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智力先行巧打扶贫组合拳 两轮双到精准脱贫辟新路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发表时间:2018-08-09 07:33

2015年12月15日,广东清远,扶贫工作组走访了解村民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视觉中国供图

本版采写/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箴言簿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GDP已连续29年领跑全国的广东,一边是先行一步、繁华富庶的珠三角城市群,一边却是仍有大量贫困人群的偏远山区。面对“跛脚前行”之痛,40年来,一场场扶贫攻坚战在广东大地接连拉开,不断刷新全省乃至全国一直以来的扶贫模式:从普遍性的贫困出发,聚焦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再到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广东的“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清晰。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和全国一样,仍有很多农村人口处于未实现温饱的贫困状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山区建设进行,主要通过体制改革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惠及贫困地区。

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始于198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部署下,广东成立省贫困地区山区工作领导小组,掀起了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其时,广东从实际出发,瞄准贫困县,实施“治山致富”战略,带动山区经济不断发展。到1997年年底,广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04%,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2001年5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出台后,广东随即制定《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扶贫重心进一步下移,由扶持贫困县向进村到户、整村推进转变;扶贫领域也由单纯的经济扶贫转向了经济、科技、教育、旅游、卫生等全方位综合性扶贫。

随着扶贫一步步深入开展,广东不断深化“精准”的思路。2007年12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入清远大古坳村调研时,首次提出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这是广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创新性重大决策。自此,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双到”帮扶措施,通过创新瞄准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回答了“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如何扶贫”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样本和标杆。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强调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这一年,广东启动了新一轮“双到”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的步伐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两轮扶贫“双到”结出丰硕成果——从2009年到2015年,广东共帮扶5978个贫困村,解决50.7万户相对贫困户、249.2万名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

如果说“广东速度”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先富样本”,迈向“共富之路”则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交出的答卷。新时期,广东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为新的扶贫标准,明确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目标。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指出,脱贫攻坚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广东40年来坚持创新实践的脱贫之战,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标本”意义——

从扶贫对象的瞄准角度看,广东的扶贫开发正体现了从粗放到精细、从“区域瞄准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总体特征,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实现了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突破,并向更高质量推进。

作为国内较早契合“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索,广东“双到”扶贫更为全国扶贫事业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新路。国务院扶贫办对此赞誉道:“广东扶贫工作很有远见,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对于丰富中国扶贫开发道路非常有意义。”

2011年1月,广东省恤孤助学促进会给贫困孩子送棉袄 林桂炎摄

2011年,英德市西牛镇农民住进新村 视觉中国供图

口述史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

联西实践引领全国

清远市连州星子镇联西村的精准扶贫作战室里,整齐排列着的若干文件盒和看板其貌不扬,却蕴藏着一个精准扶贫的典范经验。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督察组评价称,联西村创造性地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机制,应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进行推广,“是建档立卡生动、鲜活的教科书,是广东乃至全国范围的优秀样本”。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驻村干部。他,就是广汽集团组织部副部长夏强。联西村精准扶贫作战室的资料和文件曾是他为推进精准扶贫而建立的,“把整条村比作车间,每位贫困户就是车间工人,他们的所有资料我都心中有数”。

时隔数年,回首驻村岁月,夏强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2013年初到联西村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难题:按程序公示贫困户名单后,大量的投诉纷至沓来。在此之前,广东的扶贫工作手册中,对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并没有具体方法。

“没有精准识别,就没有精准扶贫。”夏强说,重新进行入户摸底调查成为他的不二选择。他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对联西村所有村民进行入户摸查。但和以往不同,他将村民的收入细化并标准化,“村民大多说不清楚家里有多少钱,但家里有几亩地、都种了什么、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头猪,是清清楚楚的。有了这些,再参考市场价格,就可以对其收入进行统计测算了。”

夏强回忆称,最后摸查的结果在村委会公示,村民都心服口服,“原来名单上的360户经剔除增补,最终确定315户987人,名单更替率高达41%”。

这样的工作方法称得上是首创,但夏强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将315户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一个档案、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并相应制定“可量化、看得见、落得实”的具体措施;同时对贫困户进行ABC管理,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数据,并运用管理看板工具进行跟踪。”夏强说。事实证明,这一创新方法使扶贫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如今,联西村已是全省11地市学习推动“连州扶贫经验”的基地之一;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成为广东扶贫的“标准动作”,且得以推向全国。

