民生兜底工作,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方面面,为困难群众系上一条条“保障带”;同时还要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和致富奔小康。

作为知名海滨城市,汕尾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多样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当地丰富的农产品、海产品和畜产品,让汕尾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青梅之乡”“鱼米之乡”等美誉。

汕尾市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品带业、以业致富、精品先行”,努力打造了一批包括海丰大米、虎噉金针菜、陆河青梅、莲花山茶等“汕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和喜爱。

目前,汕尾全市共有5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十大名牌”,还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汕尾还建设有海丰蔬菜、陆丰萝卜、城区水产、陆河青梅、陆丰甘薯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海丰特色水果、陆丰荔枝、陆河茶叶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42个,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

在推进就业扶贫方面,汕尾市去年通过组织多个招聘活动,提供“粤菜师傅”“乡村工匠”等实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含就近就业)3万多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250人,有意愿就业劳动力人口培训约1.1万人。

与此同时,汕尾各地还充分挖掘自身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探索新模式,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达到“人来了、钱来了、产品出去了、农民高兴了”的目标。

2019年年初,海丰县新山村依靠精品红色旅游产业已获得超4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户均收入从四年前不足3500元提高到13000元,全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晨洲蚝是汕尾典型的“汕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

群众跟跑 在政府带领下致富奔小康

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村民彭志华大学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建筑工程多年,2015年夫妻俩回到家乡专注养起蜜蜂,几年间成了全村最大的“蜂蜜专业户”,还带动村民办起了蜜蜂专业合作社,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螺洞村这个原本位于深山里的省定贫困村、“空心村”,已“变身”风景如画的国家AAA级旅游胜地,不仅人气旺了许多,而且成了陆河县乡村振兴建设的典范,吸引了诸多本村村民回归。

如今,走在螺洞村世外梅园景区里,随处可见不少当地村民在自家楼房门口摆起档口出售自家种的农产品、山货等,顺势而为的他们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不出家门就可以实现增收了。

其实,像彭志华这样的村民回归例子,近年来在汕尾市并不鲜见。而“彭志华”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智慧之外,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引导。

作为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汕尾的红色革命资源灿若繁星,其中大部分熔铸于乡村。近年来,汕尾市通过全面整理红色家底,修缮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建设红色纪念馆、红色广场和红色文化街,加大对红色史料的挖掘力度,着力打造了多个集民宿、农家乐、红色教育、非遗文化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村庄。看到家乡日益红火的发展势头后,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汕尾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

数说扶贫

2018年度秋至2019年度春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8110人,共8972.51万元,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7%;全面落实医疗政策,帮助1232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医疗保险,将符合条件应参加养老保险的62018名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参保政策。

2019年落实危房改造资金9883.2万元,改造1678户;提高低保补差标准,无劳力贫困人口每人每月提至484元,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因残、因学刚性支出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98户1503人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投入近3000万元,解决了106条自然村1417户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至2019年12月31日,汕尾全市有劳动力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46.05元,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27.63元。

湛江徐闻:创新营销模式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徐闻菠萝丰收

文/图 袁增伟 杨飞 陈小勇

“最近我们县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全县2019年剩余未脱贫人口已全部脱贫。另一个是今年全县菠萝销售率达98.3%,销售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6月28日,徐闻县有关领导对羊城晚报记者如是说。

最近,省领导称赞:“特殊时期,特殊困难,特殊措施。湛江徐闻菠萝营销抓得有成效……”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等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复工复产

徐闻县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优质菠萝。徐闻因而享誉 “中国菠萝之乡”“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绿色生态菠萝十强县”等美名。

目前,徐闻县菠萝种植总面积35万亩,主要分布于曲界镇等中东部7个乡镇。菠萝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近3年来该县不断推行菠萝标准化种植,推广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再加上去年7月以来该县高温少雨,光照充足,有利于菠萝生长。本年度菠萝生产,质量好、上市时间早。总产量为60万吨,果品品质整体较往年提升,上市时间较上年度提前22天。

然而,受今年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流通链受阻,此时恰逢徐闻菠萝收获上市季节,而全国菠萝主销区市场处于关闭或者半关闭状态,其中,湖北原为徐闻菠萝在华中地区主销区。菠萝产业出现采摘难、运输难、销售难,原有订单多数作废,菠萝等农产品销售成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徐闻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早谋划,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稳产,全力做好菠萝营销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 精准施策抓促销

为帮助徐闻果农解决菠萝销售问题,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领导指示,成立工作专班,指导支持徐闻菠萝销售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亲自当群主组建了“徐闻菠萝12221”微信工作群。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市长姜建军等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徐闻菠萝产业发展。

徐闻县委、县政府着眼工作大局,统筹各方,科学研判,早部署、早行动;县防疫指挥部召开6次全体会议部署“防疫情、抓流通、促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深入村组、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调研;县党政领导分工挂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全面开展菠萝销售工作。

同时,出台《关于印发徐闻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流通加工扶持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疫期间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县财政紧急安排首期1359万元资金,落实三项奖补支持政策:一是安排616万元对流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电商服务企业进行扶持。二是安排700万元设立“农贷宝”助农贷款项目,贴息率按4%计,连同原有的“政融保”“菠萝贷”“菠萝保险”等项目一并实施,切实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融入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安排43万元暖心优待采购商。对县外来徐的采购商实行定点接待,免费提供住宿。

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产区乡镇、村组成“服务组”“采收队”,切实解决采购服务工作。防疫期间外地采购商入驻该县定点接待酒店达45家。

建立产销对接服务机制 增加贫困户收入

贫困户的农产品是否销出去,直接影响到能否如期脱贫的重要问题。为此, 徐闻县在疫情期间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收入,狠抓消费扶贫,成立全国菠萝销售联盟,充分利用“12221”农产品销售模式,举办系列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发挥徐闻县三农服务中心、菠萝跨境电商产业园、中国菠萝原产地直销中心平台作用,与尚德、厚德超市、邮政扶贫产品展销平台、东西协作供销联盟合作,采购扶贫产品。通过与邮政部门合作,降低邮资,利用“邮居乐”直销扶贫产业,有效拓宽菠萝等扶贫产品流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与此同时,徐闻县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疫要求,率先全面撤销镇、村卡点,畅通交通,促进农产品流通,并在镇村两级建立产销对接服务队。各乡镇因地制宜、各显神通,纷纷组建服务队、采果(菜)队、装车队等。服务队由镇、村两级领导、党员、团员、农办主任、志愿者组成,进村设点。

在防疫特别时期,党员、团员冲锋在前,充当采购商的翻译员、代办员、服务员、调解员,切实解决采购商居住、用工、用车等问题。如菠萝产区曲界镇由153人组成的17支服务队,分别进驻采购商定点宾馆和村委会,帮采购商解决用工难、用工贵、运输难运输贵等问题,有时当翻译员,解决群众语言不通问题,有时甚至当起调解员,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外地客商感叹:“这是新时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体现”。

曲界镇石灵溪村委会奇鹤村贫困户黄泽全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得益于政府建立产销对接服务机制,使他家种植的菠萝及时销售出去,并卖得好价钱。今年他家卖菠萝除掉成本,纯收入3万元多。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县镇领导轮番上阵当主播

“今年我们创新工作机制,为疫情之下的农产品营销提供新思路,打造了县长当主播、新电商搭台、农民唱主角的‘徐闻模式’,有效地解决疫情下菠萝的销售困境。”徐闻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样不但解决了卖菠萝难问题,而且卖到了好价钱。

2月19日,徐闻县长率先走进助农直播间,两小时售罄15万斤菠萝。接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两名副县长和7个镇的书记、镇长相继出镜推介菠萝,另有5位镇长、扶贫书记也走进直播间推介徐闻特色扶贫产品……

通过开展县长书记镇长直播推介、采购商会客厅连线、批发市场“云采购”、短视频带货等模式,打造徐闻菠萝网络营销工程,迅速形成良好的销售局面。

徐闻菠萝系列网络营销举措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省各大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徐闻菠萝”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4月8日,徐闻县举行菠萝出口日本发车仪式,逆势而上,走出国门,迈开了开拓全球市场的步伐。

数说扶贫

截至6月27日,徐闻菠萝销售量59万吨,占全年总产量98.3%。在“12221”徐闻菠萝网络营销直通车模式的带动下,全县菠萝实现了产销两旺,鲜果总产值15亿元。其中,菠萝主产镇——曲界镇仅邮政银行农户存款余额合计12.56亿元,同比增长2.65亿元,增长率80户272人已全部脱贫。

江门:各方聚力 年底前实现高质量脱贫

台山市广海镇那章古树红茶园内,工人正在采茶

大格局 强机制 创新招 兜底线

文/图 陈卓栋 彭纪宁 周颖森 谭耀广

在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毅叔的柑普茶店每天都准时开门迎接客人。

记者了解到,身患肢体残疾二级的他四年前被纳入古井镇精准扶贫对象。当地政府帮他协调孩子的学费、申请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落实参加医疗救助和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并全额补助参保费等。后来,毅叔有了创业脱贫的打算。古井镇政府干部为其申请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让他开设了自己的柑普茶店。现在,毅叔已脱贫,并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代言人”。

毅叔只是近年来江门脱贫的众多案例之一。记者日前从江门市扶贫办获悉,近年来,江门构建了大扶贫格局,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创新开展“三社联动”社会扶贫行动等。按照工作计划,江门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

同时,江门在对口帮扶工作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市四个县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

驻村书记支招 企业尽力扶贫

江门台山市广海镇城北村的广海那章古树红茶园,周边的贫困户们戴着草帽在茶垄间采摘着夏茶,每采摘一斤新鲜茶叶,他们可以获利5元,一天下来能赚100元至150元。

茶场的负责人曹集平是本村人。因为本村有不少种植了数十年的老茶树,他估摸着造茶是好生意,所以2018年他返村创业,开设茶场经营手工红茶。“我做的茶叶本来靠自产自销,都是我两口子在干,随着茶叶销路越来越好,我也想招募人手扩大规模。”

得知曹集平的经营情况后,江门海关驻城北村的第一书记张晶新向他建议了一条既能扩大生产规模,又能帮助当地贫困户的方法:聘请残疾人工作。

记者了解到,城北村有27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精准扶贫户8户24人,是广海镇精准扶贫户户数最多,人数第二多的村。作为对口支援的帮扶干部,张晶新希望利用曹集平的造茶生意来进行产业扶贫。

“张书记找到我时,我们俩一拍即合,雇佣本村的贫困户既能帮他们脱贫,也能帮我自己,实现双赢。”曹集平说,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据悉,曹集平目前雇佣采茶工人8名,均为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他们每天工作的收入,可以补贴他们的伙食、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自从他们来这里工作之后,生活好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在江门,像张晶新这样的扶贫干部、曹集平这样的企业负责人,加上社会不同阶层的慈善力量,构建起了一个包括政府、行业、社会的大扶贫格局。

派出驻村书记、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江门的“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日益完善。江门市委组织部介绍,结合去年启动的“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市、县、镇三级单位共派驻240多名村第一书记联合组成镇(街)乡村振兴工作队。今年,江门将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工作,强化村(居)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的责任,着力解决软弱涣散班子的问题,选好配强后进地区乡镇(村、居)领导班子,建立一支可持续的扶贫队伍。

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扶持贫困户、贫困地区,“百企扶百村”行动在江门如火如荼。如江门银行机构在立足帮扶江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国标和省标贫困户,通过与建立信贷关系的企事业进行沟通对接,逐家企业排查每位员工的家庭情况,主动收集国标和省标的贫困户身份信息。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江门银行机构对精准扶贫事项实现系统登记等全流程管理,便于对金融精准扶贫全过程的跟踪、检查,提高对国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精准度。

社工团队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的公益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发动了“千万义工助千户”行动。共青团江门市委介绍,结合工作实际,团市委积极发挥牵头单位作用,主动协同市扶贫办及有关部门专题研究部署扶贫领域志愿服务工作,深化“千(万)义工助千户”社会扶贫行动,以建设志愿服务“爱心之城”为助力,充分整合江门市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对照脱贫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有效的结对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义工组织及个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单位等主动作为,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

在这个扶贫大格局的支撑下,截至去年年底,江门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利用江门帮扶的资金建设白鸽养殖场,带动周边群众养鸽脱贫

打造特色产业 切断贫穷根源

要断穷根,产业先行。地处咸淡水交界区域,以优质青蟹养殖为主要产业的江门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共计180万元,规划600亩地打造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将70户贫困户纳入扶贫项目,参与项目分红,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增收,探索“基地+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当地人阿雄因其父亲两次中风造成二级残疾,母亲身患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不得已辞掉工作回到家中照顾父母。2018年4月,他经介绍进入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工作,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每年有固定分红,家庭生活基本不愁。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安心照顾父母,心里觉得踏实、温暖。”阿雄说。

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友介绍,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创新养殖方式,采用“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实时观察,专人打理,存活率是传统养殖的2—3倍。短短一年,基地的月产量突破1万只,产值200多万元。身为“股东”的70户贫困户每年从基地分红约38万元,平均每户5000多元。

除了就业扶贫和基本政策帮扶外,基地的快速发展还衍生出一条新的产业链。目前,当地一户精准扶贫户与基地签订供需协议,通过咸围养殖蟹苗供给基地,年增收2万多元;当地居家就业的30多户贫困户通过捕捞沙蚬等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15万元;8名贫困户在家编织蟹笼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2万多元。

同样是在恩平市,第一批“全国最美森林小镇”那吉镇靠养蜂采蜜建立起扶贫产业。那吉镇党委委员冯艺兵介绍,通过与恩平市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社长梁健鸿多次协商,2018年起那吉镇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投资建设,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成立精准扶贫产业“养蜂采蜜”基地,占地70亩,购买养殖蜜蜂135箱,采取“合作社+扶贫户+基地”模式运作,率先挑选38户贫困户中巩固脱贫难度较大的22户参与其中,通过基地示范、贫困户参与管理、参加学习培训,最终达到贫困户既能掌握技术又获得分红的目标。

据悉,“养蜂采蜜”项目实施以来,该镇已组织开展了5次集中培训和60余次分散培训。梁健鸿说:“通过现场讲解指导,大家基本掌握了蜂群特性、日常管理、产期管理、蜜蜂病敌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去年5月,精准贫困户概叔来到养蜂场成为管理员。每天清晨,他都要到养蜂场观察蜂蜜产量、蜂仔繁殖、花草蜜源护理等情况,开启了他的“甜蜜”事业。“如果我们能像蜜蜂一样勤劳,赚钱致富也不是痴人说梦。”概叔算了一笔经济账,“打理蜂场每月有2000元工资,自己在蜂场还寄养6箱蜜蜂,每年产蜜25公斤,能卖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哩。”言语中,概叔流露出对甜蜜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他将计划把自己的蜂箱数量扩大到10箱,争取收入翻番。

据悉,由于产业项目效果较好,去年年底,那吉镇增购蜜蜂28箱,将余下的16户精准扶贫户一并纳入该项目中。

在江门,类似恩平青蟹、蜜蜂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有很多,它们提供“造血式”帮扶模式,增强村落的脱贫增收能力。江门市扶贫办指出,近年来江门全力实施产业、就业、社工、扶贫扶志(智)等“11+3+3”扶贫措施。全市累计建成产业扶贫项目37个,资产收益项目164个。

