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悬赏“8元一只”的锥蝽真的会传染“新型艾滋病”?

来源:金羊网 作者:符畅 发表时间:2018-07-10 18:33

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通讯员穗卫计宣报道: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原来,事情的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悬赏寻虫”的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该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新型艾滋病”。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发动市民积极寻虫,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此消息一出,有曾经被锥蝽叮咬过的市民陷入恐慌,也有市民致电疾控中心请求上门捉虫,还有热心市民开启了捉虫“大战”。截至7月10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已收到市民送来的疑似锥蝽十余只。那么,锥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是否真的会导致“新型艾滋病”?市民又该如何做好防护?记者为此采访了市疾控专家。

锥蝽在广东有自然分布,并非都携带锥虫

广州市疾控中心在推文中称,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其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

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因此又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广州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部主任陈守义告诉记者,锥蝽属亚热带地区常见物种,在广东省有自然分布。在广州,经小范围调查,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2016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就发生过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

那么,锥蝽和美洲锥虫病又有什么关系,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据悉,美洲锥虫病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最早是在1909年由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发现,因此又被命名为“恰加斯病”。该病由一种叫做克氏锥虫的寄生虫引起,其病媒就是锥蝽。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

不过,并不是所有锥蝽都会带有锥虫。陈守义介绍,“锥蝽在叮咬保虫宿主,也就是被克氏锥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后,会将带有循环型锥虫鞭毛体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内,鞭毛体在其肠内发育为繁殖型锥虫鞭毛体并大量繁殖,1周后又成为循环型锥虫鞭毛体。当锥蝽排出粪便、尿液时,鞭毛体也随之排出,可通过人身上的伤口或粘膜等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鞭毛体在干燥情况下很快就会死亡,只有在非干燥情况下才会传播。

他还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过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因此市民被叮咬后感染锥虫病的机会微乎其微。

锥虫病和艾滋病其实是“两码事”

既然尚无本地病例,为什么还要警惕锥蝽呢?实际上,美洲锥虫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该病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容忽视,中国的近邻日本已有病例。

“根据WTO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8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陈守义说。

据介绍,该病感染早期由于症状轻微而容易被忽视,隐匿期可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但病原在体内可持续终生,重症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

陈守义也提醒,如市民不慎被锥蝽叮咬,应尽早去医院采血化验,叮咬后的几周至两个月内,如检测出锥虫鞭毛体,可及时进行治疗。否则晚期治疗难度大。

针对“新型艾滋病”的说法,陈守义解释道,其实锥虫病与艾滋病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疾病,“新型艾滋病”只是锥虫病的一个比喻说法。它源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美洲锥虫病也被比作了“新型艾滋病”。

“一方面,二者传染途径不同,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这个媒介传播的,不过二者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另外,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锥虫病病的病原体是克氏锥虫。”他说。

8元一只的奖金要鉴定后才能发

陈守义还指出,在有锥蝽分布的地区,锥虫病可经各种途径传播,出入过拉美地区的人员,均有可能被感染。美洲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因此,通过控制锥蝽来切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

这次“悬赏寻虫”行动,实际上是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一项“开展输入性美洲锥虫病及媒介锥蝽调查工作”,该项工作是为了解媒介生物锥蝽的分布情况、种类和数量,评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风险,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热带病的防控工作。广州市作为一个调查点,开展了11个区锥蝽调查工作,通过筛查,最终确定一个区一个街道。

“推文发送后,市民反映十分积极,咨询电话不停,目前已陆续收到疑似锥蝽的虫体十余只。但需要经过国家疾控中心的鉴定,才能最终判定,‘8元一只’的奖金也要在鉴定是锥蝽后才能发放。”陈守义说。此次寻虫活动将持续到7月31日。

他提醒,锥蝽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在夜间外出活动。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市民应做的是保持居家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锥蝽进入室内,不必刻意去捕捉。

为了以防认错虫,市民应抓住锥虫的三个特点:一是看口器,锥蝽是刺吸式口器,且口器的茎部平时会收回,肉眼能看到;二是看头部,锥蝽的头部较尖、较细长;三是体型,锥蝽的身体呈椭圆形。

另外,尽管锥蝽带有锥虫的几率非常低,但如发现锥蝽进入室内或叮咬人,在捕捉的过程中,市民还是要注意自我防护,可以利用工具,如纸张、筷子、叶子等,夹住虫体放入透明容器内密封,再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如不慎碰到锥蝽,及时洗手即可。

【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

1.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

2.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31日;

3.为便于确认是否锥蝽,最好活捉或保留“全尸”,捕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可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

4.为方便市民,此项工作咨询电话现统一为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即:12320转1,服务时间为每天9:00-17:00(节假日无休)。

【锥虫病如何防护】

充分了解该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前往拉美国家居住,务工或旅游时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变化。

【锥蝽如何防控】

注意居家卫生,做好防虫措施,防虫入户。安装纱门纱窗,堵好墙缝或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编辑:邱邱
数字报

广州悬赏“8元一只”的锥蝽真的会传染“新型艾滋病”?

