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广东流行音乐之“造星”
毛宁、杨钰莹、陈明、甘萍、李春波、光头李进……“94新生代”是这样炼成的
文/金羊网记者 胡广欣
视频制作/金羊网记者 邓勃
广东,是内地流行歌星的摇篮。
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首开“盒带明星”先河,沈小岑、程琳、朱晓琳、“唐彪安李”二重唱等成为早期的内地流行歌手,迎来人气大爆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造星工程”和“签约制度”全面铺开。毛宁、杨钰莹、陈明、甘萍、李春波、光头李进……这些名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闪闪发光。他们是中国内地当代流行乐坛第一代明星,身上深深地打着“广东制造”的烙印。
【起源:造星从流行音乐开始】
曾任太平洋影音公司副总经理的刘志文说:“造星是从流行音乐开始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太平洋影音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开始有意识地发掘和培养流行歌手,人称“波士”的刘志文便是这场早期造星运动的重要推手。当时,刘志文打出“造星组合拳”:拍音乐录影带,举行全国巡演,办“云雀奖”颁奖礼,联合各大媒体为歌手造势……这些如今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宣传手段,在当时却是破天荒之举。
·云雀奖成为城中盛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还没有“MTV”这个概念,刘志文已经开始通过录像带对歌手进行宣传推广。每年国庆前夕,全国各地的音像商家都会奔赴广州,在全国音像制品订货会上采购最新最潮的音像制品,而最早的音乐录像带就是专门为订货会而制作的。此时的太平洋可谓独领风骚,别的公司顶多只能提供试听,但在太平洋的摊位,不仅可以听,还有音乐录影带可以看---有声又有色,一下子就抓住音像商家的眼球。随着太平洋出品的盒带热销全国,歌手的身姿也通过音乐录影带“占领”全国大大小小的音像店。当时,太平洋为台湾歌手费翔打造他在内地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其中一首歌《飞扬的青春》由费翔与内地歌手成方圆、董莉、唐彪合唱,MV也在北京天坛、广州五羊雕像、上海外滩、台北圆山饭店等多个城市地标取景拍摄。
要让歌手真正走入大众的心,只有影像还远远不够。因此,刘志文主持成立太平洋艺术团,把太平洋旗下的歌手、乐手凑到一起举行全国巡演,反响异常火爆。刘志文回忆:“我们经常一天要演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演到最后,观众都起立给我们鼓掌。”经过太平洋包装打造的歌手风头一时无两,如今不少知名歌手也曾是太平洋艺术团的成员,那英就是其中之一。
从1981年开始,太平洋开办“云雀奖”,对销量好、社会效益好的歌手进行表彰,每位获奖歌手可以获得1000元的奖金。刘志文回忆,要参选云雀奖,200万盒销量只是“起步价”,由此可见当时流行音乐市场的繁荣。云雀奖最开始只是太平洋影音公司内部的小型表彰会,但因为太平洋的巨大影响力,云雀奖从一开始便受到各方重视。首届云雀奖上,时任广东省长梁灵光亲自颁奖,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也给太平洋发来贺信。之后,云雀奖越办越大,场地从东方宾馆移至体育馆,形式也演变成大型颁奖晚会。刘志文说:“一个音像公司主办的颁奖礼有这种影响力,真的不容易。”
·广东媒体为造星助力
流行歌手崛起,广东媒体功不可没。亲历过那段时光的音乐界人士都说,当时的广东媒体都热切关注着这群冉冉升起的新星。好几届云雀奖都由广东电视台进行转播,让这个颁奖礼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大提升。《羊城晚报》与云雀奖之间还有一段佳话:1985年,时值《羊城晚报》复刊5周年,羊晚与太平洋合办第四届云雀奖。刘志文回忆,这届云雀奖的安排十分“时髦”:活动从下午开始,先在中国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会和自助餐宴会,然后移师中山纪念堂举行颁奖典礼。