恩平市那吉镇聘请专家培训贫困户养蜂采蜜

兜住民生底线 杜绝返贫现象

今年春节后,家住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雄光村的春姨和诠叔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长期备受慢性病困扰的两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出外打零工。正当两人彷徨不知所措时,当地扶贫干部雪中送炭,帮他们申请社会救助,并根据江门市今年提高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补发了低保金。诠叔激动地说:“还好有他们帮忙,我们的心才稍稍定下来。”

提起春姨和诠叔一家的情况,当地的扶贫干部也不禁叹了口气。春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轻度脑中风,只能在家里休养,偶尔做些手工帮补家用;诠叔本就有先天性心脏病,之前只能去水果批发市场打打零工。“他们家里还有一位患白内障的老太太和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经济一直很困难,连住房也要借亲戚的房子来安顿。”江海区民政局局长陈颖玲告诉记者,2016年起当地将他们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各种方式让家庭情况得到改善。

往日里,一家5口主要依靠诠叔打零工、春姨到扶贫车间加工灯饰挣钱,月收入约3000元,勉强维持生活所需。但是今年,他们一家因为疫情再度陷入困境。诠叔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水果批发市场封闭了一段时间,重开之后生意也不好,加上春姨也接不到手工来做,一家人收入几乎归零,“我们两夫妇本来身体不好,吃药花销就大,这下没了收入,都不知道怎么办。”陈颖玲说,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组织民政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全面排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情况及需求。通过走访,他们得知春姨和诠叔所处的困境,“确保困难家庭疫情防控有保障、脱贫路上‘不掉队’,这是我们近段时间工作的重点,所以我们立刻想办法帮他们一把。”据悉,当地扶贫干部马上为春姨和诠叔一家申请纳入低保,接受社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为他们申请了基本施保和分类施保两类保障政策,这样一个月大概约4700元。”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原来春姨和诠叔一家曾在2009年被纳入低保户,但2018年因为存款超标而退出低保。幸好今年4月,江门市印发《关于江门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的公告》,提高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这样他们一家才得以重新纳入低保。

陈颖玲介绍,根据江门市今年新的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900元/人·月;城镇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低保标准75%,即675元/人·月;农村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低保标准60%,即540元/人·月。在江海区,从年初开始民政部门就一直在进行低保金提标和补发工作,并在5月10日全部完成,“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868元,高于当地低保标准75%的要求,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809元,高于当地低保标准60%的要求,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为全市最高。”根据江海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江海区有城乡低保对象280户、421人,今年1月至5月,该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69.71万元,为不少像春姨和诠叔这样的家庭兜住了底线。

江门市扶贫办人士指出,春姨和诠叔的事例充分说明了江门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的必要性。据悉,近年来江门积极开展“两线合一”改革创新,实现扶贫与低保标准、对象、政策、服务“四个合一”,积极开展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改革,推进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深度融合,帮困难群众兜住民生底线。

扶贫办工作人员上门为困难群众办事

东西携手共进 对口帮扶崇左四县

除了本市的扶贫工作,江门还肩负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市龙州、宁明、大新、天等四个县,四川甘孜州以及其他地方。

据介绍,崇左市大新、宁明、龙州、天等四个县属于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龙州、天等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全市有贫困村28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8%;农村贫困人口34.18万人,总量排名广西第五位;贫困发生率为18.16%,比广西平均高10.2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13.66个百分点,排在广西第三位;有深度贫困县1个,深度贫困乡镇7个,深度贫困村99个。

自2017年9月江门市全面推进落实对口崇左“携手奔小康行动”任务以来,双方在产业合作、劳务合作、教育协作、医疗卫生扶贫协作、旅游扶贫协作、人才支援交流等方面的协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助推了崇左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江门市对崇左市四个对口贫困县已累计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4亿元,231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市县级领导调研对接862人次,召开高层联席会议35次;先后互派40名党政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互派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409人次。四个对口贫困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也分别从2017年底的13.22万人、9.4%下降到0.75万人、0.53%。

省扶贫办对江门市对口协作崇左市的工作和成效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上江门是啃了“硬骨头”,作了大贡献,成绩经得起检查,经得起考验。

数说扶贫

根据江门市扶贫办资料,截至2019年年底,在现行标准下,江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江门市2016年—2019年累计筹集市县两级扶贫资金4.714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623亿元,县级资金1.091亿元,资金已支出4.357亿元,资金使用率达92.42%。其中,2019年筹集市县两级扶贫资金9641.617万元,已支出7539.281万元,扣减据实列支的精准医疗保障专项1549.29万元,资金支出进度达91.51%,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三保障”和造血型稳定增收项目的建设。

产业扶贫及资产扶贫方面,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建成规模产业扶贫项目70个,累计受益贫困户2897户9462人;资产收益项目158个,累计有贫困户4046户12695人受益。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江门市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2047.52万元,带动贫困户597户,消费扶贫已成为江门市推动分散式贫困户增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江门台山:一镇一特色闯出脱贫攻坚新路径

学员正在接受“粤菜师傅”工程培训

大厨创业 直播带货 荔枝致富

文/图 陈卓栋 彭纪宁 梁园园 谭耀广

在江门台山市的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不少贫困学生正在进行“粤菜师傅”培训,他们希望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让自己和家庭脱贫致富;在台山市海宴镇,“精准扶贫直播间”的直播带货,让当地扶贫基地的产品打开电商销路;而台山市北陡正依靠进入成熟期的荔枝,吸引着游客前来旅游,带动当地脱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台山市“玩”出了扶贫的新模式。记者了解到,依托“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电商直播、农业+旅游等方式,台山在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台山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17户2447人已经全部达到“八有”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粤菜师傅” 工程助贫困户脱贫

台山市是粤菜重镇,以当地多种特产为原材料的经典粤菜菜式深受食客欢迎,其中以黄鳝煲仔饭最为著名。近年来,凭借深厚粤菜底蕴,依托“粤菜师傅”培训工程,台山市通过粤菜厨师技能培训,引导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走进餐饮行业,在锅碗瓢盆之间实现脱贫。

作为江门市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位于台山市的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主要通过“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方式,为有志从事餐饮业的城乡劳动力,尤其是精准扶贫对象提供培训机会,助推其就业创业。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校累计培养“粤菜师傅”3189名,学员当中超过六成是低收入人群,有300多名学员是精准扶贫对象。短期培训共开展46期,合计培训学员2276名,包括短期烹调培训班、面点班、烧腊班和技能晋升班。该校校长阮志斌介绍,“粤菜师傅”短期培训班开展以来,已有60%的学员实现稳定就业,另外有近30人成功创业。根据回访,培训后实现就业的学员月均收入平均增长600元-1000元,创业的学员月均收入平均增长近2000元。

低收入群众陈英宏是第八期“粤菜师傅”短期培训班的学员。他回忆,一个多月的粤菜师傅培训班,他获得了饭店基本管理、毛利核算、菜式烹饪及摆盘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这些知识对于他创业开店都很有帮助,“培训期间,我不仅享受了免学费、免住宿、免伙食费的政策优惠,还接受了系统的厨艺技能专业教育,学习了餐饮经营管理基础知识。”去年8月毕业后,他便筹划开一间主打本地特色菜的餐厅,由厨房帮工变身为创业者。为此广东厨艺技工学校还派了专职教师跟进创业细节,并教他申请创业补助及银行免息贷款。在各方的帮助下,日前他的“粤菜师傅”创业示范店成功开张。

除了帮助台山本地的贫困户外,台山市“粤菜师傅”工程还面向广西崇左市等地开设短期专项扶贫培训班。台山市政府数据显示,来自黑龙江七台河市和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市的精准扶贫对象127人在台山接受了“粤菜师傅”培训。

海宴镇扶贫直播间为当地富贵竹“带货”

用“直播带货” 推动扶贫产品消费

今年3月18日,海宴善融扶贫直播间在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扶贫商业街成立。海宴镇党委委员、五丰村第一书记陈金灿说:“我们扶贫直播间主要帮助贫困户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直播活动中来。”据介绍,扶贫直播间由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老师团队指导运作,通过自主培训和培育一批网红直播能人,目前已为23位村民及扶贫对象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学员通过培训能熟练掌握直播方式和销售技巧。

这一新生事物的效果如何?当地富贵竹种植户伍炎文体会最为深刻。记者了解到,他曾是当地贫困户。2016年在镇委镇政府的鼓励下,种植富贵竹等作物超20亩,成了村里的脱贫带头人。“富贵竹是我镇重点产业,全镇种植户超过2000户,种植面积7000多亩,加上剑兰总共有10000多亩。”海宴镇扶贫办主任陈劲龙说。但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富贵竹陷入滞销,把伍炎文给愁坏了。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全镇富贵竹和剑兰主要依靠传统的线下渠道销售。”陈金灿说,“必须从线下和线上同时入手。”借助当下最火的直播形式,海宴镇方面开展了富贵竹的线上推广。4月16日,拼多多直播扶贫活动在善融扶贫直播间开播,陈金灿和另外两名驻村第一书记走进直播间,为海宴富贵竹代言。开播当晚短短1小时,销售富贵竹超1100单,累计销售富贵竹11000多枝,销售额达3.4万元。伍炎文终于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为地里20亩滞销的富贵竹发愁了。”

记者了解到,该直播间除直播莲藕、剑兰、富贵竹、马铃薯、荞头等5大扶贫基地商品外,还直播销售东南亚特色服饰、小吃及海宴生蚝等产品。今年以来,扶贫直播间带动26人参与微商直播营销,各大平台上线产品超过15款,已销售超100单,金额约7万元。

记者了解到,台山市鼓励各镇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打造包括“电商+扶贫”在内的“一镇一特色”精品扶贫项目,除海宴镇外,赤溪镇也联合“公益中国”电商平台,在长沙村建立起农村电商服务站,帮助销售农产品,上市至今,为贫困户销售4万余斤大米,为村集体和扶贫户创收20多万元。

北陡镇荔枝丰收,吸引游客光顾

“荔枝+旅游” 让果农在家门口增收

目前正是荔枝成熟时。在台山主要的荔枝产地北陡镇,村民们摘下荔枝摆卖,供来往游客尝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陡镇以荔枝资源为平台,探索开拓旅游、扶贫、创业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打造精准扶贫荔枝园,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同时,积极打响北陡荔枝品牌,丰富本地旅游文化项目,带动全镇果农增收致富。

北陡镇党委挂职副书记文健明介绍,2017年,北陡镇打造了精准扶贫荔枝园项目,发起果树认养活动,每棵树认领费500元,其中200元用于充实镇扶贫资金,发放给贫困户,增加贫困户收入。另外300元则用于荔枝园的日常维护和工人工资,优先雇用贫困户打理荔枝园。同时,北陡镇还以举办荔枝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推出北陡荔枝节旅游专线。文健明说,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北陡镇体验荔枝游。“六七月份,很多游客专门到果园里摘荔枝,一些路过的游客都会专门停车来玩。”北陡镇寨门村果农容亮平说,游客的增加让他们的收入稳定了许多。

致富密码

台山在创设扶贫项目方面,以“一镇一特色”为重点进行创新。除了“电商+扶贫”外,川岛镇实施“旅游+扶贫”,用扶贫资金入股甫草村旅游开发项目,根据项目收益实施保底分红。端芬镇整合扶贫资金投入道仙湖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旅游企业运行发展资金,增收收益用于扶贫;海宴、汶村、赤溪等镇,采用提供土地、资金等方式,投入到香蕉种植、滩涂规划养殖、光伏发电等基地,用经营收益、资金收益或资金返还等给当地贫困户进行分红,每户贫困户每年均可获得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收益;北陡镇、冲蒌镇、斗山镇则投资“爱心摊位”“致富街”“扶贫商铺”等,资产所得收益用于当地贫困户帮扶。

江门新会:四年500多个扶贫项目 助贫困户就业住新居

社工及社区干部上门开导玲姨(左三)

文/图 陈卓栋 彭纪宁 陈继武 谭耀广

2016年以来,新会区高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四年来共筹集市、区两级扶贫资金5883.6万元,实施500多个扶贫相关项目,包括落实集体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2个、产业项目10个、老区村扶贫项目73个、帮扶贫困户项目400多个。目前,新会区精准扶贫户908户2802人,100%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及达到“八有”指标。

社工帮扶 解心结助就业

四年前,单亲母亲玲姨忍受着病痛折磨,打零工为女儿赚取学费。如今,在新会区彩虹社工中心和会城街道民和社区的帮助下,玲姨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女儿也大学毕业从事社工职业回馈社会。生活上的转变,还要从四年前新会区将社工服务纳入扶贫工作说起。

2016年,新会区开始着手推进社工扶贫工作。社工组织就和各个基层党组织一起携手,帮扶全区所有精准扶贫对象。玲姨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接受帮扶。

彩虹社工中心社工回忆,玲姨丈夫早年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平日靠打散工独自抚养女儿,“玲姨之前患有子宫肌瘤,而且还有卵巢静脉曲张经常性疼痛,要经常到医院看病检查”。与此同时,玲姨女儿小娥当时正就读大学,每年学费15000元,这对于玲姨而言是一笔巨款。

“一边是自己身体有病,一边是女儿的学费,加上两人的生活费,玲姨打散工赚钱很辛苦,当时心情非常低落,感觉这种日子熬不到头。”彩虹社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帮扶之后,针对玲姨的心理状况,社区书记、民政干部和彩虹社工经常与玲姨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先让玲姨慢慢振作起来。

“考虑到小娥当年考入大学,每年学费要15000元,经济负担重。我们就想办法给玲姨增加收入,同时给予补助帮扶。”民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说,2016年年底,社区书记联系维达纸业有限公司,介绍玲姨到该公司工作,使玲姨有了稳定收入。同时,会城街道扶贫办每年给予小娥助学金,2018年江门市府办作为结对挂扶单位,也筹集了10000元助学金给小娥。“家庭收入提高了,玲姨的家庭负担总算有所减轻。”

2018年7月,小娥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了解到小娥读大学时曾有在中小学授心理课的实习经历以及在维达纸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的经历,会城街道扶贫办与社区书记、民政干部商讨,建议小娥可以考虑从事社工行业工作。后来,他们将小娥介绍到彩虹社工中心工作。经过一系列招工流程,小娥在8月底入职彩虹社工中心,跟进复退军人项目。

如今,两母女的生活总算安定下来。彩虹社工中心和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对这个案例的帮扶成效感到满意,社工中心人员说:“经过心理疏导、就业帮扶和教育帮扶后,玲姨母女都已稳定就业,家庭收入大大提高,实现稳定脱贫。小娥也从事社工行业,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群,学以致用,在实现就业的同时又回馈社会。”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像玲姨这样的精准扶贫对象,都得到了社工组织和社区的一对一帮扶。新会区扶贫办表示,全区938户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全部纳入了社工组织的服务体系,实现了社工服务对所有精准扶贫对象的全覆盖,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个案方法技巧,为精准扶贫家庭提供“一对一”帮扶,提供情感(心理)支持,以及个案辅导等。

扶贫干部和练叔(右)交流新会柑种植情况

温暖之家 保住房添信心

“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居其一。记者了解到,四年前不少新会农村的贫困户住房条件简陋,有的甚至全家蜗居危房多年。新会区扶贫办人士认为,长期在这种条件下居住,生活意志难免消磨,难以断穷根。因此,新会区以危房改造为着力点,全力为贫困户打造“温暖之家”。

54岁的新会区古井镇古泗村村民林建华,两年前还因没钱在宅基地上建房子,只能借住别人家里。他还记得,那是一间30多平方米、房龄甚高的青砖屋。房子狭长,仅有一间睡室。为了满足一家四口生活,林建华用木板将低矮的厨房一分为二,在灶台上方隔出一张睡床。每天,他艰难地爬上夹层,弓着腰才能把身子放平、躺下、睡觉。妻子和两个女儿只能在睡室内搭上下铺睡觉。

记者了解到,由于妻子双脚残疾无法工作,两个女儿年幼,全家所有开支,全靠他每日守在路边维修单车所得。微薄的收入让他不敢奢望能建一所自己的房子。

所幸在2018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古井镇将房屋重建和维修项目列作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结对帮扶单位江门市委宣传部和江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古井镇从当年5月开始帮扶贫困户及困难户重建和维修房屋,而林建华也在该项目的帮扶之列。据悉,该项目共改造危房22间,其中新建7间,修葺15间,分两期实施。项目共投入资金超过100万元,其中江门市委宣传部和江门海关分别支持专项资金20万和14万元。2018年台风“山竹”来袭之前,7户家庭危房改造及时完工,让他们安稳经历了风雨。其他改造的房屋也在2018年年底前全部竣工,贫困户们在新房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我的新家有两间房。我们睡楼下,女儿睡楼上,大家都有自己的空间了……天台用来晒衣服和种点花草。”林建华激动地说,“高兴啊,我真的好开心!”