风云录

1985

广东根据中央部署,全面组织开展扶贫工作

1987

“百局扶千村、千干扶千户”活动开始开展。省直和中央驻穗220个局以上单位派出12个扶贫工作组,定点挂钩扶持31个贫困县

1991

探索沿海城市对口帮扶模式。沿海7个较发达城市对口扶持山区6市县,1996年增加到8个沿海较发达城市重点对口扶持16个特困县,随后因增加帮扶广西任务,调整为6个市对口扶持16个特困县

1992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多,探索了“以扶贫解困为目标,兴工促脱贫,异地发展,体外造血,贫富合作,共同得益”的扶贫新路,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1997

广东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三年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首批省份

1998

清远技工学校在对口帮扶的佛山市支持下,开始免费招收贫困子女进校培训,推荐就业

2002

广东开始有规模组织劳务输出培训,广东首创“智力扶贫”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2009

广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作出了扶贫开发“双到”战略部署

2010

云浮市郁南县设立“双到”金融扶贫基金,支持大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这一模式得到省委和中央的充分肯定。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批示:“郁南金融扶贫的做法,不仅对于创新扶贫方式,而且对于搞活农村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考虑通过适当方式,在条件具备的县区推广。”

社会扶贫:从『同在蓝天下』到『广东扶贫济困日』

1993年,即联合国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次年,广东“93世界扶贫年”系列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为此题词“同在蓝天下”,首次将广东的扶贫工作从政府推向社会。

通过扶贫电视晚会、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献爱心”活动,截至当年11月17日,共筹得善款2500多万元。其后,一块镌刻着“同在蓝天下”的扶贫功德碑在广州市北回归线标志塔公园内竖立起来。

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广东并未就此止步。1996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广东成立组委会开展系列活动,筹得扶贫款1.5亿元,为广东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贡献。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确定每年6月30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省级扶贫济困日。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贫困群体,当天捐款约3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认捐总金额已逾215亿元,成为社会扶贫的闪亮名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以“社会参与最广”评价广东省社会扶贫大格局,为广东扶贫点赞。

『扶贫先扶智』,清远市技工学校首创智力扶贫新路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199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清远考察灾情时如是指出。教育扶贫工作首先在清远市技工学校开始。

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清远考察时,进一步指示清远市技工学校“探索总结出一个在全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山区智力扶贫模式”。同年,与清远市对口扶贫的佛山市先后捐赠320多万元,在清远市技工学校办起了“扶贫班”。

贫困家庭的孩子经过技校“熔炉”,成长为产业技术工人,既改变了自身命运与家庭境况,也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广东率先提出并实施“智力扶贫”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开辟了一条引领全国的扶贫新路。

在清远模式的基础上,2002年,广东明确提出“从2002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用于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2至3年的技校教育”,智力扶贫工程正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06年,广东智力扶贫规模扩大到1万名,2007年又扩大到1.2万名。

智力扶贫工程也由广东走向全国。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选定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其后,江西、山东等省纷纷来粤学习考察,引进智力扶贫模式,在当地大力开展技工学校免费招收贫困生的培养工作。

广州市首趟“扶贫济困”慈善专列有轨电车开通 周巍摄

『两大会战』半年告捷,『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2000年6月,广东扶贫“两大会战”在全省范围内打响。“两大会战”,即实现村级“四通”(通机动车、通电、通电话、通邮及通广播电视)大会战和解决贫困户“四个一”(贫困户人均半亩“保命田”、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每户挂上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每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大会战。“两大会战”在广东掀起了有史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扶贫开发热潮,惠及全省17个地级市、86个县(市、区)、近千个乡镇,成为世纪之交南粤大地上最值得骄傲和回味的大事之一。

这一年,省、市、县均成立了会战临时指挥部,层层建立责任制。各有关市、县、镇、村的干部群众发动起来,市委书记、县委书记与干部包村包路,自带行李到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据统计,全省各级下乡参与和组织会战的干部超过12万人。3.5万余名青年志愿者也积极投身扶贫“两大会战”中。325个不通车行政村的村民们更是欢欣鼓舞,出钱、出力、出料,男女老少齐上阵。许多贫困家庭不顾自身生活的困难,踊跃捐资;许多交通、邮电的建设者们毫无怨言,昼夜活跃在崇山峻岭之中……