刘志文与《羊城晚报》渊源颇深,他回忆说:“《羊城晚报》的晚会、花地等版面,当时每个月起码有三四篇稿子介绍太平洋的歌手和盒带。”他更笑称自己是《羊城晚报》的“编外记者”,有时候会自己动手写稿,“当时的夜班编辑都认识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电视台在每周六开设一档固定节目《太平洋之声》,对太平洋影音公司旗下的歌手和唱片进行推介。著名本土电视综艺节目《万紫千红》也是歌星的摇篮,吕念祖、毛宁、杨钰莹、唐彪安李等歌手纷纷登上《万紫千红》的舞台“打歌”。由此,这群年轻的流行歌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也走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刘志文最自豪的“作品”是唐彪安李这个对唱组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星海音乐学院学生唐彪和安李组成二重唱搭档,在广东小有名气,刘志文相中他们。随后,唐彪和安李在太平洋录制并推出《春夏秋冬》、《在雨中》、《明天会更好》等专辑。在广东媒体的强力助推下,“广东制造”的唐彪安李成为继张振富耿连凤、王洁实谢莉斯之后的“第三代男女对唱组合”。
【蔓延:签约歌手的时代来临】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音乐人借鉴港台和国外的做法,在内地率先建立唱片公司企划部和制作人制度:唱片公司与歌手签约,制作人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进行企划宣传的定位,经过一系列精心包装后再推出市场。这种符合世界潮流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让广东流行乐坛的发展蒸蒸日上。
·制作人取代音乐编辑
1992年6月,中唱广州分公司成立内地第一个唱片公司企划部,由陈小奇出任企划部主任。“企划”完完全全是舶来品,陈小奇笑言:“刚开始成立部门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企划’。”此时,制作人取代旧式的音乐编辑,成为流行音乐产品的舵手,唱片公司的宣传方向也从包装歌曲转为包装歌手。
陈小奇最早签下的歌手是甘萍、李春波、陈明和张萌萌。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陈小奇为他们规划不同的市场定位:“甘萍有一种不谙世事的清纯,唱腔也是走柔情路线的,我们给她的定位是邻家小妹;陈明在歌厅演唱出身,声音带一点沧桑感,因此被打造为成熟女性的形象。”
除了负责歌手的整体包装和音乐制作,制作人还拥有资金调拨权,同时也承担相应的制作风险责任。陈小奇担任企划部主任时,就曾为了李春波而向发行部“拍桌子”: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东北歌手李春波带着自己创作的《小芳》跑遍广东各大唱片公司,却处处碰壁。辗转之间,李春波联系上中唱企划部的李广平和陈小奇,两人一下子就被这首质朴而动人的歌曲打动。陈小奇回忆:“我一听就觉得这首歌很有个性,决定以分成的方式与李春波签约。”然而,发行部却不愿意接这个活。“他们都觉得风格太土了,而且全部都是原创歌曲,肯定卖不动。”陈小奇于是大手一挥:“如果亏本了,我们企划部负责!”之后,专辑《小芳》半年内销量突破100万,在大江南北掀起一阵“小芳热”。李春波一炮而红,1993年也被称为“小芳年”“李春波年”。
·造星之火向全国蔓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贫瘠多年的大众文化市场正嗷嗷待哺,流行音乐产业正是一片蓝海。陈小奇回忆,当时要推出一个新人几乎毫无难度:“各地电台都会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上节目。”流行歌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大红人,他们在各地开演唱会和签售会,火爆程度堪比现在的流量明星,歌迷多到甚至把场地的门口都挤破了。
1993年,踌躇满志的陈小奇带着甘萍、李春波、陈明、张萌萌四位歌手北上,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中唱广州公司歌手推介会。5月底,陈小奇一行人先到了上海,没想到,这一炮哑了:推介会乏人问津,上海媒体反应颇为冷淡。陈小奇咬咬牙,继续往北走,北京的反响竟然与上海大相径庭。