负责项目的相关人士表示,危房改造项目不但让贫困户们有了温暖的家,也激励了他们自力更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少贫困户亲自参与了房子的修建,都说看着房子一天天建起来,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致富故事

练叔是司前镇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家中老父母和小儿子都因病因残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仅靠着两夫妻的微薄收入硬撑着。

当地镇政府扶贫办人士在和练叔的沟通中了解到,虽然家境贫困,但练叔始终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还在想着如何摆脱困境。扶贫办人士鼓励他在行动上辛勤劳动,练叔也没有辜负扶贫办人士的期望。前几年,夫妻二人边在五金厂打工,边筹划着种植新会柑。练叔说:“这几年新会陈皮卖得很红火,新会柑的需求很大,我想种植新会柑应该有钱赚。”三年前,在亲友的支持和扶贫办人士的帮助下,转包了18亩农田用于种植新会柑,工作之余到田间管理。

但种植之路并非坦途。最初,由于承包的农田面积较大,肥料、田间管理等各种费用支出较大,练叔一家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这时,镇扶贫办伸出了援手,协助练叔申请小额贴息贷款。2017年6月,练叔正式与邮储银行签订借贷合同,借款4万元用于种植经营,终于渡过了这一关。

2018年年初,经营状况良好的练叔扩大了22亩新会柑种植面积,合伙种植4亩大棚蔬菜。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各项政策的扶持,练叔生活水平早已超过了脱贫的标准。“现在想的已经不仅是脱贫摘帽,而是要怎样尽快发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练叔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江门鹤山:确保2000多名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劳锦明在茶园工作 陈卓栋 摄

文/陈卓栋 彭纪宁 朱强 谭耀广

确保7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实现高质量脱贫。这是江门鹤山市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给出的庄严承诺。记者从鹤山市扶贫办获悉,2016-2019年度,该市在抓好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住房安全保障等“三保障”基本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就业扶贫、产业和资产收益扶贫等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今年该市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并推进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的各项工作,对新纳入的低收入对象开展各项帮扶。

两级脱贫资金支持超九成

记者了解到,过去4年,鹤山共落实扶贫专项资金6865万元,其中用于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改善相对落后老区村的资金1515万元,直接用于贫困户脱贫措施的资金5350万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剔除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市级补助资金,市、县两级脱贫措施专项资金支出进度99.95%。鹤山市建档立卡贫困户739户2331人,均不同程度受惠于扶贫专项资金。

如该市龙口镇贫困户玲姐,4年前一家4口挤在一间旧平房里,墙面裂了,雨水淋透了顶棚,已经没法住人。当地部门得悉情况后,为其申请了6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其建起了新房,老人和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

“三保障”减轻贫困负担

除了落实扶贫专项资金外,记者也了解到,最近4年,鹤山市各有关部门持续把各项“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好,其中医保部门重点落实全部贫困人口免费参保城乡居民医保,对因病住院的人员实施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计划,基金累计支出225万元,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教育部门牵头做好各学年贫困学生学费、生活费补助发放工作,共发放补助926.95万元,帮扶2639人次。抓好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共投入资金136.84万元为58户贫困户进行住房改造,其中24户重建,34户修葺。落实贫困户饮水安全保障,全市739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解决安全饮用水问题,水质经检测全部达合格标准。

促就业让贫困户断穷根

在鹤山市古劳镇茶山生态园,经常可以见到当地贫困户劳锦明的身影。据悉,劳锦明负责打理生态园里的1亩茶地。这片茶地由当地企业承包后交给他打理,他可以从中获得报酬。“我每月只需到生态园工作几天,每次能有50元补贴,一年下来大约能挣1000多元,加上每年的5600元工作报酬,一年可以增加收入7000多元,经济条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鹤山市扶贫办人士介绍,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主导作用,像劳锦明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其就业就是断穷根的最好办法。据悉,近年来鹤山市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帮助贫困户尽快实现再就业,并大力实施“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开展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等,让贫困户顺利就业。

数说扶贫

鹤山市扶贫办表示,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9户2331人,其中城镇贫困户78户221人,农村贫困户661户2110人。近年来,鹤山市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人次到公益性岗位就业;10个镇(街)共创建“扶贫车间”16间,成功解决84人次就业;累计完成实用技能培训课程的达80人次。鹤山市扶贫办也表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人口中实现就业1026人,户均就业1.4人。

同时,鹤山近年来各镇(街)积极探索通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参与产业和资产收益项目,从而让劳动能力较弱、家庭状况较差的贫困户获得稳健收益分红,进一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市共落实产业和资产收益项目51个,总投资3150万元,每年产生收益约225万元,户均增收约3000元,并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及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产。

湛江税务:带动村民创业发展增收致富

湛江市税务局扶贫工作队正在向贫困户赠送鸡苗

文/图 袁增伟 湛税宣

盛夏的傍晚,毗邻广西的湛江廉江市塘蓬镇牛岭村笼罩在金色的夕阳中。73岁的揭碧业正在忙着给自家的鸡喂食,而这30只鸡苗和饲料都是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税务局等帮扶单位免费捐赠给他的。老汉望着这批日渐壮实的鸡群,心中充满着希望和收获感。

“帮扶单位帮我妻子办了医保、低保,现在我除了养鸡,还采些山草药去卖,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元,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揭碧业说。

据了解,在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税务局抓脱贫、防返贫和促增收的帮扶实措下,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牛岭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人在2019年就已脱贫。如今,如何继续带动村民创业发展、增收致富,确保村民不返贫,成为湛江市税务局帮扶工作的重点。

逐一落实110项税收优惠政策

“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税务局党委明确,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有效兜底的帮扶机制,给全市税务部门对口帮扶对象留下带不走的扶贫力量。

发挥税务部门在税源调查、征管信息收集统计、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长,对本地贫困村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建档分析;结合本地情况,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等六个方面,梳理110项推动脱贫攻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逐一落实;用足用好对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协调帮扶村成立光伏发电合作社,把农户聚零为整,变个人按次开发票为集体申报,全面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一项项具有“税务特色”的帮扶举措一一落地。

稳定收入是防止返贫的关键。针对一些贫困户经济收入较低,且年龄偏老、劳动力不强的特点,湛江市税务局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户一策”地帮助发展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不高的家庭种养经济,促进贫困户稳产增收。靠着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渠道,牛岭村贫困户拔掉“穷根”,走上了脱贫增收的新路。

目前,湛江市税务局等帮扶单位已给53户190人发放了鸡苗9540只、种羊14头、饲料54.42吨、肥料5吨,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

用教育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在吴川市振文镇沙尾村,税务部门采取“扶贫资金帮扶+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方式带贫益贫,与湛江市接待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合作,引进科学技术,沙尾村火龙果种植基地和窦耀文养鸡场,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村切掉穷根、开掘富源。

除了给资金、找渠道、教技术,湛江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还组织8户村民组成互助组,把十只手指攥成一双拳头,建起了30亩辣椒基地和种植1800余株黄皮果。今年,辣椒基地改种水稻,并逐步扩大到50亩。村民看到荒地变良田,山坡变果园,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湛江市税务局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简街道庵里村的余洪亮如今已经是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叉车司机。2016年,湛江税务部门精准扶贫工作队走访到他家时,他正处于辍学状态。工作队建议其就读中职学校,学一门手艺,靠劳动脱贫致富。在工作队多方联系下,余洪亮免费入读上海船厂技工学校。2019年,他回到了湛江东海岛老家就业,每月收入4000元,实现精准脱贫。如今,该村16人完成学业,57人在校,实现了教育补助和生活补助全覆盖。税务部门还设立奖学金,奖励每个考上本科院校的建档立卡户学生6000元,仅2019年就有2名新生领取了这笔奖金,在村里形成良好的奖学氛围。

[小康密码]

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漫天——

“我们将持续把‘软组织’建成‘硬堡垒’,激活脱贫攻坚工作‘一盘棋’,在产业帮扶、落实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教育、医疗帮扶方面多想好办法,在环境整治、危房改造、饮水工程等方面多为百姓群众办好事实事。”

广东中行:聚焦产业发展,创新扶贫新模式

中国银行河源分行定点扶贫浮石村宝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在坚果基地作业

文/羊城晚报记者 汪海晏  图/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广东中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耕脱贫攻坚“责任田”,扎实推进产业脱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做到全系统、广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注重思想脱贫 增强内生动力

脱贫工作不仅是让贫困村摘掉贫困帽,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让他们富起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东中行始终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统领,把抓好帮扶村党建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法宝,让村民首先从思想上“富”起来。深入开展党建扶贫,行内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各级机构与贫困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增强农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分行为帮扶村建起了党员之家、党建工作室和党建活动室,为外出党员回乡参加党员活动和党建活动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云浮分行成功联合番禺支行、顺德分行党支部开展党员共建活动,有效搭建了党员交流、资源整合的平台。汕头分行、广州荔湾支行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光明社区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发挥共建三方的党组织优势,整合资源,探索一条三方党组织结对共建路子。清远分行成功推荐帮扶村四联村上线中国银行“复兴壹号”党建平台,以智慧党建助力精准扶贫。

持续开展思想扶贫,省分行举办全辖扶贫干部培训班,组织50多名扶贫干部交流培训,积极推动村党建活动和每日广场舞活动,邀请县、镇业余文艺爱好者利用“五一”和“十一”假期到村里进行文艺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惠州、梅州、湛江等分行通过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向贫困户宣传科技知识、选送贫困户到技工学校进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培训,培养贫困户一技之长,提高其获取劳务待遇的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切实提高脱贫能力,通过“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模式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积极扶持贫困县的企业、“返乡创业带头人”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从而带动就业;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育人、就业帮扶等支持;在校园招聘中设置“贫困大学生专项招聘计划”,鼓励贫困地区分支机构面向当地开展社会招聘。

聚焦产业扶贫 激活“造血功能”

农村脱贫的思路,主要是为村里创造持续的造血能力,在脱贫奔康的同时,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为激活“造血功能”,广东中行在各地采取多种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引入帮扶资金和项目,帮助帮扶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光伏项目等,有力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在韶关,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筹备成立村集体经济体“新丰县融长引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蔬菜产地直销,建立起产销平台。2019年,通过该产销平台销售红薯、大薯等当地农产品共计18万元。此外,还组织帮扶单位饭堂采购、工会采购、个人购买等形式,对接购买村沙糖桔、菜心等农产品。2019年帮扶单位采购村沙糖桔2544箱,金额达81400元;发动社会力量购买农产品菜心11000斤,金额22000元。

中国银行韶关分行打造百亩百香果种植基地,并开发采摘体验、旅游观光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以“合作社+基地+公司+租金+务工”的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目前,每天平均有超过30名村民在百香果种植基地搭棚架、施肥等,累计完成百香果种植90多亩,1.6万多棵……

在汕头,中国银行汕头分行在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将发展食用菌种植作为特色农业项目,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带领社区“两委”出外参观、学习蘑菇项目厂房建设、蘑菇培植技术。该项目投产经营的第二年即产生效益,贫困户开始逐月领取收益金,“造血式”产业扶贫激活了村民的“精气神”。

在云浮,中国银行云浮分行组织19户有劳力的贫困户实行入股镇政府统筹养鸡场项目的发展模式,养鸡场投资期限为10年,参与入股的贫困户每年享受收益分成,初步预测年化收益可达10%,从而为贫困户寻求长效稳健的收入来源。

此外,广东中行还有很多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正在持续进行中。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末,广东中行全辖共有16家单位承担了全省69个贫困村的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72户5303人,优化选派47名骨干挂职扶贫。2019年共向帮扶村直接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投入物资2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0个,另引进社会项目33个、引进帮扶资金1151万元。截至目前,该行全部帮扶人口均达到脱贫标准,全部帮扶村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

广东中行携手中山三院为长引村提供义诊服务

突出金融创新 探索发展扶贫新模式

金融扶贫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广东中行切实履行金融精准扶贫主体责任,2019年广东中行国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7.67亿元,当年新增5.52亿元,超额完成总行下达的金融扶贫信贷计划,完成率达1104.94%;省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6.4亿元,当年新增7.24亿元,增幅79.07%,远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中行聚焦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示范合作社,研发推广专属特色扶贫产品,进一步健全“益农贷”、扶贫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特色产品服务体系,增强对小农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个人普惠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

此外,还积极推广中银惠农通宝“扶贫贷、扶农贷、助农贷、新农贷、特产贷、供应链贷”六大产品,涵盖扶贫工作多个领域。其中,为茂名电白沉香产业园牵头实施企业提供融资2000万元,助力客户加快推动建设进程。通过普惠金融网点对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给予融资支持,韶关新丰支行开业即办理了首笔扶贫业务,为当地种养合作社提供授信200万元。另一方面,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扶贫贷款中信用贷款发放比重,积极推广在线供应链融资产品服务。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东中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出现还款困难的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还款期限。对因疫情导致无法或无力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贷款学生,采取设置还款宽限期、延迟还本息等支持和保障措施。

广东中行凭借扎实有效的扶贫举措,发挥金融力量,聚焦产业扶贫,取得良好成效,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和肯定。先后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等奖项,在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定点扶贫考核综合评价中,获评等级为“好”。

广东工行:播金融种子 结扶贫硕果

2015年以来,工行广东分行连续六年举办“茂名荔枝网上行”活动,利用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助力农户拓展荔枝销售。2015-2019年,累计助力销售荔枝逾9万斤,销售额超350万元。