经过全省上下半年努力,至2000年年底,扶贫“两大会战”全面告捷,为贫困地区在21世纪初实现脱贫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大会战中,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以韶关为例,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称这是石灰岩地区有史以来工程量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获益最大的“民心工程”。

深改策

“靶向施策”广东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

科学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广东经验弥足珍贵——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广东扶贫有“四最”,即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实、资金投入最多、社会参与最广,并称广东扶贫经验是“中国亮点、世界模式”。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识别。为了摸清贫困户真实情况,广东探索创新“瞄准”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摸查,精准识别帮扶村、贫困户,全面建档立卡纳入国家和省的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实现大数据库实时联网,动态监测,为精准扶贫夯实了基础。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发力。广东建立起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工作机制,把5978个贫困村和249.2万名贫困群众的帮扶任务、帮扶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个人。

精准脱贫,广东扶贫工作注重“靶向施策”。帮扶干部已不再局限于“送钱送物+产业帮扶”的老办法,而是在与“互联网+”“双创”“休闲农业”等新元素的碰撞中产生更多可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精准投放真金白银“不打折”。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9月,广东各级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9.39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帮扶697.73万元。与此同时,广东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及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广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出越来越多的广东经验。”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表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实施扶贫攻坚敢于突破陈规,“打出政策组合拳,是举全省之力、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创新。”

(受访者供图)

专家谈

精准扶贫体现综合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40年,既要通过改革看扶贫,也要通过扶贫看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广东精准扶贫本身有考核、有办法,还有很多组织动员、财政支持的有效机制,正反映了广东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探索。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精准扶贫也到了关键节点。新时期精准扶贫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上升到了农村综合治理的层面,包括为村民解决看病需求、住房危房改造、未成年子女入学等各方面问题。

全省扶贫事业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广东需要继续创新扶贫的体制机制。比如,广东一直在智力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扶贫机制,将来应继续下大工夫。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如果能够通过相关的技术院校,扩大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把它和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相信会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雨磊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宝厷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智力先行巧打扶贫组合拳 两轮双到精准脱贫辟新路

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2018-08-09

2015年12月15日,广东清远,扶贫工作组走访了解村民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视觉中国供图

本版采写/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箴言簿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GDP已连续29年领跑全国的广东,一边是先行一步、繁华富庶的珠三角城市群,一边却是仍有大量贫困人群的偏远山区。面对“跛脚前行”之痛,40年来,一场场扶贫攻坚战在广东大地接连拉开,不断刷新全省乃至全国一直以来的扶贫模式:从普遍性的贫困出发,聚焦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再到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广东的“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清晰。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和全国一样,仍有很多农村人口处于未实现温饱的贫困状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山区建设进行,主要通过体制改革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惠及贫困地区。

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始于198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部署下,广东成立省贫困地区山区工作领导小组,掀起了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其时,广东从实际出发,瞄准贫困县,实施“治山致富”战略,带动山区经济不断发展。到1997年年底,广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04%,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2001年5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出台后,广东随即制定《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扶贫重心进一步下移,由扶持贫困县向进村到户、整村推进转变;扶贫领域也由单纯的经济扶贫转向了经济、科技、教育、旅游、卫生等全方位综合性扶贫。

随着扶贫一步步深入开展,广东不断深化“精准”的思路。2007年12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入清远大古坳村调研时,首次提出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这是广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创新性重大决策。自此,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双到”帮扶措施,通过创新瞄准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回答了“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如何扶贫”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样本和标杆。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强调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这一年,广东启动了新一轮“双到”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的步伐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两轮扶贫“双到”结出丰硕成果——从2009年到2015年,广东共帮扶5978个贫困村,解决50.7万户相对贫困户、249.2万名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

如果说“广东速度”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先富样本”,迈向“共富之路”则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交出的答卷。新时期,广东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为新的扶贫标准,明确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目标。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指出,脱贫攻坚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广东40年来坚持创新实践的脱贫之战,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标本”意义——

从扶贫对象的瞄准角度看,广东的扶贫开发正体现了从粗放到精细、从“区域瞄准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总体特征,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实现了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突破,并向更高质量推进。