金羊网  作者:符畅  2018-07-10

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通讯员穗卫计宣报道: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原来,事情的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悬赏寻虫”的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该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新型艾滋病”。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发动市民积极寻虫,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此消息一出,有曾经被锥蝽叮咬过的市民陷入恐慌,也有市民致电疾控中心请求上门捉虫,还有热心市民开启了捉虫“大战”。截至7月10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已收到市民送来的疑似锥蝽十余只。那么,锥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是否真的会导致“新型艾滋病”?市民又该如何做好防护?记者为此采访了市疾控专家。

锥蝽在广东有自然分布,并非都携带锥虫

广州市疾控中心在推文中称,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其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

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因此又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广州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部主任陈守义告诉记者,锥蝽属亚热带地区常见物种,在广东省有自然分布。在广州,经小范围调查,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2016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就发生过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

那么,锥蝽和美洲锥虫病又有什么关系,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据悉,美洲锥虫病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最早是在1909年由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发现,因此又被命名为“恰加斯病”。该病由一种叫做克氏锥虫的寄生虫引起,其病媒就是锥蝽。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

不过,并不是所有锥蝽都会带有锥虫。陈守义介绍,“锥蝽在叮咬保虫宿主,也就是被克氏锥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后,会将带有循环型锥虫鞭毛体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内,鞭毛体在其肠内发育为繁殖型锥虫鞭毛体并大量繁殖,1周后又成为循环型锥虫鞭毛体。当锥蝽排出粪便、尿液时,鞭毛体也随之排出,可通过人身上的伤口或粘膜等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鞭毛体在干燥情况下很快就会死亡,只有在非干燥情况下才会传播。

他还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过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因此市民被叮咬后感染锥虫病的机会微乎其微。

锥虫病和艾滋病其实是“两码事”

既然尚无本地病例,为什么还要警惕锥蝽呢?实际上,美洲锥虫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该病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容忽视,中国的近邻日本已有病例。

“根据WTO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8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陈守义说。

据介绍,该病感染早期由于症状轻微而容易被忽视,隐匿期可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但病原在体内可持续终生,重症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

陈守义也提醒,如市民不慎被锥蝽叮咬,应尽早去医院采血化验,叮咬后的几周至两个月内,如检测出锥虫鞭毛体,可及时进行治疗。否则晚期治疗难度大。

针对“新型艾滋病”的说法,陈守义解释道,其实锥虫病与艾滋病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疾病,“新型艾滋病”只是锥虫病的一个比喻说法。它源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美洲锥虫病也被比作了“新型艾滋病”。

“一方面,二者传染途径不同,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这个媒介传播的,不过二者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另外,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锥虫病病的病原体是克氏锥虫。”他说。

8元一只的奖金要鉴定后才能发

陈守义还指出,在有锥蝽分布的地区,锥虫病可经各种途径传播,出入过拉美地区的人员,均有可能被感染。美洲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因此,通过控制锥蝽来切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

这次“悬赏寻虫”行动,实际上是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一项“开展输入性美洲锥虫病及媒介锥蝽调查工作”,该项工作是为了解媒介生物锥蝽的分布情况、种类和数量,评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风险,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热带病的防控工作。广州市作为一个调查点,开展了11个区锥蝽调查工作,通过筛查,最终确定一个区一个街道。

“推文发送后,市民反映十分积极,咨询电话不停,目前已陆续收到疑似锥蝽的虫体十余只。但需要经过国家疾控中心的鉴定,才能最终判定,‘8元一只’的奖金也要在鉴定是锥蝽后才能发放。”陈守义说。此次寻虫活动将持续到7月31日。

他提醒,锥蝽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在夜间外出活动。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市民应做的是保持居家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锥蝽进入室内,不必刻意去捕捉。

为了以防认错虫,市民应抓住锥虫的三个特点:一是看口器,锥蝽是刺吸式口器,且口器的茎部平时会收回,肉眼能看到;二是看头部,锥蝽的头部较尖、较细长;三是体型,锥蝽的身体呈椭圆形。

另外,尽管锥蝽带有锥虫的几率非常低,但如发现锥蝽进入室内或叮咬人,在捕捉的过程中,市民还是要注意自我防护,可以利用工具,如纸张、筷子、叶子等,夹住虫体放入透明容器内密封,再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如不慎碰到锥蝽,及时洗手即可。

【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

1.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

2.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31日;

3.为便于确认是否锥蝽,最好活捉或保留“全尸”,捕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可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

4.为方便市民,此项工作咨询电话现统一为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即:12320转1,服务时间为每天9:00-17:00(节假日无休)。

【锥虫病如何防护】

充分了解该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前往拉美国家居住,务工或旅游时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变化。

【锥蝽如何防控】

注意居家卫生,做好防虫措施,防虫入户。安装纱门纱窗,堵好墙缝或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