文/戴曼曼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工行总行精准扶贫、致力脱贫攻坚战部署,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播种了一颗颗金融种子,结出了扶贫路上的累累硕果,助力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建立机制保障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总行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金融扶贫攻坚的优势,抓好扶贫攻坚全盘棋,工行广东分行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全辖共设立144个扶贫服务网点,派出82名扶贫干部到各级对口扶贫村驻点,并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对口帮扶机制,多措并举推进金融扶贫。

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必须引入金融资金这潭活水。工行广东分行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扶贫的政策,为个人和区域精准贷款,解决资金后顾之忧。截至2019年末,该行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4.8亿元,比年初净增4.9亿元;在全省28个贫困县贷款余额为272亿元,较上年增幅为13.6%,比全行贷款增幅高0.2个百分点。近五年,该行扶贫帮困经费投入、员工扶贫捐款累计超2700万元。

2018年,工行广东分行开办首笔光伏扶贫项目贷款业务, 累计投入1.3亿元贷款支持韶关曲江粤电新能源公司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该项目现已建成投产, 不仅能提高地区供电能力和工业产值, 项目配套投入的扶贫资金收益可帮助曲江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9户、4094人脱贫。

对口帮扶“造血” 春在千门万户中

2019年末,工行广东分行对口扶贫村——广东省阳江市九三村提前实现了全面脱贫。2016年4月,该行与九三村确立对口扶贫关系。四年多来,工行广东分行派驻的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进村入户,累计投入资金470万元,以实际行动落实精准扶贫帮困工作,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该村农民收入、集体收入、村道建设、饮水安全、水利和电力设施、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公共服务、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

在九三村扶贫方式转变中,工行广东分行首先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根本出路,成立了阳江市阳东区九三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等模式发展产业。如,该行使用财政扶贫资金51万元支持当地14户贫困家庭养殖黄牛、猪、鹅和种植沙糖桔等,并提供种养殖技术及销售渠道支持,帮助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充分激发九三村民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干事创业的精神。同时,该行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免费服务,助推贫困对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群众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先后有22名贫困人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分别在广州、佛山、阳江等地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此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工行广东分行每年投入5万元,以助学金方式资助九三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加大教育帮扶力度。2019年11月又一次性投入50万元资金设立对口帮扶九三村教育扶贫基金,用于资助该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当年列入低保户、孤儿、事实性无人抚养贫困学生,解决其上学难的问题,达到扶贫先扶智目的。

定点帮扶“组合拳”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工行总行的统一安排下,工行广东分行于2020年3月开始点对点帮扶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截至2019年底,金阳县还有贫困人口2.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6%,脱贫难度极大。

为帮扶金阳县实现稳定脱贫,该行成立“一把手”挂帅的对口四川金阳县扶贫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按照“当地有所需 帮扶有所应”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拟定了“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民生扶贫+就业扶贫”的工作方案,投入充足资源和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引进资金、企业和技术,深挖消费扶贫潜力,既输血又造血,通过这一套扶贫“组合拳”有效解决实际问题。2020年4月28日,该行向全辖发起消费扶贫倡议,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辖内各级机构累计购买金阳县农产品突破1000万元。2020年6月3日,工行广东分行再携手三家企业向金阳县丝窝乡丝窝村脱贫攻坚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捐赠资金1100万元。该项目是当地重点脱贫攻坚项目,总投资1.48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出栏优质生猪4万头,存栏2万头,年销售收入4290万元,惠及贫困户2848户、14841人。

2020年5月27日,工行广州分行举办“羊城乐享·e站购,扶贫助农好时候”扶贫直播活动,为四川、贵州等地的贫困地区农产品带货

解锁扶贫新模式 万水千山只等闲

扶贫路上,依托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工行广东分行通过建立扶贫产品专区、开展扶贫专项活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扶贫合力,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商户扩大客户群体和销售规模。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该行实施消费扶贫“春暖”行动,更结合当下最时兴的网络直播推动融e购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四川、贵州等地国贫县农产品带货。2020年5月20日,工行广东分行与四川分行联合举办“扶贫美食汇”网络直播,为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农特产品带货。直播在金阳县连绵高山上的十万亩索玛花海中进行,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两个多小时成交量达180万。

有了“电商+扶贫”“直播+扶贫”的扶贫新模式加持,让扶贫工作跨越山川河流,在广东和全国各地贫困地区之间架起了一道爱和希望的彩虹。2019年至今该行购买中西部、省内等贫困地区农产品金额超1700万元,并通过融e购电商平台带动国家级贫困县扶贫产品销售额约7500万元。

广东农行:“农”情助力 决战脱贫攻坚

聂诚亮在苗圃产业基地了解苗圃种植情况

广东农行高质量、多举措助力精准扶贫纪实

文/戴曼曼 王淼怡

脱贫攻坚,金融赋能。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简称“广东农行”)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高质量、多举措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截至2020年4月末,该行在产业项目带动和小额扶贫方面的贷款余额达到37.1亿元,比年初增加7.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万多人;定点帮扶陆河县麦湖村成效显著,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户均年收入达17676元,较2016年翻番,在省定点扶贫考核中被评为“好”,连续三年获得省扶贫济困红棉杯。

创新产业项目模式 激活贫困地区经济

广东农行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依托“银行让利、企业或大户带动、贫困户受益”的联结机制,创新产业项目扶贫模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重点客户和骨干项目。至4月末,该行有扶贫任务的71家支行已全面实现“一县(区)一产业(项目)带动”。

“龙头企业+贫困农户”模式是其中之一。该行通过订单生产、雇佣生产、收购协议等方式,达到“服务一个、带动一串”的效果,其中,向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川县绿誉农业公司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3650万元,支持企业扩大油茶种养基地、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0人。在“特色产业+贫困农户”模式中,该行对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建行动,扶持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名优特新”产业,已支持农业产业园内特色产业扶贫贷款45户、余额7.5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多人。

广东农行推进“收益项目+贫困农户”模式,支持农村地区盘活资源要素,使贫困户获得资产性收益。以梅州五华县惠农新能源项目为例,该项目年发电量3300万度以上,年税后收益3000多万元,五华县政府通过发放资产收益款的形式,带动2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该行还推出政府增信带动模式,积极参与各地政府建立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适度放宽贷款条件,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和扶贫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此外,广东农行创新“电商平台+贫困农户”模式,发挥“惠农e商”平台作用,为贫困地区销售特色产品搭建电商渠道和桥梁。

精准投放小额贷款 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为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广东农行全面落实“五个精准”、“六个政策要点”要求,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实现应贷尽贷。至今年4月,扶贫小额贷款1.74万户、贷款余额6.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9万人,其中2019年以来增量排名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应贷尽贷率达到100%。

广东农行积极对接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府扶贫机构,落实扶贫合作协议签订、风险补偿金账户开立、补偿金到位等工作。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该行员工逐村入户走访,讲解扶贫小额信贷各项政策,对贫困户进行信用评定,已走访的贫困户超过10万户。贫困户提出贷款申请后,该行安排专人完成贫困户身份核实、贷款贴息申请等工作,让贫困户足不出镇就能办贷款。

在“贫困户自愿和贫困户参与”基础上,广东农行创新了合作抱团、户贷户用合伙、户贷社管合作、户贷社管合营四种模式。在韶关乳源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托管代种代养模式,贫困户委托基地统一托管,收获后由公司统一收购,扣除养殖成本和管理费后结算收入,已向15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6152万元;在云浮罗定推广“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南药获取收益,已累计投放7820万元、受惠贫困户2508人;在清远英德推出“农业龙头+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贫困户申请贷款作为加入合作社初始资金,并承包基地内的茶树经营权,由红茶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按照基地标准进行种植,已向1441户贫困户发放贷款5956万元。


在广东农行支持下,麦湖村建起了苗圃产业基地

扎实推进定点帮扶 提前实现整体出列

广东农行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在有扶贫任务的14个地区分行均派出驻村工作队实施对口帮扶,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公益性捐赠资金和员工扶贫捐款超过1600万元,对48个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连续三年获省扶贫济困红棉杯。

目前,广东农行在定点帮扶的汕尾麦湖村已累计投入无偿捐助帮扶资金超过700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大病医疗、高等教育等补助项目,并通过全体员工捐款、全体部室挂点帮扶,群策群力助力脱贫。同时,帮助麦湖村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综合楼、党员活动室和麦湖小学电教室,重建麦湖小学主教学楼,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铺设路灯、重建危桥,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广东农行构建增收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入股政府统筹的资产性投资项目;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展火龙果种植;采用“银行+农担+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投放法人扶贫贷款支持建设园林基地;引入恒大园林开展苗圃种植项目,设立村办企业,为自主种植贫困户提供购苗补贴,实现就业、租地、分红等一系列扶贫带动效应。2019年末,麦湖村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整体出列要求。在广东省2018年定点扶贫考核中,该行被评为“好”。

助东西部扶贫协作 多措并举成效良好

2019年以来,广东农行对口帮扶重庆秀山县、四川省甘孜州,目前在“消费、产业、智力和无偿”四大帮扶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消费扶贫上,广东农行通过员工饭堂采购、员工节日慰问采购、上线扶贫商城等方式,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亿多元。为全面服务广东东西部扶贫交易市场,该行成立四级联动专项服务团队,与市场管理公司签署100亿元意向性授信协议,率先在市场内设立金融服务点,制定实施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

同时,加大系统平台建设,在农业银行掌银扶贫商城设立“广东东西部扶贫市场产品专区”,引导8000万农行掌银客户购买扶贫产品,与市场方合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打造微信小程序版、PC版、APP版联接B端、G端、C端和银行端等多种渠道。此外,发行农行系统首家、广东同业独家的“消费扶贫爱心卡”,与扶贫办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全覆盖,配合政府构建消费扶贫新业态。

为加强产业帮扶,广东农行引荐中兴绿丰在甘孜落地种植羊肚菌精准扶贫项目,引荐恒大旅游集团在秀山投资建设温泉小镇文旅项目。为加强智力帮扶,该行优选16名干部到四川、广西脱贫攻坚一线交流任职,在华南农业大学举办了近百名秀山县扶贫干部参加的业务提升培训班。为加强无偿帮扶,该行促成企业向秀山、甘孜无偿捐赠资金700万元,用于建设果蔬基地、电商服务中心等项目。

广发银行:十年爱心接力 助攻广东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文/戴曼曼

十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每年6月30日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自此,一场爱的接力跨越十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凝聚社会扶贫强大合力,书写脱贫攻坚的广东经验。同饮珠江水,共话家国情,深耕南粤大地三十余载的广发银行全程参与十年路程,共同构建扶贫大格局。2010年至今,广发银行在广东省内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82.72万元,其中通过“6·30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1019.03万元,2020年在广东省内对口的33个扶贫点将实现全面脱贫。

党建扶贫,增强战斗力

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认真落实集团党委要求,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广发银行在广东省内共有总行和11家分行对口帮扶33个贫困点,派出28名扶贫干部,帮扶1314户贫困户、3689名贫困人员。总行领导直接挂点帮扶脱贫任务重、压力大的帮扶点,切实推动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通过持续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挥广发银行2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用,加强对口帮扶点“村两委”建设,帮助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建立100余个党建宣传栏及金融知识宣传阵地,举办党建知识讲座,切实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

此外,积极开展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共建活动,将定点帮扶点作为党员青年教育基地,定期安排党员青年代表赴扶贫点宣传金融知识、慰问贫困户,共同参与扶贫工作。

金融扶贫,彰显行动力

广发银行充分发挥金融行业优势,将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最大程度解决贫困户、扶贫企业的资金需求。近五年来,广发银行在广东省金融精准信贷投放额度和余额增长迅速。从2016年年末余额23.37亿元、全年累计发放108.54亿元,到2019年年底余额74.64亿元、全年累计发放377.74亿元,余额增长219%、累计发放额增长248%。

广发银行精心打造金融扶贫“五专模式”,包括推出金融扶贫专案、搭建项目专项名单制、执行贷款利率专项优惠、建立扶贫审批专门通道、制定扶贫审批专门流程,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弱势群体和贫困个体。对公方面,广发银行贯彻落实中国人寿“扶贫保”工程和扶贫地区的产业特点,推出“扶贫贷1+N”金融扶贫产品;零售方面,给予分行辖内扶贫贷款产品审批权,支持分行主动联系当地扶贫办或相关扶贫政府部门,在深入了解分析当地贫困人口和扶贫企业项目基础上,设计开发专属项目。

产业扶贫,激活内生力

广发银行各级帮扶机构因地制宜加强产业特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贫困地区创造持续性的收入。十年来,广发银行在广东省内累计帮扶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项目21个。

其中,广发银行总行对口帮扶点为韶关渔溪村,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情况,开发“生态产业园”产业扶贫项目。目前,产业园的近300亩大棚、鱼塘、荷塘全部投入使用,每年为村委会带来22万元租金收入,解决约300人次用工。韶关、湛江、梅州等分行投入资金帮助其对口扶贫点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稳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惠州分行投入扶贫资金帮助其对口帮扶的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建立产业扶贫“莲花基地”项目,扩大莲子种植面积,增强壮大集体经济。深圳分行为其对口帮扶的河源市紫金县东溪村建设“幸福茶园”,利用现有山坡荒地建设200余亩茶园,茶园收益部分为在册贫困户长期稳定收入,其余为村集体收入。

消费扶贫,扩大影响力

广发银行全面开展“以购代捐”活动,动员员工和客户进行帮扶采购,将消费扶贫纳入扶贫工作重要内容,鼓励各级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2019年至今,共购买扶贫产品1252.66万元。同时,多维度积极搭建消费扶贫渠道,促进分行与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以消费促增收,以消费促扶贫。

广发信用卡商城和广发手机银行上线扶贫专栏,已上线100多个扶贫产品,超过20个品牌,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梅州分行在分行营业部文化墙设立扶贫专栏,公示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对口扶贫村、集团扶贫村的电商平台二维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购买贫困地区产品。

教育扶贫,呵护成长力

坚持扶贫扶智,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广发银行于2008年成立广发希望慈善基金,聚焦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健康和教育问题,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010年至今,在广东省内共投入社会公益扶贫资金247万元,用于援建希望小学、快乐体育园地、亲情屋、希望厨房等公益项目,直接捐助3692人。

广发银行总行为定点帮扶村修建了一所现代化幼儿园,解决了渔溪村幼儿上学远的问题,解放了在家劳动力,为脱贫攻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中山分行为定点帮扶村设立了全县唯一由扶贫单位成立的贫困户学生教育基金——蒙坑村教育救助基金,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全阶段,在升学奖励、住宿补贴、交通伙食补助等方面予以资助和救助,支持鼓励贫困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实现知识改变命运。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发展力

过去十年,广发银行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贫困户危房的改造工作,每年定期划拨专项扶贫资金给各相关分行,重点支持对口扶贫点的交通、水利、电力、住房、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文明新风带给了广大居民。