作为国内较早契合“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索,广东“双到”扶贫更为全国扶贫事业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新路。国务院扶贫办对此赞誉道:“广东扶贫工作很有远见,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对于丰富中国扶贫开发道路非常有意义。”

2011年1月,广东省恤孤助学促进会给贫困孩子送棉袄 林桂炎摄

2011年,英德市西牛镇农民住进新村 视觉中国供图

口述史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

联西实践引领全国

清远市连州星子镇联西村的精准扶贫作战室里,整齐排列着的若干文件盒和看板其貌不扬,却蕴藏着一个精准扶贫的典范经验。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督察组评价称,联西村创造性地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机制,应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进行推广,“是建档立卡生动、鲜活的教科书,是广东乃至全国范围的优秀样本”。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驻村干部。他,就是广汽集团组织部副部长夏强。联西村精准扶贫作战室的资料和文件曾是他为推进精准扶贫而建立的,“把整条村比作车间,每位贫困户就是车间工人,他们的所有资料我都心中有数”。

时隔数年,回首驻村岁月,夏强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2013年初到联西村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难题:按程序公示贫困户名单后,大量的投诉纷至沓来。在此之前,广东的扶贫工作手册中,对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并没有具体方法。

“没有精准识别,就没有精准扶贫。”夏强说,重新进行入户摸底调查成为他的不二选择。他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对联西村所有村民进行入户摸查。但和以往不同,他将村民的收入细化并标准化,“村民大多说不清楚家里有多少钱,但家里有几亩地、都种了什么、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头猪,是清清楚楚的。有了这些,再参考市场价格,就可以对其收入进行统计测算了。”

夏强回忆称,最后摸查的结果在村委会公示,村民都心服口服,“原来名单上的360户经剔除增补,最终确定315户987人,名单更替率高达41%”。

这样的工作方法称得上是首创,但夏强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将315户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一个档案、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并相应制定“可量化、看得见、落得实”的具体措施;同时对贫困户进行ABC管理,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数据,并运用管理看板工具进行跟踪。”夏强说。事实证明,这一创新方法使扶贫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如今,联西村已是全省11地市学习推动“连州扶贫经验”的基地之一;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成为广东扶贫的“标准动作”,且得以推向全国。

风云录

1985

广东根据中央部署,全面组织开展扶贫工作

1987

“百局扶千村、千干扶千户”活动开始开展。省直和中央驻穗220个局以上单位派出12个扶贫工作组,定点挂钩扶持31个贫困县

1991

探索沿海城市对口帮扶模式。沿海7个较发达城市对口扶持山区6市县,1996年增加到8个沿海较发达城市重点对口扶持16个特困县,随后因增加帮扶广西任务,调整为6个市对口扶持16个特困县

1992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多,探索了“以扶贫解困为目标,兴工促脱贫,异地发展,体外造血,贫富合作,共同得益”的扶贫新路,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1997

广东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三年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首批省份

1998

清远技工学校在对口帮扶的佛山市支持下,开始免费招收贫困子女进校培训,推荐就业

2002

广东开始有规模组织劳务输出培训,广东首创“智力扶贫”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2009

广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作出了扶贫开发“双到”战略部署

2010

云浮市郁南县设立“双到”金融扶贫基金,支持大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这一模式得到省委和中央的充分肯定。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批示:“郁南金融扶贫的做法,不仅对于创新扶贫方式,而且对于搞活农村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考虑通过适当方式,在条件具备的县区推广。”

社会扶贫:从『同在蓝天下』到『广东扶贫济困日』

1993年,即联合国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次年,广东“93世界扶贫年”系列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为此题词“同在蓝天下”,首次将广东的扶贫工作从政府推向社会。

通过扶贫电视晚会、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献爱心”活动,截至当年11月17日,共筹得善款2500多万元。其后,一块镌刻着“同在蓝天下”的扶贫功德碑在广州市北回归线标志塔公园内竖立起来。

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广东并未就此止步。1996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广东成立组委会开展系列活动,筹得扶贫款1.5亿元,为广东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贡献。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确定每年6月30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省级扶贫济困日。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贫困群体,当天捐款约3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认捐总金额已逾215亿元,成为社会扶贫的闪亮名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以“社会参与最广”评价广东省社会扶贫大格局,为广东扶贫点赞。