25年过去,陈小奇仍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推介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当天剧院的电风扇刚好坏掉了,特别热。而媒体的热情丝毫不亚于那天的气温,总共有七八十家媒体到场采访,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在推介会上,陈小奇对中唱企划部的工作和旗下歌手做了介绍,引发媒体莫大的兴趣。“他们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歌手、怎么组织作品,等等。也有很多人问什么叫做‘企划部’,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陈小奇说,第二天铺天盖地都是这场推介会的报道。
当时,广东四大唱片公司各领风骚。陈小奇于1993年调任太平洋影音公司副总经理和总编辑后,把甘萍、张萌萌、光头李进等人签入太平洋,火风、廖百威等也加入太平洋;中唱广州分公司则有李春波、陈明、方芳等歌手;白天鹅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有高林生、刘小钰、朱含芳等;新时代唱片公司则发掘毛宁、杨钰莹、林依轮等。“造星”之火从南到北蔓延,在1994年达到巅峰:南有毛宁、杨钰莹、李春波、甘萍、陈明等,北有陈琳、谢东、孙悦等,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第一代明星---“94新生代”由此诞生。
【链接】人物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是流行音乐的“梦之都”。这里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意气风发,歌手梦在此落地、发芽。后来,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成为“94新生代”的代表人物。而广州这座城,则记录他们的青葱岁月。
甘萍:放陈小奇鸽子,差点没签上中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小奇为甘萍量身定做了《大哥,你好吗》等专辑,让她红遍大江南北。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当年甘萍差点就错过难得的签约机会。陈小奇回忆,当时中唱广州分公司的一位副总在某歌唱比赛上听了甘萍唱歌,觉得很不错,便给陈小奇下了任务:跟这个女孩接触一下,估摸一下值不值得签约。可是,第一次约见面,陈小奇就被甘萍放了鸽子,他等了两三个小时,根本不见甘萍的踪影。陈小奇当时很生气,后来还是在那位副总的极力安排之下,两人才终于见上了面,甘萍也顺利成为中唱广州分公司的签约歌手。至于“甘萍胆敢放陈小奇鸽子”这个谜团,一直到20多年后才解开:原来,甘萍当时以为这些人是骗子……
陈明:逆袭成冠军,加入中唱广州公司
1990年,陈明放弃国企的铁饭碗,只身南下深圳当起酒吧驻唱歌手。1992年,她参加广东省首届歌舞厅歌手大赛成为冠军。陈小奇是这次大赛总决赛的评委,他回忆,陈明当时是“逆袭”取胜的:陈明是深圳代表队的最后一名,但听完她唱歌之后,陈小奇和另一位评委---著名作曲家兰斋不约而同地给她打了高分:“这个女孩唱歌的感觉、技巧都很不错。”后来,陈小奇就跑到深圳找她签约,陈明因此成为中唱广州公司的签约歌手。陈明是个“拼命三娘”,每次进录音棚可以连唱八小时。她说:“当时没有现在的技术,你必须整段整段地唱,有一个地方不好就要重来一遍。下午进棚录音,录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是常事。”
黄绮珊:考入“卜通100”,登上顶级舞台
从1986年开始,重庆妹子黄绮珊便开始在重庆、贵阳、海口等地驻唱。1991年,她从海口奔赴广州,目标是加入国内最著名的歌厅“卜通100”。让黄绮珊至今不解的是,她考了三次才考上:“陈彼得老师(台湾著名音乐人)、新空气乐队和那英,全都冲进‘卜通100’老板的办公室跟他谈:这么好一个歌手都不要?后来,我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面传来一把沉闷的声音:是黄晓霞(黄绮珊本名)吗?收拾收拾到‘卜通100’来。”在“卜通100”表演的日子虽然只有半年,却对黄绮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回忆:“当时原创音乐的大本营就在广州,‘卜通100’是内地顶级的表演场所。它的阵仗,从歌手、乐手,到灯光、舞台、音响,其实很像2013年的《我是歌手》,全是当时的顶级配置。有谁不想来呢?”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