广发银行累计在广东省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个。其中,总行驻村工作队按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完成15个自然村亮化工程、村民饮水工程建设,以及村垃圾清运池建设,为渔溪村修建了文体广场、公共厕所及产业园道路。汕头分行在其对口帮扶的汕头市金灶镇旗头村与联合帮扶单位先后完成供水管网改造、便民服务站、小型儿童游乐场、农家书屋等。茂名分行在沙琅镇新陂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站、科普公园,并修筑硬底化村道、清理扩宽村道,疏通排水沟约2.2公里,整治河道300米。清远分行本着“小厕所、大民生”的宗旨,为马水村村道两旁建设排水沟和公共厕所,为村民解决如厕难题。

曙光在前,重任在肩。广发银行将一如既往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中国人寿集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助力广东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浦发银行:金融科技快车开到村门口

东莞首家“天猫优品电器体验店”员工为现场顾客挑选家电产品

文/戴曼曼

常言道:扶贫要扶本。扶持贫困,要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浦发银行广州分行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及省政府新时期精准扶贫号召,全面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及总行党委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通过强化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摸索出内生式、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浦发方案”。

浦发银行员工及天猫优品电器体验店店主共同点赞

为经营贷款者“量体裁衣” 为农村电商注入“血液”

张岱在《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这说的恰恰是金融与电商的产业融合,它们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在新时期下扎根广袤的农村大地,不断向纵深发展,将成就农村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产业。

诚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在个人经营贷款的需求主体、资金用途逐渐呈现多元化、大额化特点,“金融活水”无疑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但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繁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作为银行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稳定器”和“加速器”,金融科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解决农村电商发展难题,促进小微电商企业健康发展,浦发银行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天猫优品贷”个人经营性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具备期限灵活、纯信用及线上化等特点,以满足其促销备货、运营推广及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活动需求,为急需资金的个人经营贷款者“量体裁衣”,创造出了实用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电商潜力,提高城乡双向流通效率,扩大农村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发稿日,浦发银行已成功为全国乡县区域的超过800名乡村淘宝门店企业主提供普惠金融贷款,累计笔数超过3万,总金额超过2亿元,主要覆盖广东、四川、河南及湖南等24个省份。

浦发银行联合中国邮政为“粤字号”农产品“出山”助一臂之力

扶贫助农化民忧  雪中送炭暖人心

疫情防控时期,城乡交通运输受阻、人口流动减缓,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在广东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农业大市茂名高州,农产品“烂在农田里”的情景令人揪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在农户为果蔬菜品卖不出去而发愁时,另一边,在各大城市,新鲜蔬菜时常供不应求,人们反而担心菜价上涨。于是,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在总行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协同,与中国邮政共同发起“齐心抗疫·共克时艰”爱心助农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线上端口打通“菜篮子”产品销售渠道,在特殊时期为供需两端搭建一座桥梁,为“粤字号”农产品“出山”助一臂之力。

在各方联动快速推进下,浦发银行与中国邮政仅在一周内就完成了平台建设、渠道对接及商品上架等环节,畅通了“粤字号”优质农产品“出山通道”。据介绍,自2020年2月18日爱心助农活动上线以来,陆续上架了潮州柑、番石榴、人参果、红薯、糯米蕉等产品,平台销售量超过16万斤、金额超过100万元。通过多渠道发力、构建多种销售场景、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将网络、科技、金融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到农产品融资、交易及流通等诸多环节,从而构造完善的农业生态链条,实现贫困地区的“造血”式脱贫。

浦发银行联合中国邮政为“粤字号”农产品“出山”助一臂之力

帮贫扶智精准扶贫  产销结合实力助农

为了助力扶贫攻坚,近年来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辖属佛山分行走进扶贫一线,开展扶贫扶志扶智活动,践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神。其间,采取多种举措支持佛山对口帮扶的四川凉山、广东湛江、云浮等地,为助力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奉献爱心、贡献力量。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须从娃娃抓起。位于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的河塱小学学校条件较为简陋,缺乏活动设施和场地。得知情况后,浦发银行佛山分行党员、团员、志愿者立即前往河塱小学开展扶贫扶志扶智活动,向该小学捐赠了画笔套装、热水壶和电风扇等物资,孩子们欣喜不已。

浦发银行志愿者为河塱小学捐赠学习用品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支持河塱村用好产业扶贫项目,浦发银行佛山分行联动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开展送金融知识到村等活动,识别电信诈骗和非法集资,保护当地群众财产安全,降低被骗风险,巩固好扶贫成果,让脱贫人群不至于因各种电信和金融诈骗返贫;为助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产业扶贫,浦发银行佛山分行与某生物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在企业日常经营生产以及贸易结算等方面形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帮助该企业推广和采购了“苦荞”扶贫产品140盒。值得一提的是,浦发银行佛山分行还动员全体员工主动参与扶贫点番薯购买活动,集中采购390斤番薯,为湛江市遂溪县港门村脱贫致富,帮扶推广优质高品番薯种植项目。

扶贫济困,始于心、践于行。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6月30日是广东省的扶贫济困日。在这十年间,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始终将扶贫济困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金融专长优势,运用金融科技将普惠金融和扶贫进行有效连接,扎根一线聆听南粤大地心跳,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谱写责任与担当,为决战脱贫攻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达成全面小康社会奋力书写“浦发答卷”。

佛山建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文/雷韵

中国建设银行佛山市分行(以下简称“佛山建行”)坚持党建引领,压实扶贫责任,履行大行担当,以“四融”服务模式扎实开展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为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建行智慧和力量。截至2020年5月,佛山建行参与定点扶贫村全面脱贫摘帽,通过爱心小微企业对口帮扶251户贫困户,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近5.7亿元。

融入政府 开展定点扶贫

佛山建行本身没有对口扶贫点工作任务,但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佛山建行主动联合政府部门,勇于作为担当,发挥金融优势,在三水区南山地塘村和湛江市遂溪县乌塘镇乌塘村积极结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代表遂溪县乌塘镇乌塘村的全体村民向贵单位对我村扶贫工作的帮扶致以衷心的感谢。”这是一封来自乌塘村的感谢信,感谢佛山建行。早在2016年,佛山建行就联合三水区芦苞镇政府对湛江市遂溪县乌塘村展开定点扶贫。四年以来,佛山建行党委强化责任担当,由党委书记挂帅,成立扶贫攻坚小组,先后开展“乡村振兴 金智惠民”扶贫调研11次,送上慰问品、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13次,累计捐款近10万元,向乌塘镇中心小学捐赠电脑13台、打印机两台以及大量图书文具等教学用品。截至2019年年末,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共13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佛山建行通过“云会议”线上了解乌塘村的防疫情况和存在困难,并利用建行大学平台开展两次直播讲座,向乌塘村民讲授防疫抗疫的知识,增加村民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增强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

2019年,为确保三水区南山地塘村真正脱贫,佛山建行联合三水区政府对其进行定点帮扶。多年来,佛山建行持续关注地塘村的经济情况、交通、卫生以及村民生活状况,多次开展献爱心、上门慰问活动,为地塘村捐赠资金用于村道一体化和文化室的建设,全方位提供帮扶,助其真正脱贫。

融合公益 弘扬爱心扶贫

彰显大行担当,履行社会责任,佛山建行做公益的脚步不曾停歇。每年组织全行员工参加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捐款活动,一方面激励员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每一分爱心捐款用在实处。一是向定点扶贫村捐,通过佛山市慈善会向乌塘村捐款近10万元;二是向当地慈善会捐,部分款项捐赠给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慈善会和佛山市高明区慈善会;三是向偏远学校捐,专项用于高明崇步学校购买安装校区空调,并邀请多名私人银行客户共同参与高明区新圩小学“私享·惠”爱心助学扶贫公益活动,帮扶贫困户家庭子女继续学业;四是组织“爱心购”,以购代捐,助力消费扶贫,一方面在公务活动用品、会议用水(茶)、员工食堂食材、工会节日慰问品等产品定向采购国定贫困县地区农副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动员爱心客户及行内员工购买建行“善融商务”国定贫困县农副特色产品。三年来,佛山建行公益捐款累计达54万元。

融进业务 助力消费扶贫

佛山建行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将电商业务、普惠金融、信贷业务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手段,积极投身扶贫事业。

佛山建行创新消费扶贫新模式,将佛山市首家“善融扶贫馆”搬进分行营业部5G+智能银行,让市民享受线上购物乐趣的同时助力消费扶贫。邀请扶贫商户进驻“善融商务”平台,与农产品企业共同开展一元购优惠活动、满减活动,通过消费扶贫直接帮扶千万贫困户增收。截至2020年5月,善融扶贫累计交易额2631万元,惠及40余个贫困县和定点扶贫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微企业遭受不小打击,佛山建行精准对接广东省扶贫办名单制小微企业,定向提供更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及更优惠的融资价格, 举办“万小企扶万农户”活动,定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截至2020年5月,已通过“万小企扶万农户”实现251家爱心小微企业对口帮扶251户贫困户。

此外,佛山建行还对贫困地区和产业扶贫贷款采用“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押品准入审核、客户评级、贷中放款审查等平行作业,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扶贫信贷资源投放。截至2020年5月,已为企业发放产业贷款5.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产业贷款2488万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人数近600人。

融合党建 创新特色扶贫

佛山建行组织辖内各级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与共建单位一起助力扶贫,将党建和扶贫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做实。一是开展慰问活动。如办公室党支部与祖庙支行党支部到祖庙街永红村开展扶贫助残慰问活动;个人委办公室党支部分别与红棉社区共建,以“爱心学堂”为阵地,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汾江支行与张槎村头村开展“港湾送清凉”活动,慰问环卫、园林工人;二是开展扶贫宣讲。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与佛山人行、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佛中江党支部、广东金融学院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以党建共建宣讲团方式宣传党建扶贫工作;三是开展产业扶贫。公司委办公室党支部与佛山市住建局、南海区住建局、佛山市科技局开展共建活动,为农民工发放扶贫爱心大米,累计为当地民工发放贷款近2500万元,覆盖约3300人次。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贫工作要求,继续深化‘四融’扶贫工作模式,做实定点扶贫、做细公益扶贫、做深消费扶贫、做透产业扶贫,压实扶贫责任,确保扶贫成效,擦亮大行担当底色,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佛山建行有关负责人说。

数说扶贫

截至2020年5月,佛山建行定点扶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共137人100%脱贫摘帽;小微企业对口帮扶251户贫困户;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近5.7亿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人数近600人;善融扶贫累计交易额2631万元,惠及40余个贫困县和定点扶贫点;累计为当地民工发放贷款近2500万元,覆盖约3300人次;累计公益捐款达54万元。

光大银行:强基础 育产业 提文化 倾心聚力促发展

文/戴曼曼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属于石灰岩地质,土地贫瘠,连片土地少,难以涵养水分,农业产出效率低,农民收入来源少。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安排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对口帮扶阳山县阳城镇五爱村,当时的五爱村有72户(13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在接受任务后,及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在分行党委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工作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户施法”,以“强化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增收”、“提升精神文明”为主线,累计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培育产业 4个,美化改造自然村6个,举办各类培训186人次。经过资金投入、技能培育、设施改造、品种优化,五爱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爱村和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标准,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称赞。

强化基础设施  改善生产条件

五爱村过去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农业生产品种单一、产量低、运输不便、经济效益差。为此,光大银行广州分行驻村工作队努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分行专门支持23.35万元启动资金,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奖补政策资金,先后对5个自然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清理了脏乱差场所,修建了5个篮球场、4个文化室。经过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硬化了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文化广场,牲畜用围栏隔离养殖,整修了危房,刷新了围墙。过去村里那种四处污水畜粪、残墙断壁、垃圾满街的现象得到根治。现在,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如镶嵌在美丽山水画卷中的明珠。

危房改造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落实这一任务,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150余万元,对五爱村梁战强等33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并根据山区危房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客观因素,在交通便利和临近学校、集贸市场的将军山下新建了一栋两层约700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点(阳光家园)。同时,将16户高山危房贫困户搬迁到阳光家园,并为每户配备了家具、家电等生活必需用品,彻底改善了其生活环境。这一做法成为阳山县扶贫工作危房改造项目的示范单位,得到了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

培育造血功能 实施产业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短期的给予只能解决一时的贫困,要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必须培育可获得持续收入的产业。阳山县传统农业项目生产的综合效益较差,基本没有新技术农业,这里山清水秀,是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好地方。为此,驻村工作队强化产业扶贫,采取党建+合作社+村民,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五爱村“三变”工作(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吸收农户资金参股和土地参股两种方式,整合了五爱村500亩土地发展葡萄、莲子(观赏荷花)、枸杞叶、圣女果、西瓜等种植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农家乐生态农庄、旅游接待中心为龙头,聚集产业、观光、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田园综合发展模式。该产业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可以解决约100位村民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为了使贫困户稳定脱贫,保障稳定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光大银行广州分行还支持资金74万元,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入股光伏发电和小水电项目,使贫困户每年每户增加稳定收益3000元。

提升精神文明 增强脱贫本领

扶贫先扶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摆脱贫困的观念,要在“志”上下功夫,倡导“自立、自强”,杜绝“等、靠、要”的思想。为此,驻村工作队通过加强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了帮扶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驻村工作队组织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电工、洗车、家政等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共有35人在阳山县城和珠三角等地区务工,年收入3万—7.5万元,真正实现了转移就业一人,实现一户脱贫的目标。此外,工作队还通过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倡导和谐社会,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光大银行广州分行通过精准扶贫,践行了社会责任,改善了民生条件,也锻炼鼓舞了广大干部员工。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学智多次赴现场指导并慰问贫困户。扶贫驻村工作队叶元平(挂职第一书记)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帮助村民拓宽销售农副产品渠道,被广东省评为“金融扶贫最美人物”。精准扶贫也使分行员工增强了家国情怀,提升了自身对“幸福生活、快乐工作”企业文化的认知和体会。

佛山招行:党建共建履责任 扶贫扶志攻脱贫

赴云浮镇安镇南安村党建活动合影

招商银行佛山分行与佛山市南海财政局共同开展“万企帮万村”扶贫公益活动

文/ 崔晨

为全面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强化党建引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近日,以党建共建为契机,招商银行佛山分行与佛山市南海财政局赴云浮镇安镇南安村,共同开展“万企帮万村”扶贫公益活动,促进南安村精准脱贫。

在招商银行佛山分行“万企帮万村”扶贫支票捐赠仪式上,副行长刘宏峰代表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向云浮镇安镇南安村捐赠4.5万元扶贫支票。佛山市南海财政局局长洪巨涛、副局长孔月娥、副局长韦伴玲、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副行长刘宏峰、总经理党文新、副总经理李绍礼等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随后的座谈中,刘宏峰表示,参加“万企帮万村”云浮镇安镇扶贫公益活动,是招商银行佛山分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活动,为贫困户解忧排难。未来,招商银行佛山将继续密切与当地政府等机构协作,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凝聚攻坚合力,履行企业社会担当,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贡献招行力量。

招行向云浮镇安镇南安村捐赠扶贫支票

洪巨涛表示,对招商银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扶贫工作的担当表示衷心感谢。洪巨涛表态,作为南安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南海财政局一定与村委会一起,把这笔钱用好,用在点子上。洪巨涛指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佛山市南海财政局始终高度重视,五年来,积极对接南安村,并派出定点扶贫负责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为消除返贫,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南海财政局结合当地实际,以养鸡为切入点,找到了最适合当地老百姓的脱贫途径,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目前,南安村一期养鸡场项目已投产,该村居民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目前,二期项目正在筹建中,招行佛山分行捐赠的现金也将投入其中。