『扶贫先扶智』,清远市技工学校首创智力扶贫新路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199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清远考察灾情时如是指出。教育扶贫工作首先在清远市技工学校开始。

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清远考察时,进一步指示清远市技工学校“探索总结出一个在全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山区智力扶贫模式”。同年,与清远市对口扶贫的佛山市先后捐赠320多万元,在清远市技工学校办起了“扶贫班”。

贫困家庭的孩子经过技校“熔炉”,成长为产业技术工人,既改变了自身命运与家庭境况,也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广东率先提出并实施“智力扶贫”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开辟了一条引领全国的扶贫新路。

在清远模式的基础上,2002年,广东明确提出“从2002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用于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2至3年的技校教育”,智力扶贫工程正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06年,广东智力扶贫规模扩大到1万名,2007年又扩大到1.2万名。

智力扶贫工程也由广东走向全国。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选定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其后,江西、山东等省纷纷来粤学习考察,引进智力扶贫模式,在当地大力开展技工学校免费招收贫困生的培养工作。

广州市首趟“扶贫济困”慈善专列有轨电车开通 周巍摄

『两大会战』半年告捷,『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2000年6月,广东扶贫“两大会战”在全省范围内打响。“两大会战”,即实现村级“四通”(通机动车、通电、通电话、通邮及通广播电视)大会战和解决贫困户“四个一”(贫困户人均半亩“保命田”、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每户挂上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每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大会战。“两大会战”在广东掀起了有史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扶贫开发热潮,惠及全省17个地级市、86个县(市、区)、近千个乡镇,成为世纪之交南粤大地上最值得骄傲和回味的大事之一。

这一年,省、市、县均成立了会战临时指挥部,层层建立责任制。各有关市、县、镇、村的干部群众发动起来,市委书记、县委书记与干部包村包路,自带行李到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据统计,全省各级下乡参与和组织会战的干部超过12万人。3.5万余名青年志愿者也积极投身扶贫“两大会战”中。325个不通车行政村的村民们更是欢欣鼓舞,出钱、出力、出料,男女老少齐上阵。许多贫困家庭不顾自身生活的困难,踊跃捐资;许多交通、邮电的建设者们毫无怨言,昼夜活跃在崇山峻岭之中……

经过全省上下半年努力,至2000年年底,扶贫“两大会战”全面告捷,为贫困地区在21世纪初实现脱贫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大会战中,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以韶关为例,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称这是石灰岩地区有史以来工程量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获益最大的“民心工程”。

深改策

“靶向施策”广东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

科学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广东经验弥足珍贵——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广东扶贫有“四最”,即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实、资金投入最多、社会参与最广,并称广东扶贫经验是“中国亮点、世界模式”。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识别。为了摸清贫困户真实情况,广东探索创新“瞄准”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摸查,精准识别帮扶村、贫困户,全面建档立卡纳入国家和省的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实现大数据库实时联网,动态监测,为精准扶贫夯实了基础。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发力。广东建立起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工作机制,把5978个贫困村和249.2万名贫困群众的帮扶任务、帮扶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个人。

精准脱贫,广东扶贫工作注重“靶向施策”。帮扶干部已不再局限于“送钱送物+产业帮扶”的老办法,而是在与“互联网+”“双创”“休闲农业”等新元素的碰撞中产生更多可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精准投放真金白银“不打折”。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9月,广东各级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9.39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帮扶697.73万元。与此同时,广东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及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广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出越来越多的广东经验。”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表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实施扶贫攻坚敢于突破陈规,“打出政策组合拳,是举全省之力、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创新。”

(受访者供图)

专家谈

精准扶贫体现综合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40年,既要通过改革看扶贫,也要通过扶贫看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广东精准扶贫本身有考核、有办法,还有很多组织动员、财政支持的有效机制,正反映了广东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探索。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精准扶贫也到了关键节点。新时期精准扶贫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上升到了农村综合治理的层面,包括为村民解决看病需求、住房危房改造、未成年子女入学等各方面问题。

全省扶贫事业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广东需要继续创新扶贫的体制机制。比如,广东一直在智力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扶贫机制,将来应继续下大工夫。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如果能够通过相关的技术院校,扩大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把它和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相信会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雨磊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