刘宏峰副行长一行参观当地扶贫项目和走访贫困户

南安村党支部书记在致辞时表示,非常感谢此次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对南安村扶贫捐献的大爱之举,他代表村委及村民表示衷心感谢,也感谢佛山市南海财政局五年来对南安村的帮扶,通过实地调研,访农户、摸情况、想办法、谋出路,并最终把南安村带上脱贫奔小康的正途。

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收官之年。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将始终牢记初心和家国情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持续的扶贫公益活动、定点帮扶、项目扶贫和金融支持,助力国家圆满实现脱贫攻坚战略,为提升百姓福祉作出招行贡献。

刘宏峰副行长一行参观当地扶贫项目和走访贫困户

数说扶贫

招行成立33年以来,一直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扎实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助理脱贫攻坚事业,并连续22年为云南武定、永仁两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实现“造血”功能的突破。

广东电信:产业扶贫结硕果 分红增收惠民生

水果专家每半月一次指导贫困户种植鹰嘴桃(广东电信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曦 实习生 李悦

精准扶持产业,拔掉致贫病根。近年来,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电信”)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立足资源禀赋,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各定点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工作成效明显。

近几年,广东电信一是承接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下达给省公司对口帮扶清远连州市四方村的任务,四方村贫困人口数和贫困人口比率在广东省排名第六,在清远市排名第一;二是承接了全省17个地市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下达的88条贫困村的对口帮扶任务;三是广西田林县产业扶贫帮扶任务。扶贫任务重、压力大,广东电信迎难而上,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党、政府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仅2019年,广东电信在全省共派出87名专兼职扶贫干部,其中专职64名、兼职23名,驻扎在扶贫一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1、情系帮扶贫困村 驻村干部扶贫忙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韶关电信驻蓝青村扶贫干部朱小平在接到战疫命令后,立刻协调翁源电信支援帐篷给蓝青村检查点,放弃休息日积极参与蓝青村两个进村出入口值守,加强村民及外来人员进出村的检查、登记来往车辆、测量体温,开展疫情防控,力保村民平安。

让朱小平挂心的不仅是抗疫,还有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为了将关心关爱送到贫困户手中,朱小平上门询问他们的生活及防疫情况,向贫困户宣贯防疫知识、发放医用口罩,还为贫困户孤儿送牛奶……他将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切切实实做到了战“疫”扶贫两不误。

中山电信驻肇庆市广宁县木格镇木格社区的扶贫驻村干部关健新,在去年取得扶贫对象全数脱贫的情况下,仍然以亲人式的服务,为帮扶对象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和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进一步筑牢脱贫成果。关健新是中山电信的一名中共党员,今年57岁,是广宁县23个工作队中年纪最大的驻村干部,一有时间就喜欢到帮扶对象的家里“走亲戚”。帮扶对象朱为富的妈妈罗姨告诉记者:“他总是给我很多礼物,真的很感谢,四五年都有了,多亏大家帮助和关照,真的很用心帮我。”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关健新走遍16条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分析致贫原因,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精准评出扶贫对象共计89户,使扶贫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对接。

为彻底解决贫困户积弱返贫的问题,关健新与其他驻村干部想到一起,积极探讨产业帮扶的路子,从2016年开始推广黄沙鳖养殖、“惠民楼”建设以及建设一个36亩的惠民果场等项目,吸纳有意愿种植的贫困户和村民参与百香果种植、养鸡、养蜂等种养项目。

广东电信驻四方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扶贫队”)队长林立君,自从当了四方村的驻村扶贫干部,每天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解决困难,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产品生长情况。为贫困户增产增收四处奔走,成了他工作生活的日常。

在他的带领下,扶贫工作队下大力气搞党建扶贫,帮助开辟各村民小组党小组的活动阵地,让村里的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起来。依托中国电信的技术优势,扶贫队在四方村八个村民小组建设了天翼学堂,让村里孩子能通过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在四方村建设了平安乡村和云广播系统,提升舆论引导、政令传达、文化传播、知识学习的覆盖面和时效。

为帮扶四方村贫困户解决种植问题,林立君带领着扶贫队联络到了农业专家,聘请他们为驻场专家,每个关键环节都到现场指导示范,布置作业,并且定期检查落实情况,督促完成,帮助贫困户增收增产。现在,林立君和其他扶贫队员俨然成了半个果树专家,在果园里反复强调农业专家交代的种植要点,督促贫困户一一落实。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朱小平、关健新、林立君是战斗在扶贫一线的电信人的缩影。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是广东电信帮扶脱贫决心的生动体现。

群众种植仙草(广东电信供图)

2、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

产业扶贫是使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中山电信驻肇庆市广宁县木格镇木格社区联合扶贫工作队在产业脱贫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扶贫队通过建设惠民果场,创新开展地下养鸡鸭、中间养蜂、地上种植百香果的立体种养模式,发放贫困户及农户工资约20万元,销售收入约24万元,为社区集体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带来显著增收。

在肇庆市广宁县木格镇,扶贫队将疫情控制后的复工返岗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先是向社区有劳动力的70户贫困户致电了解返岗情况,之后汇集了中山市、肇庆市及广宁县的岗位需求,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一对一推荐。目前已有2人成功入职镇村公益性岗位,1人入选社区电商专员名单,58人实现返岗或等待上岗通知。

在广东电信对口帮扶的四方村,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且大部分定性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对于开发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四方村脱贫过程中,扶贫队根据四方村的地理环境与村民实际情况,展开了扩大烟草、中药材种植规模、建立营销产业链等帮扶计划。扶贫队会同村总支向连州烟草局申请烟草种植指标扩容,争取到100亩种植指标,利用广东电信自筹资金,改造水利设施,恢复旱田灌溉。此外,扶贫队还帮四方村建立了配套烤烟设施,提升产品品质。由村里党员带头,动员贫困户加入种植。以此预计,该产业扩容计划可增加20户贫困户增收。

不仅如此,为探索四方村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可能性,扶贫队还积极联系了广东省中药材种植协会,会同专家和收购商多方考察和田间调研,拟订村里合作社中草药材种植和产销合作方案,为规模化种植、稳定收益打开了局面。就重点扶贫来说,四方村扶贫队针对特困户制订了家庭增收计划,聘请了水果专家为种植果园的贫困户进行专业指导,解决技术问题,还提供了免息贷款。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来说,扶贫队提供了蛋鸡养殖包销来增加该群体的收入。

产业扶贫虽成效可观,但扶贫攻坚的本质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志向和脱贫技能问题。四方村扶贫队在“树先进,带中间,抓后进”的策略下,对脱贫信心不足或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展开了思想动员与就业培训活动。

除按照政府统一要求开展的贫困户技能培训之外,四方村扶贫队举办了“妇婴护理培训班两期”,动员村里47名妇女参加培训,学员们通过学习考核获得了人社局颁发的技能证书。扶贫队还组织了男性劳动力参加“农村工匠培训班”,共17人获得人社局颁发的技能培训证书。此外,扶贫队邀请“能人”高级农艺师举办了鹰嘴桃种植“田间课堂”三次,动员52人参加了学习提升了种植技能。

在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的双重推力下,“输血扶贫”逐渐转变为“造血扶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广东电信郑重承诺,要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担当、更大的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以决战决胜的态度推动广东电信扶贫工作再创新成效,确保2020年全省全面如期完成各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金域医学:为毕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筑牢“健康防线”

发挥专业医检价值 推动医检资源下沉 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

6月18日,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金域医学)位于贵州毕节的产业扶贫项目——毕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毕节金域”)正式运营,这也是毕节市首个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金域医学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口帮扶毕节脱贫攻坚号召,和毕节市医投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毕节金域项目,将面向毕节市及周边地区1500万人口提供优质的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以社会化力量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助力毕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

近年来,作为第三方医学检验的龙头,金域医学发挥专业医检价值,推动医检资源下沉,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建立起了长效扶贫机制。

毕节金域开业 瞄准“因病致贫”难题

毕节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其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匮乏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潜在因素。

为满足毕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健康需求,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19年,金域医学和毕节市医投集团共同出资建设毕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通过标准化的医学检验和临床病理实验室,向毕节市所有市县乡医疗机构及周边地区提供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

6月18日,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毕节组组长,毕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谢钦伟,毕节医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大庚,金域医学集团高级副总裁严婷等人的见证下,毕节金域正式开始运营。

据介绍,作为毕节市首个第三方医检机构,毕节金域搭建了临床生化中心、临床免疫及常规检验实验室、临床病理中心、基因检测中心等多技术平台,可提供包括慢性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新冠肺炎等疾病的检测服务,检测项目可达2700项。

毕节金域还引进数字化远程病理会诊系统,让边远山区老百姓也可以共享顶级病理专家资源。

同时,毕节金域已经建成冷链物流服务站8个,对接全市213家基层医疗机构,95%以上的标本可以24小时内发送报告并网上同步发布结果,服务930万毕节居民。从此,毕节当地居民的检测可以不再依赖市外的医疗机构,在当地即可享受同三甲医院水平的医检服务,极大地提高当地医学检测的效率,让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为了帮助毕节市完成“五类重点人群”的大筛查工作,金域医学还派出专业检验员赴毕节,因地制宜制定了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的方案,帮助当地医院将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每天1000例。而今,已落成的毕节金域,日检测产能可达2000例。

“金域医学集团将全力支持毕节金域,打通服务贫困山区群众的‘毛细血管’,全力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巩固毕节脱贫攻坚伟大成果。”金域医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表示,金域医学在毕节扎根落地后,将顺应当前全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趋势,继续助力当地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利用自身独特第三方资源优势,强化公卫体系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规模检测、传染病预警和日常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结硕果

毕节金域的诞生,是金域医学“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方针下的最新成果。

“好的诊断,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诊和漏诊。”梁耀铭表示,通过医检帮扶,特别是推动稀缺高端医检资源共享,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从而让当地人民群众获得更加精准便捷的医检服务,可极大减少疾病诊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改善民生健康。而通过产业扶贫,则可以大幅提升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利用覆盖全国90%人口所在的37家省级医学实验室网络,以及2300多个物流网点,金域医学深入贫困县乡区域开展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外包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能力,并通过合作共建医学实验室开展产业扶贫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累计达60个,惠及422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23000多名基层临床医生,真正践行企业“帮助医生看好病”的初心。

在贵州,2009年成立了贵州金域后,金域医学便迅速搭建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服务网络,建立医学检测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

在重庆,2019年重庆金域与城口县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城口县区域检验/病理中心正式运营,可检测项目达到2700项,年检标本5000余例;区域中心病理科则已经能够现场开展液基细胞学TCT、非妇科脱落细胞、组织病理活检、术中冰冻切片等病理项目,年检标本1800余例;

在毕节,金域医学率先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相关产前筛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老年人体检、居民健康营养监测等的公共卫生筛查工作,大大减少了出生缺陷导致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为脱贫攻坚筑牢“健康防线”,并有效弥补了公共卫生服务空白。

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 助力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

为响应和贯彻中央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 ,金域医学立足“建设健康中国 ”战略,积极有序地开展专业化精准扶贫工作。梁耀铭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三方医检将作为医改的一股关键力量,继续助力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短板,为提升基层卫生水平,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普及性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域已经助力全国22000家医疗机构、90万医生,累计为2.4亿人次提供诊断服务,其中惠及边远、贫困和基层地区超1亿人群,通过将对标国际的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下沉至基层,为助力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实现作出了积极尝试和努力。

在健康扶贫方面,2019年,金域医学关爱特殊人群健康。举办世界地贫日公益活动 ,向西南地区80多家地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免费提供地贫初筛检测服务等; 在妇女节前后联手各地医院开展“蓝丝带关爱女性健康公益活动”,为贫困女性同胞提供免费检测和健康科普讲解;面向基层举办“关爱遗传代谢病缺陷儿公益行动”“罕见病日义诊活动”“爱耳日义诊活动”等关注出生缺陷,提高公众认识;在结核病日面向易感医护人群提供免费检测。

未来,金域医学将继续利用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网络及技术平台资源,继续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脱贫、社会扶贫等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社会化力量继续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决战脱贫攻坚。

中国奥园:助力黔粤赣桂多地走上脱贫之路

五华奥园广场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三管齐下

文/梁栋贤 图/受访者提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国扶贫之路要怎么走?不同的地方在全面脱贫的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中国奥园集团也给出了自己精彩的答卷:“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凭借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三管齐下的模式,奥园集团在贵州、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安徽等30多个人口大县、贫困县,帮助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鸣惊人!

这座奥园广场为省级贫困县带来数千万年税收

2017年1月,五华奥园广场建成开业,当时并没有多少当地人能料想到,这座县域商业综合体日后能为广东省的省级贫困县之一的五华县,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五华奥园广场当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50万元,如今,该项目一年的销售额有2亿-3亿元,广场内引入了不少商家进驻,每年都为当地带来几千万元的税收。

不仅如此,在就业方面,五华奥园广场同样发挥了突出的带动作用。这里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机会,而且它倾向于招聘当地人员,优先解决周边村民的就业需求,特别是贫困户。五华奥园广场还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调整升级,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让众多企业回到五华县投资,形成了以五华奥园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圈,推动了当地产城协调发展。

五华奥园广场的案例绝非个案。目前,中国奥园已在贵州威宁、广东五华、蕉岭、大埔、江西宁都、广西浦北等30多个贫困县、人口大县开发大型县域商业综合体,其中威宁奥园广场被列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浦北奥园广场还被国土资源部列为保障用地力推县域经济发展典型。

输血更造血

工作背后长远的产业扶贫逻辑

兴建一座奥园广场就可以帮助这么多人脱贫?建奥园广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实是中国奥园集团扶贫部署的一部分。在奥园集团看来,“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奥园广场仅是奥园整个扶贫计划浮现在人们面前的实体,在其背后,中国奥园的扶贫计划有着长远的产业扶贫逻辑。

早在2015年,中国奥园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郭梓宁就完成了《奥园集团县域商业综合体开发运营策略》博士论文,并在实际的工作运营中引领奥园集团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域综合体集团。奥园精准扶贫的载体之一——县域综合体,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成功实践。

奥园坚持县域项目发展到哪里,扶贫工作就落地到哪里。与此同时,奥园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商场+电商”的模式,精心研究贵州毕节、广东梅州蕉岭等地农产品,投资捐助农户种植,再通过奥园旗下奥买家跨境电商平台、奥园广场购物中心、奥园全国的社区进行销售,通过带动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奥园集团还非常注重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复合产业资源,帮助贫困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比如奥园在云南剑川、广东英德等发展文旅产业,通过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

扶贫必扶智

捐资助学、爱心支教,实施教育扶贫

中国奥园集团认为,若要真正挖掉一个地方的穷根子,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根本。奥园集团党委通过对口帮扶贫困学校、捐资助学、爱心支教、开展“山海对话”等实施教育扶贫。

2015年,奥园集团党委与红军小学全国理事会广州办事处、广州市委组织部等共同组织发起了“山与海的对话”公益活动,积极开展全国红军小学结对帮扶、教育培训和交流,每年组织师生前往广州举行教学培训班和开展“山海对话”交流学习等,目前,参与教育交流培训的红军小学有200多所,助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

自2017年以来,奥园集团捐资帮助贵州100名大学生完成大学4年学业(部分学生5年),并与贵州市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威宁施家营小学等结对帮扶,捐赠学校教学设备,慰问贫困学生、奖励全县文理科状元及所在年级班主任。

自2017年2月起,奥园集团党委陆续派出140余名党员、团员志愿者前往雷州、廉江、化州等贫困学校爱心支教,为老师、学生们打开外面的世界。爱心支教大使们开设趣味课堂;利用晚上时间,为当地老师培训电脑技能等,助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慰问贫困村民

“早有预谋”!

酝酿精准扶贫计划已有五年以上

为什么奥园集团能打出这么多卓有成效的“扶贫牌”?奥园集团其实是“早有预谋”。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此之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奥园集团就已经开始了扶贫的探索。

奥园集团在5年前就早早开始实施“双十双百”精准扶贫工程,每年精准扶贫十个贫困村、十所贫困学校、一百户困难家庭、一百名贫困学生。目前,该集团已对口帮扶了贵州毕节、威宁、遵义,广东雷州、廉江、化州、英德、梅州,云南、江西等地区多个贫困村。

通过与贫困村党建共建和对口帮扶的方式,奥园集团与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大兴社区、威宁县可界村等全国30多个贫困村进行精准帮扶,通过捐资建设村卫生站、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捐助农民发展种植业、捐资慰问贫困户、帮助农民就业脱贫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村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扶贫已见成效

慈善为民却仍在路上

虽然,奥园集团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奥园集团的“慈善为民”仍在路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郭梓宁赴五华县、平远县,帮助贫困地区解决防疫物资紧缺等难题,与贫困地区村民携手同心齐抗疫,脱贫攻坚奔小康。在奥园集团党委、奥园慈善基金会的部署指导下,奥园集团县域党支部分别向贵州省威宁县,广东省五华县、平远县、大埔县,湖南省衡南县、祁东县,江西省大余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县域地区捐赠抗疫物资和爱心抗疫基金,抗疫攻坚足迹遍四方,凝聚强大正能量。

正因为奥园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6月6日,在“广州慈善为民月”暨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上,中国奥园集团获颁番禺区抗疫爱心捐助企业奖。中国奥园集团积极驰援抗疫,以大爱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与会领导嘉宾高度好评。

如今,奥园集团党委、奥园慈善基金会积极响应党中央“万企帮万村”号召,并以“广东扶贫济困日”“广州慈善为民月”为契机,在6月持续开展就业扶贫招聘、爱心支教、“万企帮万村”行动、“双十双百”精准扶贫专项行动等“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扶贫活动,把公益慈善行动进行到底。

数说扶贫

奥园集团党委已助力贵州威宁,广东雷州、廉江、化州、英德、五华,江西宁都、大余,广西明德、浦北等60多个贫困村和贫困学校,资助村民超1000人,资助贫困家庭超300户,派出140多名爱心支教大使支教助学。

联合电服:“市场化运作”提升脱贫含金量 打造“带不走”的产业

火龙果红了,蒲兴村的日子也红火

文/王丹阳 关沛欣

图/联合电服公司提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槌,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6月初夏,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蒲兴村,今年新增资金投入的蒲兴村扶贫产业楼正在规划中,计划5个月内完成改造升级村现有旧厂房。

“在种植业、工业投资、农村电商的立体产业矩阵基础上,再加上扶贫产业楼,可彻底改变以往村民‘靠天吃饭’的状况。”广东省交通集团党委委员、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电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木钦介绍,通过扶贫产业楼项目,可帮扶壮大村委集体经济,增强产业帮扶的抗风险能力。

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蒲兴村真正做到长久“兴起”。

精准施策拔穷根 打造产业矩阵

从2016年4月起,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联合电服对口帮扶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蒲兴村。作为国有、高新科技企业,联合电服在帮扶中,秉承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将扶贫工作的成效纳入市场化考量中,突出帮扶点的产业“造血”能力,打造“带不走”的产业。

联合电服党委根据蒲兴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禀赋优势,科学制定了扶贫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的路子,形成长、中、短扶贫产业项目稳步发展的局面,让贫困村人口在绿色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目前,蒲兴村已经形成了“5年短期项目(百香果、花卉种植)+10年中期项目(香樟投资)+15年长期项目(特大型水晶红火龙果种植)”等4个产业项目,合计投资达420多万元,每年带来务工收入35万元以上、租金收入32万元以上,由此构建了扶贫长效机制。

截至今年4月,蒲兴村的贫困户55户共117人已全部分两批退出贫困户。根据“八有”指标要求,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医疗、住房、教育以及饮用水、通电、电视和网络、稳定收入来源等帮扶指标。其中,贫困户适龄子女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落实率、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政策兜底率均为100%。

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实效:2019年,广东省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脱贫标准为8266元,蒲兴村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61元,超出省定脱贫标准的119.7%;全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20元,超出贫困村退出标准的60.4%。蒲兴村符合条件的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

提升脱贫成果含金量 市场化方式运作

如何提升脱贫成果含金量?

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点,市场化方式运作,是联合电服公司扶贫工作的一大特点。

在主导的种植业产业发展中,近年来,联合电服通过“公司+基地+村联社+贫困户”模式,市场化运作推动种植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截至今年5月底,蒲兴村以火龙果为主体,百香果、香樟、花卉等为辅的特色种植产业基地,合计流转土地300多亩,为贫困户和村集体每年增收超29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超600万元。2019年,火龙果产业首年挂果,并顺利推出火龙果面膜等第二产业产品,供销情况良好。火龙果扶贫产业入选清远市2019年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产业帮扶出成效。

引导参与工业项目投资。今年3月,为帮助蒲兴村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增收,联合电服主要领导通过实地勘察,引导蒲兴村参与由太平镇人民政府统筹的清远市龙湾环保表面处理示范基地建设,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到该基地的污水处理扩容项目。

在谋划农村电商平台帮扶发展中,联合电服一方面通过采用微信、微店、Q群、合作电商推广等便捷电商销售方式对当地特产进行销售,并积极联合第三方购销平台和渠道资源销售贫困户的扶贫产品;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电商带头人,成为电商业务能手。早在2017年11月,蒲兴电商带头人林艳舒获得“2017广东农产品电商创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地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脱贫成果含金量的创新方式,也获得了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肯定。

——2018年8月,蒲兴村由清远市推荐迎接国务院第十九督查组专项督查,督查组实地察看了百香果、火龙果等产业,对特色产业帮扶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2018年9月,广东省委农办在清远召开粤北乡村振兴现场会,充分肯定了蒲兴村“三清三拆”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2019年,蒲兴村入选清新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计划,成为清新区创建生态宜居美丽12个示范村之一,获得1个特色村和5个示范村指标以及500万元资金支持。

——2019年,扶贫工作队获得广东省(2016-2018)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系统、综合的目标体系,不仅仅是一些经济指标。”广东省交通集团党委委员、联合电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木钦说。联合电服公司党委认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要和乡村振兴紧密、有效衔接,着重提升蒲兴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广东省交通集团党委委员、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木钦

对话

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 将扶贫成效纳入市场化考量

羊城晚报:联合电服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中,有哪些亮点?

陈木钦:发挥国企政治优势,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是联合电服扶贫工作的亮点。

在广东省交通集团党委的领导下,联合电服公司党委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办公室,由一把手任组长亲自抓扶贫工作。公司党委定期召开党委会,研究讨论扶贫计划、扶贫进展以及扶贫项目推进情况。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每年至少两次到贫困村开展扶贫指导,并安排基层各党、团支部与贫困村各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同时,精心选派驻村工作队员和多方争取扶贫资金投入。2016年至今,驻村工作队先后共有5人次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目前仍保持3人在村。

截至今年6月,总共投入扶贫资金约1050万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约600万元,争取交通集团划拨350万元,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约100万元。

羊城晚报:“产业扶贫才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联合电服总结的扶贫工作经验之一。为何这么说?

陈木钦: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实现脱贫。在广东省交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电服公司党委根据蒲兴村本地资源特点,逐步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产业模式。

——初期的中草药种植由于对合作方在种植时机选择、技术支持、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研判经验不足,该产业发展情况不够理想。

——从百香果种植产业开始,尝试采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进行项目合作, 带来了村土地租金、村民务工等综合收益。在香樟、花卉种植项目和投资清远市龙湾环保表面处理示范基地中,则采用固定分红作为每年的投资收益,为贫困户及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来源。

——在火龙果种植项目,以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构建“大户带小户”的公司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打造产业扶贫项目,创新完善产业扶贫模式,才能摸索出了宝贵的因地制宜经验,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羊城晚报:如何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陈木钦:联合电服的扶贫经验是利益联结才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的内涵,就是要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蒲兴村在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注重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将扶贫资金提供给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合作方,并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使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主动了解、参与、融入到产业发展过程,实现增收致富。

伊利集团:“十六字”方针精准扶贫 用产业带动“伊起小康”

伊利在党建结对村收购青贮

文/梁怿韬 图/受访者提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是一处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多民族聚居地。随着众多吻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新兴产业进驻,土默特左旗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来自土默特左旗的我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伊利,在土默特左旗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2020年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铺设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伊利关注着“出生地”当中,每一位需要帮扶奔小康的对象。

2020年6月17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举行,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奶牛存栏量将达到30万头;除了满足伊利自身的奶源需求,项目当中包含的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将具备年度培育优秀种公(母)牛500头以上的产能,优质的奶源,将从土默特左旗走向全国。在开工仪式当天,“伊起小康——伊利集团助力土左旗脱贫攻坚”项目亦正式签约。通过“伊起小康”项目,伊利积极响应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

伊利通过“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打造土默特左旗脱贫样板,全面助力内蒙古脱贫攻坚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伊利逐步摸索出了全国“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持续落实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提出的“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十六字方针,以党建工作引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征,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带动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就业扶持等,实现“精准滴灌”,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和不返贫的目标。此次土默特左旗脱贫攻坚项目是伊利又一次落地伊利全国“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下文提及的案例,有助全国其他处于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的地区共享经验。

决战决胜 逐户逐人全覆盖摸排

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曾就扶贫攻坚奔小康工作,提出“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的十六字方针。党建引领,是伊利对“出生地”开展扶贫攻坚奔小康工作的坚实基础。

据悉,在“伊起小康——伊利集团助力土左旗脱贫攻坚”项目还未签约之时,伊利已参与土默特左旗的扶贫攻坚工作。从2019年开始,伊利党委组织10个党支部与土默特左旗10个村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围绕产业扶贫兴农、技术扶贫兴农、文化扶贫兴农开展了帮扶与共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0个基层结对子党支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产业兴农氛围。2020年,伊利党支部将与结对村党支部构成“联建共建体”,整合专业技术人员智力资源、乡村土地资源、农民劳动力资源,定期组织专家教授为村民进行种养殖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逐步释放乡村发展活力,实现“手拉手”共建、“面对面”提升,扶贫兴农惠民生。

土默特左旗第四小学学生,饮用伊利学生奶

“产业链扶贫” “输血”变“造血”更立体化

产业扶贫,被认为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由“输血”变“造血”的关键动作。想要产业扶贫成功,单靠单一产业的引进发力是不行的。伊利通过产业实现的精准扶贫模式,离不开整个产业链对精准扶贫地区的投入。

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大阳村,是伊利党建共建的十个村之一,当青贮成熟进入收割收购期,村支书吕小平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他站在田地旁望着远处青贮收割时感慨,“村民的收入提前得到了增加和保障,真是推进党建惠民生的一项实事工程。”这是伊利通过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年伊利联合产业链供应商共收购青贮30468吨,仅此一项,为10个结对村农户创造收益约1000万元,实打实的惠民成效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相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伊利倾力打造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建成后仅核心启动区预计就将带动至少2400亿元的产业链经济贡献值,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6万个。2020年,伊利又筹划发展养殖业,实施肉牛代养项目,按照500元/头的标准给予补贴,按照市场价进行回购。

立体化的“产业链扶贫”,使伊利从源头为脱贫攻坚注入活水,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彻底走向脱贫奔小康之路。

关注民生 精准扶贫渗透生活每一角落

让更多人获得充足营养,让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让受惠对象不因疾病返贫,上述三大民生需求,为社会对精准扶贫的最基本要求。在落实对土默特左旗的精准扶贫工作上,伊利充分满足三大民生需求。在完善民生问题的路上,离不开伊利基层员工的努力。

安占国是伊利学生奶团队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每月定期2次完成对土默特左旗31所学校12000多名小学生的全覆盖走访任务,全年配送学生奶86000多件,一年下来走了19000多公里,相当于近半个地球的距离。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为让孩子们喝上牛奶,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让孩子们担负起土默特左旗脱贫后振兴的重任。

保障下一代营养,仅仅是满足扶贫工作民生需求的第一步。伊利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了针对性的扶贫方案。2020年,伊利投资2000万元,支持金山学校建设,承担土默特左旗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金山学校的读书费用,实施“伊起·向日葵”行动计划开展心理辅导和社会实践;投入500万元成立“伊起小康”扶贫公益基金,用于“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扶贫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巡回诊疗服务,资助患大病的贫困户,探索建立扶贫公益金资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机制。伊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精准滴灌”和“精准发力”,让群众真正受益。

6月17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举行

脱贫攻坚奔小康 良好模式将从土默特左旗复制至全国各地

梳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实施路径,伊利牵头落实的清晰扶贫策略得以呈现:近期通过兜底扶贫、健康扶贫等,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中期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长期通过教育扶贫等,实现“扶贫先扶智”,达到可持续的“全面脱贫”目标。2019年,土默特左旗全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与奶牛养殖相关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稳定收入,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

据悉,对土默特左旗的帮扶,仅仅是伊利全国“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伊利深入“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注重在甘肃武威、宁夏吴忠、河北张北、黑龙江林甸等地的产业布局。在甘肃省典型的“插花型”贫困县武威市凉州区,伊利投资约21亿元建设“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项目”,辐射带动相关产业6000人就业;在宁夏脱贫主战场之一的吴忠,伊利从2010年起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建厂,精准帮扶当地6000家养殖户;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林甸,伊利投资约23亿元建设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高端液态奶生产基地,年均纳税额近1.8亿元,新增就业约3000人; 2020年,伊利开工建设了呼伦贝尔、兴安盟、巴彦淖尔、通辽、乌兰察布等多个产业集群项目,将奶业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从根本上推动实现“伊起小康”。

在伊利的落实下,伊利全国“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正在让更多的地区、更多的群众走在了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贵州毕节:细数黔西中建乡热词 破解从贫困到富裕“链接”密码

中建乡大话西游景区

中建民族乡三年脱贫,“走进中建”小程序盘活农旅大产业,全乡50%以上农户拥有私家车

文/程行欢 奕泽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建苗族彝族乡,最突出的地域标签就是“贫穷”。正因为如此,这个民族乡“有幸”进入贵州100个一类贫困乡之列。

而今天,这个曾经的贫困乡让很多人“看不懂”:这里不仅彻底告别了贫困,还成为方圆一两百公里范围内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打卡地。2014年,中建乡农民人均收入仅2700多元,到2019年则跃升至11000多元。

奇迹起始于2017年。仅仅3年,中建乡农民愁脸“秒变”笑脸。是一种怎样的“魔法”,让这个深度贫困乡快速实现了华丽转身?

走进中建乡,干部和村民口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些词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匝道经济”“产销零缝隙”“四颗钉子”“党建决定作用”“订单大米”“小程序”“乡村跑腿”“后备箱经济”……这些中建乡热词的内涵,诠释了被赞誉为“中建链接法”的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中建链接法”的核心在于党建创新——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观念、产业、企业、配套措施、管理服务等的有机“链接”机制,从而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市场“链接”,使“软”机制以最快速度、最大效益转化为脱贫致富的“硬”成效。

中建乡休闲度假民宿民居

热词1 “匝道经济”

在公路快速延伸到贫困村寨的当下,尽快打通链接市场的“意识高速路”尤显重要。

都说要致富先通路。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大背景下,修路早已成为贵州这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重头戏。四通八达的各种等级的公路,已延伸到了千村万户农家院。然而,并非所有的乡村都能迅速做到“通路即脱贫”。

2017年3月,白(遵义白蜡坎)黔(黔西)高速公路通车,中建乡摇身一变成为“路边乡”。周边省内城市贵阳、遵义、毕节城区距中建乡分别是102公里、90多公里、110多公里,车程仅1个小时左右,黔西县城到中建乡,车程从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

从高速公路下匝道后,2分钟即可到达乡政府。交通的改变,使中建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蜕变的拐点机遇。

初春时节走进村子,营盘村的村民们正在推进一项大工程:趁着城里人来这里漂流的高峰还没到来的间隙期,他们把几处闲置的村民老房子改造成乡村旅游民宿。

穿着水靴在田里劳作的54岁村民杨启明感叹不已,作为这个村曾经的老支书,他眼里有“三个不同的营盘村”:前两个营盘村,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温饱成问题,住房破旧;2017年高速路没开通前,日子紧巴巴。第三个营盘村是今天,“不但村里环境好了,产业搞起来了,家家户户还修得亮堂堂的。短短两三年变了大样,像做梦一样”。

3年前高速公路刚开通时,沉浸在“出门方便了”喜悦中的村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乡的党委一班人却早在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就已开始谋划一盘令他们始料不及的“匝道经济”大棋——“高速公路开通并非就自然实现市场通、产业通、人流通,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提前谋划,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中建乡与外界的市场无缝连通,让中建人快速甩掉头上的贫困帽子。”中建乡党委形成共识。

经过充分调研,中建乡党委瞄准了旅游业。但中建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远近闻名的自然奇观,也没值得开发的文化遗产,有的只是传统的农耕、淳朴的乡民和宁静自然的村寨。

但换一个视角,这些昔日的“劣势”,却是今天城里人艳羡的田园风光,是中建的优势。中建乡党委在高速开通之前,就清晰明确了发展定位:围绕白黔高速“匝道经济圈”打造生态旅游。那时,中建干部就开始走出去推介自己,争分夺秒进行生态旅游招商引资工作。

2017年,遵义的一家企业被中建的乡村景色和中建人的热忱所打动,拟投资1.7亿元,以电影《大话西游》剧情为蓝本,打造中果河梦幻漂流景区。

由于抢得“先手”,使得景区在高速公路开通不久就建成开门迎客。2018年第一年开张就吸引了大量的城里人,成为黔西县乃至毕节、遵义和贵阳的一个网红夏季休闲消暑景点。

与此同时,中建的乡村旅游也紧锣密鼓地迅速向集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特色餐饮、养生养老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度假区深度发展。

中建乡明确提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就是脱贫攻坚成果。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匝道经济”优势,“瞄准城里人需求”这一定位明确后,中建乡党建工作的“链接”机制高效运转起来,党建与各项工作、各个机构的“链接”形成常态:有计划地盘活农民闲置老旧住宅、自留地,结合当地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乡村资源加以改造利用,为游客提供品质高、服务优、生态美的乡村休闲度假民宿……

“我们有效利用村民的闲置房屋,由投资方出钱改造,引进毕节市旅投集团运营,盈利后投资方、毕节市旅投运营团队、村民、村集体四方按照5:2:2:1比例分成。”中建乡副乡长尹书谏介绍说,去年用这种模式来开发,让初尝甜头的村民赚了钱,今年这个政策还没出来,就有不少村民主动找到乡里要求合作。

党建工作围绕加快脱贫加速发力,使“匝道经济”背景下的中建乡热度持续升高。由中建乡投资主导的平台公司创新筹划,积极运营,土味十足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到2019年5月,中建乡月亮湾休闲度假村、中果河“大话西游漂流景区”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式挂牌,其中中果河景区今年已升格为4A级景区。

2018年,中建乡摘掉“一类贫困乡”帽子。至此,中建乡依托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且许多景点距离高速公路出口“五分钟车程圈”的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农旅融合、振兴乡村”的战略思路越走越宽。

中建乡民主村500亩坝区大棚基地,冬季栽培羊肚菌

热词2 “后备箱经济”

乡村产业瞄准市场需求,让城里人满载而归,“中建链接法”发挥神奇作用。

在中建乡的旅游旺季,随处可见一群农民快递员,游客们称之为“乡村跑腿”。

“乡村跑腿”们送到游客后备箱里的东西五花八门:刚刚从地里采摘的时令蔬菜、树上刚摘下的各种水果、村民厨房取下的农家腊肉、带着余温的土鸡蛋……中广村的吴仕均家曾经是贫困户,两年前他到中果河梦幻漂流景区做保安后,全家有了稳定收入。他告诉记者,去年漂流旺季,停车场和公路上每天至少停有上千辆城里来的小车,走的时候后备箱装的“都是我们的土货、鲜货”。

在中建乡,目前这样的“乡村跑腿”几乎每个村有两名。这一去年5月才出现的“新职业”多由村组党员干部兼任。

一位驻村干部感慨:以“后备箱需求”精准对应乡村农特产业发展,直接对接城市市场,农民增收自然就是实实在在可以算得出来的账。

乡党委认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中建乡重点必须解决“四个问题”:游客吃什么、玩什么、住什么、带什么?四个问题考问的是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与完善,以及农村产业规划及发展。

中建乡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但耕地零碎,不适宜规模化种植,加上世代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产业基础几乎为零。

但城里人的涌入及多元化需求,恰恰满足了中建乡农业特色的产业化推进和市场化转型。乡党委明确提出,要把中建农业的劣势变成优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发挥农业种植小、快、灵的特点,带领村民精准贴近市场和游客的实际需求。

看准这一点后,中建乡创新推广专业合作社,采取扶贫资金折股等形式吸引贫困户全部入社,其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瞄准游客的后备箱需求,相继带动发展起羊肚菌、圣女果、柑橘、生态大米、樱桃、天麻、乌鸡、蜂蜜等乡村产业。

游客需要什么,中建就“以销定产”发展什么,将此作为“后备箱经济”乡村产业的根本导向。去年,有游客提出希望在中建有樱桃采摘,于是中建干部立即从纳雍县引进成年樱桃树种植了100亩,今年已迎客摘果。

既有吃住玩,还有可带回家的乡村原生态农产品,这让中建乡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之地。不但黔西县城里的人来了,毕节、遵义、贵阳的游客也来了,甚至临近的重庆、四川等省市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在外地打工创业的中建村民,发现了家乡新的商机。

43岁的陈建放弃在浙江不错的生意,回到老家营盘村投资500余万元修建悬崖民宿。陈建说:“我就是认准高速匝道开到家门口,村里旅游业也火起来了,一定会有很多城里人来这里游玩住宿。”

2019年5月1日开始营业,悬崖民宿就爆满,这更加坚定了陈建当初的选择。今年他继续加大投入,投资100万元新建一个滑草场。

32岁的村民邓伦原本在菲律宾承包了一家中餐食堂,干得风生水起。当了解到家乡近几年惊人变化的情况后,他毅然放弃国外这份令村里人羡慕的工作,回家承包了400亩土地,召集40多个农户成立了辣椒种植合作社。

作为生态移民异地搬迁村民,营盘村上寨组王华果迁至乡政府所在地的搬迁房后,一直在省外打工。他说,今年春节回家发现中建游客越来越多,决定不再出去,准备在街上卖卤菜。

中建乡中果河“大话西游漂流景区”内体验漂流的游客

热词3 “四颗钉子”

精准脱贫的关键,是各级党组织把产与销各环节牢牢钉死,实现两者无缝对接。

走进中建乡,“走进中建”小程序的二维码随处可见,甚至在黔西县城各小区电梯内也可看到。

中建人的现代营销意识,来自“四颗钉子”的创新。村民们口中的“四颗钉子”指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和农村党员。

进一步诠释是:党组织和党员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力量,是榜样和典范,要像钉子一样抓牢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要在产业脱贫过程中,扮演产销无缝对接的钉子作用。在这样的要求下,党员干部们“脑洞大开”,诞生了“走进中建”小程序。

“依托大党建,党委的大政策催生了中建乡的各种产业大基地,产业基地连接的是公司合作社和农户,最终使农户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也就实现了乡村振兴。”乡党委书记曾涛说,这就是中建乡的快速发展的逻辑链条,其中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是产与销的无缝对接。

“党组织不但引导农民种什么,还要主动对接市场和创新营销渠道。这样不仅牵住了产销两端的‘牛鼻子’,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脱贫内生动力。”毕节市的驻乡干部到中建乡考察学习时说,这是中建乡迅速摆脱贫困的重要经验。

2019年4月,中建乡党委决定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中建版乡村电商”,开创性地将稻田种植与市场结合起来。

具体的做法是共流转村民70亩稻田,并分为若干小块,通过省农科院帮助引进优质大米种子,消费者通过手机“走进中建”小程序认领,并立上名字标识,每小块地保底收割大米25公斤。认购者在种下秧苗后支付200元,丰收后再支付200元,可以到现场收购,也可以选择快递到家。

“还没种地,我的订单大米就被抢订一空了。”这样的新式种地法,看得全村人目瞪口呆。人还是以前的人,田还是以前的田,现在是客户先对中建的“生态大米”下订单,然后再照单种田。但这种新玩法生产出来的大米价格,从原来的5元1公斤变为16元1公斤,还供不应求。

截至今年春耕前,中建乡就接到了超过去年20倍的省内外订单,预计今年生态水稻种植面积需增加到1200亩,才能满足被“新玩法”打开的市场需求。也正是生态水稻的种植,让杨启明一家的收入去年猛增到6万元。今年,直接受益生态水稻的农户将达140多户。

产销对接意识下诞生的“走进中建”手机小程序,使消费者打破时空,在任何地方都可通过手机关注中建,并随时选购这里出产的原生态大米、刺梨干、乌骨鸡、天麻、蜂蜜、菜籽油、绿壳鸡蛋等产品,实现农户与山外市场无缝黏合。

大政策催生了“小程序”,“小程序”盘活了大产业,大产业又带动了“小组团”。围绕发展旅游、特色农业产业等“大产业”,一批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国有公司走进中建,乡级产业发展平台公司、村合作社不断壮大,各经营主体相互补位、组团式发展。

目前,全乡6个村(社区)均成立党支部领办的村(社区)集体合作社,覆盖农户902户3608人,带动发展羊肚菌、圣女果、柑橘、生态大米、樱桃等产业。目前,中建乡正着手把更多农产品纳入小程序,让中建“链接法”机制,把中建乡旅游、产业、合作社等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组团发展。

为了统筹整合乡村资源资产,中建乡投资成立了“农投公司”,负责全乡农特产品的形象包装、宣传推介、市场销售。而对农户自行种植的其他农产品,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后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2019年,中建乡在梦幻漂流、特色种养、旅游民宿三大板块带动下,乡村旅游使59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目前,全乡50%以上的农户拥有了私家车。

江门江海:边海协作携手脱贫攻坚

大新县的德天跨国瀑布景区 陈卓栋 摄

文/陈卓栋 彭纪宁 梁云峰 谭耀广

2017年9月,江门市江海区对口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全面开展粤桂扶贫协作。按照“大新所需、江海所能”的原则,从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投入,双方持续多层次多形式携手攻坚。记者日前走访大新县时了解到,近年来江海区根据大新县优越的生态环境,做大旅游扶贫文章、扶持当地种养产业,取得突出成绩。大新县县长张卫东表示,去年,大新县作为广东、广西两省(区)的4个代表县之一,接受国家组织的扶贫考核,被评为“好”的等次。

引进专业旅游企业 助美景迎来“钱”景

大新县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德天瀑布的宏伟、明仕村的田园山色,备受各地游客向往。

记者了解到,江海区确定大新县作为对口帮扶县后,始终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坚持景区“大旅游”、富民“大产业”同步推进,探索打造出了一条旅游扶贫新路子、新亮点。

在2018年,当地的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成功晋级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江海区协助景区对接港中旅集团,并于2019年成功引进其进驻经营。据介绍,港中旅集团进驻之后,完善了景区的停车场、出入口等配套设施,并增建了盘山道、观景台等新设备。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江海区大力协作下,港中旅集团投入25个亿精心打造“德天小镇”和升级改造德天跨国瀑布核心景区,巩固德天瀑布景区建5A成果,促进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转型升级,为大新县旅游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钱”景。

崇山峻岭山沟沟 引来一只“金鸽子”

大新县下雷镇志兴村上禁屯,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土地贫瘠。但就在这个山沟沟里,大新县下雷兴利皇鸽养殖扶贫基地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江海区相关人士介绍,江海区通过粤桂协作,投入800万元资金建设了下雷皇鸽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村+农户”的模式发展皇鸽养殖,下雷皇鸽养殖厂的建设辐射又带动了榄圩乡、桃城镇、那岭乡这3个皇鸽养殖基地的建设,并相应成立了8个皇鸽合作社。目前,全县4个基地均已建成投产,已落实养殖种鸽171506对;全县共有9586户贫困户参与皇鸽养殖;同时,依托4个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拓展皇鸽养殖,全县皇鸽年养殖规模将达70万对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惠及下雷、硕龙、全茗、龙门等4个乡(镇)18个贫困村和所涉及村的贫困户,贫困村按入股资金8%以上进行分红,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得6.6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按每年投入资金12%以上获得分红。该负责人黄华东说,在下雷基地里,贫困户还可以进来打工,每卖出一只鸽子,能够提成1.5元,这样下来平均每月都能有4000到5000元的收入。他高兴地说:“江海区为我们引进了一只金鸽子!”

数说扶贫

据悉,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江海区做好旅游扶贫文章,为大新打造旅游产业。港中旅集团进驻一年以来,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接待广东游客量由2018年的14.86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约17.5万人次。全县通过旅游扶贫受益的贫困人口达8031人,超过全县贫困总人口数的10%。

此外,大新县结合实际,利用4711万元粤桂扶贫专项资金实施皇鸽、种桑养蚕、养牛小区、百香果产业等8大特色种养项目,全县特色“扶贫”种养产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大新县皇鸽、百香果、姜制品等扶贫产品累计销往广东1311万元,受益1521户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